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验和专家的分析告诉人们:即使在大地震前20秒钟发出警报,也可以大大减少人口伤亡。 本文讨论的地震警报系统,充分利用了电信号的传播速度比破坏性地震波(主要是横波和面波)快得多的特点,当90公里以外发生大地震时,可以在20秒前发出紧急警报。在1976年唐山地震时,假如天津市已建立了这种系统,可在大震前24秒发出警报;而北京市,则可在大震前28秒发出警报。  相似文献   

2.
我们从墨西哥的灾难性地震后果学习到了经验。1985年9月19日上午7时19分发生的米却肯8.1级地震,造成墨西哥城约1万人死亡,3万人受伤,5万个家庭无家可归。地震还造成371栋高层建筑倒塌,其中包括37栋公共学校和像社会安全医疗中心和州立总医院那样的大型现代化医院。中央电报电话大楼的倒塌使国际和国内的远程通讯完全中断达3天之久。  相似文献   

3.
4.
报告了台湾省实时地震监测的最新进展,特别是中央气象局(CWB)开发的地震速报(RRS)和地震早期警报系统(EWS)的最新进展。该系统利用的是自由场强地面运动仪遥测传输的信号。为地震速报之目的,中央气象局从1995年起在大地震(M> 4级)发生后一分钟之内提供地震烈度图、震中和震级参数,并以电子信息文件形式提供给政府机构和科学家,其可靠性近乎完美,特别是对破坏性大地震而言。利用1999 年集集地震期间收集到的大量数据,得出了一组经验关系式,以此中央气象局能够在大地震发生后的几分钟之内,通过速报系统发布计算出的PGA、PGV和可能的破坏分布情况。这种近实时的破坏评估对震灾快速应急响应和救助行动的展开具有重要作用。快速确定震级是根据自动生成的有效子台网的前10 s记录来实现的。以此为基础,得出一个监测软件,据此我们能够做出30 s之内的地震速报。这是向更实际的地震早期警报迈出的重要一步。从2002年起,该地震早期警报系统已经在中央气象局运行。综合的地震报告大部分能在地震发生之后30 s内发布,平均时间为22 s。当地震发生在距城市不足66 km时由于典型地壳剪切波速为3 km/s,现时的操作系统是无效的,而对于离震源的距离大于100 km的城市来说,前导时间会增加到10 s 以上。在后一种情况下,几秒钟的前导时间将足以使预编程序的应急响应在破坏性强震到达之前启动。  相似文献   

5.
6.
日本大林建筑公司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利尼亚州)共同研究制成第二代智能型城市开发基础的早期地震警报系统计算机程序,并在加州23个城市间成功地进行了模拟实验。当地震发生后,该系统可在分析观测数据、发挥抑制楼房振动的抗震功能的同时,向其它地区传送信息,把灾害控制在最小限度。1993年还将在日本的城市进行实验,并准备在设  相似文献   

7.
1984年3月19日在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的布哈拉州发生的地震,破坏了天然气城镇加兹利,虽然有100人受伤,然而没有人丧失生命。但是,供给两条主要天然气干线的抽气压缩机总管停止工作了几个小时。乌兹别克当局有理由感到自豪的是,他们迅速地从灾难中恢复过来,以及不久前的地震早期报警系统使他们不仅向群众发出警报,而且还预先计划了救灾安排。在地震发生几小时之内,帐篷、衣物和食品都运到了受灾地区,加兹利的天然气气田在48小时内就恢复到正常生产。尽管自从1956年塔什干地震以来,乌兹别  相似文献   

8.
地震学家们正期待着苏联政府批准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警报系统,以减少象去年12月袭击了亚美尼亚那样的地震所造成的破坏。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预报研究项目负责人索博列夫(Gennady Sobolev)说:“我们知道如何建立一个预报、警报系统。”但是,他在会见政府日报——苏维埃俄罗斯报记者时说:“由于我们没有足够的仪器设备进行充分的地震监测,因此,我们的短期预测网很不完善。”索博列夫估计,在易震区建立监测台网需要花费3亿卢布(3亿英镑)。苏联有1/4以上的地区处于高地震危险之中。索博列夫说,受影响的地区主要在远东和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随着对GPS定位精度要求的提高,一些远离基站的海上区域,一般的DGPS仪器信号已不能实现全覆盖,定位精度也无法满足钻井平台定位的要求。文章重点介绍了Star Fire星站差分定位系统在海上钻井平台定位中的应用及星站差分技术的优越性。充分展示了星站差分GPS在海上平台定位及海洋测绘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日本《朝日新闻》1980年1月4日刊登一则题为《气象厅重视应用电波速度瞬间做出地震警报的新系统》的报道,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4.
作为计划协调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建筑规范的一个前奏,本文旨在讨论阐明两国的地震危险性状况,给出了475年重复周期的峰值地面国速度危险性图,同时给出了新西兰2500年重复周期的典型钣应诸危险性图。  相似文献   

15.
对泰安地震台记录的2010年9月4日新西兰地震波形,进行震相、震源深度等地震参数辨析和分析,以具有代表性的2009年7月15日新西兰南岛西海岸远海地震波形和2010年4月5日墨西哥地震波形分析为辅,提出震中距大于83°、小于105°的类新西兰地震分析方法.根据两个辅震的波形特性,结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定位结果,对震级误差...  相似文献   

16.
17.
介绍地震自动速报信息系统与桥梁监测警报系统的构成,通过将地震自动速报技术与强震动观测技术相结合,形成一套既有强震动观测功能又能接收处理即时地震信息的桥梁监测报警系统,应用结果显示,能丰富强震动观测系统的功能,为桥梁管理提供更多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新西兰是南太平洋上现代构造运动十分强烈的地区,活断层遍布全国,自1840年以来,曾发生过17次M≥7.0级的地震。然而新西兰各个地区所表现的活断层规模、性质和活动强度有很大差别。文中介绍了各地区活断层的规模,晚第四纪以来地壳水平和垂直运动速率,地热流,均衡重力异常,莫霍界面波速等具体数据以资对比,分析了各地区现代构造运动性质和地壳介质的地球物理性质,从而将新西兰划分为六个现代构造地区。根据新西兰1960年—1980年约1000多次M≥4.5级仪器地震记录和历史地震讨论了新西兰六个区地震活动强度频度和活动类型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地震危险性在日本,公众对地震危险性的认识水平是高的。1923年的关东地震造成约12万人死亡(当时日本总人口约为5000万);美国若发生与此相等的地震则会造成60万人死亡。如今,日本全社会对东海地震的预报都很了解。东京都政府估计,该预期的地震可能会造成3万人死亡。(许多人认为这个估计是保守的;其他日本政府机构也已作出估计,但结果尚未公布。)所预报的东海地震可能造成的死亡人数由关东地震的12万人减少到3万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木制建筑(房屋)的比例减少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美国的“针对所有危险的统一公共警报系统”进行了概述。作为人类在警报响应领域研究方面的新认识,该系统以针对某一特定危险的警报系统为基础,使用了标准的术语和统一的协议,针对所有危险及时发布警报。它通过政府与工业界之间的全国性合作,使更多的人获得警报信息,采取正确行动,最终防止危险成为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