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1世纪初大连市水资源供需保障与解决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简要论述大连市资源基本特点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供水系统,城市供水系统和农村用水系统的供需平衡状况,研究表明前二者供不应求,后者供大于求,并提出了解决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包括:超前研究地表水源地,扩大海水利用范围,提高中水利用量等开源措施,结构调整,技术挖潜等节流措施以及差异提价和尝试工业用水配额交易等市场措施。  相似文献   

2.
分析山东省沿海地区自然灾害现状及其影响,并预测它的发展趋势,提出加强减灾工程建设与海岸带管理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分析山东省沿海地区自然灾害现状及其影响,并预测它的发展趋势,提出加强减灾工程建设与海岸带管理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沿海地区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持续发展”思想对于区域开发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据此,结合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本文就经济的持续适度快速增长,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重大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城市化与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自然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等影响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根据作者实地考察,发现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势头迅猛增长中隐含不少重大问题,包括重复建设、急功近利、追求自我完善体系,与当代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走势相背。由于防灾意识淡薄,环境问题突出,资金浪费严重,许多重大项目建设布局不合理。本文探讨了隐患形成机制及其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6.
广西沿海地区城镇体系发展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沿海地区是我国沿海地带的经济低谷区。90年代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为这一区域发挥多种优势,争取跳跃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加大开放政策力度,以大港口、大交通、大经济、大中城市作为区域开发与产业布局的基本战略。从核心到组团,从轴线到区域,分层次推进,城镇体系格局将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7.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各方面为地理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地理学也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表现在地理学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方法支撑等。作为反映人海交互作用力最明显的典型区域,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已受到普遍关注与重视。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在人地关系及其优化、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与差异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资源环境承载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本文从地理学视角探讨了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与贡献,并提出未来地理学应该适应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地理综合集成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沿海地区构建城市带战略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沿海地区形成城市带的机理和作用,构划了在沿海地区建设从北到南绵延几千公里。包括辽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福建沿海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内的巨型城市带的设想。城市带以香港、上海、京津为龙头,以厦门、青岛、大连为结点,以滨海山水城市为特色,以城市组合为手段,以观念和制度创新为理念,以加强城市间物流、人流、信息流、科技流为目标,整合优势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城市带,形成城市带—城市群—城市圈3个层次城市带空间结构。最后,探讨了实施城市带建设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辽宁沿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和监测循环经济发展的状态和程度,是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基于国家规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辽宁沿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连是循环经济发展态势较好地区;葫芦岛、丹东是循环经济发展有待加强地区;营口、锦州、盘锦是急需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并提出今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及加快辽宁沿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温州沿海地区经济运行机制及可持续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州模式”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颇具影响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形式。其最本质的特点和优势在于产权明晰,利益直接,机制灵活。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一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以个体经济为主体,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双轮驱动的经济运行新格局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能源供需EMD分析及动力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能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统计数据,运用EMD方法对我国能源供需情况进行多尺度分析,构建带有周期波动的中国能源供需动力学模型,揭示其动力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并提出虚拟能源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到2020年我国能源生产量为35.6亿t标准煤,能源消费量为42.93亿t标准煤,供需缺口达7.33亿t标准煤,可见我国能源消费速度远远大于能源生产速度。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问题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地区一次能源供应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存在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明显局限性,能源供应范围的不断扩张成为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趋势。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产地,西部地区一次能源探明储量约占全国资源探明总量的64.3%,在国家能源供应保障协调发育中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本文对中国西部地区1952-2005年一次能源供应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第一,作为资源禀赋相对富足的地区,西部地区一次能源供应经历了从地区自给向区外输送的根本性转变;第二,在这一时空格局的转变过程中,西北区外输能力的迅速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三,遗憾的是,如此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对当地财富积累产生的积极作用很是有限;第四,正因如此,需要重新思考以往西部地区单一能源资源外输传统模式的利弊及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煤炭资源供应格局演变及流动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49—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中国煤炭资源供应格局和流动路径,结果表明:(1)国家政策变动对中国煤炭资源消费规模影响深刻,每一次政策变化都会造成能源消费规模的波动,近年来强烈的能源需求使得我国煤炭供应不得不面临进口的现实;(2)受能源需求和资源禀赋的双重压力,大规模、跨区域、长距离的煤炭运输成为我国能源运输体系的重要特征;(3)尽管煤炭运输方式在向铁路、水路和公路组合并用的多元化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旺盛的能源需求,煤炭运输瓶颈始终存在,变输煤为输电是缓解当前煤炭运输困难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日益突出.2005年石油进口量达到了12 280万t,对外依存度达到34%.由于我国陆上石油资源日益枯竭,海上石油开发就成为能源的战略重点.南海陆架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可能成为另一个波斯湾或北海油田.南海扼海上要冲--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是我国能源的海上生命线,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发展深海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技术,开发我国的南海深水石油资源,维护海域主权已经刻不容缓.优先进行南海石油开发是破解我国石油能源困局、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选战略.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能源供应的战略基地和大西北生态脆弱区,陕西省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协调能力关乎国家能源和生态安全,探究陕西省能源供给与经济及生态环境发展(3E)的协调性及关联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能源供给为切入点对陕西省3E现状进行定性分析,推断能源供给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结构性支撑作用。选取25个指标构建3E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及各子系统之间协调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省能源供给、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间具有较高的协调性;(2)陕西省能源供给、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协调关系波动大;(3)能源供给、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协调度对能源供给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应用电导法测定了在303 K时NaC l在混合溶剂(水-乙醇-丙酮)中的活度系数,计算了NaC l在混合溶剂中的相对偏摩尔自由能,讨论了NaC l电解质溶液活度系数及其相对偏摩尔自由能随浓度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事业用地一直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供给,使土地资产的价值一直没有得到体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10月22日颁布实施了新的《划拨用地项目目录》,克服了原来按"行业"和"用地主体"为标准进行划拨存在的许多弊端,大大缩小了无偿划拨用地的范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试图从产权分析的角度,对公共事业用地供给方式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9.
20.
论水文尺度问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国内外研究的水文尺度问题进行了回顾,阐述了水文尺度问题研究的现状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文尺度研究涉及的关键问题,包括水文过程尺度、水文观测尺度以及尺度连结“桥”和遥感水文等。最后对水文尺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前景进行了探讨,指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国内和国际间的水文科学实验以及变化环境下不同尺度水循环物理过程的研究,对解决水文尺度问题和推动水文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