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008年至2009年对贵州红枫湖(HF)、百花湖(BH)、阿哈水库(AH)的桡足类和枝角类动物进行4次采样调查,共发现桡足类5科11属19种,其中包含一未定种。枝角类5科9属14种。三个水库中都存在的桡足类优势种为绿色近剑水蚤、叶片剑水蚤、短尾温剑水蚤;枝角类的优势种为长刺溞、长额象鼻溞;角突网汶溞。桡足类和枝角类的总密度在红枫湖为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在百花湖为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在阿哈水库为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三个水库季节生物多样性比较:春季的多样性是AH>BH>HF;夏季和冬季是BH>AH>HF;秋季是AH>HF>BH。季节性气候变化和污染是影响桡足类和枝角类动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2008年至2009年对贵州红枫湖(HF)、百花湖(BH)、阿哈水库(AH)的桡足类和枝角类动物进行4次采样调查,共发现桡足类5科11属19种,其种包含一未定种。枝角类5科9属14种。三个水库中都存在的桡足类优势种为绿色近剑水蚤、叶片剑水蚤、短尾温剑水蚤;枝角类的优势种为长刺溞、长额象鼻溞;角突网汶溞。桡足类和枝角类的总密度在红枫湖为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在百花湖为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在阿哈水库为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三个水库季节生物多样性比较:春季的多样性是AHBHHF;夏季和冬季是BHAHHF;秋季是AHHFBH。季节性气候变化和污染是影响桡足类和枝角类动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2014年5月和8月海河口9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通过调查发现海河口有浮游植物48种,隶属于7门21科33属,以硅藻门、蓝藻门和绿藻门为主,总占比75.83%,优势种为鱼害微囊藻和中肋骨条藻。各断面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1 654.21×104cells/L,其中采样断面3号点位在8月份密度最高。生物量平均值5月份为1.235mg/L,8月份略高为1.262mg/L。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97,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平均为2.24,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为0.25。研究结果表明,海河口水体处于中污型的中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洪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21年10月在洪湖布设10个采样点进行调查,并采用多样性指数对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洪湖水体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49属、66种,其中蓝藻门浮游植物种类最多,其次为硅藻门。洪湖冬季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7.85~42.45 mg/L,平均生物量为22.35 mg/L。根据马格勒夫多样性指数(M)、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H)、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优势度(Y)对水体营养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洪湖水体为中污染—重污染水平。建议从3个方面改善洪湖水质:(1)加大洪湖水体保护力度,严格控制下游和周边地区各类水污染物入湖量,对湖区内农村水污染开展及时、高效防治,合理组织水生浮游植物平衡收割;(2)加强水环境治理,逐渐恢复水体自净能力;(3)加强宣传力度,定期开展水污染防治教育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  相似文献   

5.
丁二峰  马晓琳 《地下水》2014,(6):111-113
通过2011-2013年对衡水湖浮游藻类进行逐月采样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浮游藻类51属,主要由绿藻(占49%)、硅藻(20%)和蓝藻(16%)等组成。分析衡水湖浮游藻类的群落和演替规律,讨论影响其生物量的原因。结果表明:绿藻从春末开始出现,夏季大量繁殖;蓝藻从8月开始优势明显,一直延续到冬初。这可能受汛期降水产流造成衡水湖周边营养盐的注入和捕鱼期过量捕捞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祁连山高寒草原碱性土壤可培养固氮菌数量、 固氮基因(nifH)群落结构及其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固氮菌数量在土层0~40 cm处于3.6×105~0.21×105CFUs·g-1之间, 除了海拔3 001 m的土样AQ4外, 其他3个土样固氮菌数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减小. 固氮菌数量与地下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性, 与有机碳、 可溶有机氮、 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正相关性, 而与pH值和全盐呈负相关性. 通过基因测序得到的37个固氮基因nifH克隆中, 蓝藻门占41%, 变形菌门占8%, 厚壁菌门占14%, 未知菌株占37%; 蓝藻门在除了AQ4外的土样中普遍存在, 并且是AQ1的优势固氮菌群. 此外, 还发现了4个新的nifH基因, 分别是AQ1-12(KC412109)、 AQ4-3(KC412133)、 AQ4-4(KC412133)、 AQ4-5(KC412133), 其中后三者是土样AQ4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7.
西藏阿里地区盐湖浮游生物生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显春  郑绵平  赵文  王海雷 《地质学报》2007,81(12):1754-1763
2006年8~10月对西藏阿里地区21个湖泊的浮游生物作了初步调查,采得44个浮游生物样品和22个水化学样品。经鉴定分析得浮游植物105种(变种),分属5门49属,其中硅藻门19属63种(变种),占总种数的60%;浮游动物14种,分属3门11属,其中亚洲后镖水蚤(Metadiaptomus asiaticus Uljanirs)为西藏首次记录。有螺旋藻、盐藻、西藏拟溞、卤虫等经济种分布的湖泊数分别为8、3、5、12个。浮游生物物种多度随盐度升高而降低,统计分析表明,在0.31~300.71g/L盐度范围内,浮游生物物种多度与盐度存在不显著负相关关系(r2=-0.05,p>0.05)。文章讨论了西藏拟溞与桡足类之间存在的季节性种群更替现象,以及硅藻在这一现象中可能存在的重要作用。最后对盐湖生物资源特别是西藏拟溞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8.
海洋浮游生态系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生态功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型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指有多少能量通过小型浮游动物传递到桡足类,从而比较沿"浮游植物→中型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细菌→小型浮游动物→中型浮游动物"两条食物链到达中型浮游动物的能流大小.为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研究各个能流路径的传递效率,即能量在各个营养级(初级生产--小型浮游动物,细菌生产--小型浮游动物,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率,小型浮游动物--中型浮游动物)的传递效率.综述了国内外对上述营养级传递效率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我国的同类研究提供参考.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被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的比例平均为每天60%~75%,大大高于桡足类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每天10%.海洋浮游细茵的二次生产力相当于初级生产力的30%.其中80%~180%被小型浮游动物摄食.小型浮游动物的毛生长率为30%~40%,生产力是初级生产力的21%~34%.在西班牙西北部沿海,桡足类每天摄食2%~51%小型浮游动物生产力.因此,桡足类通过微食物网摄食的能量是初级生产力的0.4%~17%,与桡足类摄食初级生产的10%处于同一量级.不考虑碎屑提供的能流,小型浮游动物对桡足类饵料的贡献为20%以上,甚至可高达50%.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乌源1号冰川)空气及气溶胶中可培养酵母菌的多样性、系统发育、空间分布及其与冰川生境酵母菌的关系,在乌源1号冰川西支3个海拔梯度位点收集空气气溶胶,采用4种培养基分离空气源酵母菌,根据菌落形态和显微镜镜检细胞形态初步分组,采用MSP-PCR指纹分型和rRNA基因间隔序列(ITS)确定酵母菌菌株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地位,并分析了空气源酵母菌群落的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从乌源1号冰川的表面空气共分离414株酵母菌,全部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MSP-PCR指纹分型划分为53个基因型,代表菌株ITS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隶属于9属28种,其中24种为伞菌亚门(Agariomycotina)成员,4种属于柄锈菌亚门(Pucciniomycotina),其中Holtermanniella、Vishniacozyma、Filobasidium、Dioszegia为优势酵母菌属。有6株酵母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6~18 ℃,为嗜冷菌,其余24株为耐冷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2~25 ℃。Holtermanniella festucosaVishniacozyma victoriae为冰川空气广布的优势酵母菌种(22.22%、16.91%),其他大多为来自周边生境的耐冷酵母菌,在冰川生境均有分布。此外,在小幅度的海拔梯度上,3个海拔高度的空气酵母菌群落结构有所不同,但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冰川生境酵母菌来源与其周边空气酵母菌密切相关,但以Holtermanniella属为代表的空气源优势酵母在冰川生境不能分离,说明冰川的严酷条件对外源微生物具有明显的选择作用。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不同海拔低温原油降解菌群的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祁连山南麓中端野牛沟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海拔下低温原油降解细菌群落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具有原油利用潜力的低温降解菌数量为0.3×105~1.4×105CFU ·g-1,随海拔的升高,菌群明显减少;同时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共发现4个门、7个属、25种细菌,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是优势属,并且位于海拔3597m处的菌株原油利用潜力均较高,而变形菌门的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利用原油生长的潜力最高。  相似文献   

11.
在特殊地质体中开展地质微生物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在深层含氟地下水环境中开展的相关研究尚有不足.为此,选取衡水市桃城区第三含水组并采集地下水水源井样品9个,进行了水化学分析和微生物16s RNA基因V4-V5区域测序.结果表明,研究区深层地下水偏碱性,TDS相对偏低,F-的平均含量为1.01 mg/L,水化学类型整体表现为Cl·SO4-Na与HCO3·Cl·SO4-Na型. F-含量对地下水微生物的丰度与多样性影响较为明显,高氟与低氟地下水特有菌属数量分别为39个和126个.地下水在门水平上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最为优势(47.67%~76.96%),属水平类群分散度较高,无明显优势菌属.整体上看,研究区地下水中菌群的组成对水化学过程响应灵敏且关系密切,NO3-、F-、DO与取样深度是影响微生物组成结构的主要因子,其中DO也是研究区地下水微生物丰度水平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修复陕北黄土区石油污染地下水,采用优化土著微生物菌群的生物技术,进行了地下水中石油的降解与修复实验研究。在实验装置内加入了1.5%的优化菌群制剂,优化出的菌群初步鉴定主要有: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放线菌属、真菌类的青霉属和曲霉属等。实验结果显示,在实验装置中人为添加石油含量为182.5 mg/l、862.5 mg/l、1695.0 mg/l时,经过28~37 d的微生物修复,地下水中石油的降解率为27.47%~92.46%,而无菌对照中的石油含量变化在5%以内,说明在无菌条件下地下水中石油降解缓慢。该实验过程验证了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地下水石油污染修复中的有效性,探索了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李冰  张朝晖 《中国岩溶》2009,28(1):55-60
根据对烂泥沟金矿区附近喀斯特石漠区域生物结皮的物种调查,藓类植物共7科9属13种,丛藓科(Pottiaceae)和牛舌藓科(Anomodontaceae)是该区的优势科.13种结皮藓类植物的生物量、成土量、饱和吸水率和饱和吸水量的测定结果显示,平均生物量为161~6 690kg/hm2;平均成土量为438~18 350 kg/hm2;平均饱和吸水率在780.43~1705.56%,最高的达到2 228.57%,最低的也有512.99%;平均饱和吸水量在1 256.5~18434.1kg/hm2,最高的达到68 140.3 kg/hm2.该结果说明,在喀斯特石漠这种缺少土壤、极度干旱且保水能力弱的环境区域,生物结皮层藓类植物以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在石漠化治理、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悬浮泥沙对藻类生长影响的实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长江下游镇扬段的牛轭湖—内江的泥沙、水质、光强、藻类等进行现场监测和数据分析,探讨了内江悬浮泥沙对水下光强的衰减规律以及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江水体中存在80%以上的粒径小于75μm的微细悬浮颗粒,其中不易沉降的粘土颗粒占到20%~50%左右,枯水期平均含量为40 mg/L,丰水期平均含量为70 mg/L,而藻细胞生物总量基本都在100万个/L以内,其中绿藻、硅藻为优势种。数据分析表明:泥沙对水下光强的衰减遵循指数函数衰减规律,光衰减系数与泥沙含量呈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内江的优势种绿藻、硅藻的生物量与泥沙含量呈显著的指数相关。认为,泥沙通过衰减光强间接地抑制藻类繁殖,这一抑制作用可以由泥沙含量和藻细胞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  相似文献   

15.
四川黄龙钙华藻类及其生物岩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探索黄龙钙华的生物成因角度出发,对黄龙钙华藻类进行了采集、鉴定和分析,并对钙华藻类的生物岩溶作用做了初步探讨。研究得出黄龙钙华藻类分属于4门19属86种,优势种属为Tolypothrix属、Gloeocapsa属和Cymbella属。黄龙景区不同环境区域的优势藻类有所不同,藻类参与的碳酸盐沉积在不同岩溶景观中所起作用也有所差异。其中蓝藻参与的碳酸盐沉积主要表现于黄龙钙华坝景观的形成过程中,由硅藻参与碳酸盐沉积主要表现于斜坡滩华景观的形成过程中。藻类既能在钙华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藻类的生长也能侵蚀破坏钙华景观,在长期缺乏岩溶水补给的条件下,藻类对钙华景观的破坏性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宜参1井获得天然气重大突破,但对其各层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并未开展研究。通过采集山西组和马家沟组烃源岩样品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山西组4个泥岩样品的残余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含量分布范围为0.54%~2.31%,均值为1.65%,总烃[(S1+S2)]含量分布范围为0.12~0.46 mg/g,均值为0.34 mg/g,泥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生烃潜力较强; 马家沟组泥岩残余TOC含量分布范围为0.09%~0.33%,均值为0.17%,(S1+S2)含量分布范围为0.03~0.17 mg/g,均值为0.12 mg/g,评价为非—差烃源岩。对比宜参1井天然气中甲烷(CH4)和乙烷(C2H6)碳同位素含量,δ13C113C2倒转的天然气主要为煤成热解气,混入了少量δ13C2轻的油型气,其中煤成气主要来自于上古生界煤系地层,混入的少量油型气可能主要来自于上古生界太原组优质海相烃源岩。查明奥陶系马家沟组的生烃潜力及油气来源不仅可以认识奥陶系产层的油气生成和组成特征,同时对气田的形成模式、资源前景及勘探部署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东浩  徐兆安  马桂芬  高怡 《水文》2012,32(6):80-85
2011年8月对呼伦湖、乌梁素海和岱海等3个内蒙古代表性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92种,隶属于6门24科47属。3个湖泊的优势种都较单一,呼伦湖的优势种为平裂藻、鱼腥藻和束丝藻;乌梁素海为颤藻、假鱼腥藻和项圈藻;岱海为卵囊藻。3个湖泊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09×108个/L。各站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62~3.57,该指数不宜单独用于内蒙古湖泊水质生物评价。经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各个湖泊的站点被分为一组。One-wayANOSIM检验结果显示3个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内蒙古湖泊的浮游植物都表现出优势种单一,总密度和蓝藻密度上升的趋势,与近年来内蒙古湖泊面积萎缩、水量锐减、水环境恶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人工回灌过程中,含水介质的堵塞除机械颗粒沉积和化学沉淀外,微生物起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探究回灌堵塞过程中以生物量为主要研究内容反映生物堵塞的发生,对其堵塞发生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组成结构的研究较少。采用室内一维渗流试验,开展含水介质微生物堵塞过程研究。分析含水介质渗透性、营养盐指标及胞外聚合物含量时空动态变化,利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深入分析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含水介质回灌堵塞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演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回灌持续,含水介质渗透性呈现非线性降低趋势;空间上,堵塞主要发生在介质表层;时间上,各层介质渗透性依次经历稳定波动—快速下降—缓慢下降—趋于稳定4个阶段。含水介质附着细菌主要分布于26个门,65个纲,162个目,258个科,425个属,767个种。随着回灌的进行,细菌群落丰度、多样性及均匀度均呈现降低趋势。含水介质上附着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演替。菌群以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拟杆菌门为次优势菌门;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主要优势菌属。  相似文献   

19.
川黔地区地表钙华中发现现代淡水叠层石及藻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田友萍  何复胜 《地质论评》2000,46(5):549-555
笔者通过对四川九寨沟、贵州黄果树、马岭河峡谷以及香纸沟的地表钙华的考查和研究,首次在地表钙华体中发现现代淡水叠层石及其藻席,并总结了研究区叠层石藻席的种类和特征,认为该研究区叠层石藻席中微生物群落的优势种主要属于蓝藻门中的裂须藻属(Schizothrix)、席藻属(Phormidium)和鞘丝藻属(Lyngbya)。该叠层石的形成是由于蓝藻藻席的新旧更迭以及沉积物的周期性沉积造成的;叠层石的纹层和  相似文献   

20.
河北阳原东目连第四纪湖相叠层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迟振卿  闵隆瑞等 《中国区域地质》2001,20(2):153-167,T001
河北省阳原县东目连村泥河湾组发现的第四纪湖相叠石,形态有柱状、包心菜状和皱纹状。叠层中的微生物主要为蓝藻门中的纤细席藻(Phormidium tenue(Menegh)Gomont),湖泊鞘丝藻(Lyhgbya limnetica Lemmermannn),色球藻科(Chroococaceae),念球藻科(Nostocaceae)等。依据叠层石的生态环境特征,结合沉积物中的环境信息,重建泥河湾古湖的古环境、古气候特点,属温和略干的淡水-半咸水滨浅湖,其周围植被属森林-稀树草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