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影区地震速报定位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区地震的定位是成都遥测台网速报经常遇到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成都遥测台网记录中出现的影区地震的震相S、Lg特征,总结出识别它们的方法,并发现增用S波参加速报定位,常常可提高定位精度,达到规范要求。对于某些影区地震,可用ScS震相测定其深度。 相似文献
3.
4.
震相识别与分析是地震编目与速报的基础,对福建台网记录的近震进行了分析,用地震实例说明了不同距离、不同类型的地震震相特征,同时讨论了福建台网影响地震速报质量的有关问题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6.
选取2009年新疆测震台网记录的49个ML≥3.0地震,选用相同地震台及相同震相到时数据,分别采用单纯形、Loc Sat和Hypo Sat定位方法重新定位,从定位残差和震中位置对各定位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地震台站包围好的浅源地震,3种定位方法均适合;对地震台站包围不好的浅源地震,Loc Sat定位方法效果较好;对深源地震,Hypo Sat定位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选取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速报地震,通过对比自动地震速报和人工地震速报结果,对自动地震速报系统产出结果进行偏差分析.该时段内自动速报系统共产出国内地震事件216次,漏报49个地震,未发生误报地震.自动速报地震震中位置平均偏差为6.7 km,震级平均偏差为0.15,平均用时119 s.震中位置偏差较大主要由台站... 相似文献
9.
利用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46个地震台的记录资料,将2002-2008年间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速报的、震中位于云南省界外300 km以内邻省(国)的中强震速报定位参数,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正式速报结果(M≥5.0)(中国地震台网大震速报目录,2002-2007年)及云南地震台网正式速报结果作比较(M<5.0),总结速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误差解析公式及数值模拟计算两种途径讨论了利用常用地方震相Pg,Sg,PmP,Pn,sPL测定震源深度的误差问题,结果表明,两种途径获取的误差值相当。对于上地壳的地震而言,当直达波走时误差处于0.1 s的量级时,若要将误差控制在3 km左右,则应选用震中距为30 km以内的台站;当走时误差处于0.2 s的量级时,若要控制同等误差,则应选用震中距为20 km以内的台站;如果地震位于下地壳,震中距可适当放宽,然而当震中距更大或走时误差更大时,震源深度的误差则近乎成倍增长。PmP,Pn,sPL对上地壳的震源深度测定误差要小于下地壳,同时对误差的控制较好,不会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快速增大,震中距处于90 km范围以内且走时误差小于0.1 s时的深度误差基本均能控制在3.5 km以内。此外,本文还通过“棋盘格”的方式定量地分析了速度扰动对走时的影响,并以首都圈地区台网布局为基础,分析了加入首波对震源深度测定的改善效果。这两项数值对比结果均表明,在2%的速度扰动下,只要下地壳和莫霍面的速度参数不同时出现过大或过小现象,加入首波后对震源深度的测定误差则基本能控制在3 km以内,且一致性明显地高于单独使用直达波。 相似文献
11.
在文献[1]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各台站直达波初动震相清晰度存在差异时如何利用井下和地面观测资料联合确定震源位置、发震时刻及区域平均波速的最优化方法。理论和实际检验表明,对于一个台网而言,考虑各台站震相清晰度间的差异,会使定位主要依赖于震相清晰的台站的资料,而震相不太清晰的台站的资料只对定位起参考作用。从而提高了整个台网定位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0-2004年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所记录的青海、新疆两省(区)23个Ms≥5.0地震的数字波形记录进行分析,发现记录图上有较明显的Lg波,利用这一波形特点,使用双震相定位方法对上述23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所得结果比仅使用P波到时的单震相定位精度要高,且所定参数与中国地震局国家台网中心及美国USGS给出的定位结果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机器学习算法显著提高了震相拾取的精度和效率。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和递归神经网络的震相识别方法对银川台阵2019年6~7月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事件检测和P、 S震相拾取,并通过快速震相关联和事件定位得到了银川地区较全的地震目录。结果表明,当震相数小于10时,虽然可以检测出较多事件,但分布呈弥散状,与区域地震活动特征不符。进一步对震相数≥10的事件进行了人工复核。总体而言,随着震相数量的增加,事件的误检率逐步降低。震相数16是该地区自动检测和定位结果准确性的拐点。当震相数≥20时,全部召回了地震目录中的13个地震事件,二者平均定位差异4.27 km。经过人工复核,检测到的真实地震事件为区域内地震目录中事件数量的9倍。本文使用的基于机器学习和快速震相关联和定位方法的流程可在确保准确率的基础上降低人工检测的难度,提高地震检测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测震台网和流动台站的地震资料,基于参数优化的AICD自动拾取算法和质量评估方案得到了高质量的震相到时,并在此基础上使用一维、三维定位方法对腾冲地区的799次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水平方向上,一维、三维重定位结果相差较小;深度方向上,三维定位的震源成丛分布比一维定位结果更加密集,地震主要位于地壳内低速层之上。分别利用一维、三维定位方法对典型地震、人工震源进行定位,结果表明,三维定位的精度明显优于一维定位,其在水平、深度方向上的平均绝对定位误差分别为0.7 km和1.3 km。 相似文献
16.
震相分析是地震科学的心脏 总被引:8,自引:9,他引:8
赵荣国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9,20(5):121-126
引言傅承义教授在40年前说过一句名言:“震相分析是地震科学的心脏”。我理解:震相分析是微观地震学的核心工作,是提取数据的主要手段,震相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关于震相分析至今仍存在一些争论:属于技术性工作还是科学研究以及“震相”定义。我认为震相分析工作是科学研究,并非单纯技术。震相如同地震学的“眼睛”,画龙必须点睛,否则,地震学这条“龙”既不能启动更不能腾飞;又如同人的脸面表情,欲知震源心底事,全在震相不言中。实际上,我国对于震相的利用率并不高。1 科学和技术既明确界定又互相依存科学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广泛应用于震相拾取与地震定位研究,采用深度神经网络搭建的EQTransformer模型对白鹤滩水库库区34个数字地震台站2016—2018年记录的连续数据进行P、 S波震相拾取,并通过REAL进行震相关联和初步定位,然后使用VELEST和hypoDD地震定位算法优化地震位置。研究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震相拾取,与白鹤滩水库地区传统的人工处理方法相比显示出更高的效率,EQTransformer模型可拾取与人工拾取相当的P、 S波震相到时,其时间差的均值分别为0.03 s和0.07 s,符合正态分布。REAL初步定位后的地震个数(13815个)接近常规目录(7862个)的2倍,最终通过hypoDD获得了7108个高精度定位地震。估算的震级比常规目录中的震级平均低0.27,震级差值集中在0.7以内,最小完备震级由常规目录的ML1.4更改为ML0.6+0.27,填补了部分常规目录的震级空白,丰富了研究区域内的中小型地震。 相似文献
18.
19.
根据国家台网中心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在云南漾濞和青海玛多2个地区的台网监测能力,选取2个地区2021年5月18—29日的地震序列,对自动地震速报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国家台网中心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基本实现1min内的单路自动地震速报信息初次产出,根据地震台网密度的不同,产出时间从30~60s不等。与地震编目结果相比,云南漾濞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小,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大,2个地震序列震级偏差不大。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大的原因是该区域台站稀少且空隙角较大。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存在少量的漏报地震,与系统定位时信噪比较低、台站空隙角较大及多个地震混叠在一起有关。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甘肃地震台网的资料,对2003年10月25日发生在甘肃省的民乐-山丹Ms 6.1地震及81例M_L2.5余震,采用单纯型定位法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对这个地震序列的定位结果与震后实地考察给出的烈度图非常吻合。根据该定位结果,对这次主震的发震构造进行分析,认为第一主震发生在童子坝河隐伏断裂带上,附近的民乐-永昌隐伏断裂带参与了其后一系列余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