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省境内有宿松群与大别群接触关系性质的厘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明金  汤加富 《现代地质》1998,12(4):541-547
运用构造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详细解剖了安徽省境内宿松群与大别群在几个重要地段接触关系的性质,提出宿松群南西部的大别群主要是变形变质侵入体,与宿松群为先侵入,后构造的接触关系。在宿松群大新组厚层白云质大理岩之上发现多层透镜状层间砂砾岩层,沉积和构造标志均显示其层位在大新屋组之上,对原来认为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和底砾岩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
摘 要  运用构造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详细解剖了安徽省境内宿松群与大别群在几个重要地 段(猪婆寨、梓树坞、杨岩、大新屋和柳坪)接触关系的性质‚提出宿松群南西部的大别群主 要是变形变质侵入体‚与宿松群为先侵入、后构造的接触关系。在宿松群大新屋组厚层白云 质大理岩之上发现多层透镜状层间砂砾岩层‚沉积和构造标志均显示其层位在大新屋组之上 (新建为梓树坞组)‚对原来认为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和底砾岩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原宿松群的深入研究 ,将其解体为蒲河片麻岩套与宿松岩群。宿松岩群与大别群在南部经历了先侵入 ,后韧性剪切变形 ,再构造破碎的复杂过程 ,并非不整合接触 ;在北部为过渡或构造叠置关系。重新厘定宿松岩群的构造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甘田坳岩组 (新建 ) ,柳坪岩组、大新屋岩组、梓树坞岩组 (新建 )所组成 ,并从地层序列、微古组合、地质年代等方面论证了宿松岩群属新元古代 ,为重新认识大别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安徽宿松群的甄别及时代归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原宿松群的深入研究,将其解体为蒲河片麻岩套与宿松岩群。宿松群与大别群在南部经历了先侵入,后韧性剪切变形,再构造破碎的复杂过程,并非不整合接触;在北部为过渡或构造叠置关系。重新厘定宿松岩群的构造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甘田坳岩级(新建),柳坪岩组、大新层岩组、梓树坞岩组(新建)所组成人地层序列、微古组合、地质年代等方面谁了宿松岩群属新元古代,为重新认识大别山带的形成演化提供子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中祁连东段花石山群与湟中群之间不整合关系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祁连地块东段花石山群与群之间的接触关系,前人一般认为是平行不整合或整合关系。但我们对湟中县东岔沟剖面花石山群、湟中群和湟源群的沉积、变形、变质特征研究表明:花石山群与下伏湟中群之间存在着沉积环境、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的间断或不连续性,接触部位上、下地层产状也不一致。因此认为花石山群与下伏湟中群可能为角度不整合关系。这一角度不整合的确定使得已经建立起来并广泛接受的中祁连地块东段前寒武纪地层格架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郭进京  任留东  白瑾 《地学前缘》2011,18(3):211-220
分布于五台山地区的古元古界滹沱群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地质演化过程,对华北克拉通东、西部陆块之间的华北中部碰撞造山带的形成时代和演化具有关键性的地质约束.通过对滹沱群与下伏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滹沱群沉积岩石序列组合特征、构造变形样式和已有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1)滹沱群呈区域性角度不整合覆盖于新太古代五台群...  相似文献   

7.
中祁连地块东段花石山群与湟中群之间的接触关系,前人一般认为是平行不整合或整合关系。但我们对煌中县东岔沟剖面花石山群、但中群和惶源群的沉积、变形、变质特征研究表明:花石山群与下伏惶中群之间存在着沉积环境。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的间断或不连续性,接触部位上、下地层产状也不一致。因此认为花石山群与下伏惶中群可能为角度不整合关系。这一角度不整合的确定使得已经建立起来并为广泛接受的中祁连地块东段前寒武纪地展格架等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南部的低级变质岩:宿松群和张八岭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别山南部的浅变质岩指宿松群和张八岭群。前者为扬子大陆被动边缘沉积,不整合在扬子大陆晚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之上,后者为古大别洋的洋壳,它和北部浅变质岩佛子岭群和梅山群一起,与洋壳俯冲造山带主要构造单元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大别山地区的“大别群”,在湖北和安徽境内呈近东西—北西西向出露。这套变质杂岩为一套蓝闪片岩相、铁铝榴石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和榴辉岩相所组成。它们不整合伏于浅变质岩系之下。“大别群”的时代,经湖北区测队用锆石铀-钍-铅定年法获得四组年龄数值,其变化在1952—2424万年之间,采  相似文献   

10.
沿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西段出露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沙木罗组,创名于革吉县盐湖区南部的沙木罗,定义为一套较稳定环境下形成的晚侏罗统—早白垩世滨浅海相沉积。之后众多学者在结合带不同地区分解出"木嘎岗日群"和"沙木罗组",但二者地层序列划分一直沿革岩性组合差异或粒序变化特征,未获得角度不整合接触的确凿证据。作者于改则地区沙木罗组底部首次发现底砾岩及下伏木嘎岗日群顶部粘土质风化壳,并据此确定该区沙木罗组与下伏木嘎岗日群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该底砾岩的发现对研究新特提斯洋构造演化、古地理环境、沙木罗组地层地质时代下限及沉积相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秦岭二郎坪群和石界河群之间发现了一条强应变带(称之为回龙湾强应变带)呈NNW-SSE向延伸,面理置换强烈,韧性剪切变形特征明显,糜棱岩发育。该强应变带的发现表明,二郎坪群和石界河群之间既非不整合接触,也不是整合接触,而是断层接触关系,结合原岩建造,沉积环境和变质作用特征,作者认为二郎坪群和石界河群之间并非简单的地层学上下关系,而是两上近乎同时异地的变质地质体。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大别群、红安群、应山群是湖北省大别山—河南省桐柏山南麓广泛出露的前震旦纪地层(图1)。长期以来,一些地质前辈、院校和各地质单位对上述地层及变质岩学进行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地质资料。但是,由于地层时代确定缺乏依据,各群之间的接触关系不清,致使地层划分和对比较混乱,在对该区的大地构造问题的认识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地区的“大别群”,在湖北和安徽境内呈近东西—北西西向出露。这套变质杂岩为一套蓝闪片岩相、铁铝榴石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和榴辉岩相所组成。它们不整合伏于浅变质岩系之下。“大别群”的时代,经湖北区测队用铁石铀-钍-铅定年法获得四组年龄数值,其变化在1952—2424万年之间,采用韦瑟里尔谐和图法,对数据进行的回归分析,获得上交点年龄值为29亿年。“大别群”的上限及代表的年龄值为20亿年左右。安徽区测队获上覆宿松群大兴组下部同位素年龄值为18.5亿年(图1)。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石碌群层间及相邻地层的接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碌群第三层与第四层属连续沉积,并非角度不整合接触,石碌群各层之间的为连续沉积关系,石碌群同上覆石灰顶组和青天峡组之间存在角度不整合面,并分别与晋宁运动和加里东运动相对应,这些角度不整合面多因后期强烈的构造作用而破坏,戈枕韧性切带多期活动,形成抱板杂岩逆掩于石碌群之上的构造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别变质地体的构造样式及变形序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别山区晚太古代大别群变质岩系,经历了复杂的变形过程。在大别变质地块内部识别出两套大型剪切带,它们在该区构造格架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还分析了变质的上壳岩、片麻岩和剪切带内的变形特点。实际资料说明,剪切带内的褶皱是由于剪切的不稳定性及平行面理局部缩短形成的,这些大型地壳剪切作用多伴随有挤压流动或伸展流动。根据褶皱叠加关系以及剪切带、新成体交切关系建立了大别群总体构造序列。该区提供了一个研究中下地壳作用的窗口。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北缘达肯大坂群与滩间山群的接触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元祁 《地层学杂志》1996,20(2):123-127
柴达木北缘古元古界达肯大坂群片麻岩系与上奥陶统滩间山群绿片岩系之间先存的角度不整合已经受到后期滑脱构造变形的强烈改造,是一种变质岩区特有的构造接触关系——隐蔽不整合,从而明确"过渡带"片岩系实质上是一条变质滑脱带,是伸展体制下低角度正断层沿不整合面滑脱拆离的产物,其主体应划归达肯大坂群。  相似文献   

17.
陕西汉中马元铅锌矿床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VT(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是一类产于碳酸盐岩中的、具有显著后生特征的铅锌矿床.马元铅锌矿床形成于扬子陆块北缘稳定陆表海环境中的汉南基底隆起边缘.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中新元古界火地垭群、上震旦统灯影组和寒武系.中、新元古代火地垭群位于碑坝隆起中心部位,灯影组和郭家坝组出露于隆起的周缘.灯影组与火地垭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与郭家坝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大别群的微古植物组合特征及其时代作了分析,并根据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含矿性及地层接触、同位素年龄等方面的资料,对大别群与邻区相当地层的对比问题,提出了自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佳木斯中间地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前人确定的黑龙江群与麻山群的界限、接触关系及两群变质地体的性质提出疑义。笔者认为,两群变质地体的界限不在湖南营组(原黑龙江群顶部)与西麻山组(原麻山群底部)之间,而在湖南营组与下伏的原山嘴子组之间;它们不呈整合过渡接触,而是呈构造接触。本文重新认识和研究了黑龙江群变质地体的性质,认为不是区域变质地层单元,而且存在大型韧性剪切带,并论述了大型韧性剪切带的糜棱岩、微构造、变质作用等性质。  相似文献   

20.
黄仲权 《云南地质》1995,14(1):69-78
云南中东部前震旦系昆阳群滑覆构造黄仲权(云南省地质矿产局)昆阳群地层正倒之争,至今认识尚有分歧,主张正层观点的同志,认为因民组与下伏地层之间为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其间存在“东川运动”,持倒层观点的同志则认为因民组与下伏地层之间为断层接触,下昆阳群因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