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讯     
《岩土力学》2007,28(10)
第三届全球华人岩土工程学术论坛在台湾召开2007年8月20-21日第三届全球华人岩土工程学术论坛在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召开,来自祖国大陆、香港、台湾和奥地利、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论坛由台湾交通大学、中华大学、淡江大学和亚兴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以河海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理研究所、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长江科学院等10余单位共19名专家、教授组成的代表团专程赴台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是继2003年8月在上海召开的"首届全球华人岩土工程学术论坛"和2005年8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球华人岩土工程学术论坛"之后的又一次学术盛会,近60位代表就岩土工程新技术、区域性岩土工程问题、都市深开挖问题、加筋土特性、地基稳定监测和分析等主题做了大会交流发言。  相似文献   

2.
《岩土力学》2006,27(3):486-486
2006年1月11日,《岩土力学》2006年度第一次编委会扩大会议在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朱耀仲所长、汪大国书记、孔令伟所长以及在汉编委。本次会议由主编白世伟教授主持,《岩土力学》编辑部负责人方昭茹汇报了《岩土力学》两年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和2006年工作计划,会议还选举了《岩土力学》副主编,在场编委就副主编人选进行了投票,结合所外编委的投票结果,孔令伟教授当选为《岩土力学》副主编。  相似文献   

3.
《岩土力学》2005,26(10):1656-1656
由河海大学主办,同济大学、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名古屋工业大学协办的第二届全球华人岩土工程学术论坛(The 2^nd World Forum of Chinese Scholar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于2005年8月19-21日在南京召开,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英国、日本和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专家、学者代表180人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4.
刘恩龙 《岩土力学》2015,(5):1238-1238
第三届岩土本构关系高层论坛于2015年3月28~29日在四川大学召开。该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利水电学院承办。专委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教授,主任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仰平教授,副主任委员北京交通大学赵成刚教授、同济大学黄茂松教授、上海大学孙德安教授、浙江大学陈仁朋教授,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赵兴权教授、马建林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吴礼舟教授参会,会议邀请了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何思明研究员,四川大学张建海教授、陈群教授参加报告交流。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部分师生共11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相似文献   

5.
《地球科学进展》2008,23(8):F0002-F0002,F0003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承办的第27期“双清论坛”于2008年3月30~31日在兰州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集成研究”。来自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80余位水文水资源、地理地质、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  相似文献   

6.
张辉旭  殷琨 《探矿工程》2004,31(3):1-6,9
以国土资源部探矿工程类研究所岩土钻掘技术创新、发展应用及存在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简要回顾我国岩土钻掘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岩土钻掘技术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岩土钻掘技术的发展对策与建议,主要提出了国土资源部探矿工程类研究所岩土钻掘技术既要为国家地质工作提供钻掘技术支撑,更要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建设国家钻掘技术支撑体系、适时进行专业学科结构调整等多条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球科学进展》2008,23(7):F0002-F0002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承办的第27期“双清论坛”干2008年3月30~31日在兰州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内陆河流域生态一水文集成研究”。来自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80余位水文水资源、地理地质、  相似文献   

8.
《岩土力学》2000,21(1):15
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定于 2 0 0 1年 5月在武汉举行 ,欢迎全国青年 (一般不超过 40周岁 )岩土力学工作者踊跃参加。会后将组织去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一天柱山进行科学考察。本次会议的主题如下 :岩土体基本特性和测试技术 ;岩土工程数值分析新方法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的软计算方法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模…  相似文献   

9.
《中国岩溶》2004,23(4):F002-F002,F003
由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等七个学术机构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等两家科研单位承办的“高分辨率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于2004年9月21-23日在桂林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我国台湾及内地的130多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0.
《岩土力学》2005,26(4):512-512
国际合作项目DECOVALEX-THMC第三次研讨会(The3rd Workshop of the International DECOVALEX-THMC Project)于2005年2月20日至25日在中国云南昆明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组织承办,来自瑞典、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芬兰和东道主中国在内的8个国家的4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冯夏庭研究员任组委会主席,并与本项目首席科学家、美国Lawrence Berkeley国家实验室Yucca Moutain核废料研究地下实验室项目负责人Chin-Fu Tsang和国际…  相似文献   

11.
1994年7月本人曾访台湾.通过对台湾一些大学、研究所和岩土工程顾问公司的初步了解,本文特对台湾环境地质特征与地质灾害问题做一简介.  相似文献   

12.
《岩土力学》2009,30(1)
由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等16个单位主办,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地下工程分会等4单位承办,杭州市土木建筑学会等5单位协办的海峡两岸轨道交通建设与环境工程高级技术论坛于2008年11月4—7日在浙江省杭州市新侨饭店隆重举行。论坛得到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香港工程师学会岩土分部、台湾财团法人地工技术研究发展基金会及香港岩土工程学会的共同支持。  相似文献   

13.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工程地质研究所(陕西罗克岩土工程公司)是专门从事岩土工程和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监测的实体。尤其在煤矿井下近水平定向钻孔的设计与施工、各类岩土体边坡和露天矿高边坡及滑坡等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勘察与防治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王驹 《铀矿地质》2005,21(6):F0004-F0004
2005年8月1日至3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讨会。这是我国高放废物处置领域的一件大事,是我国首次由政府部门举办的与高放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研讨会。来自国防科工委、环保总局、财政部、解放军总参谋部、总装备部、21基地、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研究所、金属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和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华理工学院等14所大学共近12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  相似文献   

15.
1999年8月24日~27日在南京状元楼成功地举办了高原和生态敏感地区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讨论会(Internationalsympasiumonhighaltitude&sensi-tiveecologicalenvironmentalgeotechnology),本次大会由南京大学地球环境计算工程研究所(ACEI)和美国麻省大学环境工程科学技术中心(CEEST)共同举办。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芬兰、巴西和中国等90名。国外著名学者有:环境岩土工程创始人,美国麻省大学方晓阳先生…  相似文献   

16.
国际边坡工程会议于2003年12月8日至10日在香港召开。本次会议由香港大学组织,并得到国际滑坡学会、香港工程师学会岩土分会、香港岩土与地质环境专家联合会、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支持。在会议上,有四个专家作了大会特邀报告,会议组织与会代表分别对边坡工程、绿色边坡、渗透与降雨、监测、模型、分析、实例研究、GIS与专家系统、泥石流、锚杆、松散填土中的土钉等专题进行了研讨。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5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有四人出席了会议,其中,冯夏庭教授担任了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并担当G…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和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组织,核工业二0三研究所承办的中日韩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讨会于2008年12月1~5日在陕西西安举行。来自日本、韩国以及国家核安全中心、中核地质单位、大专院校等部门的30多位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导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岩土力学》2005,26(12):2034-2034
2005年11月12日,河海岩土(www.GeoHohai.com)创立全球华人网上岩土家园,并向全球华人岩土学者开通,无论你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网络,你就可以找到您在网上的家园,找到您的朋友。全球华人网上岩土家园的开通,先后经过了2个多月的筹划、设计与调试。今年8月,第二届全球华人岩土工程学术论坛在河海大学举办,论坛期间,南洋理工大学楚剑教授、台湾亚新顾问公司秦中天博士等不少友人提出应该建立一个全球华人岩土学者网络平台构想,通过网络大家可以进行交流和开展合作研究。河海岩土作为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决定依托河海岩土网,建立全球华…  相似文献   

19.
《地质力学学报》2006,12(4):405-405
会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20个省市自治区的43个单位,1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李廷栋、马宗晋、张宗祜、翟裕生、汪集呖、邓起东、赵文津、康玉柱等院士出席了本次讨论会。国土资源报等新闻单位对会议进行了报道,会议汇编了《“大陆构造与资源环境”暨第七届全国地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体物理数学模拟专业委员会承办,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专业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湖北省无损检测学会、《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岩土力学》编辑部协办的“全球华人中青年学者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论坛”将于2003年10月28~30日,在武汉风景秀丽的东湖召开。 本次论坛将以21世纪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为主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前沿课题,就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的最新动态、发展方向、重大工程实例展开研讨与交流,促进学科的发展和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解决。 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50余篇,目前正在编辑出版之中。 会议专题有:岩土力学的基础理论与分析方法研究进展;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岩土工程检测、监测与信息化新技术;灾害环境下的重大工程安全性研究;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与能源储存;西部大开发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重大岩土工程实录。 会议期间将有钱七虎、王思敬、孙 钧、宋振骐、张楚汉、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