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刘毅  黄建毅  马丽 《地理研究》2010,29(7):1153-1162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对我国自然灾害的区域脆弱性水平进行研究,在区域灾害系统理论的组织框架下,从区域自然灾害危险性、区域承灾体暴露性和区域自然灾害损失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的DEA投入产出模型,并利用模型得出的区域自然灾害成灾效率对区域自然灾害的脆弱性进行模拟反映,对我国自然灾害脆弱性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自然灾害脆弱性的整体水平较高,地域格局为西部中部东部,且脆弱性水平与地区经济水平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脆弱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区域旅游系统是多等级系统,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协调与配合实现客流、信息流和收益流功能。区域旅游系统吸引力是旅游客流产生的基础,影响吸引力的因素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交通、旅游政策环境。区域旅游系统吸引力预测模型可表述为:Ri=∑^n i=1ETij*Ai*δij/M^d-ij以鄂东南地区对湖北省客源市场的吸引力预测为案例,说明了该模型运用的方法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PRED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周哲  熊黑钢  韩茜 《干旱区地理》2004,27(2):266-272
在对区域PRED系统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了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异同。区域PRED系统是以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四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区域PRED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可持续发展是区域PRFD系统的协调发展最终目标。在对比分析了前人研究区域PRED系统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结合新疆的实际,对原先较适用于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的大中型城市的可持续度模型进行了改进。针对西部干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农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将水资源总量和生态环境因子引入可持续度模型,分别替代模型中原有的资源消耗因子和环境质量因子。水资源总量是制约以农牧业为主的干旱区中小绿洲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子.对于以农牧业为基础产业的干旱区域来说能源的需求远不及对水资源的需求.将水资源总量作为一个指标引入评价模型。同时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对干旱区尤为重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成为制约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子,是将生态环境引入可持续度模型中的原因。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可持续度模型用于评价工业不发达、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干旱区所得结果与该地区的现实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4.
区域水环境经济系统DSS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西平 《地理研究》2001,20(3):266-273
从区域水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建立了区域水环境的决策支持系统。介绍了区域水环境经济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结构、系统组成及系统功能。系统由数据库、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具有预测、优化、模拟和管理等功能。模型库包括宏观经济模型、环境经济多目标优化模型、需水模型、水环境容量模型和水环境分析模型等5个基本模型。在求解水环境经济多目标优化模型时,使用了约束法,把多目标化为单目标进行求解。在决策过程中,使用逐步法,在迭代过程中输入经验与偏好获取满意的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高速铁路与区域城市间的作用关系,根据高速铁路通达度与城市驱动力系统耦合作用的原理,以2008-2017年中国7个区域28个城市的高速铁路与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耦合度计算模型分析了7个区域高铁通达度系统与城市驱动力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运用ArcGIS、GeoDa软件分析了二者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从时间尺度看,中国7个区域高铁通达度系统与城市驱动力系统的综合指数值逐年增长,但发展不均衡,城市驱动力系统在多因子作用下,综合指数值高于高铁通达度系统的综合指数值;2)从空间上看,中国7个区域的高铁通达度系统与城市驱动力系统的耦合协调等级空间极化现象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3)华东地区为城市驱动力系统和高铁通达度系统协调发展的增长极,是高铁发展超前型地区,西北地区为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低值区,华北地区两系统发展不均衡,华中地区为两系统发展同步型地区,西南地区为城市发展先导型地区,东北地区为两系统增长缓慢型地区,华南地区为高铁发展与城市发展协调互补型地区。基于此,提出了促进7个区域高铁通达度系统与城市驱动力系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孙盘寿  李海金 《地理研究》1986,5(1):105-105
本文是生产力布局方法的探讨。作者应用分布模型于生产力布局实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对生产结构从地区和部门作了投入产出分析,2.把一般性的区域模型改造成了确定区域生产结构的数字模型,3.提出了生产集聚指数这一定员化指标,4.以山西省为例,借助电子计算机,应用数字模型对该省的工业生产结构作了概要分析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7.
以黔江地区为例,分析了我国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具备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把区域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系,并采用灰色系统等定量分析技术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资源规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厘清资源规制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全国31个省(区、市)2000–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LR检验和Hausman检验方法来选择模型估计的形式。检验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均比OLS混合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更有效。运用该模型构建了资源规制与区域经济总量和质量的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检验资源规制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性。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1)资源规制对于调控区域经济发展是有效的;(2)资源规制对区域经济规模起抑制作用,资源规制强度每增加1个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将减少246亿元;(3)资源规制对于区域发展质量起促进作用,资源规制强度每增加1个单位,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将提高0.022个单位。研究结果支持用资源规制来调控区域经济规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验证了资源规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沧州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控制论对沧州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研究。以沧州区域行政运行图为背景,抽象出一种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模型,并对该模型的输入信号、被控对象、反馈装置、控制器和系统干扰等特征进行理论分析,说明该控制模型与普通控制模型的区别,以及沧州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点。利用控制系统反馈思想设计了一种数学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统计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评价模型和系统协调性模型等给出沧州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总体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10.
1.引言尽管已建立各种各样的区域模型,但是仍没有一个可通用的模型系统,既能包含区域经济区的主要部门,又能提供解决区域问题的实际方法。  相似文献   

11.
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的耦合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发展问题的关键是一个地区究竟发展什么产业才能赚钱、赚更多的钱;产业布局问题的实质是某一产业究竟布局在什么地方才能使这个产业赚钱、赚更多的钱。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但如果同时考虑一国或一相对独立的大区内的多个产业的布局、多个地区的发展问题,则二者融为一体,构成耦合关系。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运筹学和投入产出方法等建立了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简单耦合模型。传统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布局的研究易忽视偏远落后地区,一般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发展的研究则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复建设,只有将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纽约大都市地区”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经济区域,面积约为33483公里,人口约占全美的1/10,是美国重要的社会经济区域之一。其区域规划的基本思想表现为“区域城市化”,即把大城市的发展与周围地区联系起来整体考虑、统一安排。  相似文献   

13.
董冠鹏  郭腾云  马静 《地理科学》2010,30(5):679-685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ESDA)划分出京津冀都市地区的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并在传统经济收敛模型基础上,运用空间俱乐部收敛模型和局部空间回归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地区经济收敛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京津冀都市地区已形成了以北京、天津和唐山为核心的中心区域和以张家口市、保定市为核心的环绕京津的外围区域,京津冀都市地区整体上存在微弱的经济收敛。其次,京津冀都市地区中心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空间外溢效应较大,加之中心地区接受知识、技术扩散的能力较强,存在经济收敛,并且收敛速度较快,而外围区域则不存在经济收敛。再次,中心地区和外围地区内部存在经济收敛系数结构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了区域人地关系系统基础上构建区域PRED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了4方面改进:(1)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区域PRED系统模型,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各子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整合。(2)在自然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林业用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两个重要指标,在环境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并在社会资源了系统中加入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一指标。(3)提出了加权平方平均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2000-2014 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4)结合脱钩理论对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得出评价结果更符合资源匹配度较差地区的实际情况;新疆各要素相对资源承载力平均水平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平均自然资源承载力、平均综合承载力、平均环境资源承载力、平均社会资源承载力、平均经济资源承载力。研究期间一直处于富余状态,自然资源优势相对突出,但是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劣势也很明显,新疆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要素的矛盾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5.
在查干敖包地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时,应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对本区出露的前人归属于上石炭一下二叠统宝力高庙组,根据出露层位、构造样式、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环境、古生物特征及区域对比,进行了重新划分,将原宝力高庙组一段以正常沉积碎屑岩为主,含安格拉植物群化,重新命名为查干敖包组,与宝力高庙组为整合接触,时代为晚石炭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择蒙古中部地区的两个模型多边形对植被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它们都位于干旱、半干旱少雨地区。基于Landsat TM影像,本文研究了多边形区域的NDVI随时间变化的多时相NDVI值制图,得到所选择的具备不同值NDVI区域的全尺度景观特征。这一特征在对耐旱环境组的植被分析中得到了证实。该过程中将近整个实验多边形区域的植被偏离得到了追踪。NDVI的时间分布分析呈现出数值的降低,这说明了在戈壁,稀疏植被存在耐旱趋势。在半干旱气候区域中偏离植被趋势与牧草地的重载负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7.
系统梳理了农村社区选址布局的相关研究进展,重新建构社区选址布局的基本原则并予以数学抽象。在此基础上引入泰森多边形和引力模型,以村庄发展潜力、社区最大服务半径为基本控制条件,依托Map Basic平台设计相应算法,分别建立农村社区选址模型和社区服务范围模型,构建了由计算机辅助实现的农村社区选址布局模型系统,并以青岛西海岸地区为实证地区,将模型系统应用于该区域农村社区选址布局规划实践中。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系统适应性较强,通过村庄发展潜力与社区空间约束相关联,可有效提高农村社区选址布局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当前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典型区域土地沙漠化综合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胜  李锋瑞  王涛 《中国沙漠》2005,25(5):769-774
土地沙漠化过程是一个由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驱动的复杂过程,因此,沙漠化防治策略的制订必须综合考虑沙漠化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科尔沁沙地为典型研究区,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初步构建了这一地区土地沙漠化综合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了该模型的主要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和绘制了人口、种植业、畜牧业、水资源和土地沙漠化5个子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流图,阐明了各子系统内部不同变量之间的反馈关系,为进一步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确定该区域土地沙漠化综合管理的优化策略和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生产函数是用来描述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出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因其数学形式简单,经济学意义明确,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的系统研究,成为区域系统诊断、系统预测的一般方法。 一、生产函数模型 (一) 函数定式: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定式(1)如下: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4-2018年面板数据,借助空间错位、均方差分解、冷热点分析、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探索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地区间的差异;2)长江经济带冷热点时空演化总体呈"东集西散"的特征,东部地区集聚特征趋于弱化,中部集聚范围趋于扩张,西部较为稳定;3)长江经济带及各省市空间错位指数受多系统多因素影响,总体空间错位影响因素为生活垃圾清运量、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多源于生态环境系统.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消解长江经济带空间错位态势的治理和发展性建议,一方面丰富和拓展了国内旅游空间错位领域的研究范畴和视角,另一方面为降低该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错位程度以及促使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