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面气象测报数据处理软件 AHDM4.1没有自动传报功能 ,但留有自动传报程序接口。根据宝鸡站的实际情况 ,编写了一个自动传报程序。该程序可拷贝到 C:\AH子目录下 ,在“数据采集、编报”功能模块中选择调用。自动传报主程序采用Quick BASIC编程 ,采用结构化、模块化设计 ,便于维护 ;运行过程中随时给以中文提示 ,操作界面清晰、友好 ,简便易学。该程序适用于上星发报或采用分组数据交换网发报的台站。1 自动传报程序的功能对用 AHDM4.1编出的各类气象报自动转换成上星和分组交换网需要的格式发出 ,并留底。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 ,在分… 相似文献
2.
AHDM4.1是台站目前普遍使用的地面测报软件 ,在用其预审气表时 ,我们发现该软件在审核 3次观测夜间不守班站地面气表 -1中 ,还存在一些缺陷 ,如正点自记风速尾数不为 0、3、7,地面0 2时地温计算错误 ,各时日照时数大于 1 .0 ,0 2时定时风向风速与自记记录矛盾 ,定时降水量、能见度和雪深与天气现象不配合等非常明显而且确定的错误 ,用该软件审核却不提示出错信息。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设计编制了一套外接补充审核程序 ,在使用 AHDM4.1自带程序审核的基础上运行此程序 ,可对除 AHDM4.1能够审核以外的 8类 3 9种疑误信息给出明确提示 ,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详细介绍了采用Excel办公软件设计一个地面气象测报风向角度转换器的设计方法,得出设计一些小工具不使用专门的编程软件来编写也能够实现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地面测报程序中加入屏显报文程序的设计郑秀琼,徐毓钟(甘孜州气象局邮码626000)1设计得显报文程序的意义在地面测报工作中自使用了《DMCX一SI》程序以来,使观测员从繁重而紧张的查算编报工作中解脱出来,大大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测...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0年6月至2002年12月上海地区空气污染物浓度和地面风向资料,统计了月平均污染物浓度随偏西风频率的分布,两者具有一致的趋势。首要污染物:PM10平均浓度风玫瑰图显示高浓度对应偏西风向的出现,各季节均表现出此特性。由于冬、夏半年主导上海地区的天气系统的不同,分冬半年和夏半年统计了各污染物浓度日变化随风向日变化的均值和标准差,当风向由非西风转为偏西风或连续受偏西风影响时,污染物浓度有所上升,不同污染物间,PM10浓度对地面风向的改变较SO2和NO2更敏感。 相似文献
6.
根据长湖实测资料,发现长湖湖水调温效应随着偏南风与偏北风的天气过程的转换而改变方向,冬季南北两岸都受到增温效应的影响,夏季南北两岸又受到降温效应的影响,其结果必然导致南北两岸温差的减小,冬季的偏南风天气过程,改善了北岸的小气候环境,使得湖的北岸也具有冬暖的小气候特点,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利用Visual Basic 6.0编程实现自动气象站Z文件的自动传输、翻译、处理和图形显示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AHDM》地面气象预测数据处理软件,其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具有较的逻辑判断能力,但在具体操作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基准气候站一小时一次观测,需要每小时人工启动《AHDM》测报程序。本文利用WIN98“计划任务”实现自动启示《AHDM》,这样即可方便工作人员,又有实现WINDOWS的多任务功能。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动站运行以来 ,由于观测环境不同及软件还存在问题 ,致使观测中经常遇到一些不正常情况 ,给观测工作带来了麻烦。1 资料卸载为空 ,需人工卸载正点 0 0分 2 0秒后微机自动卸载定时数据 ,显示卸载框 ,值班员可以从卸载框中查看数据是否正常 ,但有时软件只卸载B组数据 ,A组数据为空 ,正点资料框无数据。如果错过了正点资料卸载的几十秒钟 ,而只注意到信号灯SYN由红变绿 ,误认为传走的是正确资料 ,又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查看 ,容易造成资料缺测。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发生 ,若出现时能及时发现 ,重新人工卸载数据就可以进行补救。人工卸载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新版地面测报软件在数据采集、报表审核、年报表统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如何查找错误及如何解决统计错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利用我国基本和基准气象台站1956—2005年的一日4次风向和风速资料, 对近50年我国风向变化做了尝试性分析。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年最大风向频率呈减小趋势, 其中西北、华南和西南地区最大风向频率减小趋势最为显著, 只有西部个别地区略有增加; 全国大部分地区年最大风向频率对应的风速均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同时, 年最大风向频率对应的风速减小趋势比年平均风速的减小趋势更为显著, 最大风向频率对应的风速减小是平均风速减小的主导因素; 我国冬季主要盛行的偏北风和夏季主要盛行的偏南风都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偏北风(冬季)和偏南风(夏季)的减小主要是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减弱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14.
风向变化特征在季风模拟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抓住季风风向具有季节性反转这一最本质的特征,引入了“有向转角”的新概念,它与传统盛行风夹角的概念不同,能够反映风向逐日变化的方向性和旋转角度的大小。用欧拉观点揭示了季风风矢量随时间演变的旋转特点, 体现了季风风向独具特色的季节演变过程。同时,发现不同地区风向的季节循环有6种基本类型:(I)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旋转、(II)先逆时针后顺时针旋转、(III)完全顺时针旋转、(IV)完全逆时针旋转、(V)风向稳定型和(VI)风向变化不稳定型。且季风风向的季节性反转主要通过前四种旋转方式来实现。分析了这6种风向变化型的全球分布特征,研究了它们与大气环流系统演变的联系。并进一步将“有向转角” 概念用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MIP试验8个模式的模拟评估,结果表明,这一概念的引入能从逐日变化的角度凸显风向变化过程,不仅能够客观反映模式模拟季风风向逐日变化的动力过程以及风矢量旋转方式的全球分布,还能体现模式对大气环流系统季节演变的表征能力。研究还发现在这8个模式中,大多数模式基本能把风矢量旋转方式的全球分布形式模拟出来,但对于季风区风矢量旋转方式的模拟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从风向变化的实际出发,根据平均风向的计算方法必须能反映前后风向相关这一实际情况,提出用梯形平均法来计算平均风向。理论分析和模拟检验表明:①理论上观测误差的处理上算术平均法和梯形平均法是等价的,拟合误差上梯形平均法优于算术平均法;②统计上算术平均法和梯形平均法都通过了Watson-Williams检验,但具体到平均偏差、可信度上,梯形平均法要优于算术平均法。所以梯形平均法是平均风向更适当的算法,建议作为风向平均值的算法。 相似文献
16.
采用风廓线雷达5波束探测模式的数据对测风精度进行评估分析,用垂直波束和其中两个相邻倾斜波束的探测数据构成一对计算因子,通过对同一距离高度上的4对计算因子进行误差分析,评估风廓线雷达的测风精度,得到水平风在垂直指向连续高度上的精度。对北京延庆CFL-08风廓线雷达2010年3,6,9,12月4个典型代表月份逐日连续探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该雷达满足风速误差不大于1.5 m·s-1、风向误差不大于10°探测精度要求的最大探测高度6月、9月为8 km,3月、12月为6 km,基本符合该雷达探测高度的设计要求。信噪比、大气风场的不均匀性是影响雷达测风精度的主要因素:信噪比影响了高空的测风精度,-15 dB可以作为判断雷达测风可信数据最大探测高度的阈值;晴空大气出现的风场不均匀性对风廓线雷达的测风精度影响不大,降水出现时环境风场不均匀性造成水平风向、风速的测量误差较大,不能满足测风精度要求,特别是对流性降水发生前的1~2 h,水平风向、风速的方差增长迅速,可以作为强降水出现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18.
当自动气象站观测仪器发生故障或运行性能下降,通常是利用专用设备进行维修和检定,但为安装在十数米或数十米高度的风观测仪器进行日常维护会有较大困难。为提高测风设备的维护能力,提出了基于观测记录的风向传感器故障检测方法。利用全国2009—2011年2420站逐小时极大风速的风向和瞬时风速的风向资料,基于风向传感器的格雷码盘的编码原理,设计了风向传感器格雷码失效故障的检测方法,对全国的风资料进行了质量控制,同时通过模拟格雷码失效后风向变化情况,评估了格雷码失效故障所造成的影响。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逐时极大风速的风向和瞬时风速的风向资料,可检测格雷码失效故障;(2)格雷码第二至七位出现失效故障的台站在全国所占比例为0.4%~0.8%,格雷码第一位出现失效故障的比例为2.6%;(3)格雷码失效对风向观测数据的质量影响较大,特别是失效格雷码为第四至七位时,甚至会造成风向频率的分布完全失真。 相似文献
19.
两种模式在风电场风速预测应用中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贺兰山风电场测风塔实测资料和同期WRF、BJ-RUC模式预测结果,对2种模式在风速预测中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月尺度上,2种模式预测的风速月均值普遍较实测值高,且WRF较BJ-RUC更接近实测值;WRF预测的月平均风速标准差普遍较实测低,而BJ-RUC普遍比实测大;春季WRF预测效果整体上较BJ-RUC好,其它季节WRF预测的月平均风速均方根误差较BJ-RUC的小,但与实测风速的相关性较BJ-RUC与实测风速相关性差。日尺度上,凌晨至中午前后和傍晚至前半夜2个时段,2种模式预测风速普遍比实测值大,而中午至傍晚时分正相反,预测值普遍较实测小。2种模式对〉12 m·s^-1风速预测的均方根误差最小,其次是3~12 m·s^-1,〈3 m·s^-1风速预测的均方根误差最大,但BJ-RUC对3~12 m·s^-1范围风速的变化趋势把握能力较好。WRF和BJ-RUC都普遍低估了1~4 m·s^-1风速段的频次,对5~10 m·s^-1范围频次普遍明显高估,对10 m·s^-1以上风速,WRF预测频次较实测低,而BJ-RUC预测频次则较实测高。BJ-RUC对该区风向的预测能力较WRF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