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地质力学方法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及矿床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地质力学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若干规律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诸多方面的应用作了归纳,并通过若干典型实例,阐明了地质力学方法在区调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阐明了地质力学方法在矿床勘探中具有战术的指导作用,最后扼要阐述了地质力学前景。  相似文献   

2.
周启永 《广西地质》1998,11(4):7-14
文章就地质力学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等方面的应用作了归纳,通过典型实例,阐明了地质力学方法在区调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矿产勘探中也具有推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主要论述了地质力学从构造形迹入手,通过构造体系的划分与研究来探讨地壳运动及动力来源的学术思想;评述了地质力学的几个基本观点和工作方法;提出了地质力学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希图能达到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活跃地质力学学术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地质论评》1944,9(Z3):347-374
Ⅰ.地质构造 1.南岭东段地质力学之研究李四光地质力学为本人新创之名词,涵义为应用材料力学之原理,并就岩层变形後其所受应力分配之现象,以解释地质构造。更由是而求出若干地质力学原理。南岭包括东江北江韩江流域与  相似文献   

5.
赵庆生 《地质科学》1980,15(4):377-385
地质力学在工程地质学上的应用有着广阔前景。本文在分析温家山莲花状构造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方法,分析和讨论了该体系内岩体结构的形成、分布和力学特征及其岩体工程地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格顶井田的实际地质资料为基础,应用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井田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以及各种构造之间的复合关系,讨论地质力学的工作方法在井田地质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西安地区断裂构造活动性的地质力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地质原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相似材料三维地质力学模拟方法,对西安地区的断裂构造活动性进行了两个方案的模拟试验。建立了断裂构造近期活动的动力学模型,并阐明了西安地裂缝的形成与断裂构造活动的关系。本文详细论述了这项研究的模型设计、模拟方法和技术以及全部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地质力学是研究地质构造方法之一。在本世纪廿年代国内外就有一些地质学家把应力理论应用于解释地质构造现象,这就是地质力学发展的开始阶段。在我国最先倡导地质力学的是李四光同志,他用毕生的精力从事这项研究。《地质力学概论》是李四光同志一生辛勤劳动的结晶,他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在矿产普查和勘探、水文、工程地质工作及地震预报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受到广  相似文献   

9.
地质力学理论对中国深层油气勘查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地质力学是我国著名地质科学家李四光创立的一门以系统论为基础,以构造体系为核心内容、跨学科的系统构造地质学理论。七十多年来,在区域地质、地震地质、地热勘查、第四纪地质、地壳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发展;在固体矿产、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预测,指导部署勘探方面硕果累累。文章回顾了中国油气勘探历程,总结了地质力学理论在中国常规油气勘查思路和方法的成功经验,在松辽、塔里木及江汉等多个重要含油气盆地的发现中,地质力学理论起到了实用效果,并认为地质力学理论将一如既往,在我国深层油气勘查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岩土力学》2008,29(5):1279
本书首先概述了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意义、特点、要求和方法及分类,然后介绍了拱坝整体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理论方法、加载技术、测量技术,并进行了拱坝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实例分析,与国内外主要拱坝的整体稳定试验比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矿产地质50年来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是从矿产普查勘探工作、矿山资源开发工作、地质科学研究和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工作等4个方面回顾了建国50年来中国矿产地质的科技进步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此基础上,笔者希望我国地质矿产研究者在成矿理论、找矿技术方法和区域性、全球性成矿规律等方面有所突破,并提出了应加强中西部的地质矿产研究、重视新类型矿产的发现和向海洋要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或规划的制定,都把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成果作为重要的依据。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多只限于某一单矿种或某一矿组;多矿种综合性的定量评价实例尚未见到。本文以区域内所有矿种的矿床、矿点、矿化点构成的整体,在地质评价的基础上,于技术可行的条件下对探明的矿产可利用储量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进行工业开发的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先以区内大量地质勘查和开发利用的实际资料,对矿产资源优劣类型进行定量评判,论述矿产资源经济价值,以其为基础对矿产资源经济区进行划分。再按区内优势矿产资源进行开发系统评价,并分别提出开发对策意见。最后论述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的主要结论,总结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4年新疆地质矿产勘查进展及2005年工作思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2004年新疆地质勘查工作在铜镍、金、铅锌、锑、钨、铁、煤和非金属等矿产勘查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了一批矿产地,扩大了矿床远景,增加了资源储量,确定了一批有找矿前景的重要成矿区带、基础地质研究工作也有新发现和新认识,2005年地质勘查工作将继续坚持“主攻天山,深化阿尔泰山,开拓昆仑、阿尔金山”的总体布局和“区划、区调、物化探、勘查、科研五统一”的工作原则,主攻煤、富铁、铜镍、富铅锌、金、铀等国家和自治区急需的矿产及具有大型.超大型找矿前景和显开发效益的矿床.围绕找矿部署,开展基础性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和矿产资源评价工作;服务矿山开发,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采取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综合找矿、加强生产科研联合攻关等措施,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
能量色散 X射线荧光方法以其轻便、快速、低成本在现场及时取得元素含量数据的特点 ,在矿产资源评价和选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丰富的资料说明这一方法在地质工作各阶段的应用效果、意义和前景  相似文献   

15.
区域矿产资源经济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昌明 《地球科学》1998,23(2):215-218
区域矿产资源经济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区域矿产资源经济研究与人口、环境科学汇流,更加注重应用研究,研究目标的多元化,研究地域的扩大化,研究方法的现代化.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有:区域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区域矿产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的客观标准;区域矿产资源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区域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区域矿产资源经济研究模型系统的开发等.  相似文献   

16.
浦志伟  朱裕生 《地质论评》1993,39(6):508-514
成矿信息的提取是矿产预测的重要手段,其方法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预测成果的可靠性。在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干预模型的构成,突出与成矿有关的信息;抑制某些成矿意义不明显和属干扰的信息,有目的地使模型向反映成矿信息的方向逼近,提高模型与矿床实际赋存地质环境的吻合程度,均是成矿信息提取和强化的内涵。本文从研究实践中总结了先验约束模型和非先验约束模型的强化方法,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中已取得  相似文献   

17.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在地矿点源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论述了如何利用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来建立有关数据字典,如何在数据模式设计以及地质数据描述上采用这套代码,实现地质信息共享。重点论述了地在太点源信息系统中的方法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技术与地矿工作信息化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吴冲龙 《地学前缘》1998,5(2):343-355
地矿工作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地矿工作信息化水平,也已经成为衡量地矿工作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地矿工作信息化工程的核心,是地质矿产信息系统建设,而主要技术手段是计算机应用。当前,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地质工作的全过程,成为地质工作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的主流,极大地推动了地矿工作的前进。地矿工作信息化领域的计算机应用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多个分支前缘。本文根据所掌握的几个主要方面的资料,评介了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在地矿工作信息化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矿权的生产与经营--论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权及矿权市场的建立,为地勘行业的找矿成果进入市场搭建了平台,矿权的生产与经营是国有地勘单位最具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方向,商业性地质工作是地勘单位获取利润的重点,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企业为主体,以局为单元,以效益为目的,地勘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20.
陈龙桂 《矿产与地质》1991,5(5):382-387
区域矿产资源经济综合评价是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和地质经济学科中十分重要的新分支.本文侧重讨论了区域矿产资源经济综合评价中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价指标效果值的确定、综合评价方法和计算机评价系统的建立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