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1 年梅雨锋云系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数字展宽云图和常规资料分析得到,1991年梅雨期江淮地区大—暴雨大多是由中尺度云团产生的。它主要是:低涡暖切云团和冷切(冷锋)云团。它们的大多数是中—β尺度云团,平均维持时间为5—6小时,平均最低云顶温度为–69℃左右。低涡暖切云团产生于低涡中心东侧,低空急流轴的左前方。而冷切云团产生于梅雨锋云系的尾部与西南季风交汇处。另外,分析了云团云顶温度与降水的关系,发现产生≥5 mm/h降水的云团,其中75%的云团云顶温度小于或等于–64℃。  相似文献   

2.
华南地区中尺度对流性云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1980—1988年4—10月短时间间隔的GMS云图和常规气象资料,在我国华南地区共普查出176个中尺度对流性云团。根据云团面积大小分成三类,分别统计和分析了它们的特征。总结出了云团发生、发展的两个模型,并对两个典型例子作了简要分析和讨论。所得结果表明:中尺度对流性云团是华南地区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主要成员;近地面层的风场和水汽场的辐合及地形强迫,是云团发生的主要机制;低空急流和季风云涌是云团发展的最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姚祖庆  朱翠英  杨露华 《气象》1988,14(11):35-37
在卫星云图的分析应用中,对流云团及MCC云团是分析强烈夫气的重要依据。对发生在中国的一些MCC云团,李玉兰、过文娟及陈乾等同志已做过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为了弄清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云团及MCC云团的发生情况及云团性质,我们对上海中心气象台有增强显示云图的1982、1983、1985及1986年4—6月的卫星云图,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凡进入或在28—33°N、115—122°E范围内初生(下面简称为统计区),并至少有一次进入长江三角洲地区(29.5—32.5°N、118—122°E)内的较强对流云团,除明显的飑线云系外,均统计  相似文献   

4.
长江下游地区对流云团的卫星云图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1979—1984年5—7月的静止卫星云图资料,统计分析了影响长江下游地区对流云团的初生位置、移动路径、持续时间、形成方式、云团与天气尺度云系的关系及云团发展维持的某些云场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尺度云团发展过程及其强降水的增强红外云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82年6月19—20日长江中下游三个中尺度云团的发生发展过程,着重对它们的增强红外云图特征及其强降水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用已有的梅雨锋强降水模式估算这些中尺度云团在云图时刻后一小时和三小时的降水量,并与实测值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增强红外云图是研究中尺度云团强降水发展过程的有效工具;梅雨锋强降水模式也可用于江淮流域6月份中尺度云团的强降水估算。  相似文献   

6.
一、资料和方法根据我台用云图预报降水的经验,我们把密蔽白亮云区的长轴作为划分云团的标准。规定长轴为2到4.4个纬距的云团称为中尺度云团,大于等于4.5个纬距的云团称为中间尺度云团。我们取1978至1981年中西北区东部较强的25个区域性大、暴雨个例当时到前48小时内的云图资料,对位于30—  相似文献   

7.
新疆系统性冰雹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马禹  王旭  郭江勇 《高原气象》2004,23(6):787-794
根据1961—2003年新疆90个气象观测站的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新疆局地、一般性和系统性冰雹天气过程的气候特征。普查43年历史天气图,将系统性冰雹天气过程分为三种天气类型,并对其进行了物理量合成诊断和环流形势分析。通过对1998—2001年GMS5红外云图的普查,得到新疆438个降雹云团。新疆降雹云团的尺度小、形状不规则、云顶温度较高,强对流云团是冰雹云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陈桂祥  王培珠 《气象》1988,14(7):24-26
本文利用GMS卫星云图,分析了1985年5月11—13日突发性大暴雨过程中对流云团的发展特征;给出了云团旺盛阶段云顶温度与短时降雨量的统计关系;分析了云团强烈发展的原因。对这类天气的监视及其临近预报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才媛 《气象》1991,17(12):30-32
本文对武汉数字化卫星云图上强云团的分布与6—8月湖北省长江三峡和荆江地区区域性甚短期暴雨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强云团分布呈NE—SW向,E—W向和C状排列,且在实时天气图上有天气系统活动相对应时,有利于预报区强降水发生。经过1988年、1989年实例分析和1990年业务应用试验检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观测、卫星云图以及tBB等资料,对比分析2007年8月8—9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与2006年6月2—3日一般暴雨云团之间发生发展环境场的差异。结果表明:暴雨云团发生在对流层低层切变线中,高层急流人口区的右侧;MCC的发生,低层除了有中尺度低涡外,还有台风的影响。MCC对高温高湿能量的需求比中尺度暴雨云团更高,要求高能舌范围更广、更深厚,对流不稳定区范围更大。MCC发生在高层南亚高压北侧的反气旋环流与低涡耦合的强烈上升运动区,中尺度暴雨云团则发生在急流人口区的右侧与低层切变线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上升运动区。  相似文献   

11.
大气低频现象的多尺度特征热带大气低频现象包括与ENSO和平流层准两年振荡有关的年际变率;与季内振荡(ISO)有关的次季节变率,以及在30—60天周期范围内形成的超级云团(SCC)。现时不断有证据证明,在低频超级云团的构造中,可能包含有10—15天的中...  相似文献   

12.
涡旋自组织在山东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2000—2007年夏季卫星云图资料发现,在山东省区域性或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中,一些产生暴雨的中尺度云团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由无组织到有组织、由不规则云形到规则云形的过程。为了更加凸现这种演变特征,对6例典型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山东暴雨的云团自组织过程多发生在7月;初始云块平均为5个左右;云团之间平均距离为200km左右;源地多发生在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及鲁西地区;1h最强降水一般出现在自组织完成时刻或其前后3h左右;云团从初始生成到自组织并直至消亡,整个过程约11h。  相似文献   

13.
1995年6月25日黔东南州出现了7站暴雨,其中镇远为大暴雨。为此,本文作了6个方面的中尺度分析。1 卫星云图分析 从卫星云图可以看出,造成这次暴雨—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云团是由两个云团合并后发展而成。两个对流单体合并后,云团迅速发展,约经2~3个小时中~β尺度对  相似文献   

14.
云团东移研究项目组计划于2018—2019年夏季利用高原综合观测网对高原东移云团进行重点加密观测,通过获得水汽、云、降水粒子相态分布等云降水物理过程的新数据来深入研究夏季青藏高原云团东移引发长江流域暴雨的机理。本文以布设在四川甘孜的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2017年9—10月开展预观测试验获取的降水资料为例,分析了该设备在高原上的探测性能及观测资料质量。结果表明:预观测试验期间雷达性能稳定,获得的资料质量整体较好;经过订正处理后的雷达数据能客观反映实际的降水特征,可为观测试验的后续开展以及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卫星云图短时暴雨概念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FY-2C卫星云图,结合GMS、GOES卫星云图资料和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针对2003—2008年湖北省内出现的主要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引发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发生、发展、成熟与消亡的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在暴雨短时预报时效(0~12h)上,根据暴雨发生的不同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暴雨云团的演变特征,可建立5种卫星云图模型,即低涡冷槽东移型、冷切变南压型、春季暖倒槽型、梅雨锋切变型和台风西移型;湖北省短时暴雨云团主要发生在切变云带内,春季暖倒槽型和低涡冷槽东移型中,切变云带呈东北—西南向,暴雨云团沿东北—西南向发展,冷切变南压型和梅雨锋切变型中,切变云带呈准东西向,暴雨云团沿准东西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尺度对流复合云团是一类重要的中尺度对流天气系统。本文用增强红外云图及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北区东部副高西北侧云带中22个对流云团及其对应的降水趋势。并对云团进行了分类,发现不同类型的对流云团其降水趋势也不相同。得到了一些对短时降水预报有用的结果。本文采用北京卫星气象中心1984年7—9  相似文献   

17.
初夏孟加拉湾对流云团北上低纬高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2000—2001年初夏(5—6月)孟加拉湾对流云团活动特征及其北上的环流背景以及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结果表明:初夏孟湾对流云团活动对低纬高原的初夏降水有明显影响;孟湾北部及其东部海域和沿岸是对流云团北上频数最多的地区;下风方伴随风速大值区的西南气流有利于孟湾云团北上;孟湾云团北上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和位置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每小时红外增强显示(EIR)和红外(IR)云图,6小时降水量及常规气象资料,对1991年6月12—14日和7月6—7日江淮地区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给出了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的特征(包括生成源地、生命史、移向移速及对流云团生成的几种形式);讨论了中低纬度云系相互作用对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概括出中尺度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云模型和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葵花8号”气象卫星资料,对2016年4—9月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出现的43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确立了强对流云团识别指标、追踪方法及预报指标,并对2018年部分个例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1)利用卫星B13通道(10.4μm)亮温值TBB≤238 K或B08通道(6.2μm)与B13通道亮温差△TBB<0 K双阈值作为强对流云团识别指标,可以准确识别出陇东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云团;(2)利用“逆向搜索法”、“面积重叠法”及对云团重心的计算,可以对强对流云团进行准确定位、追踪及移动路径外推预报;(3)建立的强对流天气落区判别指标对该地区短时强降水及冰雹落区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20.
局地强风暴云团与中尺度锋面波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献洲 《大气科学》1994,18(4):431-436
本文分析了1982—1988年2—5月份的41例与中尺度锋面波动相关联的局地强风暴云团的活动和演变特征,给出了其强盛期天气系统配置模式及其在天气尺度云系演变中的表现型式,最后对其移动做了一般性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