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层线性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构建了分层线性模型以揭示不同层次因素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的差异有63.96%是开发区本身的差异造成的,有36.04%是区域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开发区成立年限、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和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在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变异,开发区区位和开发区级别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的关系不依赖于区域环境的变化;区域工业产值和区域城市化率两个变量对开发区成立年限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的正向关联影响不显著;区域工业产值会强化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联,而区域城市化率则弱化了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联;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系受区域工业产值的影响不大,而区域城市化率会强化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系;区域层次变量解释了18.18%的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相关,解释了11.27%的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相关。  相似文献   

2.
运用贵州省马岭河景区周边3个乡镇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及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民工旅游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工旅游就业的意愿受到其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务工时间、务工月收入、对当地旅游发展的认同度、对旅游就业的认知以及旅游地相关就业政策的满意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就如何通过正确引导和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后续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本文运用岭回归分析1995-2008 年新疆碳排放与人口、经济、技术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寻找减排的技术路线和对策,推动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结果表明:①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人口增长对碳排放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技术进步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碳排放,但影响甚微;②新疆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③研究期间,新疆的主导产业均为以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化工、煤化工为主的重工业,但其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有较大提升,导致对能源的消耗急剧增加.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新疆应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制度的改进,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关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和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成为我国学者广泛关注的研究主题,较高的社会融入水平已成为流动人口获得生活满意度的根本。基于珠三角流动人口问卷调研数据建立两个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社会融入各维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路径效应,进一步分析社会融入如何影响流动人口实现"生活满意度期望",即感受到本地生活满意度高于老家的路径机制。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社会融入可分为经济融入和非经济融入两部分,但经济融入的基础作用不凸显;个体、家庭与制度等因素对社会融入各维度存在较大影响差异;社会融入影响"生活满意度期望"可归纳为"经济融入-生活满意度期望"的直接影响路径和"非经济融入-生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期望"的间接影响路径;提高流动人口市民化和社会融入水平,不仅要关注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问题,还应注重流动人口与本地人邻里关系建设,以形成良性的城市更新与和谐的社区环境。  相似文献   

5.
邢祖哥  黄耿志  薛德升 《地理学报》2022,77(10):2474-2493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针对现有研究在社会融合的空间特征及流入地作用方面的研究不足,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引入空间分析和分层线性模型,揭示了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空间格局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总体社会融合指数为0.43,存在行为融合(0.71)>心理融合(0.61)>经济融合(0.33)的维度特征。②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和集聚性,高水平社会融合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山东半岛和川渝地区,低水平社会融合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地区。在这些地区中,总体上存在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高于大城市的基本特征。③ 流入地因素和个体因素共同影响和形塑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水平和空间格局,且流入地的人口规模、住房支出(房价水平)和公共服务等因素对个体因素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包含正向极化、负向极化、正向均化、负向均化等4种调节机制。本文呼吁从流入地—个体因素关联的人地关系视角开展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重视流入地因素对个体因素的影响,为基于流入地的政策调控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韩国的人口老龄化始于200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开始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人均寿命越来越长,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退休后继续生活的时期不断被拉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老龄化给社会保障的设计和改革所带来的影响。经过多年探索,若干新的方案被提出并对相关政策领域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伴随着社会政策更加普及化,人口老龄化促使针对老年人人口的社会福利措施相应地扩展,包括老年人收入保障、医疗保障、居住保障、业余生活保障等方面都有重大发展。韩国社会养老制度在覆盖人群、服务内容与设施、筹资和给付等方面已经逐渐定型并形成自身特色。韩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亚洲具有典型代表性,其成功做法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框架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康蕾  宋周莺 《地理科学》2020,40(11):1868-1877
基于投入-产出研究框架,分别采用传统SBM模型、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及两阶段网络DEA模型分析2000—2015年中国各省区市的资源生产率、生态效率及两阶段系统下的资源生产率和环境效率,以期全面刻画中国各省的投入产出效率,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发现:①中国资源生产率总体呈东-中-东北-西逐渐下降的格局。②考虑环境约束后,不同省市生态效率排名变动情况不同,反映出环境污染对区域投入产出效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③大部分省区市的资源生产率、环境效率非均衡特征明显,且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除京津外普遍呈资源生产率较高而环境效率较低,东北地区资源生产率中等偏高、环境效率中等偏低,中部资源生产率中等偏低、环境效率显著偏低,西部资源生产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环境效率水平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8.
根据社会嵌入理论,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乡村社会嵌入的各个因素对江西省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兼业水平和农业收入比重正向影响农户生态耕种行为,家庭总人口负向影响农户生态耕种行为;认知嵌入、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有助于提高农户生态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生态耕种行为的普及要从农户、不同群体和地方政府3个维度出发:农户自身要提高认知和技术水平;农户之间、农户和其他乡村主体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分享资源和信息,并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地方政府要提高自身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因地制宜地为不同群体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等相关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9.
转型时期我国城镇居民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科层分配体制来获取个人住房,获取稀缺的住房资源的途径和机会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住房不平等和社会分化。处于体制转型时期的中国城镇,制度、市场和家庭因素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中国城镇居民住房选择。以覆盖全国88 个城镇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 年城镇部分) 调查资料为基础,本文分析了转型背景下中国城镇居民住房类型分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改革 开放30 多年以来,中国城镇的住房自有率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从1998 年前的公房房改政策向1998 年后住房市场化政策转变。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收入、户籍、单位性质、职业等变 量显著影响住房选择,体现市场与制度对住房资源分配的双重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住房资源紧缺、住房价格高,居民住房承受能力差异较大,工作单位性质、户籍和家庭生命周期变量对住房选择的影响更显著。随着住房市场化进一步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地方政府应逐步放宽社会住房的享受标准,尤其是户籍限制条件;开发商应更关注社会经济快 速转型背景下的家庭结构变化及其对居住偏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了区域人地关系系统基础上构建区域PRED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了4方面改进:(1)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区域PRED系统模型,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各子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整合。(2)在自然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林业用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两个重要指标,在环境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并在社会资源了系统中加入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一指标。(3)提出了加权平方平均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2000-2014 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4)结合脱钩理论对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得出评价结果更符合资源匹配度较差地区的实际情况;新疆各要素相对资源承载力平均水平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平均自然资源承载力、平均综合承载力、平均环境资源承载力、平均社会资源承载力、平均经济资源承载力。研究期间一直处于富余状态,自然资源优势相对突出,但是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劣势也很明显,新疆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要素的矛盾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人口郊区化特征及其动力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五普""六普"街道、乡镇数据,运用GIS及人口密度模型分析天津市人口郊区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根据2005—2015年各区县数据,剖析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天津市中心区繁荣与郊区化并存,属于市中心发展型郊区化;天津已形成多中心格局,副中心人口聚集效应日益显著;人口郊区化伴随就业岗位的郊区化,但人口和产业存在空间分异现象;土地、住房制度改革及郊区经济发展加快了人口郊区化进程,公共服务的集中延缓了人口向郊区迁移,滨海新区发展、交通与通信网络的现代化为人口向郊区的迁移创造了条件。提出进一步推进城市组团式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及以公共服务引导人口流动等措施实现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有序分流。  相似文献   

12.
彭敏学 《地理学报》2010,65(4):465-475
以住房子市场理论为框架建立研究假设,用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刻画厦门市的住房市场特征。对住房类型子市场与聚类划分子市场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Hedonic多重回归法对不同子市场划分方式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采用特征价格函数和子市场样本密度分布展开空间分析。结果显示:厦门市区划分为四个住房子市场,由城市中心地区向外呈现非均衡的层级化空间分布特征。城市中心与外围局部地区子市场的极化分布形成了空间分割,降低了住房消费的空间替代性。多元产权结构下的市场环境、非均衡的住房用地拓展以及缺乏弹性的住房开发控制共同导致了空间分割。充分认识住房市场的结构与特征,将有助于提高城市住房公共政策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健康中国战略下,积极应对老龄化、建立健全养老和医疗等相关设施,成为许多城市关注的问题。目前相关研究很少关注西北城市的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养老资源错位的现象。本研究以西宁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10—2018年西宁市公安局各街镇人口数据和兴趣点(POI)数据,选用老年人口系数、赡养率、增长率和地理集中率四个指标,利用综合老龄化指数(CAI)模型、核密度函数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对西宁市主城区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及养老资源(医疗资源、老年设施)空间错位现象进行探索分析,结果表明:(1)9年间西宁市主城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已步入老年型社会。(2)通过老龄化综合指数可知:主城区外围街镇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大于城区中心的街道,其中小桥街道、朝阳街道、马坊街道与乐家湾镇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2018年综合老龄化指数增长速度超过中心城区街道,西宁市主城区人口老龄化严重程度已从中心街道向外围街镇扩散。(3)通过空间错位指数计算可得知:城中区的养老资源数量充足但过于集中,城北区的养老资源分布合理但是数量较少,行政区之间的养老资源与老年人口分布存在较大空间错位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01年、2006年、2009年、2016年4个时点的城市商品住宅交易数据,基于空间分析与计量模型等方法,对开封市住宅价格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区域一体化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封市城区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由单中心模式向多中心结构转变,邻近郑州的金明区正成为房价“高峰”;跨界交通和新城规划等一体化因素对开封市住宅价格的影响较为显著,且影响力随着一体化推进而变化。其中,郑开大道对住宅价格的正向促进作用呈先增后降的特点,开通相对较晚的郑开城际轻轨对住宅价格有着明显的正向作用,而开封西郊金明区的快速扩张弱化了其潜在效应。这有效地证实了区域一体化对城市住宅价格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广州地铁交通流的始发地(Origin)—目的地(Destination)(OD分析),运用出行成本(距离/时间)、集中出行距离区间等指标对地铁站点交通流特征及居民地铁出行的人群分异进行刻画。结果表明:1)地铁站点随出行距离增加的乘客累积比例呈“S”型曲线变化,广州地铁站点的平均出行成本约为14.04 km(20.48 min),并由中心向外逐层增加约4 km(5 min)和13 km(10 min),周末平均出行成本略高于工作日。2)广州地铁出行的集中距离区间为8.55~26.61 km,在该出行距离范围内的乘客量占总数的71.88%;周末出行集中距离区间宽度变窄,但乘客量的集中比例却有所下降。3)社会弱势群体如女性、老年人、固定上下班的大学以上学历人群、办事人员、商服人员等是地铁潜在客流的主要构成群体;不同人群的地铁平均出行距离出现分化,其中出行需求小、出行能力偏弱的群体平均出行距离较短,出行需求大的群体平均出行距离普遍较长;除个别人群外站点集中出行距离区间相对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6.
厦门旧城建设步行街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厦门旧城区西南部为例,对商业街土地利用和商服业现状作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在阐述旧城区商业街存在总体地位下降,以服装店为主的零售商业功能过于突出,购物环境容量不足等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步行街区”作为厦门旧城商业街更新发展的对策,并据此对步行街区建设涉及到的部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厦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43,自引:8,他引:43  
陈鹏 《湿地科学》2006,4(2):101-107
厦门湿地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其服务功能进行评估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基础,也是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的基础。依据2003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将厦门市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浅海水域、滩涂、河口水域、河流、水库、红树林、滩涂、沙滩、盐田等9个类型,着重针对湿地提供的栖息地、湿地产品、涵养水源、污染净化、抵御海洋灾害、旅游以及文化科研等7种服务功能,采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评估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结果表明:厦门湿地的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35.54亿元/a,其中湿地的污染净化功能的价值量最大,为66.46亿元/a,其次旅游休闲的功能价值为33.14亿元/a。  相似文献   

18.
厦门市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遥感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李天宏  韩鹏 《地理科学》2001,6(6):537-543
在分析1990年和1997年两个时相陆地卫星TM遥感图像的基础上,得到了厦门市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变化信息,并对其数量变化和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1997年,厦门市的城镇建设用地和开发用地显著增加,耕地被占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开发用地的重点也由厦门经济特区向近郊区转移。  相似文献   

19.
广州流动人口空间问题:基于社会地理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社会空间是原有城市空间底质上经过流动人口的各种实践活动而人格化的空间,是一种再造的空间。运用社会地理学分析方法,本文首先抽炼出流动人口空间问题,集中表现为边缘化、混合性、非固定性和适变性,其中边缘化是本质性问题。其机制既包括自身属性特征的社会化建构,也包括制度歧视、城市政府新自由主义倾向、空间竞争、企业追逐利润、本地人排挤等。其次,本研究认为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城市空间整体观缺失、市场机制失灵是流动人口空间问题存在的根源。最后,对流动人口问题提出三点对策:树立包括流动人口空间在内的城市空间整体观、确立相互协调、联动管理的工作思路、提高流动人口自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2000 年来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增长及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口是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实体,区域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与人口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人口数据,利用模型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时空结合的角度对黄土高原地区过去2000 年来的人口增长和和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总量变化受政策、历史事件及社会稳定程度等因素影响较大,历史时期呈现大幅波动,新中国成立后呈平稳增长的态势;②自然条件差异决定着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经济布局、人口政策、技术进步、资源开发等因素对人口分布格局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③1949 年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布格局逐渐形成由东密西疏、南密北疏的半边对半边格局向外围密中间疏的环绕型格局转变的趋势,中心城市的培育和成长是导致人口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