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摘 要:对康马片麻状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高精度锆石 LA ̄ICP ̄MS U ̄Pb 定年,获得了多组锆石 U-Pb 年龄:1 509.3 ~953.7,528.8~ 485.0,439.2~ 385.8 Ma。1509.3~ 953.7 Ma 年龄数据证实了康马地区乃至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变质基底岩石为中新元古代产物;康马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冷却年龄为528.8Ma,是泛非事件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康马一带的重要地质记录;485.0Ma 是泛非事件延续至早古生代的重要年龄记录,证实了康马二长花岗岩同时卷入泛非事件和早古生代事件中;439.2~385.8Ma 年龄数据显示康马片麻状二长花岗在485Ma(泛非-早古生代事件)之后,仍然经历了多期次的岩浆构造热事件。从年代学方面显示康马片麻状二长花岗岩是多期岩浆构造热事件综合作用的产物,本次获得的年龄数据对复原泛非期-古生代地质演化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
陨星撞击是太阳系各行星及卫星演化、地质历史中导致古气候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和新生的主要营力之一,在地球演化早期是一种较为普遍发生的事件。研究陨星撞击作用及其影响是探讨地球演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对于陨星撞击的地学意义研究,主要集中在撞击事件与地球环境灾变、地球生命更替、板块构造动力学、富集成矿(藏)等关系方面。撞击构造是判识陨星撞击事件最明显和最直接的记录,其形态和规模、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构造和地球物理等特征是判识撞击构造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古近纪气候演化是由“温室气候”向“冰室气候”转变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古新世-始新世早期的升温期,始
新世中期-始新世末期的稳定降温期及渐新世-中新世早期的冰室气候期。在此期间发生了3次显著的气候事件,分别为
PETM 极热事件、Oi-1骤冷事件和Mi-1降温事件。这3次大的气候事件引起了生物圈的巨大波动:PETM 期间发生了全球底栖
大有孔虫灭绝事件及浮游有孔虫的辐射演化,并且是哺乳动物演化的关键时期;Oi-1期间全球植物群落由热带型密集雨林向寒冷
干燥的森林草原过渡,在欧亚大陆出现了哺乳动物种群大规模改变的GrandeCoupure和MongolianRemodelling事件,也发生热
水型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的灭绝事件;Mi-1前后,浮游有孔虫部分属种绝灭,钙质超微化石也出现暖水种数量的急剧减少,现代植物
群落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古近纪气候的大幅波动和转折由诸多因素控制,主流观点认为PETM 事件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大量释
放有关,但其喷发机制尚不明确;降温事件则与区域性构造隆升、洋流格局变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作者利用全省不同地质时代和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内的页岩41种元素的分析数据,计算出辽宁省全域内的页岩元素丰度休系。同时探讨了元素从中、晚元古代至中生代的演化规律,指出Ca、Cd、Sb、As、Na、Mn、P、Sr的元素丰度随时间序列的演化不断增长,B、F、K、Rb、W、Mg则显示出降低的趋势。某些元素比值从老至新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如Sr/Ba、Ca/Mg值的演化具有阶段性,K/Na、Th/U值的演化具有方向性,Al/Ti值的演化则具有周期性。  相似文献   

5.
山东沂沭断裂带以西广大结晶基底,经过多年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地质历史的角度出发,我们对它还只有模糊不清的概念。研究变质火山沉积岩系的层序,对于地壳变化的研究,是很重要的步骤,因为地壳发展的记录,无论是地层本身的,还是外来的,都表现在庞大地质体之中。然而地壳的发生发展历史,并不是可以用简单的沉积作用来概括的。在沉积前后及其沉积过程中,还有一系列地质事件发生,只有弄清这些事件并利用一些短暂的或者突发事件,精确地测定事件时间,建立一个地质单元内的地质事件顺序表,才能全面考察早期地壳演化历程。作者本着这个意思,试图综合前人资料并根据野外观察,拟  相似文献   

6.
广西桂林南边村剖面作为全球泥盆系-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在界线处的δ13C值、δ18O值、w(Ni)、w(Al2O3)等都出现一定程度的突变,这为该剖面的高精度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能性。南边村剖面和黄茆剖面的化学地层学对比显示黄茆剖面长顺页岩的时代应相当于南边村剖面第56层至第60层,而牙形石演化的证据表明南边村剖面的第56层底部为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因此黄茆剖面的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应位于长顺页岩底部。Hangenberg事件作为一次泥盆纪-石炭纪之交的全球性事件,在斜坡相的南边村剖面上也有一定的表现,例如w(Al2O3)上升所代表的海退,δ13C值下降代表的生物灭绝事件,以及Ni异常事件。   相似文献   

7.
费县马头崖地区新太代五台期TTG岩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费县马头崖地区新太古代五台期侵入岩发育广泛 ,为一套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序列组合 (TTG岩系 ) ,在形成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相对一致 ,为一次岩浆热事件多次活动的产物 ,其成分和结构具有双重演化特征 ,构成一个较完整的岩浆演化序列。依据岩性特点及其演化特征 ,归并为峄山超单元 ,是鲁西地区新太古代的第二套TTG岩系。  相似文献   

8.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湖北崇阳地区处于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环境。二叠纪末的全球事件在该剖面的沉积微相和生物演
化上均留下了清楚的记录。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前,崇阳地区为典型的正常浅海台地环境,生物种类多样,数量丰富,主要生物
化石有钙藻、有孔虫、腕足、棘皮类和海绵等。生物大灭绝之后,钙藻、类、棘皮类、海绵、绝大部分有孔虫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
是个体微小的腹足、介形虫和大量的蓝细菌化石。大灭绝界线之上,首先出现的是25cm厚的纹层状的微生物岩,含较丰富的种
类单调的有孔虫化石。之后逐渐相变为花斑状微生物岩和穹隆状微生物岩,厚度分别为6.4,2.3m。不同类型微生物岩在结构构
造和生物组成上存在差别。微生物岩沉积结束之后,则相变为浅滩相鲕粒灰岩。共划分出3种沉积相,即开阔台地相、潮坪相和
浅滩相。崇阳剖面的生物灭绝和沉积微相变化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浅水台地环境生物与环境过程的典型代表,为认识二叠纪
末浅海沉积相演化和全球事件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矿床形成的一些基本规律,包括地质重演律、成矿作用趋向律及矿床形成的复杂性。地质重演律表明较低层次的成矿作用是较高层次成矿作用的“缩影”,是高层次同类地质作用发展历史的简短重演。地质重演律是地质演化周期性和不可逆性的辩证统一。成矿作用趋同律,即在不同的地质作用过程中产生相似的、甚至相同的矿物形成物。“一定元素组合在一定的热力学环境中形成的矿物组合是一定的,而与其成因方式无关。”这一规律表明不同层次、不同成因的成矿作用受某种共同因素的支配,成矿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矿床形成的复杂性,由矿质多来源、成矿多(长)期多阶段、矿床多成因的“三多”表现,可以得出两点认识:(1)随地质历史的演化,矿床是在愈来愈复杂的成矿系统中产生的;(2)矿床规模越大,形成时间越长,矿床的复杂性就越强。这几个有关矿床形成的基本规律,不仅对于成矿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煤化作用过程中有机显微组分及结构演化研究对煤层气(CBM)勘探开发具一定参考价值。对各类煤有机显微组分组成特征、形态特征及大分子结构特征进行了描述。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针对该研究的8种主要物理化学研究方法:分子模拟法、红外光谱(FTIR)、色谱法、质谱法(MS)、核磁共振(NMR)、拉曼光谱(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衍射(XRD)及组合研究的原理及一些应用。探讨了该研究在煤生烃方面的意义,表明地质演化是生烃的基础,大分子结构演化是控制生烃能力的关键,而动力反应机制是使生烃能力呈现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最后指出未来还需加强孔隙网络基础研究、学科方法交流研究、与泥页岩对比研究及软件研发,同时应适度关注低碳能源可能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造礁生物演化经历了六个主要发展阶段,具有全球性演化规律特征,其盛衰变化在中国南方礁丘的时代分布上反映较为醒目。早泥盆世至晚泥盆世早期,为生物礁发育的首次鼎盛期,已发现的礁体达97个,而至今尚未发现晚泥盆世晚期(法门期)的生物礁;二叠纪是第二次鼎盛期,已发现该时期的礁丘达148个之多,生物特征明显,而至今也尚未发现早三叠世时期的礁体。中国南方这一礁丘时代分布特征恰好与 F/F和T/P两次全球性巨大生物绝灭事件相吻合。因此在南方寻找生物礁型油气藏时,除了应当重视本区构造演化的控制作用外,还应极大地注意全球性生物演化规律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广西大新下雷泥盆纪锰矿床是我国首个超大型锰矿床。通过对矿床含锰岩系、矿石组合、矿石成分、矿石结构构造综合分析研究,在锰矿体中发现了可能为气液喷溢沉积成因的角砾状、脉状以及网脉状构造的锰矿石。同时在矿石中普遍见热液成因的含锰硅酸盐矿物和硫化物,如蔷薇辉石、锰铁叶蛇纹石、黄铁矿、黄铜矿、锰帘石等。通过对矿区钻孔原始编录资料综合分析,在控制该锰矿床形成分布的泥盆纪晚期的下雷-土湖Ⅳ级地堑盆地中,成功恢复识别出3条锰矿成矿期同沉积断层。发现角砾状锰矿石等在空间上集中成群分布,应是导致锰矿形成的古气液喷溢口的分布位置,空间分布受锰矿成矿期同沉积断层的控制。通过与贵州松桃南华纪"大塘坡式"气液喷溢沉积型锰矿床进行对比,发现二者气液喷溢沉积构造等特征较为相似,故认为广西大新下雷泥盆纪锰矿床的成因类型可能与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相似,具有气液喷溢沉积型锰矿床的一些典型特征,这为"下雷式"锰矿成矿研究与找矿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笔者根据泗顶—古丹铅锌矿田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并结合矿田成矿地质背景,探讨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方铅矿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随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和矿化场所的变化而变化,铅同位素组成模式年龄依矿田出现的地质事件可分两组(410—600Ma,180—260Ma),并可建立起二源线性混合方程,因此,成矿物质来源具两源性。故认为泗顶——古丹铝锌矿田的硫化物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加里东运动褶皱基底轻微变质的寒武系和盖层泥盆系,含矿溶液是赋存于该两个地层中的地下水混合产物,即二源地下水混合成矿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三角形形状因子对地壳形变计算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引入三角形内切圆半径与外接圆半径之比值作为三角形形状因子,讨论利用三角形法计算应变分量的精度与三角形形状因子之间的关系。设计一种涵盖所有三角形形状的方法,计算分析了用三角形法计算应变分量精度的分布。研究表明:当三角形形状因子达到0.36时,计算得到的应变分量均方差,一般不会超过位移数据均方差的3倍;而当三角形形状因子小于0.1时,计算得到的应变分量均方差会陡然增大,这样的三角形一般不适合用于应变分量的计算。在利用GPS观测站组成三角形计算地应变时,建议所组成的三角形形状因子的阈值应取为0.1~0.36。  相似文献   

15.
马鞍桥金矿床是产于南秦岭泥盆系中的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沉积—叠加改造成矿特征典型。矿体沿上泥盆统上部层位稳定分布,多与围岩整合产出。矿石类型有破碎蚀变岩型、蚀变千枚岩型、炭质片岩型和含金石英脉型。矿石构造有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和角砾状。矿物成分主要为黄铁矿、磁黄铁矿和石英、绢云母等,金主要呈显微金、超显微金分布于矿物粒间或被吸附于矿物表面。矿床由多种地质作用经过多期多阶段形成,主要受构造、沉积地层和岩浆活动控制。区域性大型韧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带、金矿区的展布,地区性二级脆性断裂控制金矿床的范围,局部的更次级层间破碎带、断裂裂隙带控制矿体的就位。含了地层为矿床形成提供了主要的成矿物质。岩浆活动为形成合矿流体提供了热源并是热液运移的主要热动力。  相似文献   

16.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s of macrobenthos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Yellow Sea has changed greatly from the 1950s to 1990s and this has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marine organisms. In this study, data on soft-sediment macrobenthos occurring in depths from 25 m to 81 m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were used to compare changes in community structure. The agglomerative classification (CLUSTER)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 methods were applied. Five communities were recognized by cluster analysis: 1.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community dominated by cold water species, which changed slightly in species composition since the 1950s; 2. The mixed community with the coexistence of cold water species and warm water species, as had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3. The polychaete-dominated eurythermal community in which the composition changed considerably as some dominant species disappeared or decreased; 4.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ine community, with some typical estuarine species; 5. The community affected by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The greatest change occurred in the coastal area,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 may be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Macrobenthos in the central region remained almost unchanged, particularly the cold water species shielded by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The depth, temperature and median grain size of sediments we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s of macrobenthos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相似文献   

17.
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地块内的布依坦乌拉山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布依坦乌拉山地区发育的多条不整合接触界线与区域构造地质事件的匹配,以及柴北缘发育的挤压、走滑和伸展3种构造样式。通过对布依坦乌拉山地区自元古代到新生代以来地质体构造环境演化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事件、构造样式,认为全吉地块构造特征总体可划分为基底、盖层和断陷沉积3层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广西泥盆纪早埃姆斯期盆地相和台地相两条含矿岩系剖面的研究,认为:早埃姆斯期沉积事件主要是风暴事件、缺氧事件和生物礁的兴衰交替和消亡在盆地、台地环境中反映不尽相同;根据沉积事件的发生、发展可划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由弱到强的周期性风暴事件,在缺氧环境的盆地中形成一套呈黑色的含碳质角砾状泥岩、碳质泥岩、硅质岩互层的岩石组合与石煤、钒银(铀)矿床共生,而在台地边缘相中形成一套礁、滩、坪、凹交替的碳酸盐岩和风暴岩与成岩—后生铅锌矿床共(伴)生。晚期,为海侵缺氧事件,在盆地中表现为一套呈黑色的含碳质泥岩与石煤、沥青煤共生,而在台地边缘相中表现为碳质泥岩益复礁云岩组合与成岩型铅锌矿床共生。因此,研究沉积事件与矿产关系,对于泥盆系沉积、层控矿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陕西镇安锡铜沟铅锌矿床过去一直被认为是SEDEX型矿床,笔者认为锡铜沟铅锌矿床可能属于造山型铅锌矿床。区内矿体斜切地层,赋矿地层为泥盆纪大枫沟组,通过氢、氧、硫及铅等同位素的研究,成矿的物质来源为南缘的泥盆纪海相沉积地层。成矿阶段划分为3个阶段,即早阶段为无矿石英阶段,中阶段为含硫化物-石英脉阶段,晚阶段为石英-碳酸盐脉阶段。矿床形成的时间应该是晚三叠世至侏罗纪,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陆陆碰撞,秦岭微板块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陆内俯冲或逆冲推覆,热异常驱动流体循环,萃取地层内的成矿元素,并将成矿元素搬运至有利于流体聚集、成矿物质卸载的空间,使成矿物质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新疆阿勒泰地区袄多克金矿床地质特征,结合元素地球化学剖面特征及元素组合特征分析,认为袄多克金矿床金及其他多金属元素主要赋存于中泥盆世托克萨雷组变粉砂岩、千枚岩中及顺层侵入的石英闪长岩脉中;金成矿的主要元素组合为Au-W-Bi-Ag-Pb-Zn-As;金矿属于岩浆热液后期形成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Au,W,Bi等元素地球化学剖面特征,认为该区具有较好的金矿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