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激变双星中较冷次星的星风在磁场耦合作用下造成的角动量损失,以及对激变双星演化的影响。本文特别注意到双星成员的星风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应该与单星情况明显不同,这就是:双星成员的星风物质损失受到潮汐效应和系统自转效应的影响而增大,同时双星成员的角动量是由轨道角动量和自转角动量所组成,并且轨道角动量远大于自转角动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次星的星风物质损失率很小,星风的速度也不大,因而磁滞效应造成的角动量损失极小,不能成为驱动周期大于3小时的激变双星演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了激变双星中较冷次星的星风在磁场耦合作用下造成的角动量损失,以及对激变双星演化的影响。本特别注意到双星成员的星风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应该与单星情况明显不同,这就是:双星成员的星风物质损失受到潮汐效应和系统自转效应的影响而增大,同时双星成员的角动量是由轨道角动量和自转角动量所组成,并且轨道角动量远大于自转角动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次星的星风物质损失率很小,星风的速度也不大,因而磁滞效应造成  相似文献   

3.
闫昊明  钟敏  朱耀仲 《天文学报》2005,46(4):452-459
大气相对固体地球的运动产生大气相对角动量,它的变化可以激发地球自转多时间尺度的变化.计算大气相对角动量现在采用两种不同的垂直积分高度,一种为从地形表面积分到顶层大气,称之为SP方法;另一种为从1000hPa积分到顶层大气,称之为BP方法,对采用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大气相对角动量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应用欧洲中距气象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大气再分析数据,重新研究了大气相对角动量变化的时空特征.通过对大气相对角动量季节平均,季节振幅和时空特征的分析,得出ECMWF和NCEP的大气相对角动量变化对地球自转周年极移的影响,在亚洲季风区域和南极洲区域差别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星系形成理论认为,盘状星系由暗晕中的重子物质冷却并坍缩而成。在这一演化图像中,重子物质的角动量及其分布起着关键作用,它直接决定了盘状星系的结构。然而,在盘状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各种解析、半解析模型及数值模拟中,出现了一系列与角动量有关的问题。其中包括角动量灾变(angular momentum catastrophe)及角动量分布不匹配(mismatch of angulamomentum profile)等。近年来,为解决此类问题,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引入并建立了各种机制和模型。详细表述了星系形成与演化中两类主要的角动量问题,并系统地综述了目前针对此类问题所提出的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大气角动量变化以及对地球自转季节变化的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日本气象局AMIPⅡ大气数值模式的输出结果,基于BP方法和SP方法计算了1979年至1996年大气角动量变化以及对地球自转季节变化激发的差异。利用最小二乘谐波拟合方法和气候平均图方法,分析了大气角动量的季节变化,并与同时期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JMA客观分析资料计算的大气角动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今天太阳系角动量的特殊分布提出一种说明:太阳在进入主序以前,在引力收缩阶段内曾经大量抛射物质,通过沙兹曼机制而损失了绝大部分角动量;但太阳当时抛出的物质绝大部分不进入星云盘,行星物质已有足够的角动量,不需要太阳把角动量转移给它。结合对角动量特殊分布的说明,本文对太阳系形成过程的早期阶段进行了一些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7.
本文绘出了计算吸积盘边缘物质和角动量损失,以及它们对激变双星演化影响的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紫外天文卫星(IUE)观测到的高速物质流是来源于吸积盘边缘,吸积盘边缘的角动量损失可以成为周期大于3小时的激变双星演化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给出了计算吸积盘边缘物质和角动量损失,以及它们对激变双星演化影响的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紫外天卫星(IUE)观测到的高速物质流是来源于吸积盘边缘,吸积盘边缘的角动量损失可以成为周期大于3小时的激变双星演化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对一类具非零角动量的平面三体系统研究其三体构形对系统演化的影响.根据Agekian和Anosova提出的构形图(homology map),三体系统按其构形特点分属于4个不同的区域.通过数值计算,考察了初始位置位于不同区域中的构形颗粒(homolgydrop)的演化,并就有关性质与Heinamaki等人研究的角动量为零的三体系统作了比较指出,构形颗粒的组成系统全部发生解体的时间在L区域最早,H区域最晚,这与零角动量系统不同.还对4个区域的三体系统的寿命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各区域中末解体的系统数随时间指数衰减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地球自转日长变化中某些短周期项的可能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1974.0-1980.0年的日长(LOD)资料,太阳黑子相对数(SP),以及计算得到的日心相对于太阳系质心相同时期的轨道角动量变化率序列·/J⊙,对它们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LOD的短周期变化中,近95天和120天项可能来自太阳的周期性活动,而大行星的轨道运行引起日心的周期性轨道角动量变化率或许是太阳活动的一种外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11.
全球地表水储量再分布对周年极移的激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全球降水和蒸发观测同化资料以及国际大气模式比较计划和国际大气海洋耦合模式比较计划中的陆面过程数值模式,计算比较了地表水储量角动量变化对周年极移的激发,分析结果表明基于3种资料的地表水储量角动量变化对极移周年正向频率的激发约占大气周年正向激发的10%至25%,研究结果尽管显示大气,海洋和地表水的综合周年正向激发与极移测地周年正向激发十分相近,鉴于海洋角动量数值分析的差异和目前对全球水循环观测的水准以及对水循环平衡问题有限的理解,仍然期待更为客观的全球海洋,陆面动力过程和数值分析方法用于完善全球地表水储量变化对周年极移激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木文根据多年观测资料,计算了各月各层大气南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和南北半球之间的温度差以及地球自转角速度季节变化值,分析了它们与全球大气角动量以及潮汐引起的日长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半球之间的空气温度差是大气角动量、地球角动量和地球自转角速度产生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研究了激变双星系统的演化,发现磁制动机制导致的角动量损失要求星风的量级为10 ̄(-11)-10 ̄(-12)M_⊙yr ̄-1,这比太阳风强10 ̄2-10 ̄3倍,表明磁星风机制失效,作者认为驱动双星系统演化的角动量损失是由来自致密星的吸积盘外边缘物质溢出的惯性离心力所致。  相似文献   

14.
本详细研究了激变双星系统的演化,发现磁制动机制导致的角动量损失要求星风的量级为10^-11—10^-12M⊙yr^-1,这比太阳风强10^2-10^3倍,表明磁星风机制失效。作认为驱动双星系统演化的角动量损失是由来自致密星的吸积盘外边缘的物质溢出的惯性离心力所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吸秘盘理论与天文观测结果,给出一个恒星在星云盘中形成的模型.通过计算角动量方程,获得了质量定常分布ρ(r)~r_(-β)(β=0,1,2)时的一般性解.对1M恒星的数值解表明:恒星在转动磁化的星云盘中形成时,角动量确实发生了巨大转移;并且,β=2的解能较满意地解释太阳系的角动量奇异性.  相似文献   

16.
本用了一个均匀密度的三轴椭球晕,对沉浸在其中的非轴对称盘星系受到的扭矩作了一级近似计算。这个扭矩虽然量级很小,但对盘星系的角动量演化是一个长期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角动量守恒计算,证明了原始星云角动量不足,单纯靠星云自转惯性离心力无法抗衡中心部位星云的吸引力,无法在星云赤道处形成星云盘.原始星云角动量不足,同时星云收缩时径向方向速度不等,内快外慢,结果中心部位星云形成太阳,外部赤道部位星云物质因赶不上内部星云物质收缩而掉队形成星云盘.再由星云盘分裂、掉队形成星云环;星云环形成行星、卫星.对太阳系一些主要特征,作了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行星形成的方式,目前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行星是星子集聚而成,另一种认为,行星是由星云物质经过势井聚集为原行星而形成。笔者认为,角动量守恒定律,是认识太阳系起源和行星、卫星形成方式的重要钥匙。某一行星区的星云物质绕太阳转动的角动量总和(A_c)减去该区今日行星轨道角动量(A_p)应当等于该区行星自转角动量(A_r),即A_c-A_p=△A=A_r。但计算结果,A_c-A_p=△A>A_r。这就证明,行星是经过星云环形成的。文中计算了星云环内外边界的位置,即星云环的宽度,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可能为行星形成方式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太阳磁场演变的起因之一——太阳的回磁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指出太阳绕太阳系质心的角动量变率与黑子数年均值紧密相关,在1900-1980年,当迟滞时间 ̄2年,相关系数高达0.81,线性相在置信水平远高于99.9%,并指出按太阳的回磁效应,可由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确定太阳基本磁偶极矩;它是太阳磁场演在太阳系内的起因之关键纽带。推测太阳内大部分物质的自转速度应该非常小;直接观测的较差自转,仅是表层现象,本叙述的基本理论,在对地球和其它行星乃至各至旋转天体  相似文献   

20.
夏一飞  萧耐园 《天文学报》2000,41(3):300-305
讨论了非刚体地球受迫章动奥波策项与简正模表达式中倾斜模的关系。结果表明天球历书极章动中倾斜振项对应于角动量极的章动,在球历书极章动与角动量极的章动奥波策项之和。同时还给出了岁差速率与自转极的章动奥波策项间的数学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