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梁流涛  祝孔超 《地理研究》2019,38(8):1932-1948
从虚拟耕地流动的视角构建区际农业生态补偿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开展区际农业生态补偿支付/受偿区域划分和补偿标准测算的研究。结果表明:① 区际农业生态补偿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虚拟耕地净流量(输入量与输出量的差额)指标划分区际农业生态补偿的支付/受偿区域。对于净流量为负的分室,通过虚拟耕地流动占用了其他区域的耕地资源,应该支付相应的生态补偿。对于净流量为正的分室,通过虚拟耕地流动被其他区域占用了耕地资源,应得到生态补偿。区际农业生态补偿额度应包含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投资成本以及占用农业资源使其牺牲的发展机会成本等方面,并由管理平台统一收缴和分发。② 2004年以后虚拟耕地流动格局基本上保持稳定,只有个别省市(甘肃和云南)由净流入转变为净流出,在空间上表现为“北耕南流”的格局。③ 受偿区域(15个省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支付区域(16个省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④ 研究期内年均总受偿额度为1472.58亿元,处于高受偿省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年均受偿额度都在150亿元以上。研究期内年均总支付额度为543.10亿元,其中,处于高支付区域的省份(浙江、广东、北京、福建)年均支付额度都在40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区际生态贡献与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区际横向生态补偿是城市群生态共建共享的重要措施。借助投入产出思路,建立反映生态投入、生态消耗的区际生态贡献计量指标体系,应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对京津冀、长江三角洲、成渝地区城市群进行区际生态补偿实证分析,探索城市群区际生态补偿逻辑、依据及措施。结果表明,① 利用投入产出思路,按照生态投入与生态消耗来找寻区际生态关系逻辑,建立生态贡献指标体系并借助投入产出模型来确定生态补偿角色和考量补偿标准依据,基于生态贡献的城市群内部区际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机理清晰、可操作性强;② 加快健全区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自然资源要素统一登记管理基础上,拓展生态贡献计量指标并定期统一监测公报,结合地区GDP、公共财政,以及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等,定量生态补偿额度,从而建立城市群系统内生态共建共享的绿色利益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评述了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与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重点研究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和共同责任机制。对经济补偿模式与整体框架设计、经济补偿标准厘定、经济补偿资金管理与运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耕地保护关系、耕地保护多主体共同责任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基于分析得出机制建设是耕地保护的治本之策,农户行为与意愿研究、耕地非市场价值研究、中央政府激励机制设计将是下一步研究主要方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针对区域生态补偿中的补偿主客体界定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设想,即建立基于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和实现政府生态职能的生态职能区划.生态职能区包括生态核心区、生态辐射区、生态边缘区3种区域类型.将生态职能区划作为生态补偿的区划基础,有利于识别区域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方,促进区域生态补偿内部化,有利于区域生态补偿的横向协调及区域生态补偿工作的开展.在区域生态补偿过程中,生态职能区内各类型区域政府应根据生态职能定位承担不同的生态补偿责任,建立基于生态职能区框架的三方协调机制,为区域生态补偿交易提供平台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耕地比较效益低下引致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成为破解耕地保护问题的客观选择,而影响经济补偿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补偿模式设计是否符合农户诉求,因此定量刻画农户生计资产差异对其补偿模式选择的影响便是补偿模式设计的核心.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价法(PRA)对渝西方山丘陵3 个样点村392 户农户进行了实地调查,构建了农户生计资产六边形计量分析框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和Probit 回归分析法对农户生计资产差异与补偿模式选择意愿间耦合关系的存在性和影响度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差别化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 农户生计资产存在属性差异和空间分异.农户生计总资产呈现由自给型纯农户到非农户递增的总体趋势,空间上存在海拔越高生计资产越低的趋势.② 农户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的选择意愿存在随农户生计资产差异由“成都模式”向“佛山模式”过渡的趋势,不同地带农户模式选择意愿存在空间分异.③ 农户生计资产差异与耕地保护补偿模式选择间存在耦合关系,自然资产与农户模式选择意愿呈负相关,社会资产对农户的模式选择影响最小,金融资产对农户模式选择的影响较弱,人力资产和物质资产对农户决策均产生较显著影响,心理资产对农户的决策影响最为显著.④ 根据农户生计资产缺乏情况为7 种类型农户设计了概念性的补偿模式体系,并就补偿方法、补偿依据、补偿标准和补偿资金来源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湿地生态补偿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归纳法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价值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并运用经济学原理阐述生态补偿的经济学依据,在吸收借鉴国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采用生态补助的方式,遵照"谁受益、谁补偿"、"谁受损、补偿谁"的原则,是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并给出可能的资金来源,强调国家公共财政购买国家重要公共产品,最终形成多主体参与的激励相容机制。  相似文献   

7.
耕地非农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耕地非农化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耕地减少的首要原因。在回顾近期国内外耕地非农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非农化产生原因以及动力机制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进展。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和建议,指出从不同角度和时空尺度研究耕地非农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进行耕地非农化的影响评价及预测,是今后耕地非农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13个粮食核心区省份2008—202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从整体和区域两个视角研究粮食核心区耕地生态补偿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粮食核心区耕地生态补偿效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间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人均GDP和人均耕地资源禀赋对耕地生态补偿效率具有正效应,区域间耕地生态补偿效率影响因素的差异较大。应采取持续加大投入、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政策等多种举措,促进耕地生态补偿效率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我国省级耕地非农化适度性评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省级耕地非农化的适度性做出评判,将有助于耕地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为此,从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评判区域耕地非农化适度性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对我国近年来各省市区耕地非农化的适度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全国耕地非农化总体适度的情况下,仍然存在某些耕地非农化过度或滞后的省份.因此,对于那些耕地非农化过度的省份必须采取紧的土地供应政策,而对于那些耕地非农化滞后的省份则应采取松的土地供应政策,这样做才能既调控了耕地非农化,又不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流域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力  冯起 《中国沙漠》2015,35(3):808-813
本文结合生态补偿的理论,综述流域生态补偿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总结补偿标准制定方法,概括补偿的原则、政策、措施等主要环节,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过于依赖政府主导,补偿重点不明确,补偿范围不明晰,立法未完善等)。并提出了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首先,继续保持政府监督,引入市场手段论证实施流域生态补偿;二是分清保护性和破坏性生态资源利用行为,采取灵活方式,对相应行为补偿额度进行调整,以有效筹措补偿资金、优化补偿资本来源;三是东西部地区流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特点不同,补偿应分清"有水无水"和"水好水坏"的问题,采取不同的侧重点.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西北地区祁连山生态保护与治理已经列为所在各省的战略之一,内陆河流域资源禀赋的发挥要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加强针对生态要素的立法,如土壤保护法、清洁空气法等,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保障流域生态补偿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1.
油田生态经济补偿机制的建立,是缓解油田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引入经济学理论中的经济系数,建立油田生态经济补偿模型.以吉林省乾安大情字井油田为例,地区生态经济补偿应为182.95元/t,占石油价格的4.8%,反映该地区油田开发外部不经济的成本,属于油田开发单位可接受范围,同时基本可以...  相似文献   

12.
尹珂  肖轶 《地理科学》2015,35(9):1123-1129
针对农户开发利用消落带耕地对三峡库区的环境影响,从意愿角度对重庆市涪陵区、丰都区247户农户进行实地调研,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法,定量分析农户对生态休耕经济补偿需求的影响因素,为构建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 农户的经济补偿需求意愿存在较大差异;② 生态休耕比较效益、家庭人口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生态休耕意愿指数、经济补偿期望值对农户生态休耕经济补偿需求影响显著。研究结论: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受访农户对生态休耕经济补偿的需求意愿较强,构建适当的经济补偿机制满足该地区农户的补偿诉求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国外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作为解决生态与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之一,生态补偿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认可。国外关于生态补偿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大约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有许多成功的范例。本文在探讨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国外不同领域生态补偿的发展特点,总结不同国家生态补偿的实践、经验与不足,从而为构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三峡生态脆弱区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广东  邱道持  王平 《地理学报》2011,66(4):562-575
经济补偿是破解耕地保护外部效应外溢的有效途径。耕地非市场价值是耕地保护外部效应的核心,合理评估这部分价值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运用条件价值法对三峡生态脆弱区耕地非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对712 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表明:① 生态脆弱与贫困耦合地区居民对耕地保护及耕地非市场价值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经济、文化、社会、政府、心理等因素影响到民众的认知水平。② 农户对耕地非市场价值支付意愿率达到76.77%,城镇居民支付意愿率仅占到64.87%。受访者往往将耕地价值与自身的切身利益结合,更多地表现为理性经济人而非理性社会人。③ Probit 回归与Logit 回归分析表明,经济社会特征对受访者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收入限制成为影响农户决策的主导因素,而捐赠历史与耕地保护认知成为影响城镇居民决策的主导因素。④ 农户与城镇居民的最大支付意愿分别为157.92元/(户·a) 和206.28 元/(户·a)。受访者单位耕地支付意愿为607.65 元/(hm2·a),最终评估出三峡生态脆弱区耕地非市场价值约为104.26×108元。  相似文献   

15.
Because it offers an effective means to alleviate current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a way to coordinat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eco-compensation has become a subject of interest to scholars and governments all over the world. A great many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nd eco-compensation schemes have been put into practice; there have been many fruitful results. Based on a review of related research and practices, this paper attempts first to discus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compens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s in terms of the meaning of eco-compensation and its components (stakeholders, compensation criteria, compensation modes, compensation approaches, compensation funds, and compensation effects). Next,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bove discussion, the paper looks 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compensation measures. Finally, existing problems with eco-compens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s in China are summari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16.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A review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s a crucial way to enhancing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and maintai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obally. Designing and improving a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has great significance related to achieving balance amongs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economic subjects and the assurance of a sustained and stable supply of desert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is paper, (1) the theoretical base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were re-analyzed; (2)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three important topics related to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were systemically discussed, including compensation standards, ecosystem service supply-consumption process and multi-scale effects,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basis and policy orientation; (3) a research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desert ecosystem service supply–flow–consumption was proposed; (4) and finally, seven priority research issues were discussed, which aimed to suppor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making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mplementation for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相似文献   

17.
由于劳动力的异质性,不同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合作和互补可以获得递增收益。客观存在的技能互补性导致技能劳动力迁入与迁入地技能劳动力需求之间的正反馈关系,从而引发了劳动力区际流动与人力资本地区集中之间的累积循环。该文基于Giannetti提出的技能互补性假说,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劳动力区际流动的动因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并揭示该假说的区域经济学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