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自然地理单元,青藏高原对局部、区域乃至全球天气和气候系统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对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整体和区域尺度的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行了回顾。结果表明:近60年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呈现上升趋势,变化速率为3.8~12.0 mm/10a,但其显著性存在争议。冬春两季降水量显著增加,春季降水量上升速率最大,夏秋两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区域尺度上,三江源区年降水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变化速率为7.3~20 mm/10a;雅鲁藏布江流域年降水量呈现不明显上升趋势,变化速率为0.4~9.0 mm/10a;祁连山区年降水量显著增加,变化速率1.0~13.2 mm/10a;年降水量增长速率在青海高原为1.9~3.3 mm/10a,西藏高原为12.5 mm/10a,柴达木盆地为6.7~8.6 mm/10a,共和盆地为7.2 mm/10a。青藏高原极端降水量和极端降水日数明显增多,但是极端降水量变化空间异质性特征显著。青藏高原降水变化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大尺度大气环流、高原地表状况及气候变暖。未来应采用更多类型数据源监测青藏高原降水变化,尤其是区域或流域尺度,进一步完善青藏高原降水变化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2.
清代中后期江苏四季降水变化与极端降水异常事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景云  赵会霞 《地理研究》2005,24(5):673-680
根据清代雨雪档案记载,重建了1736~1908年江苏6个府的逐季降水等级序列。分析发现:(1)1750s、1790s、1830s、1840s及1880s等5个年代江苏全省春、夏多雨,1770s、1780s、1810s及1870s等年代则春、夏少雨;秋季降水1750s、1840s、1850s及1860s等4个年代通省偏多,1770s、1810s及1890s等则偏少;冬季降水1830s、1840s及1890s等3个年代通省偏多;1820s、1850s及1870s等3个年代降水偏少。(2)1755年、1823年、1840年、1849年、1883年、1885年和1906年等7年江苏出现极端大涝;1768年、1778年、1785年、1814年、1856年、1873年、1876年和1891年等8年则极端亢旱。(3)江苏气候在1830年前后可能发生过一次转折。其中1830年以前降水变化相对和缓,多雨期和少雨期持续时间较长;而1830年以后,旱、涝时段频繁交替,且多发极端旱、涝事件。这一特点与El Nino事件在1830年以后相对多发相对应。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北降水分区及其近代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姚辉 《干旱区地理》1992,15(4):27-33
本文选取我国西北地区129个代表站1959~1989年的降水资料,应用模糊聚类方法对历年各季降水进行客观分区,划分为西北东部、河西走廊、青海南部、新疆北部、新疆南部等5个气候区。在降水分区基础上,选择若干个代表站建立各区降水序列。通过趋势方程分析表明:西北地区近代降水以波动变化为主,多雨和少雨期交替出现,降水短期振动较为普遍,3—4年周期信度达0.01以上,10年以上周期以15和27年周期为主,信度达0.05。  相似文献   

4.
中国极端干旱地区40年来降水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利用年降水量小于100mm的极端干旱区80个台站1951年-199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40年来降水变化特点,发现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三种类型:单峰型,三峰型和四峰型;40年来降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降水与气温的相关系数夏季为正,冬季为负。  相似文献   

5.
2005—2017年拉萨小时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拉萨站2005—2017年汛期(5~9月)逐时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拉萨逐年小时降水(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的变化特征,结合谐波分析方法讨论了小时降水的日循环信号,最后对比了不同时长和等级的小时降水出现频次及其对总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1)拉萨逐年汛期小时降水以"单峰型"结构为主,峰值出现在夜间。(2)拉萨汛期小时降水变化为全日周期,其中盛夏(7~8月)期间的日循环信号最强。(3)拉萨汛期降水按持续时间可分为:短历时(1~3 h)、中历时(4~6 h)和长历时(>6 h)3种类型,其中短(长)历时降水出现频次最多(少),但其贡献率最小(大),短历时降水的日峰值出现在下午到前半夜,而中历时和长历时降水的日峰值出现在后半夜。(4)各等级小时降水中小雨(3>r≥1)和中雨(r≥3)对降水总量的贡献率明显大于微雨(1>r≥0.1),随着降水等级的上升,夜雨概率增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石羊河流域2009-2013年主汛期(6-8月)有完整资料的32个区域气象站和5个自动气象站共37个站点逐时降水资料,运用常规的气候统计方法,采用逐时降水量、逐时降水频次、逐时降水强度和不同持续时间降水4个指标对石羊河流域主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主汛期降水总量及日数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与其地理位置、海拔、纬度以及影响系统密切相关,表现为自上游向下游呈递减趋势,降水强度空间分布较复杂。石羊河流域主汛期小时降水量、降水频次及降水强度呈三峰型分布,主要集中出现在20:00-23:00、01:00-09:00、14:00-20:00,其中强降水呈现双峰分布,基本都出现在20:00-23:00、14:00-20:00;石羊河流域主汛期持续1~3 h短时降水的降水量和降水次数大于持续10 h以上降水过程的降水量和降水次数,且持续1~6 h的短时降水多发于午后到傍晚,持续时间超过6 h的长持续性降水的最大降水量通常出现在夜晚-凌晨和午后-傍晚。  相似文献   

7.
利用内蒙古46个气象台站1960-2012年逐日降水数据,以表征降水年内分配非均匀特征的降水集中度(PCD)和降水集中期(PCP)指标,分析了内蒙古降水年内时间分配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3 a内蒙古PCD平均值为0.70,呈显著减少趋势。PCP平均值为194.65°,呈不显著的提前趋势。(2)PCD高值区在阿拉善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东部、呼伦贝尔高平原、大兴安岭以东地区,低值区在大兴安岭北部、乌兰察布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全区PCP则以192°等值线为界,表现出西晚东早的空间分异格局。(3)PCD普遍呈下降趋势,以呼伦贝尔高平原、乌兰察布高原减小趋势最显著。PCP也以提前趋势为主,贺兰山、乌兰布和沙漠一线以东地区为主要的PCP提前区。(4)各站PCD与年降水量均为正相关,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占到了60.8%。PCP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较小,显著相关的地区仅占到全区的34.7%。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2—2019年乌鲁木齐市6个国家级气象站夏季逐时降水资料,分析全市和不同区域近8a逐时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8a乌鲁木齐市夏季不同量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空间分布总体是由山区向郊区减小,一般性降水对总降水贡献最大.(2)全市和各区域逐时累计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变化趋势较显著,增加速率明显大于下降速率,山区...  相似文献   

9.
NDVI对降水季节性和年际变化的敏感性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李晓兵  王瑛  李克让 《地理学报》2000,55(Z1):82-89
利用气候变量实现对NDVI所表示的植被绿度信息的预测,以表达生物圈过去和未来状态,对全球变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分析了1983~1992年降水的年际动态、季节动态与中国北方几种典型植被类型NDVI的关系,以及降水的空间分异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的年际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不同植被类型分布区,10年间降水的季节分配动态不同,降水季节分配的变化对不同类型植被生长有重要的影响;地表植被NDVI对降水的时空变化敏感.  相似文献   

10.
西藏拉萨达孜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县2014—2015年夏季逐时降水数据,研究达孜县日降水量、降水频次、降水强度以及不同持续时间降水等指标。结果表明:降水主要集中于晚上,尤其是后半夜,白天降水较少。降水量最多的时段为1:00—7:00,降水次多时间段为19:00—23:00,降水量最少的时段为12:00—18:00,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凌晨4:00,而最少为午后13:00;降水最易发生于21:00至次日9:00,最不容易产生降水的时间段为13:00—17:00,降水次数最多时间为凌晨4:00,与降雨量最大值出现的时刻相吻合;降水强度最大时段为20:00—22:00和1:00—7:00,降水强度最大值出现在21:00,其次为22:00,最小值则出现在13:00;降水量与降水频次以及降水强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降水量的变化受降水频次影响程度较降水强度的大;达孜县夏季降雨以短时间段的降水为主,短时降水频次比长持续时间降水次数多,且短时降水对总降水量的贡献大于较长时间的降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3,自引:24,他引:33  
国家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G2000048700)恢复了过去2 ka来我国北方沙漠化过程、演变、格局和驱动机制;揭示了土壤风蚀和沙尘起动的物理机制,确定了土壤风蚀容忍量、定量评价体系,风沙电场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影响;确定了主要沙尘源区、沙尘暴移动规律和形成机制,建立了沙尘暴监测、预报预警方法和系统;研究了土壤碳、氮衰减规律及其对沙区植被的影响,揭示了沙漠化过程中植物的受损过程、适应对策和植被恢复机理,阐明了我国近50 a沙漠化的过程、成因、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定量给出沙漠化空间变化态势,提出了重点地区防治沙漠化、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和对策。为国家防沙治沙和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发展和完善了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  相似文献   

12.
1961—2017年华北地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华北地区1961—2017年的均一化降水数据,从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日数和降水量贡献率等方面揭示了华北地区降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7年华北地区年降水量以3.2 mm/10a的速率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夏季降水的减少。空间上,降水量大值区的降水趋势变化呈减少特征;降水强度呈增大趋势,降水的时间分布更加集中;小雨、暴雨和大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日数和贡献率呈减小趋势,而中雨和大雨则有所增加;分析各等级降水对华北地区空间分布的贡献率,小雨事件对华北地区西部降水的贡献最主要,大雨、暴雨和大暴雨对华北东南部地区降水量的贡献最为主要,这进一步解释了小雨、暴雨和大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量的减少造成了华北地区西部和东南部地区降水总量的下降。华北地区降水气候特征研究可为区域气候变化以及暴雨、干旱等灾害应对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降水量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36,自引:9,他引:36  
由于华北各地区受气候影响不同,不同地区的降雨变化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为全面分析华北地区的未来水资源量的变化趋势,本文将华北地区划分为6个代表区域,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降水分布的特征和年代际变化,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几年华北降雨的演变趋势怍一初步的探讨和估计。这对掌握华北地区水资源量的演变规律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利用功率谱、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华北地区25个台站68月降水量115年的变化。结果表明其存在着2~5a左右的甚低频振荡,10~20a和60a左右两个主要长周期振荡,上世纪末至本世纪10年代、50年代至70年代末为多雨时段,20年代至40年代末、80年代至90年代为少雨阶段。由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降水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在20世纪1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左右发生了两次突变,其旱涝阶段同小波分析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沙尘天气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尹晓惠 《中国沙漠》2009,29(4):728-733
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对沙尘天气时空分布格局的研究,非常重视对沙尘天气动力机制的分析,广泛采用多种方法分析沙尘天气的发生发展过程,一贯强调对沙尘天气发展趋势的预测,不断尝试对沙尘天气灾害与防治的探索。随着对沙尘天气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明确了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深刻揭示了我国沙尘天气的主要沙尘源地和移动路径,对沙尘天气形成机理与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化,沙尘天气的预报、预警及其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从发展趋势来看,建立有效的沙尘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沙尘天气发生和发展机理研究,强化对关键区域沙尘天气预警预报与综合防治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冰冻圈地区大气降水化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降水化学是大气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影响的可靠指标,而且保存在高海拔地区雪冰中的化学成分对研究局地和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以及环境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西部冰冻圈地区的大气降水化学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末,目前已取得一些重要进展,特别是结合积雪和冰芯化学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降水化学资料.回顾了中...  相似文献   

17.
华北平原降水的长期趋势分析(英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The North China Plain (NCP)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od grain producing area in China and has suffered from serious water shortages. To capture variation water availability,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n analysis of changing trends in precipitation. This study, based on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47 representative stations in NCP records passed the homogeneity test, analyzed the trend and amplitude of variation in monthly, seasonal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annual maximum continuous no-rain days, annual rain days, rainfall intensity, and rainfall extremes from 1960 to 2007, using the MannKendall (M-K) test and Sen’s slope estimator. It was found that monthly precipitation in winter ha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in most parts, while monthly precipitation in July to September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some parts of NCP. No significant changing trend was found for the annual, dry and wet season precipitation and rainfall extremes in the majority of NCP.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was detected for the maximum no-rain duration and annual rain days in the major part of NCP.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changing trend of precipitation in NCP had an apparent seasonal and regional pattern, i.e., precipitation showed an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in winter, but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rainy season (July to September), and the changing trend was more apparent in the northern part than in the southern and middle parts. This implies that with global warming, season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NCP tends to decline with an increasing of precipitation in winter season, and a decreasing in rainy season, particularly in the sub-humid northern part.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旅游地貌学研究进展与学科体系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综述旅游地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评述了旅游地貌学建立前后该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资源研究、类型研究、区域研究、跨学科研究等。其中,资源研究主要有对旅游地貌资源的定义、调查、分类、评价、开发、规划与管理以及保护等。类型研究可以细分为对岩类风景地貌和营力风景地貌的研究。岩类风景地貌包括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营力风景地貌包括冰川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山崩地貌等。在区域旅游开发的影响下,区域地貌研究逐渐向区域旅游地貌研究延伸。随着旅游地貌学研究内容的拓展,该学科逐渐向其他学科渗透。笔者讨论并构建中国旅游地貌学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9.
物流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内地理学视角物流活动研究为基础,梳理了中国物流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进展。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内物流地理学的研究背景,对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综述,进一步理清了地理学研究与物流学研究的边缘学术衔接点,映射了20 年来中国学术背景下的物流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规律,列举出了各研究板块的代表性文献,对国内物流地理学研究的深化开辟了新的理论途径。研究表明,中国学术界物流地理研究宏观属性相对明显,地理学视角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物流活动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体系,已形成了物流运输地理研究、区域物流地理研究、港口场站物流地理研究、物流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和物流地理综合性方法论研究等主要研究板块。最后,依托国内物流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态势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探讨了未来中国物流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tlan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cosystems in the world, possessing important functions such as hydrologic regulation, degrading pollutants, adjusting climate, preventing erosion, maintaining geochemical cycle and providing habitats for important species, etc. (Chen, 2001; Mitsch; 2000; Chen, 2003), and has enjoyed the reputation of "earth's kidney" and "biology supermarket".1ThecharacteristicsanddistributionofwetlandsinChinaChina has a wetland area of 65.94 million ha (not including ri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