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受经济发展条件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不断进行调整与转换。基于"技术—组织—区域"三位一体理论,分析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作用和机制,并运用Malmquist指数,研究科技创新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1)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依赖于技术、组织、区域的共同演化。(2)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具有积极作用,表现为推动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经济结构转型两方面,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总体上向创新驱动型转变。(3)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地方的环境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创新策略与转型路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区域其科技创新重点也不同。中西部地区经济较落后,依靠技术引进、加强创新合作等外生力量是其最优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应重视知识创新与积累,寻求原创性技术创新,增强内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模式及其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哲  申玉铭  曾春水 《地理研究》2018,37(6):1223-1237
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适宜的科技创新模式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熵值法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Theil指数对中国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水平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结合K-means聚类分析法将其分别归为相同的5个等级。根据不同的投入—产出组合,得出投入产出协调型、投入领先型与产出领先型3个科技创新类型及其子类。最后,利用多阶段DEA模型,从科技创新投入的角度,将科技创新模式划分为混合驱动型、创新平台驱动型、人力与资本驱动型和人力驱动型四类;从科技创新产出的角度,划分为经济创新导向型、知识与经济创新导向型和知识创新导向型三类模式。对比发现,中国科技创新模式与科技创新类型的时空演变呈现高度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为中国未来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决定知识创新能力的几个主要方面:知识创新的投入、知识产出以及人力资本积累量化地分析了中国区域知识创新能力和区域发展水平的关系,发现我国各省区的知识创新能力差异大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世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宏观趋势下,这样的现实会在未来使我国的区域发展差异进一步加大,应引起区域发展战略制定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知识创新能力与区域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从决定知识创新能力的几个主要方面;知识创新的投入,知识产出以及人力资本积累量化地分析了中国区域知识创新能力和区域发展水平的关系。发现我国各省区的知识创新能力差异大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世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宏观趋势下,这样的现实会在未来使我国的区域发性差异进一步加大,应引起区域发展战略制定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是转型期中国区域发展格局重塑的新兴驱动力,对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加大科技资源投入规模,更应该注重提升科技综合效率。本文立足投入产出视角,构建科技创新效率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利用阿尔蒙法分布滞后模型引入科技创新的滞后效应,并采用可变规模报酬VRS模型,评估中国30个省域单元的科技创新有效的累计投入规模和创新效率,揭示创新效率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异规律,根据投入规模和创新效率两个维度划分出科技创新发展类型区。结果表明:(1)中国科技创新投入规模呈现出"沿海—内陆"的极大差距,区域间科技创新投入差距已经大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中国科技创新效率总体水平偏低,但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异明显,高效率单元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科技创新效率在区域层面上总体呈现由东向西梯度递减规律。(3)科技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程度较高,创新效率依次从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一般发展区到欠发达地区逐渐降低。(4)中国省域单元可划分为科技创新引领区、科技创新突破区、科技创新提升区、科技创新赶超区4种科技创新发展的类型区,并根据当前各类型区科技创新的优势及问题,提出了提高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投入产出效率的综合测度与时空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周莺  康蕾  刘毅 《地理研究》2019,38(2):326-336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基于要素投入和经济、环境总产出的综合视角,构建区域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采用CCR模型、Super-CCR模型,测算1995-2015年间不同时期中国各省区市的投入产出效率,并对其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国投入产出效率在波动中呈上升态势,特别是2010年之后投入产出效率提升较明显;2015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效率呈较明显的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空间格局分异。分区域看,东部地区投入产出效率相对最高,其中北京、天津、广东等省市的上升态势明显;东北地区投入产出效率整体偏低,特别是黑龙江的投入产出效率表现为持续下降;中部各省投入产出效率普遍不高,但河南相对较高且2010年较之前提升明显;西部地区投入产出效率的省际差异明显,其中西南各省投入产出效率下降态势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人力资本水平与人口集聚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晔  徐楦钫  马海涛 《地理科学》2021,41(6):923-932
基于中国2007—2012年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创新投入要素和专利申请量的面板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揭示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及其区域异质性,以及人口空间集聚对人才创新驱动作用的调节机制。结果表明:① 平均而言,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城市,创新产出水平越高,但人口集聚程度与创新产出水平并不存在显著的关联;② 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对创新的驱动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在创新等级越低的城市中其作用效果越强;③ 人口空间集聚强化了人力资本水平对创新的驱动作用,城市规模扩大促进了知识的溢出;④ 人口空间集聚调节作用的显现需要达到一定的创新基础门槛,城市创新等级越高,调节作用越强。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策略,合理引导人才流动。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并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撰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统计数据,围绕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与管理和创新的经济绩效等5项要素对河南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提高该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议: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型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创新体系建设投入;利用自然、经济优势,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密切相关,阐释其增长的地方性动因有助于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基于2015—2019年县级经济社会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浙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异,甄别数字经济发展的地方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差异,发展水平呈东北高、西南低;2)数字经济发展的各驱动因子影响力具有显著空间特征,产业创新为首要驱动因子,其作用力呈现东高西低;政府投入为次要驱动因子,其作用力空间强度与经济基础一致,为西南高东北低;商业文化作用呈南高北低格局,作用强度较弱;3)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四因子空间作用差异存在多组合特性,总体形成企业-消费者主导、政府-企业主导、政府-消费者主导的数字经济地域发展类型,本质是市场(消费者)与创新(企业)共同驱动,企业、市场拓展受消费者需求带动,政府承担规范市场角色。为此,数字经济赋能发展应充分重视欠发达地区在政府带领下育成生态、旅游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框架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康蕾  宋周莺 《地理科学》2020,40(11):1868-1877
基于投入?产出研究框架,分别采用传统SBM模型、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及两阶段网络DEA模型分析2000—2015年中国各省区市的资源生产率、生态效率及两阶段系统下的资源生产率和环境效率,以期全面刻画中国各省的投入产出效率,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发现:① 中国资源生产率总体呈东?中?东北?西逐渐下降的格局。② 考虑环境约束后,不同省市生态效率排名变动情况不同,反映出环境污染对区域投入产出效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③ 大部分省区市的资源生产率、环境效率非均衡特征明显,且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除京津外普遍呈资源生产率较高而环境效率较低,东北地区资源生产率中等偏高、环境效率中等偏低,中部资源生产率中等偏低、环境效率显著偏低,西部资源生产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环境效率水平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和环境对新兴城市影响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振山  管卫华 《地理学报》2004,59(6):1076-1081
在参考现代经济增长模型、Logistic模式基础上,建立了资源和投资环境约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模式,有关模拟研究表明:(1) 影响新兴城市 (区域) 劳动力规模的主要因子是区域资源对人口的承载力和劳动力的实际增长率,前者决定了区域 (城市) 劳动力的规模,后者则决定了城市 (区域) 增长的速度。而且承载力对平衡态区域劳动力规模的影响以及实际劳动力增长率对区域增长速度的影响都是线性的;(2) 改善新兴城市的投资环境,使其比临近区域 (城市) 的投资环境更优越,该新兴城市 (区域) 的经济规模就将迅速发展。反之,如果该新兴城市 (区域) 的投资环境比临近区域 (城市) 的投资环境差,则该城市的经济规模将受极大的限制而无法做大。  相似文献   

12.
旅游产业是充满众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社会经济部门。以我国旅游产业相关发明专利、旅游收入、风景名胜区、高校学生数等为分析依据,基于地理集中指数、动态变动指数、空间重心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各省区2006—2017年旅游科技创新的时空结构、重心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我国旅游科技创新整体上呈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2013年后地理集中度指数开始持续下降;空间上,旅游科技创新在我国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此外,旅游科技创新的空间重心位于我国华东地区,并呈先由北向南、再由东向西的移动轨迹。最后,科技创新产出、旅游经济水平、科技经费投入、经济宏观环境、科技创新服务、旅游资源禀赋等要素指标均对我国旅游科技创新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石志奇 《热带地理》2001,21(4):311-314
通过对技术转移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探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短缺形成机制,提出采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稳定和充实科技队伍,改革户口制度,发展小城镇规模等措施来提高当地劳动者的素质,开发当地人力资源,形成人力资积积累,顺利实现技术转移,发展当地经济。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竞争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几十年的高强度开发利用,东北地区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优势日趋丧失,区域竞争力下降。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东北地区应把智力资源开发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对策之一。该区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是总量大,质量高,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聚集,科技进步基础处于全国前列。智力资源开发现存的突出问题是科技经费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企业未能成为研究与开发(R&D)的主体,科技体制改革落后,科技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智力资源开发存在巨大潜力,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采用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结果表明,智力资源开发潜力分5个等级。基于智力资源的开发潜力,东北地区可在如下4个方面提升区域竞争力,即加快改造传统工业优势部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竞争力;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中国科研和高等教育基地之一;积极发展城市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东北地区智力资源开发应采取综合性对策,迫切需要在体制、投资、人才政策和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5.
区域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范斐  连欢  王雪利  王嵩 《地理科学》2020,40(2):165-172
区域协同创新有利于促进区域间创新要素流动,优化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区域创新绩效。采用改进的DEA模型,在测度中国62个城市2003~2016年创新绩效的基础上,运用门槛回归模型分析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62个城市的创新绩效整体上在波动中稳步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存在较大的空间非均衡性。区域协同创新对于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区域创新绩效与区域协同创新核心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专利合作数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正向双门槛特征,科技论文合作数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正向单门槛特征,两者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科技人员流动量在跨过经济发展水平第一门槛10.088而低于第二门槛10.255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科技资金流动量在经济发展水平第一门槛9.427以下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6.
新疆交通可达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采用Cobb-Douglas 生产函数模型, 结合GIS 空间分析的方法, 分析了交通可达性在区 域经济发展中对投资绩效的影响, 以及定量模拟了交通可达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结 果表明, 当交通可达性满足某一经济水平时, 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投资的规模, 但当交 通可达性小于与之对应的经济水平时, 它对投资绩效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同时在一定经济 发展阶段, 交通可达性的波动与经济的波动之间具有显著的同步响应关系。另外, 新疆的交 通可达性具有明显的局部分异特征, 总体水平较低, 通过万元GDP 增长所需交通耗费分析 进一步表明, 这种分异特征与经济分布特征相一致。因此, 分析交通可达性对研究区域经济 具有重要意义, 对稳定、谐调、平衡发展区域经济, 划分主体功能区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发展格局演变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创新是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新兴驱动力,对提高发展质量至关重要。研究使用SBM超效率模型测度中国沿海11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2006?2014年海洋科技创新效率,结合核密度估计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再从投入规模和创新效率2个维度,划分出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类型区。结果表明:① 从效率变化角度来看,2006?2014年间研究区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存在小幅增长,但整体效率水平较低,地区之间效率差异先缩小后扩大,最终形成以辽宁、上海、广东三地为主的北、中、南三方向的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核心。② 从海洋科技创新投入规模和创新效率双维度综合来看,进一步将沿海地区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划分成 4种类型:引领区(广东、上海、辽宁)、追赶区(广西)、突破区(天津、山东、福建、江苏、浙江)、落后区(河北、海南)。  相似文献   

18.
肖艳  胡洋 《地理科学》2011,31(5):589-59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进步水平,评价地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区域经济竞争能力的重要依据。首先介绍了协整理论基本原理,基于1995~2008年吉林省的GDP和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数据,利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基本原理,检验两列数据之间的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与吉林省GDP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的结论,并提出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风险投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科技交流和贸易往来以及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9.
国家于1996年确定了全国35个贫困山区综合开发试点县,并建立了山区综合开发试点贷款这一新信贷种类.通过分析该工作在试点阶段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管理难点,提出了改进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长山群岛区域发展的地理基础与差异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栾维新  王海壮 《地理科学》2005,25(5):544-550
从海岛区域陆海面积比较、海岛生态系统组成特点、群岛区域基础设施共享可能性、群岛区域产业竞争力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群岛区域差异的特殊地理基础。通过比较具体的分析了在群岛区域内部各海岛乡镇间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海洋水产业、海上交通运输及财政投资上的差异。认为,①技术进步是改善海岛区域发展环境的前提条件;②政策是形成海岛间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③自然资源要素对群岛区域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④区位条件对海岛的影响在加剧。研究结果对指导长山群岛区域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谋求把区域发展的理论应用到群岛这类特殊区域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