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县“121”天气预报自动答询台运转良好杨玉银(曲沃县气象局043400)“121”是邮电部规定的问询城市天气预报的专用电话号码,全国任何一家电信部门都不得将该号码移作它用。我局于1995年3月23日正式开通了“121”天气预报自动答询台,当您需要了... 相似文献
3.
4.
5.
6.
淄博市VHF气象辅助通讯网是全省第一家地市局级VHF气象辅助通讯网。它共由六部高频电话组成,其中一部在市局短期组,其余五部分别按装在五个区县站预报组。该辅助通讯网自1985年6月份建成至今已是第四个年头了,经过三年多的不断探索,我们在其使用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个稳定、灵活、有效的通讯体制。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平凉黄土高原地闪VHF辐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亚微秒级时间分辨率的VHF辐射接收系统与快电场变化测量仪,对甘肃平凉黄土高原雷暴过程中地闪VHF辐射及相应电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负地闪回击前VHF辐射与快电场变化在时间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回击前后300μs内的VHF辐射波形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90%的负地闪首次回击过程VHF辐射波形属于第三类,表现为连续脉冲贯穿回击过程,平均持续时间为600μs;同负地闪相比,正地闪回击过程产生的连续辐射持续时间较长。统计表明,负地闪首次回击过程辐射峰值出现在回击启动后10~100μs,算术平均值为45μs;继后回击启动后10~260μs辐射达到峰值,算术平均值为91μs。首次回击过程辐射峰值强度往往大于梯级先导过程,与回击主峰后主通道分支产生的电磁辐射较强有关。 相似文献
8.
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仪器误差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的探测效率和定位精度,根据其运行原理对其定位误差的可能来源进行了分析,特别是针对GPS时钟的授时原理和高速采集卡工作原理以及观测站位置等可能造成误差的系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者误差是造成闪电三维定位结果不准确的主要设备误差。利用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得到的定位结果信息,计算出了其到达观测站的时间,并与实测的到达时间进行了差值分析,拟合出一条偏差直线,得到其误差演变规律,并对该误差进行分析和纠正,得到了较好的结果,使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的探测效率有较大提高,其定位结果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近年来,由于电磁定位技术应用于雷暴遥感,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VHF定位技术已用于闪电放电分析和首次得到了雷雨云内闪电放电随时间演变的三维图象. 相似文献
10.
如何保证省——市、地和市、地——县的 VHF 辅助通讯网络的畅通,目前在气象工作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在利用这个通讯网络的二年多时间内,先后出现了三起烧坏主机的重大故障。由于主要元器件代换困难,每次修复周期长而且开支也较大,都给工作带来影响。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条:1。由于稳压电源的调整管在电网的波动中先被击穿,以致供给主机的直流电压高达30伏以上,大大超过13.6伏的额定值,造成主机内的一些元件也被击穿;虽然在稳压电源与主机之间的导线上装有10A 的保险丝,但保险丝是在主机处于接收(小电流)的情况下、主机已被击穿后至电流增大而熔断的,所以这样装法的保险丝 相似文献
11.
无线通信中信号场强的大小是衡量通信质量好坏的标准之一,是无线通信工作者把握无线通信可靠度的重要理论依据。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场强仪或者无线综合测试仪作为检测工具。对于固定点的气象无线通信,配备如此贵重的设备,需要不少投资,采用下面提供的计算公式对场强进行计算,是一种既经济又快捷的方法。无线通信场强的计算包括接收机允许的最低接收场强Er和接收点的场强Ep的计算。1接收机允许的最低接收场强Er的计算接收机通常是指国内FM制式的各种电台、气象警报接收机,其中频带宽为16KHZ,天线输入阻抗为50,考虑到环境噪声的干… 相似文献
12.
一种使用方式灵活、运行·稳定可靠的气象 VHF(超短波)辅助通信网在我省建成,并于元月15日通过了有关专家的鉴定。该网为省—市和市—县间覆盖14个主台、52个分台、3个中转站、两级中转方式的星型结构通信网络。自1984年开始筹建。通过 相似文献
13.
闪电VLF/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及其现场实验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简要描述了闪电VLF/ 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的硬件构成、 软件设计以及现场实验等情况, 并对系统观测到的一次云地闪电和一次云内闪电的过程VLF/VHF辐射特征进行了个例分析, 初步分析结果揭示了以下一些有趣的新现象: (1)无论云闪还是地闪都以一个间歇性的大双极性脉冲列为启动标志, 并伴随强烈的VHF辐射。云闪和地闪初始击穿大脉冲序列波形特征明显不同。(2)地闪的云内放电以及云闪放电都产生一类特征性的VLF辐射, 该辐射表现为一个脉冲半宽3~4 μs、 出现频率105个·s-1的快脉冲列。该过程同时伴随明显的VHF辐射。(3)回击主峰期间VHF辐射相当微弱。闪电过程中最强的VHF辐射起源于以下云内放电过程: (a) 云闪和地闪的初始击穿过程; (b) 云内K过程和c回击主峰后100~250 μs期间的云内放电。上述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了本系统在闪电放电物理研究方面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15.
16.
《高原气象》2016,(6)
利用自行研制的闪电VHF辐射源功率接收系统,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闪电VHF辐射源功率三维分布进行了观测,初步分析了雷暴电荷结构,并利用自行研制的中心频率为270 MHz球载闪电模拟源,对闪电VHF辐射源功率接收系统进行了野外标定,得到了267~273 MHz频率范围的闪电辐射脉冲功率三维时空发展分布图。统计结果显示,在正云闪中,上部正电荷区平均辐射脉冲功率为4.8 W,下部负电荷区平均辐射脉冲功率为1.6 W,上部正电荷区的辐射功率明显高于下部负电荷区。在负云闪中,下部正电荷区平均辐射脉冲功率为3.2 W,上部负电荷区平均辐射脉冲功率为2.5 W,下部正电荷区的辐射功率明显高于上部负电荷区。在负地闪中,负电荷区平均值为3.0 W,正电荷区平均辐射脉冲功率为4.7 W。负电荷区辐射源数都少于正电荷区,绝大多数正电荷区的平均辐射脉冲功率大于负电荷区,但个别闪电的负电荷区平均辐射脉冲功率大于正电荷区。 相似文献
17.
伴随超强VHF辐射的闪电双极性窄脉冲初步观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闪电过程中一类双极性脉冲辐射伴随的超过常规闪电一个数量级的VHF辐射是卫星观测的穿越电离层的脉冲对(TIPPs)的来源.文中给出了在中国上海地区观测到的该类放电事件产生的78例双极性窄脉冲.典型的双极性窄脉冲上升时间约1.2 μs,初始峰宽度约2-3 μs、半宽约1 μs,整个脉冲持续时间约15 μs,脉冲幅度与地闪首次回击幅度相当,过冲幅度约为初始峰幅度的1/3.这类脉冲波形特征与普通闪电双极性脉冲波形特征差异明显.根据空间双极性脉冲被电离层以及地面-电离层反射的时间延迟并假定电离层高度为85 km,估算了这些双极性窄脉冲发生高度.11例负极性脉冲(对应上面负电荷区对下部正电荷区之间的放电)中有10例脉冲发生高度在海拔14.0-15.0 km,一例出现在负地闪初始击穿阶段的脉冲发生高度为海拔6.4 km.67例正极性窄脉冲发生高度位于海拔7-12 km,平均海拔9.4 km.利用传输线电流模式以及偶极子辐射近似估计了电流在通道内传播时间以及放电电流参数,78例平均结果显示电流从通道底部传播到顶部经历的时间约1 μs,电流矩约为5 kA·km量级.我们推断放电通道长度约100-300 m,放电电流幅度具有20 kA量级,电流传播速度与光速可比拟、具有108 m/s量级. 相似文献
18.
19.
介绍了集群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件,并从实例出发,总结了组建一个4台微机简易集群的流程和操作技巧;将WRF模式在集群环境中进行了并行试验,试验相关数据表明:WRF模式在普通微机构建的Linux集群(PC-Cluster)并行效率较高。用微机集群并行方式运转WRF模式具有成本低、简单易行、运算效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用VLF/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观测云地闪电放电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一种高分辨、大容量闪电VLF/VHF信号记录系统,报道了一次包含12次对地回击、平均回击间隔70ms、持续时间超过800 ms的地闪放电过程的VLF/VHF辐射波形全景以及分析结果.这一个典型事例揭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1)这次过程的头5 ms出现了强烈的VLF双极性大脉冲序列,标志着云内初始击穿过程启动;对应于一系列VLF辐射事件出现了强烈的VHF辐射爆发,总体上看,前380 ms期间VHF辐射异常强烈,呈现为间歇式准连续辐射,之后强烈VHF辐射则更多地表现为分立脉冲式爆发特征.(2)与回击主电流峰期间VHF辐射较弱不同,地闪最强的VHF辐射来自初始击穿过程和回击后云内放电通道扩展或者新通道形成过程;在初始击穿阶段和回击间歇期,出现了不止一次强烈的VHF辐射爆发并不伴随明显的VLF辐射.(3)回击间歇期间一类云中放电过程产生一系列半宽为3~4μs左右、出现频率约105Hz的VLF快脉冲串,整个脉冲串持续时间约1ms,频谱峰值区域在60~90 kHz,并伴随较强的VHF辐射,这些特征都与直窜先导特征一致.很可能这是一种云内K事件.(4)还给出了江淮地区地闪过程回击VLF/VHF辐射波形的统计特征,统计还显示当相继两次回击间隔小于40 ms时后面回击幅度倾向于比前面回击弱,当回击间隔时间大于100 ms时,后面回击比前面回击强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