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山西省2007年酸雨特征分析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五台山、大同、太原、长治、侯马5个酸雨观测站2007年1月~12月的酸雨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五台山酸雨出现频率最高(85.96%),大同酸雨频率最低(36.36%);侯马站年降水pH值最低(4.09),酸雨强度最强,大同的年降水pH值最高(5.36),酸雨程度最弱;各站pH值最低值一般出现在秋、冬和春季,说明与采暖期燃煤有关。山西酸雨的成因主要与工业结构以及气象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2-2018年乌鲁木齐国家基本气象站酸雨监测资料共1316个采集样品,统计分析降水样品中pH值和K值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7 a乌鲁木齐市年平均pH值为6.64,酸雨发生频率仅为4.56%,大气降水主要以中性和碱性降水为主,年平均pH值呈微弱的上升趋势,且pH值在1998年发生突变,在四季中从大到小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采样期间,年平均K值为90.40 μs·cm-1,且呈下降趋势,2001年发生突变,在四季中由高到低的顺序与pH值相反,即: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乌鲁木齐市出现酸雨时地面和高空风向以偏北风为主,pH值与风速呈正相关,K值与降水量呈负相关;由于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在采暖季实行"煤改气",大大减少煤炭的用量,使大气所含SO2等含硫化合物明显减少,其次是近年来市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酸雨出现频率较2007年以前有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2-2017年京津冀区域26个酸雨观测站观测资料,基于GIS插值方法研究平均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酸雨区月、季和不同降水量等级下酸雨变化特征,探讨该区域酸雨的成因。结果表明:2012-2017年京津冀区域酸雨污染面积呈下降趋势,2012-2014年重酸雨区和2012-2013年酸雨频发区主要分布在承德、唐山、秦皇岛三市交界;2017年酸雨区面积(占比为15%)和酸雨频率多发区以上面积(占比为17%)比2012年分别减少了63%和52%;较弱酸雨频率出现最高,83%的特强酸雨出现在2012年和2013年。酸雨区秋季平均降水pH值最小,酸雨频率最高,秋季酸雨污染最为严重;冬季空气中污染物增多导致降水K值增大。中雨量级的平均降水pH值最小,小雨量级酸雨出现次数占比和降水K值最大;暴雨过程后减轻酸雨污染的程度。2011年后NOx排放量超过了SO2排放量,酸雨污染由"硫酸-硝酸型"逐步向"硝酸型"转变;减少SO2和NOx排放是降低京津冀区域酸雨污染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03年-2015年观象台的酸雨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北京市观象台酸雨分布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结论如下,北京市观象台降水年均pH值的变化范围为4.34~5.87,北京市观象台酸雨变化分为三个阶段:2003~2005年年均pH值较高,2006年是转折点,年均pH值比2005年下降0.42, 2007~2010年的年均pH值均低于4.5,在此期间北京地区已成为重酸雨污染区,2011~2015年pH值呈现较稳定的上升趋势。由于北京地区夏、秋季节温度及湿度均较高,加快了酸雨前体物的转换速率,而冬、春季节干旱少雨,大气中沙尘和颗粒较多,对酸性降水有缓冲作用,所以酸雨发生频率在夏季、秋季明显高于春季、冬季。降水的年均电导率的变化范围为48.8~99.5μs/cm,年际变化规律不明显,但电导率与降水量存在相关性,总降水量较小的年份,年均电导率偏高;总降水量较大的年份,年均电导率偏低。  相似文献   

5.
利用南宫酸雨观测站2006-2009年的酸雨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4年来酸雨时间分布特征,探讨了酸雨的变化规律,并对酸雨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酸雨发生频率63%,强酸雨频率28%;降水平均pH值为5.22,降水最小pH值为3.08;酸性降水量比例80%;降水平均K值为94.1 μS/cm,最大K值为529.0 μS/cm.酸雨存在着季节性变化,秋季是酸雨出现频率最多、酸性较强的季节;春季则是酸雨出现频率低的季节.酸雨的形成与风向风速、降水量、降水性质及大雾有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格尔木市基准气候观测站2006—2017年的酸雨观测资料,分析格尔木地区降水pH值、电导率K值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格尔木地区年平均降水pH值为7.34,电导率K值为138.7μs·cm~(-1),pH值呈弱碱性,属于非酸雨区。2006—2017年pH值呈上升趋势,电导率K值呈下降趋势。降水的pH值在冬春季明显大于夏秋季,平均K值春季最大为161.1μs·cm~(-1),夏季最小为120.5μs·cm~(-1),秋冬分别为125.5μs·cm~(-1)、147.7μs·cm~(-1)。降水量、风速、降水前及降水时的浮尘、扬沙、沙尘暴等天气现象对该地区降水pH值、K值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市酸雨污染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2—2005年石家庄气象站酸雨观测资料,计算了近14 a的年平均降水pH值、酸雨发生频率等反映酸雨强度的参数,分析了酸雨的变化特征以及pH平均值与气象条件、电导率、空气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1992—2005年石家庄年平均酸雨发生频率为8.7%;酸雨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占全年的74.4%;月平均降水pH值与电导率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显著相关系数为0.661;SO2浓度的逐年下降是石家庄市酸雨减弱的主要原因;月平均风速和月平均降水pH值相关不显著;不同降水等级酸雨的发生频率差异较大,暴雨的酸雨发生频率最高为41.67%;采用Daniel趋势检验法分析表明,石家庄酸雨污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成都地区温江、简阳两个酸雨观测站2006—2017年的历史酸雨观测资料,结合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以及降水量、风等地面气象要素,分析成都地区的酸雨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温江站多年平均pH值为4.74,酸雨频率为51.6%,简阳站多年平均pH值为5.64,酸雨频率为27.2%,酸雨频率在地理区域上分布呈现不均一性;降水pH值和电导率(K)季节变化特征显著,降水pH值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而降水K值则相反,夏季最小,冬季最大;近年来酸雨年变化有年平均pH值上升、酸雨频率下降和强度减弱趋势特征,年平均K值减小规律明显:温江K值以每年约3.5 μS〖DK〗·cm-1〖DK〗·a-1的速率下降,简阳以每年约3.7 μS〖DK〗·cm-1〖DK〗·a-1的速率下降;降水pH值与大气污染物SO2、NO2的负相关较为明显,相关系数为-0.488,硫氧化物对酸雨污染贡献逐渐减小;降水K值和大气主要污染物有较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7,与PM10、PM2.5相关性好于与SO2、NO2,近地层大气污染颗粒物浓度对降水K值影响较大;降水pH值与降水量级的变化不明显,但降水量越大其K值越小,且随平均风速的增大降水pH值相对偏大而K值偏小。  相似文献   

9.
陈善炳  李涛  陈叶婷 《山东气象》2018,38(4):122-127
利用2006—2015年泰山气象站的降水pH、电导率、降水量和风向风速资料,统计分析了泰山酸雨特征和变化趋势,探讨了降水量和风向风速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泰山降水年均pH变化范围为4.31~4.99,酸雨发生频率达到69.3%;pH随降水量的增加而趋于5.60(中性);5月至次年1月的月均pH与月平均过程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月均电导率与月平均过程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泰山降水期间盛行西南风,在南风和东北风条件下,酸雨出现频率最高且酸性最强,这主要是风速风向因素和人为排放源分布共同导致的。近10 a泰山降水酸性程度有所减弱,酸雨频率明显下降,表明近年来酸雨污染情况有所改善,有利于保护泰山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利用广宁县国家基本气象站2007-2012年酸雨观测资料,分析广宁县降水pH、K值的状况.结果表明:广宁属于轻酸雨区,6年的年平均pH为5.03,为弱酸雨等级,酸雨年平均pH最低达3.58,最高达6.73;6年的酸雨年平均发生频率为44.7%;强酸雨年平均发生频率为25.4%.6年y值平均为42.8 μS/cm,最大为215.4 μS/cm,最小为7.9 μS/cm;γ值较大,杂质较多,年平均降水pH上升,酸度减小;春、冬季节的降水平均pH分别是4.96、4.75,夏季是5.37,秋季最高5.42; 1-3月酸雨的出现频率较高为50.1%、12月酸雨的出现频率就有12.9%,5-11月酸雨的出现频率相对较低为41.9%;酸雨一般出现在下午到上半夜,16:00-20:00出现最多.另外气候条件对酸雨的形成和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酸雨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3—2008年北京地区3个酸雨观测站(北京市观象台、昌平站、上甸子站)的酸雨观测资料并结合探空及大气成分资料,分析了近年来北京地区的酸雨变化特征,研究了不同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08年降水平均pH值均小于5.6,且近6年来,降水pH值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北京地区夏、秋两季降水平均pH值及K值较春、冬季节低;pH值及K值随降水量的增大呈下降趋势,而强酸雨频率则随降水量的增大呈上升趋势;在偏南气流影响下,降水酸度增强且酸沉降量大,酸雨污染严重;当连续发生逆温状况时,酸雨出现频率增大;大气污染物SO_2,NO_2,PM_(2.5)的浓度与降水pH值成负相关关系,说明近地层污染物浓度对降水酸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广州酸雨观测站2008年-2012年酸雨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州酸雨观测站2008年-2012年的酸雨观测数据,分析广州市年、月、季平均酸雨pH值及酸雨发生频率,并对广州市酸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五年中广州的年酸雨平均pH值为4.48,年平均发生频率为75.8%.年平均酸雨最大pH值为4.67,年平均酸雨最小pH值为4.22.酸雨发生频率最高是2009年,为95.9%,最低则是2012年,为82.3%.按照酸雨PH值标准划分来看,2008至2010年年平均pH值属于较强酸性降水,而2011至2012年年平均pH值属于弱酸性降水.月平均酸雨最大pH值出现在11月,pH值为4.71,月平均酸雨最小pH值出现在2月,pH值为3.29;而酸雨频率月变化则可以看出6月份酸雨发生频率最高,为90.4%,而10月份酸雨发生频率最低,为44.0%.按季节分析,广州市秋季降水pH值最高,冬季降水pH值最低,秋季出现酸雨频率最小,冬季出现酸雨频率最大.四季轻雾日数与降水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与酸雨频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对风速与酸雨平均pH值分析,说明风速增大时,容易造成外来污染物的入侵,使污染加剧,酸雨平均值减小,酸雨频率增大.而雨量的变化对四季酸雨平均pH值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3-2007年日照市酸雨观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近年日照市降水pH值的年变化、季节变化和强度月变化等,探讨了酸雨的变化特征,并对酸雨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日照市酸雨发生频率为20%,降水pH最低值为4.37,属较强酸雨,最高值为7.12,年平均值呈下降趋势,酸性逐渐增强;酸雨发生频率按季节呈冬、春、夏、秋季递减,月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月平均值未在酸雨标准以内,ESE风向、稳定性云系和轻雾天气现象容易产生酸雨;酸雨的出现与日照市当地地形、工业布局、外来源和自然源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03年—2007年日照市酸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3-2007年日照市酸雨观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日照市降水pH值的年变化、季节变化和强度月变化等,探讨了酸雨的变化特征,并对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日照市酸雨发生频率为20%,降水pH最低值为4.37,属较强酸雨,最高值为7.12,年均值呈下降趋势,酸性逐渐增强,酸雨发生频率按季节呈冬、春、夏、秋季递减,月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月平均值未在酸雨标准以内,ESE风向、稳定性云系和轻雾天气现象容易产生酸雨,酸雨的出现与日照市当地地形、工业布局、外来源和自然源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分析华东地区15个酸雨观测站的1993—2004年数据资料,结果显示华东地区的酸雨灾害在全国范围内较为严重,其中以长江以南的浙江、福建地区尤为突出.1993—2004年华东地区降水的酸度呈现出先减轻后加重的趋势.降水量是影响华东酸雨的电导率和pH值的重要因素.pH值季节变化由高到低为夏、秋、冬、春,酸雨频率随季节的变化不显著.对同期15个观测站的电导率变化的分析显示,12年间华东地区降水的电导率呈现先稳定后变幅增大的趋势,降水酸度和电导率的年际变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应当对影响降水酸度和电导率的相关大气成分加强监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西南地区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网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昆明、西藏五省、市、自治区17个酸雨观测站1993~2004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西南地区降水pH值、酸雨频率及降水电导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红原、拉萨、甘孜极少出现酸雨;重庆酸雨频率最高,遵义降水pH均值最小,降水酸性较强;酸雨年际变化有降低趋势;酸雨强度及频率存在明显的月际变化,变化接近U型分布,并且与降水量成正相关。西南地区的酸雨污染仍很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