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01、2002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了梅雨锋强暴雨的外场科学试验。试验期间收集和处理了大量的原始观测数据和分析加工产品。日本科学家携带部分观测设备参加了试验,获取的观测资料也一并纳入数据库中。数据共分为12大类,约800GB。目前,该资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雷电科研和业务的发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与广东气象局联合于2006年7月3日至8月31日在广东从化地区进行了野外雷电观测和人工引雷试验。试验在3个场地同时进行,其中两个场地以人工引雷及其观测为主,另一个场地以自然闪电观测为主,同时在远距离对人工引雷试验进行辅助观测。试验中利用了大量先进的观测及采集设备,对自然闪电和人工触发闪电的电场、磁场、电流、辐射场、频谱和光学等特征进行了同步测量,  相似文献   

3.
地球静止轨道微波观测同时具有高频次、大视场和穿透云雨的全天候观测能力,因此中国在规划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系列时已经明确提出对静止轨道微波观测的需求。基于中国候选的50、118、183、380和425 GHz五频段静止轨道微波辐射计载荷方案,开展了地球静止轨道微波观测系统模拟试验,理解其观测时间分辨率、频段选取和观测误差对台风预报的影响。试验基于GRAPES全球四维变分同化系统,同化静止轨道微波模拟观测资料,以2018年台风“玛利亚”和“山竹”为例分析了静止轨道微波资料同化对台风预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静止轨道微波资料同化应用,提高观测资料的时间分辨率、增加通道数量和降低噪声水平能够有效提升台风数值预报性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气象界提出了一个“适应性(或目标)观测(adaptive or targeting observation)”的新概念,它是根据数值预报的敏感区在现有的、固定的气象观测网基础上增加的、有目标的特别观测。下投式探空仪(Dropsonde)是适应性观测的重要观测仪器。利用我国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GRAPES,初步研究了应用热带气旋适应性观测的下投式探空仪探测资料对台风(2003年杜鹃台风)预报的影响,并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数值天气预报中增加下投式探空仪观测资料之后,对台风的移动路径、台风中心位置和强度,以及其它要素的预报都有所改善;敏感性试验还指出,下投式探空仪观测资料的误差结构设置对台风的预报也有明显的影响,该类观测资料在修正背景场的过程中权重并不是越高越好  相似文献   

5.
在原“北半球经纬度格点客观分析方法”工作的基础上,引进了卫星测风,飞机观测,浮标站观测,船舶地面观测等非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试验。并增加了1000 hPa高度场和温度场的分析及四层湿度场的分析。并且对非常规观测资料在分析质量中的作用进行了试验。试验表明,上述几种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客观分析要素场的质量提高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常规观测资料稀少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的客观分析的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1992~1994年夏季,85-906国家科技攻关项目07课题组织进行了台风现场科学和业务试验。Polly(9216)台风是一个影响面很广的试验目标台风。本文使用了1992年8月30日0000~9月2日0000 UTC该台风试验期间,受其影响的11个省市、共有673个气象台站、27996站次的地面加密观测资料,进行了该台风中心临近登陆及登陆后的每小时地面加密观测分析,提示了该台风登陆后主要地面中尺度系统的分布、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7.
<正>1雷电观测试验和物理过程研究1.1雷电野外观测试验2012年5月中旬至9月底,大气探测研究所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开展了第7年的广东闪电综合观测试验(GCOELD)。该试验在人工引雷试验场、从化市气象局和广东省气象局3个观测点实施。人工引雷试验场主要围绕人工引雷开展闪电光电磁综合测量,通信基站、风力发电机防护试验,高压输电线感应过电压特征观测以及闪电化学效应的测量,同时兼顾对自然闪电的观测;从化市气象局观测点主要对自然闪电开展综合观测,兼顾对人工引发雷电电磁辐射场的观测;广东省气象局观测点主要  相似文献   

8.
亚洲自动气象站网使用的PAM—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雁 《气象科技》1999,(2):55-58
淮河流域试验(HUBEX)是全球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亚洲季风试验(GEWEX/GAME)在东亚副热带半湿润地区开展的气象、水文科学试验。试验期间除进行常规和加密的地面、探空、雷达、水文等观测项目外,还增设了多种特殊观测平台。其中多普勒雷达、高精密度辐射仪、自动气象站等观测仪器均由日本提供,这些仪器无论从性能还是观测手段上,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在我国尚属空白。文章简要介绍了亚洲自动气象观测站网计  相似文献   

9.
近5年大气科学外场试验及其重要成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胡英  贾朋群  高良成 《气象》2001,27(1):3-8
回顾了近5年欧美等国实施的4次外场试验,这些试验大都针对灾害性天气,例如暴雨、洪水和强风等的预报问题而设计。外场试验期间,建立 “目标观测”的概念并在试验中进行了实际应用。来自不同观测平台具有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传感器给出了大量大气运动实况的详细记录,对其中包含的,或许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是改进预报的重要途径。这些外场试验所收集的所有资料,几乎都可通过Internet得到。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冬季雾的物理化学特性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32  
李子华  彭中贵 《气象学报》1994,52(4):477-483
在1989年12月15日至1990年1月15日和1990年12月7日至1991年1月7日,对重庆市区冬季雾进行了综合观测试验。从多项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雾的物理化学结构,揭示了重庆市区冬季雾许多重要的有别于外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1998年夏季中日合作开展了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HUBEX),该试验和GAME其他试验的探空加密观测资料作为原始资料的一部分经过同化分析,得到了GAME再分析资料。该文就是以1998年6~8月我国江淮地区的天气过程为背景,对GAME和NCEP两组不同的再分析资料的基本要素场、导数场、降水量场和地面通量场用气候诊断和统计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低层和中高层GAME再分析资料的基本要素场及地面的降水场和通量场较NCEP再分析资料更为准确;GAME再分析资料能很好地反映出西南涡东移并影响江淮大暴雨的重要天气特征,而NCEP资料则反映不出这一现象。同时还得到,GAME再分析资料优于NCEP再分析资料的主要原因是GAME的资料同化系统中加入了包括HUBEX等气象科学试验的探空加密观测资料。因此,该文证实了GAME的外场加密观测试验—HUBEX等开展的必要性,说明增加观测资料的时空分辨率对于提高我国天气气候的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试验(HUBEX)是全球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亚洲季风试验(GEWEX/GAME)在东亚副热带半湿润地区开展的气象、水文科学试验。试验期间除进行常规和加密的地面、探空、雷达、水文等观测项目外,还增设了多种特殊观测平台。其中多普勒雷达、高精密度辐射仪、自动气象站等观测仪器均由日本提供,这些仪器无论从性能还是观测手段上,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在我国尚属空白。文章简要介绍了亚洲自动气象观测站网计划以及美国NCAR研制的第3代便携式自动通量观测站,展示当前国际较大科研计划和现代气象观测仪器的前沿。  相似文献   

13.
1982年是国际国内台风业务试验的第一年。我区有88个地面站,6个探空站,7个天气雷达站和通讯,预报等113个单位,参加了加强观测、预报方法试验工作。试验期间,区气象台转发指令253份,全区进行各类加强观测2867次,接收卫星云图照片192张,雷达照片295张,增收传真天气图84张,增填各种天气图表162张,拍发加强观测电报2600份,报送加强观测报表105份。发、转电报的及时率达99.2%,无观测和发报错情的单位达82%。园满地完成了规定的试验任务。区局于1982年12月上旬召开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向在试验活动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以来,北京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城市气象观测试验,试验涉及城市边界层观测、城市暴雨适应性观测、复杂地形和城市局地环流观测、城市通量和能量平衡观测以及城市热环境观测。研究内容包括城市边界层结构、城市强降水可预报性、山谷风环流、海陆风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城市地表能量平衡、人为热估计和城市热岛时空分布特征等。通过观测试验,揭示了北京地区城乡边界层结构特征和差异、强降水条件下的边界层结构、城乡地表能量平衡特征以及京津冀地区复杂的局地性环流特征。在大城市强降水的可预报性上,利用适应性观测方法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利用固定点加密观测结合流动观测的方法,获取了城市CBD的精细热岛分布。这些观测试验及其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大城市和城市群的气象问题,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试验研究--GAME/Tibet与CAMP/Tibet研究进展   总被引:47,自引:18,他引:29  
“全球能量水循环之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和“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Tibet)的加强期观测和长期观测已经进行了8年多,并取得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首先介绍了GAME/Tibet和CAMP/Tibet试验的科学目标、研究内容、试验区概况、仪器设置、观测时间及资料采集的情况,然后介绍了这两个试验在地气相互作用的观测研究、观测与卫星遥感资料相结合估算区域陆面过程参数和对青藏高原陆面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藏北高原降水的时空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了目前试验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经。  相似文献   

16.
曹晓钟  李肖霞  雷勇  温华洋  王榭 《气象》2019,45(10):1457-1463
介绍了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基于北斗导航通信卫星的、集海洋水文要素和气象要素一体观测的、在恶劣海况条件下能进行连续、可靠观测的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及其在多个海域开展实际的外海观测试验情况。2017年8月20日至9月5日,三台漂流观测仪在广东博贺海洋气象综合试验基地,经历了2017年第13号台风天鸽和第14号台风帕卡两次台风天气过程。对试验期间获取的台风天气过程中气温、气压、海温等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漂流观测仪所获得的观测数据与相关国家级业务观测站点的观测数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揭示了台风天气过程的明显特征,并表现出合理、清晰的日变化特征。上述试验表明,国产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已具备在恶劣海况下进行实际观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近三十多年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观测布局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观测试验进行了收集、整理,重点回顾了相关试验的科学目标、观测内容、站点布局方案等方面的情况;最后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指出目前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站网观测上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拓展.  相似文献   

18.
赵卫 《气象》1986,12(8):51-51
根据中美气象科技协定,双方协议于1986年开始联合开展高原气象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86年6—7月,双方各派8名专家,共赴西藏自治区参加现场观测。测点分别建在拉萨和那曲。试验观测期间,美方提供两个60英尺高的气象塔、两套辐射仪、两套湍流通量仪、两套探空接收站、一台太阳光度表、150套小球探空仪。中方将为这次试验观测提供其它有关设备和同期上述两个测点的常规观测资料。美方还将提供同期的卫星探测资料。 第二阶段,1986年8月—1987年8月,双方就试验观测资料各自进行处理、分析、研究。根据工作需要,中方将派专家赴美参加有关工作。 通过联合观测试验,将对青藏高原的辐射状况、热量通量、地气交换系数以及卫星资料反演与实况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2~1996年栽培平菇的试验观测资料,总结了平菇栽培的技术,分析平菇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提出了平菇栽培管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04年4~9月,凌源市气象和农技部门合作开展了针对高蛋白玉米品种的气象条件试验,通过设不同小区、多重复试验和平行观测,综合多项指标筛选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下的优质玉米品种,初步得出了这些品种的生长发育特征特性和生育期气象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