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半城市化地区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其人居环境出现了剧烈的变迁,形成了独特的住区形态。本文以厦门市集美区为研究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综合考虑不同住区在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方面的特征,对研究区内的住区进行了分类判别和比较。然后结合SPOT-5全色波段影像,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选取不同的景观指数,在城区和样区两个尺度分析了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城区尺度上,农村居民点在所有形态的住区中所占比重达到43%,并在城区内呈分散分布;城市建成区中城中村所占的比例大于城市型住区,前者呈分散分布,后者更趋于集中分布。在样区尺度上,受城市化影响程度不同,不同形态的住区周边的景观格局呈现出城市化梯度特征,而且城市化程度越高的样区,其景观破碎化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2.
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地域类型, 其土地利用特征表现为土地利用竞争和矛盾剧烈, 土地利用变化迅速的特征。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是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胁迫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本文以厦门市集美半城市化地区为例, 分析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 基于对2007 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修正的方法, 对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作出评估, 并通过土地系统和生态系统二者的耦合变化关系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①近20 年来, 集美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随着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呈现波动性变化, 总体上呈现负相关关系。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是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土地利用强度与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③随着半城市化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发展, 土地利用类型急剧转化, 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增加, 预计集美半城市化地区未来ESV将继续降低, 可采取生态综合整治措施减缓ESV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深圳为例,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利用其1996~2007年的统计数据对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不断增强;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由轻度失调经济滞后型向良好协调城市人居环境滞后型转变,经济发展与城市人居环境之间的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两系统之间的动态协调度呈持续稳步上升的态势,处于趋于协调发展的轨迹上;最后,提出了四大政策建议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张敏  甄峰  张晓明 《地理研究》2008,27(4):927-937
基于半城市化相关理论回顾,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半城市化现象,以我国东南沿海发展相对滞后的福建沿海城市——莆田市中心城市外围地区为例,提出中国沿海欠发达地区所呈现的半城市化现象。运用309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资料,通过人口、用地和基础设施等要素的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半城市化的特征与机制及其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黄颖敏  薛德升 《热带地理》2016,36(5):795-80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地方政府之间的分权化和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在推动城市与经济的发展中通常表现为企业主义行为,并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地方政府企业主义是否仍然行之有效?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东莞厚街镇的赤岭社区为例,对中国地方政府企业主义行为发生的源头--半城市化地区社区发展与转型进行研究,解析新时期地方政府企业化的特征、作用机制及应对危机的方式。结论认为:1)地方政府企业主义行为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半城市化地区社区(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但是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企业主义行为在社区尺度不再行之有效;2)社区(村级)体制改革也是一种城市管治方式,半城市化地区的社区发展适时需要管治的进入;3)全球化是影响地方政府企业主义行为的直接动力;4)在中国的城市管治中,社会力量还相对较弱。在未来地方政府企业主义的研究中,应更多关注来自基层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44  
郑艳婷  刘盛和  陈田 《地理研究》2003,22(6):760-768
改革开放以来,在外国资本涌入、大都市辐射与扩散、乡村工业化等多种动力的复合作用下,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位、禀赋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普遍发育和形成了一种城乡土地利用混杂交错、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似城非城”的过渡性地域类型。在广泛地辨识国内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将其纳入“半城市化地区”的概念范畴内,并提出从结构、变化、景观和体制等4个层面来构建半城市化地区的判别指标体系。本文还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从经济、产业、人口、就业、土地利用、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对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7.
李雪铭  张建丽  杨俊  张力 《地理研究》2012,31(7):1199-1208
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人居环境吸引力。本文提出人居环境吸引力和引力场的概念,构建了社区人居环境满意度指标体系,运用引力势能模型计算出184个社区的人居环境引力势能,借助MapInfo软件中的Vertical Mapper工具得到大连市人居环境引力势能等值线图和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1)运用引力场理论对人居环境评价研究,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2)大连市社区人居环境供求关系在空间上形成了"两心一带"分布格局;(3)大连市社区人居环境引力势能空间分异明显,大致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在中心广场、西安路锦辉商场等值线由同心圆状向外逐渐递减;(4)社区人居环境供求关系与引力势能成正比,与社区与引力势能中心的距离呈反比,城市空间发展结构、海岸带是大连人居环境引力势能空间分布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以DPSIRM因果关系模型拟定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比较法赋权并量化计算,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大连社区人居环境状况和全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社区人居环境安全单元分为五个类别,即社区人居环境安全评价很差单元、社区人居环境安全评价较差单元、社区人居环境安全评价过渡单元、社区人居环境安全评价较好单元、社区人居环境安全评价优良单元;大连市人居环境安全的空间分布中各分区所占的比例为:人居环境安全区30.598%,人居环境较安全区30.232%,人居环境安全过渡区9.678%,人居环境较不安全区12.299%,人居环境不安全区17.193%;南部滨海区人居环境安全好,北部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安全差,呈现由南向北递减趋势;中部是国家森林公园等植被覆盖好的区域,人居环境安全好。研究表明本文所建评价模型具有普遍性,可用于不同社区人居环境因子的评价与比较。  相似文献   

9.
城市人居安全反映城市社会中的与人们居住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影响状况。从城市人居环境的角度,提出人居安全的概念,并以大连市为例进行深入探讨。在研究大连市的人居安全和城市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协调度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探究两个系统之间的动态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连人居安全状况良好,可将1990-2004年的15年分3个发展阶段;大连人居安全与城市化之间关系密切,相关系数达到了0.960;大连市人居安全与城市化的协调度指数多在0.7-1.0之间,反映出协调度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0.
王开泳  陈田  王丽艳  袁弘 《地理科学》2008,28(2):173-178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大。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城乡互动发展的态势日益明显。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半城市化地区,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提升城市化的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成都市双流县为例,在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双流县目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征,作为制定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的依据和基础。在充分把握双流县与成都市的互补关系与一体化趋向的基础上,贯彻功能区的思想,制定了推进双流县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对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段学军  田方 《地理科学》2010,30(1):45-52
构建人口规模收益函数和外部成本函数,对南京市主城、郊区和县城进行最优人口规模分析;进而通过人口随机分配模型和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的优化目标函数,以预测的总人口规模和圈层人口最优规模为约束条件,采用蒙特卡洛法进行求解,获得人口的优化分布结果,与现状人口分布相比,把南京市域空间划分为四类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认为,商业街区和老街区如湖南路、新街口街道、洪武路街道、朝天宫街道等老街区人口密度过高,需要进行人口规模的控制或调减;处于郊区的东山镇、沿江街道、仙林街道等,人居适宜性相对较高,现状人口密度较低,应快速集聚人口;南北两翼以及生态保护区的生态敏感性高,需要削减人口。  相似文献   

12.
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主岛--海坛岛为研究区,基于 2000、2009 和 2013 年 3 期 SPOT 遥感数据,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最近邻点统计量、核密度估计、探索性数据分析和空间“热点”探测方法定量分析海坛岛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并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深入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3 年间农村居民点扩张明显,面积共增加 399.69 hm2 ,主要转自耕地和林地,后期(2009―2013 年)的增量、增速均比前期(2000―2009 年)大,说明综合实验区的成立对海坛岛农村居民点扩张产生重要影响。2)海坛岛农村居民点扩展主要形式:一是块状扩展,即沿原有斑块向四周蔓延式向外扩展;二是带状扩展,即沿各乡镇的交通干线向两侧或某侧扩展。3)2000、2009 和 2013 年海坛岛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均表现出显著的聚集特征,呈现高密度小规模集聚分布与低密度大规模集聚分布格局,且随时间变化,农村居民点集聚程度不断提高。4)坡度、地形起伏度、道路和河流等景观要素对海坛岛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有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坡度平缓(0~10°)、近水源(距河流<1 500 m)以及交通便利(距离道路<500 m)的地方,且扩张趋势明显;反之,农村居民点分布明显较少。  相似文献   

13.
城市尺度人居环境的主客观综合评价——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帮助实现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人本主义"回归,利用系统学方法构建了"人居环境满意度"与"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综合分析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搭建主客观耦合的指标体系,并利用AHP法求得各指标的权重。文中以广州市为例,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客观水平和主观满意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满意度与建设状况呈现趋同与趋异两种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最快,满意度最高;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滞缓,满意度较低。对于"居住、环境卫生、生态维护"等指标,虽然客观建设速度突飞猛进,但居民对其仍十分不满意。了解民意,不断缩小人居环境供给(建设水平)与需求(满意度)之间的差距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殷冠文 《地理科学》2019,39(7):1082-1092
以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为例,对其发展过程中的资本循环和政府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资本循环”这一研究框架。研究表明,新区的建设包含3个资本循环的过程,分别是煤炭的资本化,土地、基础设施、房地产的资本化,以及向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资本流动。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地方政府主导了3次循环中的资本积累,以及资本在3次循环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优质学区社区作为当前最为活跃的城市社会空间之一,深刻影响着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与分异。基于邻里交往的视角,利用针对南京市银城小学学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优质学区社区的邻里交往特征,据此揭示其社会-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作为典型的名校学区社区,银城小学学区的邻里交往表现出低相识度、浅层次、网络化、低认同度、以教育为中心的特点。(2)透过邻里交往讨论优质学区社区的社会-空间特征:居住和交往空间日益成为物质空壳,交往主体和行为成为没有内容和情感支持的“形式”,流动性加剧又引致社会认同锁定在低水平而难以提升。(3)根本上,优质学区社区的社会-空间凸显分离甚至对立的趋势,不断催生学区社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6.
厦门市同安区不同扩展轴上的景观格局梯度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扩展轴上的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原因的研究,是了解城市化对城市景观生态影响过程与机制的一个理想途径.本文选取厦门市同安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梯度分析结合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分别在沿同集路方向与沿往翔安的324国道方向的城市扩展轴上布设样带,通过移动窗口取样,运用景观格局指数进行景观格局梯度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在斑块类型水平上,沿同集路方向的扩展轴各项指数受城市化影响较明显,沿324国道方向的则不明显;在景观水平上,城市化造成沿同集路方向扩展轴景观形状更为复杂,景观多样性减少,景观格局由原本的多种景观均势并存转变为以城镇景观为主导的格局,景观更为破碎化,而沿324国道方向景观形状没有明显受城市化影响,但城市化促使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格局由原本的以耕地景观为主导的格局转变为多种景观均势并存的格局,景观破碎化程度方面则没有明显受城市化影响.城市化水平的不同造成了城市扩展轴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特征的不同,周边地区城市化水平、城市建设布局模式、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等因素则影响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的幅度与峰值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基于老年宜居社区内涵,探索性地构建了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源数据,选择辽宁省149个城市社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参评社区老年宜居环境质量较差,绝大多数的社区尚未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②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整体呈现"中部-南部凸起,...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农村依托集体土地大大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但因农民及村集体经济组织过度依赖物业出租、宅基地房租金等,其城市化质量并未得到较大的提升,村集体仍然承担着村内公共产品的供给.这种"类国有企业"的运作特征造成村集体经济举步维艰,大量的集体分红更使村集体经济难以进行资本积累以应对市场变化.打破村集体经济的封闭性,引入"外部力量"成为推动农村城市化深入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