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电导星装置是自动化光电测微器中星仪中的主要部份。本文介绍它的基本原理,并对电路进行了分析。实际观测使用表明,导星精度达到优于10″。结构简单,工作可靠。  相似文献   

2.
1m红外太阳望远镜光电导行系统的反馈控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正在研制中的1m红外太阳望远镜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地平式真空太阳塔,主要用于活动区磁场的精细光谱分析和太阳活动区磁场的时空精细结构研究.要求望远镜必须长时间高精度跟踪太阳(0.3"/30s、1"/10min)才能实现它的科学目标.光电导行是实现望远镜高精度跟踪观测目标的关键控制技术,通过检测观测目标像在图像传感器上的移动量作为反馈控制信号对望远镜实行闭环控制.首先建立了光电导行系统的控制系统模型,然后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能、暂态性能、时域特性、频域特性及跟踪性能,并采用PID控制器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光电导行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跟踪精度.通过计算机仿真设计,采用PID控制算法能实现1m红外太阳望远镜的跟踪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了APPLE-Ⅱ微机控制光电等高仪观测的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导星、定位、跟踪与换星。在控制系统中应用了高精度的圆感应同步测角器和简单的恒星时钟卡。该系统的望远镜定位精度达±3″,跟踪精度达±5″。该套设备现在已投入正常使用,对改善观测条件和提高观测质量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30cm球载红外望远镜(BIT)是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原星的红外观测研究”课题面作。由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天文仪器厂联合研制,是国内首创的点源观测,有偏置导星,能精密指向和跟踪的空间仪器。本文叙述了BIT的指向,偏置导星,跟踪,地平装置倾斜后的影响。几种误差分析,还叙述了BIT的仰角轴装置,偏置导星轴系,驱动系统,轴角指示,润滑等。这些内容对地面的地平式望远镜亦能适用,且可简化,仰角的工作范围为0°~90°,偏置量的工作范围皆为±10°;仰角轴的转速为0.08°/min~6.3°/min,偏置轴的转速皆为0.05°/min~3.75°/min。 1990年6月15日BIT首次飞行试观测。  相似文献   

5.
第一号仪器的测微器是用马达带动,人手操纵的;第二号仪器是用光电方法自动观测的;第三号仪器装有手转测微器;第四号仪器亦装有马达,人手操纵的.该仪器于四月份正式参加观测.全部天文测时结果都归算到徐台的经度基点上(也就是第一号仪器的所在地),该基  相似文献   

6.
Ⅱ型光电等高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于1972年制成Ⅰ型光电等高仪,1974年又制成Ⅱ型光电等高仪.新仪器的特点如下:(1)借助熔石英角镜组和汞地平、一架望远镜和固定的玻璃记录栅、三个光电倍增管及其交流放大器和一架计时仪,此仪器能无人差地测定星过等高圈时刻.(2)真空的 R-C 望远镜的口径为20厘米,焦距2.4米.(3)有水平入射窗的真空镜筒能消除天文折射、大气色散及镜筒内的反常折射.真空镜筒还为光学系统及汞面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4)此仪器设有快、慢传动电机和自动方位跟踪机构.(5)为消除周围物体的热影响,此仪器安放在观测室楼上,而控制台、电器设备和操作者都在楼下.自1974年10月起,此仪器已在上海天文台进行了常规观测.获得的优良观测结果将在以后发表.  相似文献   

7.
由于1 m太阳望远镜主体、光电导行及终端仪器消旋平台等的结构特点,即使光电导行系统闭环后,望远镜长时间跟踪精度仍然较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根据望远镜的结构特点分析了跟踪误差随时间变化的原因,然后通过理论和实测分析了误差的变化特点,研究了如何通过相关算法检测望远镜折轴焦点F_3焦面的高分辨率成像观测系统中的图像移动量,并平滑高频分量,分离出低频分量以反馈给望远镜定位跟踪系统,进一步提高望远镜的长时间跟踪精度。最后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观测系统中TiO通道闭环跟踪实验,实验表明,在4小时的闭环跟踪时间内,跟踪误差的均方根值为0.52″,表明通过折轴焦点F_3成像观测系统中的图像移动量对望远镜实行闭环跟踪能够提高望远镜的长时间跟踪精度。  相似文献   

8.
针对1 m太阳望远镜导星镜光轴与望远镜光轴在跟踪过程中的相对变化对光电导行系统的影响,从数值模拟和实测两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介绍1 m太阳望远镜及其光电导行系统的基本结构,并建立主镜镜筒的基本有限元模型,分析弯沉随镜筒指向高度的变化规律,模拟有弯沉存在时引入的跟踪误差及变化规律.然后根据该望远镜的系统结构,提出了望远镜光轴相对于导星镜光轴变化的实测方法.最后通过实测数据获得了望远镜光轴相对于导星镜光轴变化随镜筒指向高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狐狸座PU是1979年4月8日由日本东京天文台Y.Kuwano等人首先发现的一颗光度变化特殊的类新星天体.1978—79年间,梅苞在用北京天文台40/200双筒天体照相仪对这一天区的其他天体作系统观测时,同时取得了这颗星的一批照相观测资料,在获悉有关这颗星的发现报道之前,他也曾独立地发现了这颗星的光度变化(图版Ⅰ,图2),并随即用北京天文台的60/90/1800施密特望远镜有缝摄谱仪取得了该星的部分光谱资料.此外,还用北京天文台60厘米反射望远镜进行了高速光电观测.从1978年12月到1983年3月,共取得照相观测底片和光谱片200余张以及一些光电测光资料.  相似文献   

10.
光电望远镜按编目次序对空间碎片进行跟踪,对于有云层分布的夜空,不能根据云量分布情况实时调整观测次序,造成望远镜资源浪费,影响探测目标数量.云量仪用于实时采集全天空的红外云量图像,测定云量分布与定位的同时,可以对望远镜的观测调度策略进行优化.实验测试表明云量仪优化的观测调度策略有效可行,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多云条件下使望远镜实现见缝插针式的工作,显著提高观测设备效率.  相似文献   

11.
用运转中星仪测时,据梅耶(Mayer)公式,有式中 u:时钟改正量, α:所观测星的赤经, T:所记录的中天时刻, i:仪器的水平差, I:水平差的系数, k:仪器的方位角差, K:方位角差的系数, d:钟速差、光行差、接触条宽、以及其他系统差的订正。今根据徐家汇观象台自1952年11月至1954年2月共16个月间的观测数据,决定T与i的误差ε_т,ε_i,包括观测者(K),(S),(L)三人。徐台测时用口径80mm,焦距86cm的帕兰(Prin)中星仪,目镜放大率约100倍。所用接触测微器由马达带动,并用人手操纵。观测一般使用两具记  相似文献   

12.
变星的光电观测刘学富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天文爱好者队伍日益扩大,观测设备和水平也有很大改进。一些青少年天文馆、天文台,甚至私人都拥有光电光度计等望远镜终端设备以及相应的微机软件。所以在这里,我们以食变(双)星、脉动变星的光电测观为例,谈谈光电测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一米望远镜偏置导星的检验方法和结果,并讨论了误差原因。 偏置导星是利用主光路上的被观测天体附近的亮星,来进行导星的装置。寻星棱镜位于组合滑架上,由x、y两个方向的丝杆,使组合滑架在视场里移动而找到导引星。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给出了北师大,云南天文台和华北光电所共同研制的近红外光度计在云台1米望远镜上试观测的结果和一些初步分析。指出该仪器能在77K温度下连续稳定工作6小时以上。在2.2μ波段可探测到5.5等星。并对云台的近红外大气消光进行了初步观测。  相似文献   

15.
漂移扫描CCD用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观测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银盾  唐正宏  陶隽  于涌 《天文学报》2007,48(4):475-487
对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两种观测手段,即小光电望远镜短曝光观测和天文望远镜跟踪恒星(或卫星)观测.事实上,这两种手段都各自存在不足,尤其对于暗弱目标问题更加显著.利用CCD漂移扫描模式和凝视模式相结合观测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具有明显的优势,小口径望远镜(口径约25cm)就能够获得高质量的目标和恒星圆星像与高精度的定位结果.本文重点阐述了获得高精度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光学位置与星等的原理、方法及步骤;最后,利用实测资料的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了所获得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内部精度及其误差源.  相似文献   

16.
掩星驿站     
月掩星是一种很有趣味的天文观测项目,使用非常简单的设备就可以很容易进行观测。用口径60毫米的折射望远镜就可以观测到不少的月掩星,使用更大口径的望远镜可以看到更多的月掩星。因为较其他恒星、行星等天体而言,月球运行速度较快,所以在观测月掩星时,我们能明显觉察到月球的运动。  相似文献   

17.
本台中星观测所使用的仪器是法国帕兰(Prin)厂出品的10厘米运转中星仪;并由超人差测微器与记时仪,自动记录观测所得的时刻。观测结果的整理则采用梅耶(Mayer)公式,恒星赤经以FK_3星表系统为根据。在观测每一颗星的时候,中星仪运转一次。即在星体中天前後,仪器顺放逆放各一次,借此消去视准差。所采用的星体中天时刻,对于天顶以南的星体,是在中天前后各取10个数值平均而得;天顶以北的星体(δ>31°11′),为消除因其速率缓慢所引起的误  相似文献   

18.
DCMT主测微器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子午环测微器,它具有自校准测定仪器参数的功能。该测微器采用了活动光栅的方案,其优点是能观测近极星和各类准直像;活动光栅另一个显著优点是不同赤纬星几乎可用相同的观测时间.对“V”形光栅的工作原理和误差进行了详细讨论,并给出了一组严格的公式。其系统误差来源有:光栅形状改正、光栅驱动方向相对于光栅的倾斜、光栅驱动方向相对于赤径方向的倾斜、星径曲率改正。  相似文献   

19.
本台中星观测所使用的仪器是法国帕兰(Prin)厂出品的80公里回转中星仪。并由超人差测微器与记时仪自动记录观测所得的时刻。观测结果的整理,则采用梅耶(Mayer)公式,恒星亦经以FK_3星表系统为根据。在观测每一颗星的时候,中星仪回转一次;即在星体中天前后,仪器顺放逆放各一次,借此消去视准差。所采用星体中天时刻,对于天顶以南的星体,是在中天前后各取10个数值平均而得;天顶以北的星(δ>31°11'),为消除因其速率缓慢所引起的误差,故在中天前后,各取20个数值,再求平均值。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三年八月我们把光增益高的三级象增强器引用到天文仪器中。设计了象管导星装置。经过实验证明:它的运用使一米望远镜的导星能力提高了三个星等。一九八四又设计研制了象管摄谱系统,并在一米卡焦摄谱仪上进行了试观测。 经过实验室和试观测证明:使用该系统后使一米望远镜卡焦摄谱能力对不同的波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