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钟元 《热带气象学报》1998,14(4):314-322
首先对应用数值预报产品统计释脾技术的效果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数值预报产品和技术的应用改善了热带气旋路径客观预报中预测因子的预报能力,提高了模式的预报技巧并拓展了有效预报时效。继而对热带气旋路径客观预报中若干统计释用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指出:在应用数值预报产品构造热带气旋路径客观预报模式时,采用大样本资料和完全预报方法,细心构造反映各种天气系统特征和物理量场的预报因子,应用多时刻产品并对NWP产  相似文献   

2.
钟元 《热带气象学报》1997,13(3):284-288
对多时刻环境因子与热带气旋路径相关的统计分析表明,初始时刻环境场因子对热带气旋路径的预报能力随预报时效的增长而下降;未来时刻环境因子的预报能力高于初始时刻环境场因子;对于一定预报时效的热带气旋路径,具有较高预报能力环境场因子出现时刻大多不与预报时效同时刻;对于48 ̄120小时的预报时效,初始时刻后48-72小时的环境场因子具有较高的预报能力。对NWP产品进行统计释用的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模式优于用初如  相似文献   

3.
热带气旋登陆华东的客观预报方案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钟元  胡波 《热带气象学报》2001,17(3):204-214
热带所旋登陆华东属小概率事件。构造适当划分区间的阶梯函数能较好地反映登陆事件条件概率的非线性分布。应用阶梯函数变换的因子对登陆事件概率的预报性能优于线性相关的标准化因子。预报方案应用阶梯函数变换因子,通过非线性相关比筛选和REEP分析构造热带气旋登陆华东的预报模式。应用初始场资料与数值预报产品分别构造了统计-天气学、统计-气候学和统计-动力学的分类预报模式。应用分类预报模式的预报结果进行综合的预报集成提高了预报技巧。预报检验与试验表明本方案对热带气旋登陆华东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4.
台风路径统计预报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数值预报产品并采用多种预报方案相结合建立了台风路径的统计释用综合预报模式,从而提高了台风路径预报的技巧。经1994年台风季节业务试用,其预报性能比原有的统计预报模式有较大的提高,试验表明,充分利用在预报时可得到的数值预报输出产品的采用多种方案集成是改进台风路径客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以往热带气旋路径的多种客观定量统计预报模式由于受当时预报信息条件限制,在构造预报模式时,引入的预报因子均为预报初始时刻或之前的热带气旋参数、环境场参数及导出因子.由于热带气旋是在气旋本身内力、地球自转及外部环境场作用力综合作用下进行移动,而这些因素在气旋移动过程中又发生相当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是复杂的非线性变化过程.应用初始时刻预报因子的统计预报方法由于不能处理大气变化的主要非线性性质,严重影响了其预报精度与技巧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预报时效超过48小时后,缺乏大气动力学与热力学基础的统计预报模式的预报误差的积累往往使预报结果失去意义.此外在应用这些预报模式时,许多预报因子的取得依赖于人工读数,费时费力,难以纳入自动化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6.
200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路径主客观预报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许映龙  刘震坤  董林  顾华 《气象》2005,31(6):43-46
利用目前中央气象台热带气旋路径实时业务预报中使用的各种主客观预报产品资料,对200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路径实时业务预报中的主客观预报进行对比分析检验。结果显示:虽然在整体上主观预报要优于客观模式的结果,但客观模式的预报能力已接近主观预报,有时甚至还好于主观预报,特别是48小时以上时效的客观模式较主观预报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客观模式中,全球模式优于台风模式;热带气旋路径数值模式产品的使用对提高热带气旋路径业务预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数值模式的热带气旋强度预报订正及其集成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晖  陈国民  万日金 《气象学报》2015,73(4):667-678
提供热带气旋强度预报产品的业务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有很多,并已表现出一定的预报技巧,为提高对模式热带气旋强度预报产品的定量应用能力,分析2010—2012年7个业务数值模式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预报,发现预报误差不仅受到模式热带气旋初始强度误差的显著影响,还与热带气旋及其所处环境的初始状况有密切关系,包括热带气旋初始强度、尺度、移速、环境气压、环境风切变、热带气旋发展潜势等。根据这些因子与各模式热带气旋强度预报误差之间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热带气旋强度预报误差的统计预估模型,并通过逐个热带气旋滚动式建模来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误差预估的模式订正预报比模式直接输出的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有显著改进,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热带气旋强度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案相对气候持续性预报方法在12 h有28%的正技巧,在24—72 h则稳定在15%—20%,具有业务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钟元  胡波 《热带气象学报》2003,19(2):147-156
提出一个综合评估环境场影响的热带气旋路径客观相似预报模式。模式应用热带气旋参数、初始和未来环境场,构造客观的相似判据。通过定义非线性的相似指数综合评估历史热带气旋样本在多元判据下的相似程度,从而找到相似样本。应用相似样本的历史路径进行坐标变换和相似指数的权重综合,得到预报路径。模式检验和预报试验表明该模式具有预报技巧。  相似文献   

9.
沈树勤  于波 《气象科学》1995,15(1):56-64
本文对华东热带气旋暴雨形热分类及物理量合成对比分析,初步得到它们彼此间的和各物理2量的自身特点,并利用数值产品将统计结果和预报员的实际经验,对落区进行动态综合诊断,并建立预报热带气旋暴雨落区的数值产品释用的业务系统,经过实例试验,落区的预报结果与实况比较接近,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介绍了东海区域热带气旋路径统计动力预报方案及其使用情况。该方案在原有台风路径统计动力预报方案的基础上调整了预报区域,重新选取了历史样本;延长了预报时效;对随机参数的相关因子,尤其是其中的天气经验因子进行了改进,并引进了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的数值预报产品因子。另外,还对有关因子的重要性做了分析研究。经独立样本检验和实时预报表明,该方案的热带气旋预报路径和实际路径相当吻合,各项误差比同类产品明显减小,对实际业务预报服务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风是台风引发的三大灾害之一,考虑到现有的台风大风研究相对较少、预报经验也比较不足,因此对其预报方法进行回顾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经验预报、统计预报、数值模式预报及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等4个方向梳理了台风大风预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天气图、卫星云图和雷达图是经验预报中非常重要的工具;统计预报根据方法的不同可细分为回归预报、客观相似预报和气候持续性预报;数值模式预报方面,国内外多家机构都研发了相应的台风大风预报产品;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目前则包含了动力释用、统计释用和人工智能释用。同时总结了上述4类预报方法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最后,讨论了未来研究与实际业务中进一步提高台风大风预报能力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了便于沙澧河流域防汛气象预报服务效果的比较和评判,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从预报准确率、预报服务覆盖率、预报服务时效率、可能预防能力等4个方面对气象服务效益进行评估,给出了定量评估的方法.其中,预报服务时效和预报准确率是决定防汛气象预报服务效益大小的因子,这两个因子具有可提高的潜力,是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防汛效益的研究重点.预报服务时效和预报准确率同时提高才能取得更好的效益,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论江西气象预报预测体系改革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改革思路、主攻方向和业务分工等方面,对江西气象预报预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认为预报预测体系是整个基本业务系统的核心,是实现预报预测准确率提高的关键,应按照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结合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农业气象与生态、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多轨道的预报预测业务,并紧紧依托气象基础业务系统,加强与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合作,围绕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依托,综合利用多种监测资料和预报预测技术方法,以预报人机交互系统为工作平台,加强雷达、卫星等遥感应用产品对多轨道业务的支持,充分发挥预报员的作用,发展多轨道、无缝隙、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连续滚动制作空间上完整、时间上连续的预报预测产品。  相似文献   

14.
风能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中国蕴含着丰富的风能资源,但目前我国在风能预报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几乎没有可用于风电场风能的客观、定量化的预报方法。风能预报,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对风场的合理准确预报,进而得到风电量预报。通过简要介绍国际上风能预报的一些方法,如统计预报、动力预报(包括降尺度预报和集成预报)以及风电量预报,同时介绍对预报的检验和面向最终用户的预报平台的建设,希望能对我国风能预报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姜晓艳 《气象科技》2006,34(6):698-704
生物气象预报同公用天气预报有着密切关联。根据国内外物候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识别自动化技术和生态动力学进展趋势,从生态动力学出发评述了生物气象预报进展、生物气象预报的理论和方法及生物气象预报所涉及范围与生态动力学的关系,指出高新技术化的生态动力学是生物气象预报从定性发展到定量、从单站发展到区域的预测网络的基础,就生物气象预报研究、业务化和人才培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并展望了发展前景及其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风能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蕴含着丰富的风能资源,但目前我国在风能预报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几乎没有可用于风电场风能的客观、定量化的预报方法。风能预报,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对风场的合理准确预报,进而得到风电量预报。通过简要介绍国际上风能预报的一些方法,如统计预报、动力预报(包括降尺度预报和集成预报)以及风电量预报,同时介绍对预报的检验和面向最终用户的预报平台的建设,希望能对我国风能预报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1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强降水延伸期集合预报性能初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勇 《气象》2016,42(9):1114-1123
针对2011年长江中下游旱涝转换时期的环流形势、强降雨期间的四次强降雨过程对欧洲中心集合预报进行了预报性能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集合平均预报对延伸期预报时效内的大尺度环流调整具有较好的预报性能,预报提前时效可达10~15 d。对强降水过程期间主要影响系统的预报在不同预报时效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随着预报时效的临近,集合预报各个成员对天气系统预报的发散度逐渐减小。长江中下游强降水的发生与低层850 hPa较大的风速有密切关联,集合预报给出的延伸期预报时效内大风速出现的小概率预报信息是有意义的,可以为延伸期强降雨过程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台风预报业务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许映龙  张玲  高拴柱 《气象》2010,36(7):43-49
随着数值预报模式和技术以及综合探测体系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台风业务预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台风路径业务预报水平进展显著,目前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对我国及国际台风/飓风业务预报现状的回顾,分析了目前我国台风业务预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业务预报难点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同时展望了我国台风业务预报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以及日益增长的国家防灾减灾需求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我国台风业务预报的未来发展做出了一些粗浅的思考,提出了改进我国台风业务预报的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9.
统计预报方法是农业气象预报业务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一代农业气象预报系统”中,系统设计了一种通用统计预报模型构建方法,可用于作物产量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等农气预报业务。本文主要介绍了通用预报模型的设计原理、实现方法及应用试验结果等。  相似文献   

20.
陈荣  程正泉  黄健聪 《气象》2012,38(5):623-628
利用广州地区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的湿球温度、干球温度、黑球温度,以及附近自动气象站相同时刻的温度、风速、湿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对广州地区湿球黑球温度(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WBGT)统计、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昼夜两段模式和分时模式构建出WBGT预报方程。利用WBGT的实测资料,对上述两种预报方程和直接引用的香港天文台WBGT预报方程一同分析预报误差,对比发现:直接引用的香港天文台的预报方程预报效果最差,分时段WBGT预报模式总体偏差最小;三种预报方法在夜间比白天预报偏差小,昼夜预报法和分时预报法预报偏差不超过1℃,两者对夜间的WBGT预报能力相当,但在白天时段分时预报法明显比昼夜预报法的预报偏差小。据此,文章选取预报效果最好的分时模式建立预报方程,文中最后针对预报方程中温度、相对湿度因子由于预报误差而导致的WBGT预报误差进行了讨论。基于此研究成果,气象部门为第16届亚洲运动会的马术比赛提供了准确、周到的气象服务,为马术比赛的赛事安排及比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