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随着我国高分遥感卫星产业的快速发展,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可以快速、准确地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本文重点以明光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中的野外工作为前提,提出基于孕灾机理与多源遥感结合的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方法体系。在查明全市孕灾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并基于孕灾机理进行易发性分区评价;基于卫星遥感地表变化检测技术实现地质灾害易发靶区圈定,通过现场核查,并结合专家研判实现隐患体的最终确认。在工作区内共计识别出1处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2处孕灾地质条件点。本研究证实了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方法的应用能力,可为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与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一是制定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全面部署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是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委托专业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位置、危害程度,确定其危害类型;对有变化趋势的隐患点邀请专家现场指导,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武宣县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结合本县地质灾害发生实际状况,认真抓好地灾防治工作:以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制定了2010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13项防治措施,通过排查,查明了地质灾害隐患区(点)41处,受威胁人口2691人,涉及财产1795万元;确立了每年4~9月地质灾害多发期为重点防范期;  相似文献   

4.
《探矿工程》2010,(9):73-73
国土资源网消息从内蒙古国土资源厅获悉,自治区在54个县(市)发现2346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剩余47个县(市)汛期地灾隐患点的再排查工作已展开。  相似文献   

5.
周强 《河南地质》2012,(6):32-32
近日,修武县国土资源局周密部署,组织各相关国土资源所协同各行政村土地协管员深入西村乡、云台山和青龙峡景区沿线以及七贤镇、五里源乡、岸上乡等开展了一次拉网式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共排查出14个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区,42个地灾隐患点,涉及面积341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6.
信息视点     
《浙江地质》2013,(6):21-24
国土资源部: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和地灾防治工作 目前,全国陆续进入汛期。近日,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部署汛期安全生产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部所属单位充分认识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安全生产联动机制,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做到提前部署、  相似文献   

7.
望谟县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主要受地质条件和气象因素控制.在该县“6.6”特大洪水灾后隐患点排查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环境,从时间、空间和灾种3个方面分析该县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探讨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全力提升地灾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HJ]目前,全国已进入主汛期和地质灾害高发期,如何提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风险识别和监测预警能力,是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关键所在。对此,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以服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求为目标,邀请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本刊主编殷跃平研究员,于6月11日举办了《地质灾害星空地多源数据融合调查与预警应用研究》云服务公益活动学术报告会。殷跃平研究员长期从  相似文献   

9.
一是开展最排查行动。今年7月,瑞安市制定了全市汛期地质灾害再排查紧急行动实施方案,成立组织,落实人员,追加经费80万,全面开展地质灾害再排查工作。在各乡镇、街道、村排查上报的基础上,国土部门组织专业技术队伍进行排查认定,排查工作进行近20天,认定新地质灾害隐患点50多个。这只是该市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实效性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河南地质》2010,(4):52-53
汛期将至,针对陕县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广、危害大等特点,陕县国土资源局提早行动,积极部署防治工作。在3月份先后两次组织人员对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并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个登记备案。  相似文献   

11.
“4·20”芦山强烈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据震后初步统计,仅在纳入灾后重建规划的21个县(市、区)内排查核实的5361处地质灾害隐患中,地震诱发新增的就达1490处,相较震前增加达38.5%。为科学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本文在对灾区防灾形势及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和主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监测预防、动态巡查、综合整治及防灾能力建设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2012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有效避免地质灾害发生,日照市国土资源局全面开展汛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动员。一是加强领导,全面落实防灾责任和防灾措施。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对防灾预案及措施进行完善,及时划定危险区并设立警示标志;结合排查结果,对发现的隐患点逐一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电话号码、监测措施;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加强地质灾害群防体系建设。二是强化宣传,健全管理体系。利用广播、电视、座谈会、专题课等方式,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开展地质灾害演练活动,细化演练方案,确保演练效果,  相似文献   

13.
《山东地质》2009,(7):58-58
近日,莱芜市国土资源局莱城分局针对地质灾害进入易发期、多发期的实际,坚持点面结合,采取4项措施,积极抓好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工作,为确保安全度汛打下良好基础。(1)开展隐患点排查。专门组织人员对辖区内船厂至栾宫一带泥(渣)石流、崩塌灾害区、公清一带岩溶塌陷区、牛泉镇西泉河村东南岩溶塌陷区、牛泉镇绿凡崖崩塌灾害区、大王庄北部山区泥石流、滑坡、崩塌灾害区等5处重点防范区和其他区域进行巡查,摸清地灾隐患点的情况,对发现的隐患点及时提出了治理建议,并积极与相关乡镇政府配合,认真落实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李倩 《广西地质》2012,(5):54-54
5月7日,贵港市人民政府正式下发了《关于贵港市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方案》明确,5~9月份是贵港市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标任务是:对全市367个地灾隐患点进行全面监测巡查,发放明白卡,建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东阳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42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其中省级重点1处,金华市级重点3处。汛期前后,东阳市国土资源局全面部署和落实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一是抓好隐患排查。深入各镇乡、街道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检查和排查,逐个建立地质灾害档案,并明确防范措施加以落实。  相似文献   

16.
连续6年全县无一人因地质灾害而伤亡——临桂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成果令人振奋。2006年以来,该县多渠道筹措资金700多万元,对全县22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实施搬迁避让7处,使361家农户、2770人解除了地灾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近期,荣阳市国土资源局对全市32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拉网式核查和排查,这329处隐患点共涉及10个乡镇,主要分布在该市的南、西、北部地区,危及全市6248户、18419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8.
攀西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强烈,历来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和易发区。为摸清地质灾害家底,查明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规律,排查出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支撑灾害现场核查与工程防治,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简称高分遥感技术)对四川攀西米易地区开展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现场验证,共确定有明显威胁对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06处,主要以崩塌、滑坡为主,其次为泥石流。结合调查结果,开展隐患点成灾规律分析,结果表明: 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安宁河及其支流沿岸一线,沿省道S214线及米普路、麻楠路、二滩库区环湖路段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断层两侧500 m范围内,达到51处,占遥感调查隐患点总数的35.8%; 2019年5—9月共发生地质灾害104处,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98.11%; 区域西北部和中北部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应用结果表明,利用高分遥感技术能够有效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分布与成灾规律,对服务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减轻灾害损失,提升地质灾害科技水平和防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阜新市国土资源局按照年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安排,近期会同辽宁工程勘察院和辽宁一程技术大学对全市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系统排查。对辖区内海州露天矿边坡、新邱区矸子山、海州区韩家店八组矸子山、清河门矸子山、阜蒙县尾矿库、国华乡梨树营村等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面进行了排查,并对周边群众发放了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同时,进一步落实防灾责任人及县、区监测预警人员工作职责,及时向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对象宣传地质灾害预防避险知识,并在危险区域竖立警示牌,将防灾措施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20.
《浙江地质》2008,(1):20-20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土资源部发布并实施《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灾防治工作的规划。《规划》要求,全面完成山区丘陵区地灾调查,开展平原区地灾调查,掌握我国地灾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在地灾重点防治区的县(市)建立相对完善的群测群防体系。初步建立专业监测网;地灾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推进到市、县;分散的受地灾严重威胁的居民逐步得到搬迁;人口密集区、大中城市、风景名胜区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灾隐患点逐步得到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