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2 毫秒
1.
谢叶伟  刘兆刚  赵军  李勇  张磊 《地理科学》2010,30(3):428-434
以海伦市1986年,1995年和2007年3期TM影像为基础数据,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对沿海市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①旱田和水田面积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增长速率由快变缓,主要由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换而来。②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持续下降;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的面积一直保持着增加态势,增长速率由缓变快,使得土地利用强度有所上升。③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优势度整体上升、景观多样性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城乡建设用地的类斑近圆指数最大,林地、未利用土地和水域斑块破碎度增加。④人为因素中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在土地利用变化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和GIS的松嫩沙地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利用1986年和2000年2期TM影像资料,建立相应的空间图形库系统,定量分析了松嫩沙地典型区近15a来土地利用数量变化,从土地利用斑块特征、斑块空间邻接关系变化和主导变化类型角度对土地利用/覆被格局进行了清晰的空间描述。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该区土地利用量变和质变活跃。耕地面状成片、条带状延伸和斑块状空间扩展,从整体上呈现集中化特征。较大面积的草地和林地被分割、破碎化,小块盐碱化草地空间聚集与扩张。耕地与草地、草地与盐碱地空间相邻度变大,草地开垦强度增大、土地盐碱化日益严重。空间变化上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相互转化,以草地、林地-旱地,草地-未利用地,未利用地-旱地、水田及旱地-水田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榆林市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根据1986年和2000年两期TM影像资料和其他辅助资料, 运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 分析了榆林市农业景观格局变化, 包括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变化速度和区域差异等特征, 以及各景观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 并对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14a间, 榆林市未利用地减少1305.56km2, 其中主要是沙地减少; 耕地、林地、草地分别增加567.11km2、99.6km2和616.79km2; 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率最大, 分别为-22.11%和18.18%; 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各类型间的转化突出表现为未利用地向草地转化, 草地向林地和耕地转化。榆林市近十几年景观类型发生了明显转换, 土地整治取得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4.
以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地区缅甸段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重心测度、动态变化及景观指数等模型,对其1993年~2017年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状况进行探究,得出以下结论:(1)随时间演进,研究区林地显著扩展而草地、耕地、灌丛及水体等均大幅减少,建筑用地虽扩展显著但比重始终较小;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重心及其转移变化差异显著,24年间,建筑用地、耕地、草地、水体及湿地重心均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而林地与灌丛重心偏向西南。(2)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整体较快但小幅放缓,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林地、草地及耕地等用地类型上;随时间演进,各用地类型均发生了较明显的相互转化,其中以林地、草地、耕地及灌丛的间转化最为显著。(3)从斑块类型尺度来看,研究区不同用地斑块间的景观指数及其变动差异悬殊,整体而言,灌丛、草地及耕地的斑块密度明显较高但形状规整程度显著较低,而林地的平均斑块面积远大于其余地类。(4)从景观总体尺度来看,研究区景观的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均持续降低而破碎度指数整体减小,各用地景观面积差异持续扩大且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不断降低,整体呈由分散分布向集中布局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以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地区缅甸段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重心测度、动态变化及景观指数等模型,对其1993年~2017年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状况进行探究,得出以下结论:(1)随时间演进,研究区林地显著扩展而草地、耕地、灌丛及水体等均大幅减少,建筑用地虽扩展显著但比重始终较小;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重心及其转移变化差异显著,24年间,建筑用地、耕地、草地、水体及湿地重心均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而林地与灌丛重心偏向西南。(2)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整体较快但小幅放缓,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林地、草地及耕地等用地类型上;随时间演进,各用地类型均发生了较明显的相互转化,其中以林地、草地、耕地及灌丛的间转化最为显著。(3)从斑块类型尺度来看,研究区不同用地斑块间的景观指数及其变动差异悬殊,整体而言,灌丛、草地及耕地的斑块密度明显较高但形状规整程度显著较低,而林地的平均斑块面积远大于其余地类。(4)从景观总体尺度来看,研究区景观的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均持续降低而破碎度指数整体减小,各用地景观面积差异持续扩大且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不断降低,整体呈由分散分布向集中布局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定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柴达木盆地土地利用观状图为基本图件,在CIS支持下编制了柴达木盆地土地利用景观图。在此基础上选取多种景观指数,即选取斑块大小、斑块数、聚集度、相似邻接百分比、景观优势度指数、面积加权的平均斑块分形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度指数等主要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地分析柴达木盆地荒漠绿洲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景观的主要斑块类型为未利用土地和草地,二者面积之和占全区的95%左右;绿洲景观以耕地、园地、林地以及城镇工矿用地等形式镶嵌在景观中,它们由于受到绿洲内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分形指数大,破碎度高;园地、水域与沼泽、林地和耕地的分布均比较分散,与其它类型相互混杂分布,说明绿洲内部缺乏高度连接的景观,生态系统脆弱;总体上看,柴达木盆地的景观比较单调,多样性指数较小,破碎化程度较低,景观异质性不高。  相似文献   

7.
在GIS和分形理论的指导下,将延安市宝塔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类,得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宝塔区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形维数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宝塔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风貌是以林地为基质,以草地、园地、居工、未利用地为斑块镶嵌结构,并且以水体和道路为线状廊道的景观结构模式.(2)宝塔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水体、道路、草地、林地、耕地、园地、未利用地,居工;而稳定性指数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水体、道路、居工、未利用地、园地、耕地、林地,草地.(3)宝塔区土地利用的各种景观指数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与干扰,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2000-2010年中国退牧还草工程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S技术支持下,结合景观格局定量分析方法,基于30 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中国退牧还草工程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动态度来判定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和区域差异,并在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探讨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①近1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草地和其他类用地为主,整体内部结构稳定少动。草地变化面积仅占2000年草地总面积的0.37%;林地、湿地、耕地和人工表面的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他类用地面积有所减少。②全区土地综合动态度均小于0.1%,土地利用/覆被变幅较小,除人工表面较活跃外,其他各类型变化相对缓慢,且各省土地利用区域差异较小。③研究区内景观基质未发生改变,区域景观破碎度递减,景观多样性水平上升,景观聚集度和连续性微弱下降,景观整体保持较完整态势。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使土地利用/覆被结构和景观格局均得以优化。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覆被变化与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结合景观格局数量分析方法,利用1973年MSS、1983年航空遥感土地利用图、1990年TM、2000年TM和2005年CBERS遥感影像对新疆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73-2005年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和城乡居民及建设崩地面积显著增加,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减少,未利用地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和草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城乡居民及建设用地、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土地利用变化经历了"显著变化-缓慢变化-显著变化-急剧变化"的过程.景观格局分析表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研究区景观破碎度、多样性增大,优势度减小.草地和未利用地对整个景观的控制作用减小,景观结构趋于多样和均匀.驱动力分析表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因素是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直接驱动力,同时还受产业结构因素和政策因素及人类干扰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中西段肃州区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景观空间格局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之一。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GIS技术(ArcGIS 8.1)和Fragstats Version 3.3软件,基于2000年Landsat5 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将研究区分为19个景观要素,选取斑块特征指数(斑块伸长指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分维数)、景观多样性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和景观空间构型指数(蔓延度、破碎度、分离度)等指标,对酒泉市肃州区进行了景观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肃州区景观的主要斑块类型为戈壁(沙地)、耕地、盐碱地和低覆盖草地,体现了景观的基质是戈壁沙地和农牧业绿洲类型的特点;(2)斑块特征指数表现为:农村居民点、耕地和低覆盖草地斑块密度较大,耕地、戈壁、低覆盖草地和盐碱地斑块边缘密度较大,反映出农村居民点多而分散,草地退化和耕地碎片化状况;(3)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表明景观异质性较高的特点,SHEI则表明景观中有一定的优势类型,以戈壁、耕地和盐碱地等景观类型占优势;(4)景观空间构型指数蔓延度反映了聚集度适中的特点,破碎度则反映肃州区景观总体受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小,戈壁、耕地、沙地、盐碱地分离度较小,反映出肃州区这些景观类型占较大面积,斑块相对聚集,构成控制性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digital land use data from 1995 to 2000 and road data, th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changes of Golmud, Qumaleb and Zhidoi are studied on a macro-scal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changes in highway buffer zones and city expansion are special subjects. A new formula is used to define the exact degree of dynamic land use. To adequately defin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the buffer zones, illustrating the changes at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the road, are recognized with ArcGIS 8.1 software. Prominent changes took place in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s from 1995 to 2000, and the area of built-up land increased by 323.8%. The comprehensive degree of dynamic land use is 2.25, and the degree of dynamic land use of built-up land i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cultivated land. Woodland has the lowest value. The used degree index of land resources declined by 38.8 from 1995 to 2000. Landscape changed dramatically which influenced ecological processes immensely. Different from the corridor effect of other traffic routes, the corridor effect of this section of road is not obvious and its “point” radiation effect can be easily seen. The expanding range of Golmud City is confined to a 3 km buffer, while for Wudaoliang, it is 1 km. No land use change happened in the Nanshankou buffer.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digital land use data from 1995 to 2000 and road data, th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changes of Golmud, Qumaleb and Zhidoi are studied on a macro-scal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changes in highway buffer zones and city expansion are special subjects. A new formula is used to define the exact degree of dynamic land use. To adequately defin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the buffer zones, illustrating the changes at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the road, are recognized with ArcGIS 8.1 software. Prominent changes took place in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s from 1995 to 2000, and the area of built-up land increased by 323.8%. The comprehensive degree of dynamic land use is 2.25, and the degree of dynamic land use of built-up land i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cultivated land. Woodland has the lowest value. The used degree index of land resources declined by 38.8 from 1995 to 2000. Landscape changed dramatically which influenced ecological processes immensely. Different from the corridor effect of other traffic routes, the corridor effect of this section of road is not obvious and its "point" radiation effect can be easily seen. The expanding range of Golmud City is confined to a 3 km buffer, while for Wudaoliang, it is 1 km. No land use change happened in the Nanshankou buffer.  相似文献   

13.
近10年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演变   总被引:95,自引:4,他引:95  
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1:10万中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经过分层提取,生成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格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而后在引入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破碎度指数以及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和景观类型转移模型的基础上,对中国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空间演变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重心向北偏东偏移20.93km左右,林地重心向南偏西移动20.35km,草地重心向南偏西方向迁移了18.45km,建设用地重心向南偏东移动,而未利用地重心则向西北偏移7.21km。  相似文献   

14.
呼和浩特市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IS技术对1987,2000年两期航空遥感影像进行空间叠加对比分析,从斑块及景观2个尺度对呼和浩特市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斑块尺度上,边缘区两期景观结构均以农田景观为基质,研究期内,农田景观、草地景观等缓慢减少,建筑景观明显增多;在景观尺度上,边缘区景观多样性指数趋于增大,优势度指数趋于降低.景观组分趋于复杂化、破碎化和多元化。分析其影响因素可知: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政策导向是变化的根本原因,人口的增加、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变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江浙沪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和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地理信息技术,以江浙沪地区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法分析了江浙沪地区的景观格局特征;运用CA—Markov模型对江浙沪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了模拟。1980-2005年期间,江浙沪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是建设用地增加迅速,耕地集聚减少,建设用地增加主要来自耕地转移,其贡献率达到93.11%。各类斑块类型的破碎度提高;林地和建设用地斑块平均分维数增加,斑块形状趋于复杂,斑块空间分布趋于集中。总体景观破碎度不断提高,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增加,景观均匀度有所提升:2005年CA—Markov模型模拟结果和遥感解译数据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指数达到91%,2010年和2015年模拟结果显示,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趋势显著,耕地和林地的减少呈加速状态,建设用地增加的速度降低。未来发展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注重生态格局安全,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又能兼顾生态保护,以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GI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with the help of searching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nd calculating the landscape indices, the land use changes of Qian'an County in both spatial and temporal aspects from 1945 to 1996 has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s and their ecological effects are discussed too.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Land use changed greatly in Qian'an during 1945-1996, characterized by a decrease in grassland, wetland and water bodies, and an increase in cultivated land, saline-alkali land, and the land for housing and other construction purposes. Grassland decreased by 175,828.66 ha, and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d by 102,137.23 ha over the half century. Accordingly, the main landscape type changed from a steppe landscape to a managed agricultural ecosystem. (2) Result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 that the land use change in the study area was mainly driven by the socioeconomic factors. (3)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in the area are characterized by serious salinization, degression of soil fertility and the weakening of landscape suitability.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GI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with the help of searching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ndcalculating the landscape indices, the land use changes of Qian'an County in both spatial and temporalaspects from 1945 to 1996 has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sand their ecological effects are discussed too.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1)Landuse changed greatly in Qian'an during 1945-1996, characterized by a decrease in grassland, wetlandand water bodies,and an increase in cultivated land, saline-alkali land, and the land for housing andother construction purposes. Grassland decreased by 175,828.66 ha, and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d by  相似文献   

18.
哈尼梯田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信息图谱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文英  角媛梅  范弢 《地理科学》2008,28(3):419-424
以云南省元阳县为例,建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变化信息图谱,对其图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征兆图谱更直观形象的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模式,提供时空复合的表达方式;土地利用斑块形态与空间扩展图谱的建立应用空间格局研究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将微观、宏观层次图形信息与变化过程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景观特征图谱建立以度量空间格局变化为目标的景观指数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的汉川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1~2002年汉川市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础,选取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及景观生态学指标中的多样性、均衡度和优势度指数,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和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年以来,汉川市土地利用结构中,水域、未利用地有所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林地、耕地变化幅度和动态度最大;12年来汉川市土地利用处于调整和发展期,生态景观和均质程度在上升。综合分析表明,人口、经济、政策在土地利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