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影响农户收入、就业、生存等方面的因素出发,以市场供给和需求为主线,构建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微观驱动机制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中的24个省份的农户农地流转数据,选择合适的指标构建模型,采用Logistic模型从农地流入和农地转出两个层面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主要是通过农户自身特征、区位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依赖程度、商业保险购买额度等方面的传导,对收入、就业和生存对农地流转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农地流转市场发育。(2)农户家庭特征(农户文化程度、健康水平和劳动力数量)、区位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依赖程度、商业保险购买额度对农地流转市场发育产生显著影响。家庭人口数、农户健康状况、农业依赖程度和区位条件对农户土地流出有负向影响,农户文化程度、商业保险、地貌类型对农户土地流出有正向影响;影响农户土地流入的因素只有家庭人口数、农户健康状况、地貌类型、农业依赖程度对之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城市边缘带是土地利用矛盾最尖锐的、耕地流失主要的发生区域。城市发展的需求、比较利益的驱动、地价的导向、现行土地政策的某些缺陷是农地非农流转的主要动因。本文提出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基金”,让基本农田保护的“非市场”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得到经济上补偿,是一项控制城市边缘带农地非农流转和保护耕地的根本性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3.
城市边缘带农地流转驱动因素及耕地保护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黄广宇  蔡运龙 《福建地理》2002,17(1):6-9,27
城市边缘带是土地利用矛盾最尖锐的、耕地流失主要发生区域。城市发展的需求、比较利益的驱动、地价的导向、现行土地政策的某些缺陷是农地非农流转的主要动因。本文提出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基金”,让基本农田保护的“非市场”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得到经济上补偿,是一项控制城市边缘带农地非农流转和保护耕地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4.
文章先从农地农用价值、农地转用价格和农地社会保障功能3个方面分析了农地所有者在面对政府农地城市流转决策时的主观判断,选取了武汉市周边的农户样本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区域内大部分农户在面对农地城市流转决策时大多倾向于保有农地。文章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培育农地所有者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其参与农地城市流转决策是保障农地所有者利益及今后农地城市流转决策应当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土地等资源的确权流转开启了资本在乡村地域的循环,资本类型与农地用途之间按市场原则重新匹配.本文建构了资本循环作用于农地流转的理论框架,并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结合村级多源数据,实证了中国大城市近郊农地流转的微观空间格局及机理.在理论层面,研究揭示出不同类型资本流向不同农地用途,形成不同的资本循环模式,并通过“资金实力”或...  相似文献   

6.
冯艳芬  王芳  刘毅华 《热带地理》2013,33(3):282-290
农地流转是农户具有方向性选择的土地利用行为表现,按流转方向可分为转入与转出.为探讨不同流转方向的农户农地流转特征差异,以广州市番禺区467户农户调研数据为例,分析不同流转方向下的农地流转特征,并探讨不同流转方向下的流转价格影响因素。研究认为:①番禺区农地流转的特征在不同流转方向下具有一定差异,其中转出率高于转入率,转入规模大于转出规模,北部的转入和转出率均稍高于南部,但在流转价格、流转年限、契约方式、流转难易及交易时间等方面则差异不显著。②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不同流转方向下的农地流转价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转入模型回归效果比转出模型回归效果好,其中流转方式及流转花费时间两个因子在不同模型中的作用不同。研究表明,农地流转由于存在转入与转出方向的不同,流转特征会存在一定差异,开展该方面的研究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了揭示皖南丘陵山地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障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农村土地流转障碍因素研究。障碍因素主要包括:(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金投入不足。(2)流转期限过短。(3)人均耕地面积少,流转协调难度大。(4)流转市场发育不健全。(5)流入方规模经营能力不足等。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土地生产力变化双向补偿机制、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这四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许红梅  郭炎  李志刚  林赛南  李娈琼 《地理科学》2020,40(12):2055-2063
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结合多源、多时段的村级农地流转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大城市近郊农地流转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流转规模呈跨越式增长,经历快速增长和短期减速增长两个阶段,流转速度受土地政策影响较大;农地流转的空间分布由随机转向集聚,高高集聚区由主干道沿线转移至以农业为主的平原街镇,低低集聚区由不显著到集中于城镇化水平较高的街镇;② 控制自然、区位、社会经济等因素后,发现流转主体、流转用途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影响。建议清楚把握农地流转时空演化特征,合理选择流转主体和流转用途,以优化大城市近郊的人地关系,促进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已成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必然产物。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现状后认为,由于受到劳动力总数、接受培训程度、亩均农业补贴数及土地肥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政府职能转变、市场流转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和规模效益方面都存在亟待解决的许多问题。因此,建议从转变农牧民思想、完善市场机制、保障流转补偿和适度规模化经营等角度探讨解决的途径,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0.
侯艳军  张新焕  唐宏 《干旱区地理》2011,34(6):1024-1031
运用灰色理论方法,通过农户问卷抽样调查,对三工河流域土地流转因素与规模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三工河流域的土地流转因素与流转规模整体上属于中等关联度.(2)土地流转因素对流转规模的灰色影响以中等和较强水平为主.人均收入对土地流转规模的灰色影响最大,农村社会保障程度、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政府对土地流转的...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6—2008年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张及驱动力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张十分迅速,尤其是随着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战略的提出及逐步实施,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更快,并且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加是其重要原因;2)建设用地结构的信息熵指数逐渐增大,土地职能类型逐渐多样化,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均衡,并且建设用地的效益也在不断提高;3)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工业化、人口增长、城镇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基建需求具有很强的相关性;4)与全国和其他区域相比,驱动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力量具有特殊性,快速城镇化进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引发的基础设施需求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及工业化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一般驱动力;5)经济发展水平高和城镇化进程快的中原城市群地区,特别是郑州、洛阳、新乡、焦作等地市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空间。  相似文献   

12.
以豫西北太行山地丘陵类型区为例,采用比较法和模型法探讨了耕地整理等级目标的确定问题。研究内容:(1)基于农用地分等的方法,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通过耕地建设等级影响因素标准组合研究,可以确定耕地建设等级的评价方法,进而确定耕地整理的质量等级目标。(2)根据影响因素标准组合,结合土地整理设计工作,确定出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所能达到的标准,该标准能够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和工程标准编制提供依据。研究结论:农用地分等成果与等别评价方法可作为确定耕地建设等级目标的方法与成果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鹏岩  庞博  何坚坚  郭依  朱连奇 《地理科学》2017,37(9):1392-1402
粮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运用耕地、粮食安全测度模型对2005~2014年河南省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05~2014年,农民种粮积极性上升10%,耕地压力指数下降71%,农民经济收益上升 13%,耕地重心向西南移动。 不同指标对耕地生产力的贡献率具有差异性。2005~2009年粮种比对耕地生产力的贡献率最大,2010~2014年贡献率发生转移,粮食播种面积单位产量对耕地生产力的贡献率最大;10 a间,粮种比的贡献(69.77%)相对粮食单产的贡献(39.28%)更能促进河南省耕地生产力的提高。 耕地压力受到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各指标间相关关系较强,种粮积极性与农民耕地保护能力的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运用建设用地综合扩展系数分析河南省18个地市建设用地扩展特征及空间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STIRPAT模型对河南省及其18个地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地市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差异显著,扩展变化由弱到强的城市数量和剧烈程度不断增加,整体以郑州为中心的北部、西部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变化较为强烈;影响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因素中,总人口、城镇化水平、公路里程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共性的驱动因素。目前,河南省正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应通过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河南既是农业大省又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用地流转顺畅及适度规模经营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借助于土地使用权评估的基本方法,并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属特性进行修正,构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模型,并对典型区域沁阳市西万村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应该包括经济价格、社会价格和修正价格。价格模型的应用,应甄别理论价格和实际流转费用的区分,农用地流转后经营项目没有转变,流转价格为经济价格和社会保障价格是总和。农用地流转后经营项目发生转变,比如耕地改种经济作物,流转价格则是经济价格、社会价格与修正价格三者的总和。收益分配格局存在复杂性,流转收益应在流出方、流入方、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合理、公平分配。政府应建立合理有序的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并以农用地流转市场为载体,构建农用地流转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16.
观测、实验和样品分析结果表明,位于半湿润地区的豫北延津县,其沙地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区的改造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具体表现为:①抑制了风沙活动,防止了风沙危害;②恢复和提高了沙地生产力;③改善了沙地小气候。最终实现了土地风沙化的逆转。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区域差异及其对农用地分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但全省粮食产量区域差异比较明显,豫东平原、豫北山前平原、南阳盆地为主要产粮区,而西部山区粮食生产力低下。农用地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粮食产量的高低,而作物的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力影响着农用地质量的好坏。一般来说,作物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纬度地带渐变规律,现实生产力则是在土地的自然属性融入社会经济因素而导致的土地投入和利用上的差异。文章以小麦为例,主要从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2个方面阐述了造成小麦产量区域差异的原因并分析了它们对农用地分等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Two typical provincial capitals (Nanjing and Zhengzhou) and two counties (Rugao and Yuanyang) in east (Jiangsu Province) and central (Henan Province) China were chosen respectively as the developed and less developed comparative cases for pedodiversity and land use diversity correlative analysis by borrowing the recently better developed pedodiversity methodology.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was worked out using remote sensing images in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1986-1988, 2000-2001 and 2004-2006) for these studied case areas before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onstituent diversity index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diversity index modified after Shannon entropy in 2 km×2 km grid scale of the soil and land use pattern were conducted and then a connection index wa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and land use diversity.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years from 1986 to 2006, the composi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land use pattern had changed greatly. The agricultural land area of all the studied case areas decreased obviously in which Nanjing has the highest decrement of 895.98 km 2 mainly into urban use while the other land use type area changes show the same trend. The connection index of four typical soil family types and typical urban land use types, i.e.,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transportation land and industrial and mining area all increased in this period. In the studied case areas, there is the highest soil constituent diversity in Zhengzhou at 0.779 while the simplest soil constituent diversity in Rugao at 0.582. Meanwhile we have higher land use diversity in the more urbanized Jiangsu Province than Henan Province, Nanjing is ranking the first that has been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in the three periods at 0.366 in 1986-1988, 0.483 in 2000-2001 and 0.545 in 2004-2006. Finally, the connection index figures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and land use diversity of the studied areas were compared to show the similar phenomenon that this figure grows fastest in Nanjing followed by Zhengzhou and other places.  相似文献   

19.
乔伟峰  盛业华  方斌  王亚华 《地理研究》2013,32(8):1497-1507
深入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地类转移概率矩阵,提出利用连续分时段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求算总时段转移矩阵的方法,进而改进地类变化量和地类动态度计算模型,提出了地类转移无序度的概念、含义并构造计算模型。以苏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99-2008 年苏州市耕地的总变化量最大,其次是其它农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其中耕地和独立工矿用地的主导变化是净变化,而其它农用地以交换变化为主;10 年间位列各地类动态度前三位的依次为独立工矿用地、其它农用地和建制镇用地,综合动态度在2004 年和2002 年最大,1999-2001 年较低;地类转移无序度的前二位是其它农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其它地类该值均不高,说明苏州市10 年间的土地利用演化较为有序。研究表明,基于转移矩阵的相关模型的改进和构造深入挖掘了土地利用演变信息,有利于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施"九五"农业开发项目,对延津沙地农业可持续开发技术进行了研究。综合应用风沙化土地环境治理技术,建立了沙地防护体系,控制了风沙危害;引进适宜沙地栽培的果树、经济植物品种,进行组装配套,实现了沙地果园的高产优质高效开发;探索了草食畜的发展模式及饲养管理技术,以及沙地农业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农业知识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效果,表明延津试验站在促进农民致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