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蹄黄(Spenceria ramalana)是滇西北亚高山草甸的旅游景观资源,其地上形态特征随草甸退化梯度的变化趋势尚少见报道。于2018年7月在香格里拉市调查、对比了3个退化梯度(一级退化,DI;二级退化,DII;无退化对照,CK)上马蹄黄的植株高度、展度、叶片数量、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面积、叶片长宽比和生存状态。结果表明:(1)与CK相比,DI和DII梯度上马蹄黄的植株高度、展度、叶片数量、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和叶面积均显著减小(P<0.05);(2)DII梯度上马蹄黄的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和叶面积显著高于DI梯度(P<0.05);(3)CK、DI和DII中马蹄黄的叶片长宽比分别为3.5±0.3、2.9±0.4和2.3±0.1,叶片形状由倒披针形向倒卵形过渡;(4)DI、DII和CK中马蹄黄的生存状态指数分别是0.12、0.23和0.63。  相似文献   

2.
滇西北藏族神山传统与持续农牧生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和村寨两个层次,讨论了滇西北藏族地区的神山与农牧生产的关系.藏族神山,分布广泛,形成等级体系,有佛教和原始宗教内涵.以人们定居的低洼盆地为中心,人们通过轮歇放牧获得维持基本生活的畜牧产品,同时种植粮食,采集森林产品,维持着持续的农牧生产.神山理念从精神上控制着人的行为,并渗入到农牧生产实践之中,促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国际公认的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经典名《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指出:“一些社区的所谓土或部落人民……保持着一种与自然环境亲密和谐的传统生活方式。他们的生存本身一直取决于他们对生态的意识和适应性……这些社区是使人类同它的远古祖先相联系的传统知识和经验的丰富宝库。它们的消亡对更广大的社会是一种损失,否则,社会可以从它们那里学到大量的对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进行可持续管理的传统技能”。  相似文献   

4.
徽州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松  张小军  张业臣 《地理科学》2018,38(10):1690-1698
以徽州地域1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用GIS技术与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揭示徽州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探讨影响徽州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的因素。研究发现:徽州传统村落空间上呈现集聚型分布,沿盆地、邻水及边缘化分布特征明显,表现出“边缘多核心少”的分布格局。黟县遗存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多,分布密度最高,形成徽州传统村落的主要集聚区,其次是徽州区和歙县,形成徽州传统村落集聚的次级核心区。宋朝(北宋和南宋)和唐代是现存徽州传统村落形成的主要时期,这两个朝代保留下来的古村落最多,分布范围最广。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人口、交通、城镇化、经济、政策)等方面分析这些分布特点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通过梳理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成果,从整体上把握其研究态势,能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首先对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将国内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历程分为起步探索、初步成长、繁荣发展3个阶段,并基于CiteSpace软件对研究者及发文机构、关键词及研究内容、研究前沿进行量化分析,发现:①核心研究者之间联系较弱,多处于独立研究状态;②发文机构之间合作度低且地域主要集中在南方;③研究内容主要为传统村落的乡村旅游开发、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社区参与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及传统村落与生态旅游;④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前沿分别是传统村落旅游新业态、传统村落旅游与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新路径及传统村落旅游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In the last decade,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climate change, pasture degrad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and innovations in nomadic pastoralism on the Tibetan Plateau.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of indigenous strategies of adaptation to pasture degradation, which limits the effectiveness of adaptation strategies planned by local gover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nomads’ strategies of adaptation to pasture degradation on the basis of a field survey of three townships of Dalag County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Pastures there have evidently degraded, with pastures in Wasai mainly in a state of slight or medium degradation and those in Manzhang and Jianshe in a state of medium or severe degradation. With the degradation of pasture, the grazing time is reduced, which affects the livelihoods of nomads. Although the Four-Package Project has commenced in this region, there is still severe fodder shortage in winter and spring. The traditional hay storage strategy does not work because of pasture degradation, and few nomads establish fenced and artificial pastures. Therefore, nomads have employed other strategies, such as renting pasture, providing supplementary feed, and diversifying their livelihoods. Local strategies taken by nomads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livelihood improvement in the region and suggest changes to means promoted by local govern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eek new means that combine the best aspects of nomadic pastoralism with modern stockbreeding technologies to help nomads adapt to pasture degeneration and improve their livelihoods.  相似文献   

7.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类型与惠益分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通过《名古屋议定书》,而与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获取与惠益分享成为该议定书的核心内容。然而,国际上对传统知识的概念尚未一致,将影响其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实施。本文根据国际公约的相关概念和中国传统知识的实际,将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为5个类型。进而介绍和分析了《名古屋议定书》有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条款与规定,特别是分析了土著与地方社区之外获得的、历史上已文献化并进入公知的传统知识其惠益分享问题。还阐述了中国在传统知识保护方面的国家战略,提出了保护、传承和推广应用传统知识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9.
以“大堰磡”为枢纽的河漫滩村镇水系营造为例,阐述了在乡村景观营造中充分挖掘当地乡土历史智慧和近自然水景营造的重要性。深入调查大堰镇历史上“大堰磡”和其它传统的河溪利用方式,并综合分析大堰镇的历史变迁、村落格局等现状和未来可持续发展需求。基于河漫滩生态蓄水原理开展河溪近自然景观营造设计,恢复历史上以“大堰磡”为枢纽的扇形网络状水系,创造人-水和谐的“水镇”景观。在河溪景观营造中,尊重传统水系生态结构,在兼顾人类活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微地形变化,模拟河溪和传统河漫滩自然生态特征,保证河溪生态功能的发挥,营造可持续健康的河溪水系。  相似文献   

10.
黄学渊  张蕾  周莲 《热带地理》2020,40(5):856-867
基于近现代地图与相关地理信息,结合历史文献与实地考察,通过GIS空间分析、核密度估算、欧氏距离、基尼系数等方法,以传统林盘聚落的核心区成都郫县为例,定量揭示了1947、1970、1985、2000与2018年郫县林盘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场镇分布关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不同时期林盘居民点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在改革开放前,林盘居民点的分布极易受到政治经济中心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其具有均质化快速发展的特点,但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从根本上改变了林盘居民点的散居特征,其聚集程度明显增高。林盘居民点高密度区始终具有围绕传统场镇及城镇建成区分布的特点。2)传统场镇的市场半径大致为3 km,交通条件是其选址的首要因素,民国时期场镇选址主要受水路交通影响,建国后水路交通为场镇带来的交通便利逐渐被陆路交通所取代。3)传统场镇的分布会随着林盘居民的自组织行为与相关政策的调控而不断趋于均衡状态,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场镇由乡村市场驱动的自由放任式发展转变为地方政府驱动下的固定场所。4)林盘居民点具有沿河流水系分布的特点;传统时期林盘居民点与主要道路之间的关联性较低,但当前其具有沿道路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