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震前地下水位异常与应力异常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敬少群  王佳卫 《地震》2001,21(2):79-86
利用井口水位对潮汐应力的响应,分析了含水层对强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当含水层的瞬时应力变化值大于临界值时,水位的异常图像为阶变形态;当含水层的瞬时应力变化值小于临界值,但某一时段的累计值大于临界值时,水位的异常图像为缓变形态。而水位异常图像出现的上升或下降形态,取决于井孔含水层系统在大震孕育过程的应力调整再积累阶段所处的构造部位。水位震前异常的特征,源于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异常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前,电磁异常已作为地震前兆进行研究,但对其机理尚缺乏系统研究,相应的观测手段也未建立在严密的理论基础上,故研究工作进展不大.所以建立理论模式便成了这一课题深入发展的关键.由于震前电磁信息的频谱极宽,目前各种观测手段接收到的这种信息,在物理本质上会有很大差别,加之布设方式不同(有地下、地表、空中之分),侧重面不一,故所测的异常信息不可能来自同一信号源,因而震前电磁异常信息产生的机理也不应该是唯一的.如,理论和实验证明:当采用“密封极板探头—埋地屏蔽引线—计数器”布设方式时,探头是接收信息的主要元件,且只能接收电磁波信息.把整个系  相似文献   

3.
李军 《四川地震》2002,(1):27-31
介绍了地震前地下水位异常的判别方法,分析了雅江地震前地下水位异常的演变过程及预测情况,同时还讨论了预测地震地点的难度,雅江地震在发生再次表明,迄今对地震的研究和认识仍是初步的,地震预报攻关研究的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4.
1976年7月27日下午,安置在北京的KZF-1直流放大器某巡检装置数码跳动很大(折合电压有效值达几百毫伏),不能正常处理实验数据。当时并无磁暴等干扰。唐山大震后,8月2日未查出故障,巡检装置再开机,工作正常。事后,为了搞清KZF-1直流放大器接收的信号是否地震前兆,701所的同志把该放大器与FWC-03A电位差计配合,在北京、唐山、湖  相似文献   

5.
我们利用植物电流的变化探索地震前兆,现将几年来记录分析的初步结果介绍如下: 植物电的观测方法 1.树种选择 我们选用四季常青、根深叶茂的木犀科女贞树(Ligustrum Lucidum Ait),根系发达、生长快的落叶豆科凤凰木(Dlonix regia[Bojea]Ref),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总结了1979年6月—11月和1981年—1983年在云南丽江和楚雄两地架设电磁波接收装置记录到的异常电磁波情况。结果表明,用CG—IA型磁场传感器于震前几天到数小时能记录到异常电磁波。这些异常电磁波的波形各异、频率很宽,方向特性明显,并且有地震近、震级大,则异常出现次较多,辐度大的特点。本文还就电磁波异常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正>地震电离层异常的发现源于Barnes对美国阿拉斯加地震的研究,研究表明电离层扰动与地震存在一定的关联。利用电磁卫星观测记录识别中强地震前兆异常,近几年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时空背景场的分析与短临异常的提取是涉及到的最关键的问题。PI方法(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PI)最初是根据地震活动研究提出的。通过对该算法在空间归一化、阀值形式、累积方式、空间概率上进行一定改进,形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地壳波导,电磁波在地壳波导中的传播特性以及我们采用的接收装置,然后分析研究了几年内观测结果。表明,大多数楚雄附近M_L≥3-4级地震,云南省内M_L≥5.0级地震以及远距离的大震前都记录到电磁波异常。这就显示了,利用电磁波异常预报中,强地震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研究了许多震前地下油、水喷涌型异常以后,曾提出一个“在脉冲状构造力作用下单一水层二维径向对称非稳定流渗流模式”作为该异常的前兆机理。本文根据两次震前地下水喷涌型异常的观测资料,定量地验证了这种机理解释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根据这种理论反演出一些地震前局部应力场的快速变化:1979年7月9日新疆米泉县4.3级地震震前约30天,作用在该地区5号井1600米深处水层上的地下应力垂直分量突增1.3×10~5帕斯卡,持续约几十分钟后恢复正常;1983年6月1日该区5.3级地震震前4天,同一井的水层处应力突增4×10~3帕斯卡,持续11小时40分钟恢复正常;同理,估计在1965年11月13日该区6.9级地震震前2个月,应力突增1.7×10~5帕斯卡,持续几十分钟恢复正常。本文还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首先指出重力与地震关系的是顾功叙等同志,他们在1950年指出:中国西部重力均衡负异常带地震比较活跃,如甘肃、四川和云南等省常发生地震。近年来,通过大震前后重力测量发现重力在地震前后有一定变化。本文着重介绍重力前兆异常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特点,并用震源模式来介释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北地区震前、震时和震后的震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张北地震之前出现在小震条带上的地震,我们收集了区域地震台网的P波初动和垂直向记录的直达P、S的最大振幅,由理论地震图反演出15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同样的方法反演得到145次余震的震源机制;连同刘瑞丰给出的6.2级主震、哈佛大学提供的5.6级强余震的矩张量解一起分析。发现,震前小震震源机制优势取向的平均解、震后余震震源机制优势取向的平均解和主震以及强余震的矩张量解,基本一致。震前、震时和震后的震源机制的优势取向,没有发生可以觉察的显著变化。表明震区始终受到构造应力场的控制,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河北省电磁辐射台网1988年—1992年的观测资料,对其间在各台项出现的异常频次及其累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计算了每年的异常频次10d累加速率值K,发现其中震前半个月至一个月出现连续高值异常,并在临震前形成突出峰值,指出这一结果在短临预报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壳运动有多种形式,固体潮是唯一能事先精确计算出的物理量。平静期观测值与理论值曲线形态基本上是吻合的,潮汐波的峰谷出现时间大体对应。由于地震孕育的影响,使观测值的峰谷出现时间较理论值提前或滞后而出现异常。据我们的初步研究,1983年11月7日荷泽5.9级地震前,距震中190公里的泰安台倾斜固体潮峰谷位移出现5个月的异常,与M_2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电磁波观测的原理与方法,归纳出震前电磁波的几种异常特征,对近年来几次典型的震前电磁波异常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异常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都江堰地震台2类电磁波仪的震前记录进行分析,震前仪器记录到了电磁波异常现象:2006年6月21日甘肃文县5.0级、2006年7月22日和2006年8月25日云南盐津2次5.1级地震,这些说明电磁波监测在地震短临预报中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5.1震前大气电场异常与地震 灾害性地震的巨大破坏力不仅使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惧感,也使众多科研人员对地震和地震预测观测研究产生了农厚的兴趣.由于大气电场与震前动物异常和地光间可能存在联系,以及震前观测到的大气电场异常现象,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我国不少科研院所和社会人士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用观测大气电场变化的方法探索地震短临前兆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8.
震前电磁辐射异常与地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华平  刘桂萍 《地震学报》1995,17(2):237-246
自1976年唐山地震后开展电磁辐射观测以来,至今在全国已建立了130个观测台站,观测频段已由初期的全频段观测改进为0.01-20 Hz左右的超低频和几千赫至几十千赫的点频观测,从而减少了干扰提高了资料可信度.观测仪器主要有5种.对收集的40余次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0MS5.9异常距离为500 km,6.0MS6.9为1 000 km,MS7.0则异常距离可大于1 000 km;震前电磁辐射异常时间差别很大,大部分为2小时至45天,少数仅几分钟;绝大多数地震震时没有观测到电磁辐射现象;震前电磁辐射信号是不连续的、阵发性的,其发展过程是由弱-强-弱-平静-发生地震或多次反复上述过程.异常信息时间愈长、幅度愈大、则地震亦愈大.异常信息是频率低的出现早,频率高的出现晚.  相似文献   

19.
地震是地壳介质受力作用而快速破裂的一种地壳运动形式,当地应力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地壳介质时才能引起应力的局部集中,促成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苏联格佐夫斯基(1973)等人认为,构造应力场是随时间变化的。固体潮、地震及地壳的现代缓慢运动都是这种变化的间接显示标志。岩体力学应力变化的记录可以提供关于引起现代地壳运动的这些力的直接信息。因此,探索地壳中的应力状态,对于地震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在地震测报工作中,对于震前出现的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地应力现象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并积累了大量的观测资料。从地震预报的观点出发,对于这些资料,首先要  相似文献   

20.
震前地温异常的一个实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震前地温异常的一个实例华昌才,周小来,卢红艳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88北京邮电大学众所周知,地震发生前,震源及周围地区的地球物理场要发生变化,电、磁、地热、应力等有关的物理量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某种特殊变化,其中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