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前言 1986年8月12日18时45分48.9秒,四川省盐源县发生了M_S=5.4级地震。四川省地震局西昌地震中心站测定(使用中心站所属台网和云南邻近台资料)震中位置为北纬27°25′00″,东经101°25′41″,震源深度15千米。在此地震之前,相继发生了7月10日,8月11日,8月12日的M_S为5.1、4.2、4.8级地震。四次主要地震震中距盐源地震台均在20千米范围以内,即  相似文献   

2.
1986年8月12日18时45分,盐源县城西发生M_S=5.4级地震。西昌无线传输台网计算机最初定位于盐源县城西南(27°23′N;101°19′E)。盐源县城附近,房屋倒毁明显,人畜伤亡严重,被视为宏观震中所在。微观震中与宏观震相差12千米。地震的微观震中与宏观震中位置不一致,一个5.4级地震,两者相差5千米以上,属差别偏大,原因是微观震中定位不够精确。目前西昌无线传输台网对于M_L>2.5级的盐源地震的定  相似文献   

3.
1986年8月12日18时45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发生M_S=5.4级地震。微观震中为北纬27°25′00″,东经101°25′41″;宏观震中在盐源县城西约8千米的梅雨乡虾耙沟一带。宏、微观震中相距1.8千米。震源深度15千米。震源机制解节面Ⅱ走向南73°东,倾向北北东,倾角75°。震中区烈度为Ⅶ度,面积约19平方千米,长轴方向南东东-北西西,长短轴  相似文献   

4.
中强地震究竟有没有前兆?如果有,应该怎样抓住这些前兆?然后又怎样预报?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在此提供盐源5.4级地震的前兆分析报告,以供参考。一、概况 1986年7月10日和同年8月12日,在盐源县城附近先后发生了5.1级和5.4级中强地震。震中位于盐源盆地南侧的白林山麓脚下。在距震中100千米范围内,四川有9个台;云南有3个  相似文献   

5.
一、概况 1986年7月10日9时15分,在四川省盐源县黄草乡发生了M_S=5.1级地震。微观震中:北纬27°25′,东经101°27′。震源深度15千米(西昌地震中心站定),宏观震中在盐源县黄草乡附近,即北纬27°19′,东经101°20′。震中烈度Ⅵ度。有感范围:东到盐源县右所,西到盐源县左所,南到渡口,北至木里。  相似文献   

6.
1987年12月22日罗布泊西北发生了5.7级地震,据新疆台网测定,参数如下: 发震时刻:08时16分36秒(北京时间); 震中位置:北纬41.1°,东经89.7°; 震级:M_S=5.7级(全国基准台网定) 地震震中位于库鲁克塔格山南麓的无人居住区。震后我局曾派出人员前往宏观调查,但因大雪封山,无法进入。据初步了解,乌鲁木齐、库尔勒、库米什,若羌县米兰等地不同程度有感,但无房屋破坏和人员伤亡。 该区地震活动监测能力较差,270公里范围内没有地震观测台站。震前没有记录到前震活动。主震发生后至28日,离震中280公里的库尔勒地震台共记录到M_S≤2.5级的余震9次,  相似文献   

7.
1982年6月16日甘孜发生6级地震,震前地下水异常比较突出,为本次地震预报提供了重要的判据。一、井泉基本情况距甘孜6级地震震中100千米以内,水温测点1个;101~300千米内,水温测点6个,水位  相似文献   

8.
天水地震台井下地电观测与常规的地面观测相比,减少干扰、提高信噪比,在近三年的地电阻率观测中,观测精度无超过0.5%数据,数据的内在质量较好.2013年4月10日开始,NS、EW道井下(100 m)观测的地电阻率出现了波动变化,持续11天后距该台550 km的四川芦山发生了M_S7.0级地震,5月4号芦山地震余震相对减少后,地电阻率资料的波动变化也同步终止;2013年6月11日18时开始,天水台地电阻率再次出现异常波动变化,7月22日距该台156 km发生岷县-漳县M_S6.6级地震.采用天水地电台井下不同时段(凌晨2点和全天)和不同深度(6 m和100 m电极)观测的地电阻率数据对比分析这两次地震前后地下介质的电性变化,深部记录到明显的异常变化;用小波(db4)分解发现在芦山M_S7.0和岷漳M_S6.6级地震前视电阻率的细节部分的形态是连续的振荡,尺度部分出现了趋势性似"漏斗"变化形态,与过去强震震例形态具有相似性、重复性.深井地电观测技术的应用,减小了地面离散电流影响,直接观测探测层介质的电性变化,是探索预报地震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1989年1月19日,甘孜州的理塘县西北发生了一次M_S=5.0级的地震。这次地震使多数Ⅱ类房屋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或破坏。震中区的公路和靠近河边的草地上出现了断续长达8千米,最宽50厘米的地震地裂缝带。陡坎、崖边偶尔有小规模的滑坡、滚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81年11月9日隆尧5.8级地震前后,周围70千米范围内三个地电台资料的分析,得出三个台电阻率震前有下降的短期异常,临震前二个台电阻率有加速下降现象.这种变化对探索研究地震预报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滇西北丽江,宁蒗两次强震前地震学异常的重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2月3日云南省滇西北丽江,中甸交界地区发生7.0级地震,距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宁蒗6.7,6.4级地震仅90千米,滇西北重复发生的这两次强震在地震学异常方面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强震前均在缅甸密支那地区发生3次6级地震,密支那强震的最大震级比滇西北强震震级小0.3~0.5级,强震前1~3年均出现中强震和调制中强震的频繁活动,中强震包括调制中强震的活动除在形成的时间,范围大小有所  相似文献   

12.
1988年5月26日凌晨,北京时间2时21分,在库尔勒西北霍拉山中发生了5.2级地震。据新疆地震台网测定,地震参数为: 发震时刻:02时21分56.8秒 仪器震中:北纬41.92°,东经85.69°(初定) 地震震级:M_S=5.2 震源深度:H=19公里  相似文献   

13.
1976年8月16日晚10时06分四川省松潘、平武地区发生了7.2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松潘、平武、南坪与甘肃省文县四个县交界地区的四川省境内,其中文县的铁楼公社所在地距震中仅20千米。震前半年,这里曾被国家地震局确定为仝国四大危险区之一。震前二三个月成都和兰州地震大队的地震工作者为“捕捉”这次大地震进行过连续紧张的工作。成都地震大队为这次地震做了较为成功的预报,已有诸多文章、报道涉及。而当时,在震中北侧的情况却鲜为人知,实际上有地震前四十多天的时间里,根据全国趋势会商意见和后来前兆异  相似文献   

14.
利用山东测区2009—2015年的流动重力资料,采用绝对重力控制,相对重力联测的经典平差方法,给出了山东测区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系统地分析了2013年11月23日莱州M_S4.6级、2015年5月22日乳山M_S4.6级地震前后重力场的空间变化和段差变化特点,并结合地质构造及机理探讨了重力变化特征与莱州地震、乳山地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莱州M_S4.6级地震震区位于重力场差分变化零值线拐弯区域;乳山M_S4.6级地震震区位于重力场差分变化正异常的最大区域。另外,从跨断裂的段差变化可以看出,地震发震前后重力段差必然在断裂带两侧有一次明显的累积上升过程,且幅度较大,一般在转折下降时易发震。  相似文献   

15.
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广东化州发生M_S5.2级地震,广东省地震台网中心值班员在速报过程中,发现为同源双震事件且后面的地震震级较大,其后最大的余震也是双震。两次都为典型的同源双震类型,震中位置处于广东、广西交界。基于此次地震的特殊性,对同源双震速报情况进行了回顾总结,分析了其地震特征和定位精度,并给出同源双震处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四川地区1972年以来的地震目录进行挑选和分析,得到四川地区4级以上调制小震与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对应数据结果。在所发生的41组调制小震中只有14组对应发生了中强地震,这说明在四川地区调制小震与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不是太好。但是,调制小震与中强地震的发震地点间的距离对应相关却比较好,平均距离间隔为93.49千米;所对应的调制小震与中强地震的发震时间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7.5个月。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用计算机求解近震时空参数的优选速度法,提出了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求取本地区等效速度公式,进而求得近震时空参数的方法。应用该方法,根据龙南 M_S=5.0及 M_S=3.7级两次地震的各台到时,进行了实例计算,求得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时空参数。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收敛很快。文章最后通过对各参数的误差分析,提出了提高观测精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武都地电台自1974年12月以来,已观测到不少震前地电阻率突变的现象,特别是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前后,以及距该台50公里范围内的很多小地震,都较好地显示了震前突然下降的特点。为了探讨震前地电阻率的突然下降现象与一定范围内的地震的发生是否有内在的联系,现将我台对应地震较好的一条测线(平行Ⅰ道,方向北西73°)观测到的部分短临异常资料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给出1988年2月25日彰武地区Ms:4.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对发震断层的走向和有关参数作了分析和估算。认为北东22°节面为断层面,破裂长度为5千米左右,破裂速度为3.2 km/秒,平均错距为5 cm,平均应力降为9×10~5帕,同时,对彰武地震无前、余震的孕震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彰武地震前的小震活动特征作了分析。最后,对彰武地震后的震情趋势作了讨论,认为彰武地震后,1988年~1989年内,辽宁省及其附近地区发生5~6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7.2级强震前的时空分维、地震活动图象、b 值、频度及应变能变化特征,表明:①时间分维 D_t 在强震前两年下降.空间分维 D_s 在强震前一年下降②4级以上地震从1966年至1977在澜沧—耿马地区形成了长轴为340千米的背景空区,自1978年始,其西南部分地震密集发生,东北部分仍保持围空;3级以上地震自1987年迅速形成了长轴为216千米的孕震空区和密集区;强震则发生在空区和密集区的交接地带;3级孕震空区内的2.5~2.9级地震从1988年4月开始平静。③b 值在孕震空区变化幅度比较大,而频度和应变能在孕震密集区变化幅度比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