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随着世界能源贸易的增长,能源运输通道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新的全球能源棋局中,南美洲应该成为中国能源来源的延伸区域。争夺石油与确保石油安全历来是各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重点,而能源运输通道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价值,其重要性不逊于能源储藏中心。南太平洋是中国从南美进口能源的重要路线。随着中国从南美不断扩大进口能源,南太平洋海上战略通道将成为中国未来重要的能源运输通道。然而,南太平洋海上战略通道面临着许多现实威胁并受制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只有紧紧把握全球能源的大棋局,才能从整体上理清海上战略通道的脉络,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利益。维护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应该站在国家大安全的高度上,即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上规划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能源贸易的增长,能源运输通道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新的全球能源棋局中,南美洲应该成为中国能源来源的延伸区域。争夺石油与确保石油安全历来是各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重点,而能源运输通道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价值,其重要性不逊于能源储藏中心。南太平洋是中国从南美进口能源的重要路线。随着中国从南美不断扩大进口能源,南太平洋海上战略通道将成为中国未来重要的能源运输通道。然而,南太平洋海上战略通道面临着许多现实威胁并受制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只有紧紧把握全球能源的大棋局,才能从整体上理清海上战略通道的脉络,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利益。维护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应该站在国家大安全的高度上,即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上规划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2011年1月1日5时48分,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其他三条能源战略通道分别是中哈原油及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海上通道(船运石油和液化天然气))之——中俄原油管道建成运营,俄罗斯的原油开始进入中国境内位于漠河县兴安镇的首站储油罐内,标志着中国东北方向的原油进口战略要道贯通,每年1500万吨、期限20年的中俄原油管道输油合同开始履行。  相似文献   

4.
为了积极开拓利用天然气资源的途径,本文分析了世界天然气资源及其供需动向。我国进口天然气的国际资源条件是可能的,价格是有利的。东南沿海地区从东南亚进口液化天然气和从俄罗斯进口管输天然气是经济的、可行的。中东的液化天然气将是潜力较大的进口对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商品贸易结构不均衡性对地缘经济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孟德友  马颖忆  王晗  柯文前 《地理科学》2015,35(10):1238-1246
从国家对外经济联系中不同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进出口贸易视角,考察中国(① 由于数据限制,本文研究区域为中国大陆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缘经济格局特征与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商品贸易的总体态势是资源产品进口对富含能源国家的高依赖及工业制成品净出口对国际市场的强需求的不均衡特征;空间上则表现出国别、地区和方式较为单一且相对稳定,这可能会导致中国地缘经济与其他国家关联强度有一定的倾向性。集成资源产品进口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多指标显示,以工业制成品进出口为主的外向经济是影响中国当前地缘经济格局最主要的因素,而资源产品进口则次于工业制成品的作用,且石油和铁矿的作用高于天然气;在空间上形成了以重点经济发达国家与其外围周边国家为重点面域,联合重点能源国家为扩展的“面-点”地缘经济格局,中国进出口贸易地区大致形成了由近及远的多圈层结构,且关联度较低的国家镶嵌其中而表现出破碎化的特征。这一格局昭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地缘局势总体稳定,但受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积极开辟和寻求多元化的地缘经济空间是有效应对对外经济联系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亚国家距离公海遥远,仅凭管道出口或进口石油,因此面临着来自油气管道沿线国家巨大的地缘政治压力。本研究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作为中亚出口国代表,选取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中亚进口国代表,从相关性、多样性和国际关系影响三个角度,利用2005—2016年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的能源贸易数据,分析中亚国家所面临的能源风险。研究结果显示:哈土两国的石油市场多样化程度较高且市场之间相关程度较低,这种市场配置使出口国、过境国和进口国之间的关系对石油出口的影响较小;而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市场因为多样性不足,国际关系能够对天然气出口造成较大的影响;吉尔吉斯斯坦的能源进口仅来源于数个相邻或相近的国家。本文认为中亚国家的能源安全深受四个政治因素的影响:(1)与俄罗斯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亚国家能源出口市场的格局,因为中亚国家市场多样化的关键在欧洲;(2)中亚能源博弈的管线竞争对中亚国家能源出口安全有重要影响,因为这些新管道能够将中亚与欧洲和中国市场直接联系在一起;(3)中国作为邻近中亚的巨大能源市场能够帮助中亚国家有效回避俄罗斯对能源出口的控制;(4)对于进口国而言,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对其能源安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世界能源地理研究进展及学科发展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宇  刘毅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5):818-830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能源环境,开展世界能源地理研究是经济地理学家的重要使命.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缺乏系统的地理学视角,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外交学、经济学等领域.相关学科涉及能源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①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研究;②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中国能源安全研究,包括能源供给、运输、储备等;③ 中国能源合作与能源外交研究.展望未来,应从3 个方面加强世界能源地理的研究:① 建立系统的研究框架,全面把握世界能源状态、格局及其演变规律;② 建立世界能源的动态数据库,加强模拟分析与可视化表达能力;③ 加强研究平台建设,培养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8.
在系统分析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变迁以及各国亚太战略变化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面向21 世纪中国实现国家安全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战略。文章分析提出了构建中国跨世纪地缘安全框架的四条建议:(1) 大力推进世界地缘格局的多极化进程,实现全球地缘格局的相对均衡;(2) 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国际合作,确保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3) 构建合理的国内区域经济格局,这是提高国际地缘安全的国内地缘保证;(4) 纵深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9.
夏启繁  杜德斌 《地理研究》2022,41(7):1797-1813
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领域与核心内容,理清沿线能源贸易结构演化特征对明晰“能源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方向与路径具有一定意义。论文基于2000—2018年沿线国家化石能源贸易数据及其对外经贸属性,借助贸易互补模型、复杂网络方法、GIS空间技术等手段,揭示了沿线能源贸易的产品结构、网络结构及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能源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变动及互补特征。研究发现:① 沿线贸易规模近年扩大,贸易逆差明显。进口占全球的比例有所上升,出口占比整体下滑。② 原油、液化天然气和煤炭产品是主要贸易产品。发达国家多对技术要求较低的原始产品具有进口劣势,对加工制成品具有出口优势,发展中国家基本相反。③ 消费大国逐步取代出口大国成为石油贸易网络核心节点;资源赋存国家始终主导天然气贸易网络;出口大国与消费大国共同主导煤炭贸易网络。④ 石油贸易形成亚洲洲内“拱形”格局且不断夯实;天然气贸易呈亚洲“金三角”和地中海“四边棱形”结构并存格局;煤炭贸易呈跨洲“多拱”联系衰落、洲内贸易增强格局。⑤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供给地与合作对象。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石油贸易领域互补水平较高但有所下滑,在天然气与煤炭贸易领域互补水平较低但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系统论的世界能源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系统论原理, 从能源系统角度出发, 全面剖析当今世界的能源储量分布、生产、运输和消费空间分布状 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同时分析贯穿能源系统问题的3 个量(总量、增量、均量)和2 个结构(能源种类结构, 能源 地区结构)。探讨了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最后提出世界能源空间格局对中国能源战略的启示: 要建立能源系统观; 改进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兴替代能源, 实施资源节约战略、结构多元化战略; 发展多方位能源 供应渠道, 实施运输保障战略、能源外交战略, 重新建立适应新形势的稳定、经济、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石油进口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我国石油的供需状况出发,分析研究了我国石油进口的空间格局和运输线路,指出了中存在的问题:来源上过于依赖中东地区,线路上过于依赖海上运输和马六甲通道。本文提出了加快建设中缅油气管道、兴建中巴原油管道、扩容中哈和中俄原油管道、加快东海和南海油田的开发4 点建议,旨在改善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形势,打造我国的东北、西北、西南陆上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使石油运输渠道多元化,实现石油进口的海陆统筹。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汉英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0):1433-1443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进口国,能源供应安全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现代化进程。通过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的能源合作来扩展石油与天然气来源,与传统的海运进口方式相比,不仅可以大幅度节省运费和时间,而且能源供应的安全性也可大大提高。本文从地理学和地缘政治角度,在深入分析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开展能源合作的战略背景、现实需要、资源储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能源合作项目和发展计划,预测了未来至2030 年不同时间点的能源合作潜力与规模。主要结论如下:① 至2015 年,来自俄罗斯及中亚五国的原油在中国原油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将由2010 年的12.3%上升至20%,而天然气由10%上升至50%,两者相加占中国油气综合进口量的26%;② 至2020 年,来自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的原油、天然气和油气综合进口量所占比例分别上升至28%、70%和38%;③ 至2030 年,分别占26%、75%和40%。本文筛选并展望了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10 项重要能源合作项目。为进一步提升能源合作,本文重点推荐了4 种合作模式,即贷款换石油模式、产量分成模式、联合经营模式和技术服务模式,认为应妥善协调能源合作中的矛盾与问题,加强能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并重视改善能源合作开发区域的民生状况。  相似文献   

13.
1993年中国开始从原油输出国变为原油输入国,到201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依赖度高达53%。原油进口来源国的社会经济稳定性、原油运输线路的安全性影响到中国原油进口的安全性。本文根据ITIRI的综合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和原油运输线路的安全性,设计了中国从其主要原油进口来源国进口原油的风险指数。然后分析了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对原油进口消费的依赖度,中国六个大区石化工业和八个石油化工基地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从而分析了它们对进口原油风险的敏感度。本研究的结论是:第一,中国重要的原油进口来源国比较集中,且集中在社会经济不十分稳定的国家。第二,原油进口风险对沿海地区经济的影响远高于对内陆地区的影响。第三,沪宁杭、琼粤闽和长江中游石化基地是受原油进口风险影响最大的三个基地。根据这些结论,本文提出两方面建议:第一,建议中国原油进口来源与运输方式尽量多元化,以规避风险。第二,中国原油战略储备基地应考虑对原油进口风险敏感度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采用首位律、位序-规模分布律和马尔科夫转换矩阵等方法,解析了中国天然气资源流动系统的规模分布、规模结构和系统内部动态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 中国天然气流动系统呈逐步发育态势,在流动省份数量和规模上都有显著增加和扩大;(2) 中国天然气流动系统的位序-规模分布符合齐夫法则,具有分形性质。在输流系统规模分布方面,呈现出首位型分布模式向分散均衡型模式转变,再向首位型分布模式发展的趋势。在汇流系统规模分布方面,总体表现为集中型分布模式,中间位次省份天然气流动规模比较发育;(3) 输流系统规模体系中,无流区、低流动规模地区发展不活跃,中低流动规模以上地区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汇流系统规模体系则表现出向中等规模集中的发展趋势。整体来看,中国天然气流动规模扩大的同时,不同类型之间的变动相对较为平稳。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加强天然气资源勘探,拓宽天然气生产和进口来源;加强中国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逐步建设完善沿海LNG接收站与输送管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natural gas flow zones in China, and then divided all provinces into four flow types: non-flow zones, output centers, input centers and exchanging centers. Next, we analyzed the concentration and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s, current spatial pattern and evolution of source and terminal regions of natural gas resource flows. The numbers of non-flow zones, output centers, input centers and exchanging centers all stabilized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number of output centers is small but the quantity of flow is large. The number of input centers is large and they are widely distributed. Generally speaking, it presents a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of centralized output and dispersed input in geographic space. The current situation for China’s natural gas output source has random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but the terminal regions of natural gas flow have strong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presenting a significant spatial agglomeration pattern. Shandong, Jiangsu, Zhejiang and Shanghai have a high-high agglomeration mode, but Yunnan, Sichuan, Tibet, Qinghai and Gansu have a low-low agglomeration mode. Spatial pattern changes in China’ s natural gas output zones had three different stages: relatively stable from 2001-2003; moved northwestward, expanded in space, and widely dispersed during 2004-2006; and transferred to the east, spatially contracted and significantly concentrated during 2007-2011. Spatial pattern changes in China’s natural gas input zones have two stages: expanded in east-west direction while contracted in north-south direction during 2001-2005; and relatively stable in spatial structure with intensification from 2006-2011.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极度稀缺紧张、且正处在加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落实城镇建设用地投入与地区社会经济、居民生活以及资金短缺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城镇建设用地不仅是城镇人口城镇化、产业就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基础服务设施城镇化)的外在表征,更是一个国家(地区)资源使用效率、经济发展模式(集约抑或粗放)、社会公平公正(城镇基本服务设施的均等化)主要参考指标。故此,为了考查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的协调性,该文借用非协调性指数模型、分别评价城镇建设用地投入与城镇人口、GDP、地方财政税收、产业就业非农化以及社会非农化之间的非协调程度,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总体而言是比较协调的,从各单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来看,城镇建设用地投入至于各变量指标而言大体可以分为超前、滞后和相对协调三种类型,其中上海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当前户籍管理体制的作用而表现出相当程度的超前发展(粗放式发展)。最后就如何推进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的协调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安全中的重要部分之一。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众多,本文从能源安全的角度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主要的25个石油进口来源地进行了量化评价,结果发现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平均安全度整体偏低,处于较安全等级的边缘、高安全度的进口来源地集中在非洲、安全度低的进口来源国多集中在中东和拉美地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积极发展能源外交、运输方式多样化、提高海上运输通道保障力等对策保障我国能源进口安全。  相似文献   

18.
孙鸿烈  石玉林  李文华  封志明  江东 《地理学报》2020,75(12):2610-26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资源科学研究在自然资源考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体系。本文系统总结中国资源科学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到资源科学综合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初期(20世纪50—60年代)、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时期(20世纪70—80年代)、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2000年)及现代资源科学迈向新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等4个阶段,促进了中国自然资源的考察和开发利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对中国资源科学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当下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两个国家先进发展需求,资源科学研究要以史为鉴,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学科的新概念、新知识与新方法,促进资源科学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与国家石油安全战略对策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石油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石油供应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大,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将会成为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是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广阔的海域中分布着近100×104km2的含油沉积盆地,近海石油资源量为240×108t,天然气资源量为140×1012m3。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能部分解决我国油气资源进口数量。本文讨论了解决石油安全的四种模式,对我国油气安全的国际和国内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油气安全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渗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立  刘洋  梁进社 《地理研究》2011,30(8):1351-1360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稀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显现。从多角度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已成为资源利用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1997年、2002年、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各自然资源部门的感应度系数,由此分析中国自然资源的渗透性,结果表明:石油和天然气、耕地和煤炭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渗透性最强。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