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候变暖对黄淮海地区小麦产量可能影响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石立  王馥棠 《气象学报》1993,51(2):209-216
本文分析了黄淮海地区小麦生育期内不同时段的温度、降水与产量的关系,分别得到了不同类型的偏回归系数曲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季节温度升高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温度、降水同时变化综合影响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各地不同季节气候变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同:北部、中部地区秋季、冬季变暖将导致增产,春季减产;而南部地区则秋季、春季将减产,冬季增产(河南南部略有不同)。降水量变化对各地各季气候变暖产量效应的迭加作用不同:北部、中部地区秋、冬季降水有利于增产,春季降水对减产略起缓解作用;南方各季降水过多均对小麦不利。总的说来,大部分地区若小麦生育期内气候变暖变湿,将有利于增产,但南部地区降水过多有不容忽视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小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青海省门源县为例,分析小油菜生育期气候变化规律.观测资料表明,小油菜生育期气温升高,气候变暖,4~8月降水量以每10年1.64~20.70 mm的幅度下降,9月降水以每lO年20.16 mm的幅度增加;气候变暖使小油菜播种期提前,成熟期推迟,生育期延长,为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提供了保证;增温对各发育阶段的影响差异明显,除出苗至现蕾间发育进程加快外,其余各发育期生长发育出现迟缓变化;气候产量主要受4、6月和年平均气温及6月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化州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9-2008年化州市地面站气象资料,从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方面分析了化州市气候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化州市农业生产的影响.近20年来化州气温上升明显,高温天气明显增加,低温天气明显减少;降水以年际波动为主,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季节的降水量变化有升有降;日照时数年际波动明显,线性拟合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导致台风、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出现;气候变暖造成农作物生育期缩短、农田地力下降和农作物病虫害灾害频繁;降水变化波动大,导致旱涝交替出,这些都是气候变化对化州农业生产影响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利用翁牛特旗农业气象站1983—2013年4—9月玉米生育期和同期逐日气温(最高、最低)、降水量、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通过计算玉米不同发育期与光温水条件的相关系数及与产量灰关联度,分析气象条件对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翁牛特旗玉米在4月27日播种,9月23日成熟,生育期150d。平均日照时数为1351.3h,积温为2925℃,降水量为297.8mm。(2)玉米各生育期日数与同期日照时数正相关显著;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但只在苗期相关显著。(3)玉米气候产量与日照时数的关联度最高,抽雄—成熟期间的光照条件是影响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甘肃春小麦产量时空分布及其气候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胜  王毅荣 《干旱气象》2013,(2):298-302
利用近45 a甘肃省78县区春小麦实际产量生长期(3~6月)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等资料,主要采用REOF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春小麦产量时空演变及气候响应。结果表明:1)甘肃春小麦产量由西向东、由北到南产量递减;2)存在河东、河西2个特别区域,春小麦在河西走廊地区高产而稳定,河东地区明显产量低且不稳定,陇中黄土高原地区最为突出;河西走廊区域产量变化与陇中反向,及河西产量偏高年份河东反而偏低,反之亦然。河东地区相关程度很高,产量变化与河西反向;3)河西走廊地区对气温响应敏感,甘肃黄土高原地区对干湿(降水)的变化敏感;4)响应最敏感区产量1991年之前变幅较小,之后变幅加大;丰欠年份相间,存在2~3 a的准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6.
利用甘肃省27个气象站1967-2008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趋势系数法、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近42年的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并将甘肃省以季风区非季风区划分为西北部和东南部两个研究区。研究结果表明:1967-2008年甘肃省气温呈增加趋势,降水呈减少趋势。甘肃省西北部气温较东南部增加显著,尤其是河西走廊中部增温速率最快,并且甘肃省、西北部和东南部气温序列都存在12-15a、6a左右的周期,气温的变化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密切相关。甘肃省降水量西北部有略微的增加趋势,东南部减少显著,不同的海拔高度降水量差异较大,甘肃省和东南部在时间尺度上都存在14a、7-8a和4a左右的周期。西北部存在12a、7a和4a的周期。甘肃省西北部气候略变暖湿,东南部气候暖干化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环青海湖地区天然牧草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47a来环青海湖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环湖盆地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表明:环青海湖地区年平均温度升高、年蒸发量减少比较显著,而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有向暖湿化过渡的趋势。随着气候变化,环湖盆地天然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和产量变化明显。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环青海湖地区,随气温升高、降水增加牧草产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地区近45年来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喻彦  蒙桂云  张利才 《气象科技》2008,36(4):410-413
根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气象站1961年1月至2005年1月的气温及降水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近45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得出近45年来两双版纳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20.72 mm/10a),夏季降水量减少较明显(-24.28 mm/lOa),春季降水量却呈上升趋势(11.18mm/10a);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262℃/10a),四季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冬季变暖最明显(0.483℃/10a);年极端低温的上升趋势(0.545℃/10a)远远大于年极端高温的下降趋势(-0.088℃/10a).以20世纪70年代末为界将近45年西双版纳气候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前为冷期,后为暖期.  相似文献   

9.
利用新疆巴楚气象站1983—2012年逐日气象资料及冬小麦生育期资料,采用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分析了巴楚县气候要素和冬小麦生育期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0 a巴楚县冬小麦生育期内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月平均气温、月最高气温和月最低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减少,降水量增多。(2)冬小麦播种、抽穗和成熟期提前,越冬开始和返青期延后,全生育期呈缩短趋势。冬前冬小麦生育天数增加,越冬开始—返青期、返青—抽穗期长度缩短,抽穗—成熟期延长。(3)1—2月气温降低是巴楚冬小麦返青期延后的主要原因,而抽穗和成熟期提前则主要受3—4月、4—6月的气温升高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通辽国家基本气象站1980—2016年玉米作物发育期资料和同期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通过计算玉米不同发育期与光温水条件相关系数,分析气象条件对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7a玉米播种日期在5月3日,成熟日期在9月18日,生育期140d,从播种到出苗日平均气温为21.3℃,平均最高气温27.2℃,平均最低气温15.7℃,平均日照时数为1201h,积温为2969.8℃,降水量为298.8mm。(2)玉米生育期日数与同期日照时数正相关显著,与降水量正相关,与气温负相关。(3)近37a,玉米生育期日数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同期气温变化趋势显著,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但年际波动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1.
近10年来,由人为因素与自然过程引起的气候波动与变化,已成为当今科技界最前沿的问题.本项目是研究保加利亚20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确认其对农业的全面影响.20世纪保加利亚年平均气温没有显著变化.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保加利亚夏半年的降水量有所下降.已建成保加利亚作物产量与降水、温度的多元统计回归模型.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型(GCM)的输出产品,创建了不同的渐变气候变化情景.利用农业技术决策支撑系统(DSSAT)3.5版估算气候变化对保加利亚玉米与小麦产量的影响.在目前CO2浓度(330PPM)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升高与降水减少的影响,作物生长季将缩短,GCM情景计算表明冬小麦及玉米产量下降,尤其是玉米产量下降.若考虑CO2浓度增加的直接效应,所有的GCM情景都反映出冬小麦将增产.为了减轻保加利亚未来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潜在影响,适应气候未来变化的对策可包括调整播期与选择适宜的杂交品种.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南极长城站1985—2014年所获取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其气温、风和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城站年平均气温为-2.2℃,气候变化趋势率为0.079℃/10a,近30a长城站气温升高了0.24℃,秋季气温增速最大。年平均风速为7.3m/s,最多风向为ESE;大风天气多,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33d,冬季大风日数(13d)较其它季节多,春季平均风速(7.9m/s)较其它季节大,大风主要风向集中出现在N—W、S—E两个方向区间。降水主要以雪和雨夹雪为主;月平均降水量45.5mm,降水日数为25d,降水日数无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夏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它三季降水量呈增多趋势;年降水量为546.5mm,年降水日数为296d,降水量变化趋势与以往结论相左,近30a长城站的降水量呈增多趋势,气候变化趋势率为41.8mm/10a。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近47年气候变化对春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内蒙古地区春小麦主产区的1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1—2007年的气象数据,以月平均温度、月降水量、月日照时数作为主要因子,重点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西、中、东部春小麦区的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内蒙古地区春小麦主产区在过去47年中生长季(4—8月)平均气温升高了1.2℃,平均每10年升高0.32℃;生长季降水量年代际间波动不大,但本世纪初全区麦区平均降水量偏少;生长季日照时数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气候变化使春小麦除成熟期外,其它各生育期基本随年代的增加而提早。  相似文献   

14.
辽河流域属于气候变暖较为显著区域,增温幅度比全球和全国的增温幅度都要高。同时辽河流域也是水资源较为匮乏且需求量大的地区,因此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问题也更值得关注。基于长期历史观测气象水文数据和未来不同情景下气候变化预估资料,建立评估气候变化与径流量的关系,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可能影响,为辽河流域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61—2020年,辽河流域气温为持续上升趋势,降水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但存在阶段性变化;辽河流域降水量与径流量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具有较为一致的长期变化趋势与特征,年降水量与径流量相关数达到0.6以上。日降水量与径流量相关分析表明,降水发生后次日且为大雨降水等级(即日降水量≥25 mm)时,两者相关系数可高达0.85;敏感性试验和模式模拟试验表明,径流量对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响应,降水增加(减少)、气温降低(升高),则径流量增加(减少);在未来RCP8.5排放情景下气温升高趋势最为明显,未来径流量也为显著增加趋势;RCP2.6排放情景下气温增加的幅度最小,未来径流量也表现为无明显增减趋势;RCP4.5情景下,气温增加的幅度居中,未来径流量则为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5.
1960-2009年咸宁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0-2009年咸宁市3个地面气象站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近50 a来该区域气温、降水等主要气候要素的年变化、四季变化及年代际变化的趋势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研究区气温有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3℃/10a,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突变。春秋季平均气温分别在2002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夏季平均气温在2006年发生突变,冬季平均气温早在1990年发生突变。春季与秋季平均气温的变化比较一致,冬季平均气温对全球变暖响应最敏感,春秋与秋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是比较敏感,而夏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为迟缓。近50 a年降水量呈波动但无明显增降的趋势,其中春夏两季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并有下降的趋势,且春夏降水量的变化主导着年降水量的变化;而冬季降水量有上升的趋势。通过对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比较,发现冬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显著、其余季节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0—2009年咸宁市3个地面气象站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近50 a来该区域气温、降水等主要气候要素的年变化、四季变化及年代际变化的趋势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研究区气温有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3℃/10 a,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突变。春秋季平均气温分别在2002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夏季平均气温在2006年发生突变,冬季平均气温在1990年发生突变。春季与秋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较一致,冬季平均气温对全球变暖响应最敏感,春季与秋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敏感,而夏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为迟缓。近50 a咸宁市年降水量呈波动但无明显增降的趋势,其中春夏两季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并有下降的趋势,且春夏降水量的变化主导着年降水量的变化;而冬季降水量有上升的趋势。通过对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比较,发现冬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显著,其余季节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柴达木盆地6个代表站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降水、日照等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滑动平均分析等方法对盆地50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气温、降水量、日照随年的变化趋势,经与多年平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柴达木盆地的气候明显变暖。  相似文献   

18.
和田河流域1954—2007年气温及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应用和田河流域和田市气象站1954-2007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系数、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了54a来和田河流域气温、降水趋势变化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气温和降水变化呈暖湿化发展,气温线性变暖率为0.33℃/10a,降水线性递增率为2.1mm/10a,各年代变化趋势存有差异,但基本与西北地区气候变化趋势一致;小波系数的实部、模、位相信息准确揭示出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气温、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周期演变、强度变化以及突变特征。  相似文献   

19.
西安近50年气候变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西安1951—2000年的气温、降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低云量和总云量资料,初步分析了近50a西安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安气候趋向变暖,特别是近10a平均气温升高明显,较20世纪50年代上升0.9oC,其中平均最低气温较最高气温上升幅度大,对增温的贡献较大,冬季变暖明显;降水量减少,旱年增多;云量减少,特别是低云量减少明显,与降水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内蒙古10个气象站1993—2017年玉米生育期的逐日气象资料,综合气温、降水、日照气候适宜度指标,建立适合内蒙古地区的玉米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模型检验分析表明此模型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内蒙古地区玉米受气候条件影响的情况。对近25 a来内蒙古地区玉米各生育期气候适宜度指数特征及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生长的热量和光照条件较好,而水分条件较差,降水不足是限制内蒙古地区玉米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播种—出苗期和乳熟—成熟期气候适宜度指数变异系数最大,是综合气候条件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气候变化特别是降水对内蒙古玉米生长带来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抽雄—乳熟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