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根据对海礁凸起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将海礁凸起划分为性质截然不同的南、北两个部分,推测南部海礁凸起尤其是东南翼具有较好的油气潜力。因为南部海礁凸起紧邻主要生油凹陷(即西湖凹陷);储集性能较好的渐新统花港组可能在凸起的东南翼分布较厚;NWW向的深部断裂为南部海礁凸地区的断块圈闭、潜山和披覆构造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同时也起着油气运移通道的作用。从地化异常指标来看,该区油气运移的方向也是从SE向到NW向。因此,加大对南部海礁凸起的勘探力度,并重视南部凸起区可能具有的油气潜力,将有可能发现类似于流花11-1、崖城13-1和绥中36-1的大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2.
针对庙西南凸起馆陶组主要成藏砂体类型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分析油气运聚条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总结差异成藏规律。研究表明,油田区为多断阶"脊—断"接力式油气运聚模式,油气先沿馆陶组底部区域砂岩输导脊向高部位断阶区横向运移,再由"通脊"断裂将油气分配至浅层聚集成藏。增压应力的分布与强度是影响油气运移与保存的关键,控制主要成藏砂体类型与油气富集程度。增压区利于油气保存而不利于油气运移,以厚砂体成藏为主;弱增压区、亚增压区利于油气运移但不利于油气保存,主要为薄砂体成藏。构造低部位弱增压与高部位增压型断块运移与保存条件最优,油气最为富集。同一断块内部,"脊—断"条件控制不同井区的油气丰度,"通脊"断裂切至输导脊的构造位置越高、在输导脊上累计错动面积越大,该区域的油气丰度也越高。这种油气差异成藏规律有效指导了庙西南凸起馆陶组的高效评价,同时为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地震资料亮点处理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胜利油田地处我国东部渤海湾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地质条件和地表条件却十分复杂.经过近30年的勘探,证实了在东部200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各凹陷基本上形成了不同层系、不同类型,上下叠合连片的复会含油气区,但是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仅占油气总储量的4.3%,油气比例不协调.最近几年使用普通的地震方法,在陈家庄凸起、盐家、单家寺、广饶、垦东一青培子、呈岛凸起等地区,发现并圈定了几百个含气砂体的范围,在“七五”期间,采用亮点找气技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适应油气勘探的发展,改进以往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旅大6构造是渤海海域新近发现的一个中型油田.该构造位于辽东低凸起中南段陡坡带,为层状构造油气藏,垂向上多层系含油,形成典型的“阶梯式”陡坡带复式油气藏.走滑作用对构造形成、储层发育、断层封堵、油气运移都有重要的作用.构造转折端对沉积卸载形成优质储层具有重要作用,奠定了旅大6构造是辽东低凸起中南段有利成藏区的物质基础;辽中一号断层与区域走滑断层同向,具有走滑压扭性质是控圈断层侧封的关键.南北区块以及东二下段、东三段油气丰度迥异,伸展断层的运移能力和控圈断层的封堵能力共同决定了旅大6构造南区东二下段油气的差异富集成藏.  相似文献   

5.
东格陵兰盆地陆上和近海地区是目前北极与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但油气勘探程度和资源认识程度低。美国地质调查局(2000、2007年)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具有很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同时油气勘探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过收集整理东格陵兰盆地、北海盆地油气地质资料及油气田勘探开发数据,从区域上对两个地区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对比,并采用地球化学方法与类比法,评价了东格陵兰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东格陵兰盆地属于晚古生代—中生代的裂谷盆地,呈现两坳一隆的构造格局,与挪威陆架盆地在进入被动陆缘阶段之前具有相同的地质发育过程,沉积环境类似,共同经历古生代和中生代裂谷及裂后的热沉降。东格陵兰盆地发育晚古生代湖相烃源岩、上侏罗统海相烃源岩,储层主要为中侏罗统浅海相砂岩和白垩系深海浊积砂岩,圈闭类型主要为伸展构造圈闭、地垒断块圈闭、盐构造圈闭以及地层圈闭等。东格陵兰盆地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资源潜力较大,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在影响东格陵兰盆地油气资源认识的诸多地质因素中,有利圈闭类型、必要数量的烃源岩以及油气生成条件和适当埋藏史还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6.
渤中坳陷及邻区构造分带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渤中坳陷及邻区的平面构造分布特征、剖面构造特征和布格重力异常等方面的资料分析,认为渤中坳陷及邻区构造具有分带性,从西向东可分为3个带:(1)西部凸起带:发育大量的凸起和断裂,凸起和凸起之间以小凹陷相隔,布格重力异常呈不规则团块状;(2)中部凹陷带:由渤中凹陷和辽中凹陷组成,很少发育凸起和断裂,布格重力异常呈等轴斑块状、椭圆状;(3)东部凸起带:由大量的凸起和凹陷相间组成,由于郯庐断裂的影响形成大量的断层,主要为走滑断裂及分支断裂,布格重力异常主要呈线状分布。这种构造分带性受郯庐断裂带的多期构造活动控制,对油气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西部凸起带和东部凸起带由于长期处于构造的较高部位,已成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7.
渤海新构造运动对渤海东部油气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带控制了渤海东部凹陷、凸起的形成、演化,也控制了烃源岩、储盖层及圈闭的展布,进而影响了渤海东部地区油气的性质。郯庐断裂带在渤东地区的强烈构造作用,使得该地区油气勘探变得很复杂,同时也使得油气性质变得更加难以进行分类。因此,准确分析该地区的构造作用方式(特别是渤海新构造的晚期运动方式)以及断裂带对该地区地层油气的影响方式,有助于准确分析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湾地区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有助于今后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8.
东格陵兰陆架深水盆地群是目前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但勘探程度还很低。以收集到的东格陵兰陆架的最新地质基础资料和油气田资料为依据研究发现,研究区主力烃源岩为上侏罗统Hareelv组海相页岩和下侏罗统KapStewart组三角洲相泥页岩,主力储层为中侏罗统浅海相砂岩和白垩系深海浊积砂岩,发育陆生海储海盖型和海生海储海盖型两大类生储盖组合,圈闭主要为伸展构造圈闭、地垒断块圈闭、盐构造圈闭以及地层圈闭等。东格陵兰陆架油气成藏条件优越,资源潜力巨大,储量约为323.4亿桶油当量,待发现油气田约300个。  相似文献   

9.
以渤东低凸起及其围区钻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为基础,基于断层活动性统计、断裂体系展布特点和构造样式分析以及构造恢复等方法,恢复了渤东低凸起南北凸起的演化与形成机制.结果 表明,该地区发育3期断裂体系,分别为古新世—始新世断裂系统、渐新世断裂系统以及新近系断裂系统;渤东低凸起北高南低,北凸起自古近纪裂陷早幕开始形成,在东营组...  相似文献   

10.
为厘清斜坡带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等科学难题,高效指导斜坡带油气勘探,通过综合分析石臼坨凸起东部斜坡区的石油地质特征,提出了"双断-接力"油气运移模式。边界断裂活动性、断面形态及启闭性控制油气由凹陷向凸起垂向运移,并在凸起斜坡区沿新近系馆陶组横向运移,馆陶组顶面形态控制油气横向运移方向;切脊次级断裂控制油气最终聚集成藏。基于QHD33-1S油田区的264个已钻砂体统计,控制砂体成藏的切脊次级断裂(A类断裂),均位于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上,且断层活动性50 m、切入馆陶组构造脊的规模在4 km以上。勘探实践证实,位于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上、A类断裂控制下的构造和构造-岩性圈闭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1.
莱州湾西构造带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古近纪莱州湾凹陷大规模断陷、郯庐断裂右旋走滑和垦东凸起大规模隆升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莱州湾西构造带断裂系统发育,根据断裂性质及发育规模将断裂划分为3组不同方向的断裂组合,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及保存都产生重要影响。根据莱州湾地区油气成藏规律并结合渤海其他区域近年勘探成果综合分析,莱北1号断层、斜坡区东西向反向正断层和走滑末端雁行式断层三类大规模调节断层对于油气成藏影响作用较大,这三类断层所控制的圈闭也是莱州湾凹陷及围区下一步勘探获得突破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2.
东海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接合部位,受两大板块活动的影响,新构造期海域活动强烈。我们结合最新收集资料文献,从地形地貌、地热异常、断块体的水平位移和垂直差异升降、活动断裂、地震活动及岩浆岩活动等方面,着重论述了东海陆架及邻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为东海海域新构造分区、地震预测、区域稳定性评价等提供若干资料及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港滩海关家堡地区油气分布规律及有利区块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港滩海关家堡地区的油气控制因素分析及有利区块的评价,取得了3点主要认识:①三种控藏因素,即有桥梁及纽带作用的地层不整合面、断层控制油气的纵向运移及分布、不同类型的输导网络控制油气的分布;②三种油气成藏模式,即斜坡带阶梯状成藏模式、断层与次级断层组成“Y”字形成藏模式、次级小断层成藏模式;③三种数学地质评价方法(地质风险概率法、模糊数学评判法、专家系统方法)综合评价认为D18断鼻→庄海4X1断块→庄海8井区→庄海808X1井区油藏依次变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高邮凹陷南断阶许庄—竹墩地区复杂断裂系统的成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通过对不整合面地层剥蚀量计算、构造演化剖面分析等方法,系统地总结了许庄—竹墩地区断层的发育演化规律。吴堡运动和三垛运动时期是断裂活动最强烈的时期,许庄—竹墩地区的地层受到较强的剥蚀作用。本区主要断层的发育顺序依次为真①断层、纪③断层、真②’断层和真③断层,同一断层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和平面上的不同位置,发育强度有明显的差异性。断层的活动一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断块圈闭,另一方面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因此在本区形成了一系列的断块圈闭油藏。  相似文献   

15.
浅论东海盆地海礁凸起的含油气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勘探资料证实 ,西湖凹陷内生成的油气由生烃深凹向西部和南部的古斜坡带运移。凹陷内的局部构造大多形成于中新世末期的龙井运动 幕 ,圈闭形成期晚于油气主运移期 ,致使油气运移到比斜坡带更高的海礁凸起上保存或散失了。作者利用现有东海地震资料及西湖凹陷钻井、测井及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从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方面探讨东海陆架盆地海礁凸起油气勘探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对研究区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对原阳江凹陷及其南缘低凸起重新进行了构造单元划分。阳江低凸起北支将原阳江凹陷分隔为阳江东、西两个凹陷,阳江东凹陷可以进一步分为东1洼和东2洼。阳江北断裂是阳江东、西两个凹陷主要的控凹断裂,根据断裂走向拐点和阳江东、西凹陷的分界可以把阳江北断裂划分为3段,分别是西段、中段和东段,西段控制阳江西凹陷,中段控制东1洼,东段控制东2洼。断裂各段活动规律不同,其中断裂中段控制的东1洼的主要活动期在晚始新世和早渐新世,控制文昌组和恩平组的湖相沉积,勘探潜力最好。继承、叠加发育的伸展构造样式是阳江东、西两凹陷的主要构造样式,断层型圈闭和披覆背斜型圈闭是该地区发育的主要圈闭类型。勘探实践表明,垂向运移和近源成藏是阳江东、西两凹陷主要的成藏规律。  相似文献   

17.
针对深海油气设备回收过程中通过深水区、波浪区以及出水阶段,建立水面起重船—吊缆—回收设备系统耦合运动数学模型。分析起重船和回收设备运动受力情况,推导相应的运动方程,并通过数值求解,分析起重船垂荡及纵摇的变化曲线,回收设备垂向位移变化曲线及吊缆张力变化曲线,考察起重船在波浪中运动对吊缆及回收设备产生的影响。通过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深海油气设备回收过程中,设备通过深水区时整个耦合系统处于相对比较安全的状态,而设备出水前及出水过程是回收作业较为危险阶段,此时应避免吊缆由于突变载荷作用发生断裂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油气资源开发向深水区发展,迫切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去了解块体运动的特征以及分析块体运动对深水油气资源开发的可能性.本文阐述了东海陆坡块体运动地形分析方法以及多种数据处理技术的使用.多波束测深系统为人们提供了直观的海底地貌形态特征,地层剖面仪系统能探测海底以下沉积物性质和结构的变化.GIS、Fledermaus、Delph等软件系统可以定量分析海底微地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板块俯冲起始机制是板块构造理论发展的关键和新方向,九州-帕劳海脊是研究俯冲带起始机制的典型地区。在回顾板块俯冲起始机制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九州-帕劳海脊及邻区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对板块俯冲起始机制的指示进行了概述。计划通过在九州-帕劳海脊南段及邻区开展海底地震仪为主的深地震探测,获得研究区高分辨率的岩石圈固体-流体结构,以了解古太平洋板块向西菲律宾海盆俯冲不同阶段的板块深部行为,并在动力学模拟实验及与实际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九州-帕劳海脊及邻区从俯冲起始-岛弧裂离-弧后伸展的完整演化历史,揭示板块俯冲起始机制、动力学过程及其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0.
辽河滩海地区为辽河油田重要的油气产量接替区,搞清其成藏特点与成藏主控因素对指导该区油气勘探意义重大.总体上,油气富集带围绕生烃洼陷呈环带状分布且已发现油气藏多分布于主干断裂附近.但不同地区油气分布存在差异性:西部和中部聚油,东部油气并存;西部缓坡带主要为反向正断层控制下的断块油气藏,中部和东部陡坡带为主干断裂控制下的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