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东中部一条明显的北西向中强地震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清-临沂地震带是山东中部一条明显的北西向中强地震带,由9次中强地震组成。这些地震沿北西向展布,主要分布在四个震源区,大致呈50 ̄55km等间距分布。除1668年郯城地震与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带有关外,其它地震受北西向蒙山断裂控制,是该断裂各为层段新活动的结果。另外,该地城带内地震的发生还有一定深部构造背景。未来应注意研究该带内再次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森元武 《地震研究》1994,17(2):136-142
根据滇西地震带大理-剑川段地震活动特征,把公元1498-1991年M≥4.7级地震迁移分为4期。每期地震迁移均为洱源地区的地震为先导,洱源先导地震震级越大,全段地震活动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文中从地下水对断裂的弱化的角度,讨论了地震迁移规律及原因。洱源地区地下水对其断裂弱化的程度最高,其断裂最薄弱。这样,在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最薄弱的洱源地区必将首先破裂而发震,所以每期地震迁移均以洱源地区的地震为  相似文献   

3.
鄢挺骅 《华南地震》1992,12(1):26-29
本文对长江中下游地震区1800年以来中强地震活动进行了分区讨论,总结其活动规律,类比外推对该区M≥5.5级地震活动趋势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4.
汾渭地震带M_s≥6级地震在时间上具有可公度性,可公度值为4.09年。中强地震序次节律存在以3为倍数的韵律特征,据此可建立该带M_s≥6级地震可公度性预测公式。对1989年大同M_s=6.1级地震检验表明,预测公式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高的预测精度,结合节律分析可对汾渭地震带今后的中强地震活动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1970年以来发生于祁连—海原地震带的18次中强地震序列特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地震序列类型,研究了各种类型地震序列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带的18次中强地震序列中有44%为主震型,56%为孤立型.西海固地区的中强地震序列一般为孤立型;101°~103.5°E范围内的祁连山中东段的中强地震序列一般为主震型;99°~101°E范围内的祁连山中段为孤立型和主震型序列并存;99°E以西的祁连山西段的中强地震序列为孤立型.将上述结果应用于2000年6月6日景泰MS5.9地震的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判定结果与实际地震活动情况符合.  相似文献   

6.
利用历史地震资料,分析研究了山西地震带中段(包括大同、忻定、太原、临汾和运城)的M≥6地震活动特征,并对这几个盆地中强地震活动时序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它们具明显的节奏活动特点。并对今后百年内山西地震带中段的中强地震活动趋势作出了估计。  相似文献   

7.
汾渭地震带中北部自2004年6月开始出现长达5年的3.5级以上地震平静,平静被2009年原平4.2级地震打破后,又相继发生2010年大同4.6级和阳曲4.6级等地震,此后处于相对平静状态.目前这种平静表示危险解除还是蕴藏更大危险,是判定该地区未来地震趋势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中根据南北地震带中段及附近区域1973年以来86次5.0级以上的地震序列统计结果,对地震序列类型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的地震序列以主余型为主(51%),多震型次之(29%),孤立型最少(20%);同一序列类型中,随着地震震级增大,主余型地震所占的比例增加,多震型、孤立型逐渐减少,7.0级以上地震以主余型为主,无孤立型地震;对于不同破裂类型,逆冲型地震中主余型最多,多震型地震更可能为走滑和正断性质的地震。2)主余型和多震型地震序列的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的线性关系相对较好;绝大多数地震的最大余震多发生在震后20d内,主余型最大余震集中在震后3d内发生,多震型地震中次大地震集中在震后12d内发生,孤立型地震的最大余震多发生在地震当天。3)地震序列空间分布显示,主余型地震分布相对较广,多震型地震主要集中在川西巴塘—理塘、川东马边—昭通一带、川北松潘和滇西北云龙、姚安、龙陵及附近区域,甘孜-玉树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NW段及四川盆地等地更易发生孤立型地震。4)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可能与本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东南沿海地震带一组主导强震的准同步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1994年台湾海峡南部7.3级地震和1994~1995年北部湾6.1级、6.2级双震的孕育、发生和调整过程,认为这两次强震快速呼应,具有成组和准同步的活动特征,主导了东南沿海地震带第四个活跃幕的中强地震活动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重整化群方法进行孕震条带的识别.从理论上给出了识别孕震条带的定量判据,并对文献[1]中的32个地震活动条带进行了回顾性的预报检验.结果表明,这32个地震活动条带中有29个为孕震条带,其余3个则为非孕震条带.同时将重整化群方法和文献[1]中方法所得的判据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重整化群方法除了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之外,在识别孕震条带的判据上更趋于严格,更符合地震活动条带的客观分布  相似文献   

12.
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献智  张国民 《地震地质》1994,16(4):300-304
欧亚地震带及其与中国大陆相邻地域的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之间存在有多种相关关系,这些相关关系对预测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趋势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疆地震条带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仕勇 《内陆地震》1990,4(1):44-49
本文试图利用一个新的参数值C_B—带状集中度来定量分析地震空间分布的成带程度。根据1978年1月—1989年8月新疆拜城、乌鲁木齐、乌苏、富蕴四个地震区的地震资料,算出了四条C_B—t曲线,发现在研究的时段和区域内发生的15次Ms≥5.0级地震,其中绝大多数有C_B高值异常。  相似文献   

14.
关于空区、条带和前震的地震波识别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华东、华南地区1970年以来4次6级左右地震前后地震波某些参数的变化特征。定义了单发前震。讨论了模拟记录的数字化、震源与介质模型的简化、理论量板的制作、震级和震源的测定及其传递环节等的误差估计。给出了空区、条带、前震的某些地震波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15.
林美  魏柏林 《华南地震》1994,14(3):8-15
研究了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58.3%的M≥6.0级地震都发生在太阳活动峰年后的1~4年;应用周期图分析方法外推得出,1997年为下一个太阳活动峰年。根据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在太阳活动周期的位相分布规律,指出1998~2001年该带有发生M≥6.0级地震的可能。研究表明,广东及其邻近地区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较为密切,规律亦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大别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与动力学   总被引:63,自引:9,他引:6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4年完成的大别造山带深地震测深剖面(全长420km)穿越了华北地块,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三个构造单元.获得了垂向成层、横向分块的地壳纵、横波速度结构.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大别山地壳可分为三层:上地壳是多重叠覆的构造岩石层,中地壳为韧性变形层,下地壳整体成分偏酸性.大别山地表及浅部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具有典型的薄皮构造特征.本文提出大别山不同期双向俯冲造山模式和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反向加楔退拔折返机制;大别山腹地至今仍保留6-8km厚的山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解释了三维重力正、反演的计算结果,提出龙门山重力梯度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壳幔斜坡或陡坎。并进一步指出该重力梯度带的范围、发震断裂的深浅关系、次级构造的存在及其复杂图象等一系列深部地震地质问题都有待于揭示和认识。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两个学科的密切配合有可能回答上述问题,找出强震在龙门山重力梯度带乃至整个南北地震活动带内的蕴育发生规律。这对地震预报和工程地震都是有意义的,也将丰富大地构造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发生的慨≥5.0浅源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附近的地震活动空间图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9次(组)Ms≥5.0地震中,有8次地震前在震源区附近出现孕震空区,其中7个孕震空区中强震前出现了逼近地震;6次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异常地震条带。  相似文献   

19.
南北地震带中段地震活动的板块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陆造山带研究的最新成果基础上论述了南北地震带中段地壳的定变过程,结合造山带内部的高温韧性滑脱构造及地球物理深部探测成果和新生代以来的板块运动探讨了南北地震 段地震的地壳动力学过程及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M-t图,频度图,震中分布图的细致分析以及相关地震的统计分析指出祁连山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由东向西迁移特征以及与唐古拉山西段及澜沧,孟连地区地震活动相关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