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探查采空区(塌陷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具有一定的优势。讨论了在营城煤矿未知采空区及塌陷区运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测量的结果,得到该煤矿采空区及塌陷区的地球物理特征,从而为营城矿煤采空区及塌陷区的探查与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禹州市采取得力措施,深入开展煤矿塌陷区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治理煤矿塌陷区22个,搬迁村庄6个,极大地改善了矿区环境,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刘庄煤矿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北部,是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阜阳新建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800×104 t/a,于2003年初开工建设,已于2006年10月16日建成试生产,因为煤矿开采引发了强烈的采空塌陷地质灾害,严重破坏了地质环境,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过对刘庄煤矿地面塌陷发育特征的发育研究,评价刘庄煤矿地面塌陷的稳定性并进行稳定性分区,进而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对合理规划、探索创新对塌陷区的治理方法、发掘塌陷区的土地资源、加快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徐州煤矿采区地面塌陷与诱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江苏省徐州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别论述了徐州地区煤田地下采煤历史、现状和煤矿采空地面塌陷的分布发育特征,阐述了塌陷区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煤矿采空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及塌陷区生态重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淮北市北区地表水体及采空塌陷遥感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淮北最新的彩红外航片,圈定本区地表水体,统计了其面积;分析了煤矿采空塌陷形成机制,建立了采空塌陷的遥感解译标志,以此圈定了煤矿采空塌陷区的分布范围,并对塌陷区内的土地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评述  相似文献   

6.
为了增加塌陷区耕地资源,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本文通过对海孜煤矿塌陷区进行实地勘查,室内测试和实验,分析塌陷区煤矸石充填复垦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塌陷区的地形地貌条件有利于土地复垦工程的实施,较高的地下水位可以为重构土壤提供充足的水分;塌陷区塌陷深度小,且绝大部分塌陷区已达到稳沉状态,有益于煤矸石充填复垦;大量的煤矸石为充填复垦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煤矸石中有害元素含量低,复垦后不会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显著的污染,且煤矸石的块度组分有利于水分的保持和上移。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淮南市大通煤矿具有近百年开采历史,因为煤矿开采引发了强烈的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同时大通矿区内岩溶塌陷发育,这些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严重破坏了地质环境,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过对大通矿区地面塌陷发育特征的分析研究,评价大通矿区地面塌陷的稳定性并进行稳定性分区,进而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对合理规划、探索创新对塌陷区的治理方法、发掘塌陷区的土地资源、加快塌陷地的综合治理,具有重大意义,也可作为同类地面塌陷区评价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煤矿的生产建设有力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对当地的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影响。为了缓解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矛盾,对塌陷区进行有效的治理,避免和减少对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以许厂煤矿矸石复垦区为对象,通过矸石物性特征和矸石需求量分析,评价矸石用于塌陷区回填和复垦的可行性,并应用于农田塌陷区及积水区治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新疆苇湖梁煤矿塌陷区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苇湖梁煤矿已有50多年的开采历史, 长期的地下开采造成了严重的地面塌陷。本文将新疆苇湖梁煤矿塌陷区作为研究区, 以2013年的IKONOS高分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以ArcGIS为支撑平台, 采用人机交互的解译方法对塌陷区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 结合实地调查验证的方法, 分析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特征。通过遥感调查发现: 研究区内发育规模较大、位于塌陷区周围的拉伸区的地裂缝约有64条;塌陷坑(群)约有94个, 主要分布于南北塌陷槽及两侧;塌陷回填区总面积达0.92 km2, 并在回填区发现了3个新塌陷坑。本文充分发挥了遥感技术宏观性强、速度快的特点, 调查结果反映了塌陷区灾害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永城市是我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由于地下煤炭的大量开采,采空区地面塌陷区成为最突出的地质灾害。本文主要论述了永城市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特征,并对地面塌陷的预防和塌陷区工地的整治提出了相应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1.
淮南煤矿塌陷区煤矸石填充复垦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分析淮南矿区煤矸石和地面塌陷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用煤矸石填充塌陷区的意义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纪的盆地原型与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以往各种观点都认为柴北缘盆地属于叠合盆地。本研究从沉积构造和沉积岩相的角度对盆地演化的叠合特征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柴北缘盆地在古近纪由三条北西向凹陷带组成,具有多个沉积中心,平面上呈现左行雁列;在新近纪总体上呈北西-南东向宽槽状展布,附有局部小型凹陷。因此,认为柴北缘盆地在古近纪为非对称走滑拉分盆地,在新近纪为挤压坳陷盆地。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早古生代古构造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和地震剖面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首先用人工合成记录结合11口井的VSP资料,对鄂尔多斯下古生界进行层位标定。在此基础上,对鄂尔多斯全区下古生界371条共长15 683 km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处理和地层解释,这大大提高了解释精度。以此为基础,把鄂尔多斯下古生界划分为5个地层单位,即寒武系中下部、寒武系中上部及冶里组和亮甲山组、马家沟群下部、马家沟群上部、平凉组和背锅山组,并作出了它们的等厚图。从这些等厚图可以看出:前4个地质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三凹”,即西缘凹陷、南缘凹陷和东缘凹陷(或东部凹陷)呈“U”形从西南东三面包围着一个中部隆起。最后一个地质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二凹”,即西缘凹陷和南缘凹陷呈“L”形镶嵌在一个巨大的鄂尔多斯隆起的西缘和南缘。到奥陶纪末,鄂尔多斯全区以及整个华北地台均变为隆起区,从而结束了鄂尔多斯隆起和凹陷并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根据自己研制的高压控温泥岩压实仪,对我国三水、泌阳和黄骅三个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和拗(凹)陷进行了压实模拟,从而证实了我国东部三个中新生代盆地和拗(凹)陷存在四个压实阶段,证实了泥质沉积物和地温梯度是严重影响压实和流体运移的主要因素,同时还证实了三水盆地和泌阳凹陷存在着严重的剥蚀。  相似文献   

15.
华南海岸沙丘岩的特征及其形成发育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正  王为 《第四纪研究》1990,10(4):334-343,T002
海岸沙丘岩是一种热带、亚热带干旱及季节性湿润地区特有的碳酸盐胶结的风成碎屑岩。本文对华南沿海沙丘岩的沉积结构、沉积构造特征,地球化学与古生物特征,及其胶结类型、成岩机制和发育模式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并讨论了与海滩岩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邓自强 《中国岩溶》1982,1(1):49-57
鼻岗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南部龙州与宁明县交界,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好的热带岩溶季节性雨林保护区。区内为上泥盆统至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岩溶地貌以典型的热带切割较深的峰丛洼地为主。岩溶水以地下河迳流形式向左江和明江排泄。 本区热带雨林发育,复盖率达90%,植株密,林冠高。热带植物对岩溶发育的作用,主要是:1)林区气候受树木的影响,年降水量较外围多200—400毫米,相对湿度偏大22%,从而促进地下水的循环和溶蚀作用。2)大量的植物残体枯枝落叶使土壤中腐植质含量较高,并含有较丰富的微生物,所产生的有机酸和其它酸类,对岩石能起腐蚀作用。3)植物根系发达,主根粗壮,常沿岩石裂隙向纵深生长,常导致岩石的破碎崩解,有利于加强导水性能和溶蚀作用。4)林区岩溶水水化学受地质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其类型为重碳酸钙型水,一般不含侵蚀性CO_2,方解石饱和指数Slc>O。但个别点侵蚀性CO_2含量较高,而Slc   相似文献   

17.
陈允福 《第四纪研究》1986,7(2):112-118
胶南隆起区位于山东境内的郑庐断裂带以东, 胶莱凹陷以南。属低山丘陵区, 以丘陵为主。超过500m的山峰有11座, 构成隆起区内向北西弯曲的呈北东一南西走向的最主要的分水岭。其分水岭北侧属潍河流域。西侧和南侧属沐河流域。东南侧滨海地区发育了一系列北西向河流, 属白马河、吉利流、潮河、付瞳河、绣针河等流域。  相似文献   

18.
油气田在区域构造上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已知油气田和区域构造的对比分析,认为我国多数油气田在区域构造上具有明显地分布规律,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油气的富集与分布直接受深坳陷的控制,油气藏的分布与二级构造带关系密切,凹陷的陡带油气富集程度往往较高;断裂是控制油气富集与分布的重要因素。这是作者多年来研究高精度航磁成果与油气关系的一点粗浅认识,现归纳整理出来,以供油气勘探工作者今后勘查油气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第四纪盆地系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北干旱区第四纪盆地主要是在中、新生代盆地基础上发展而成,一般可分为前山带山间断拗盆地和山前断拗盆地两大类,前者规模较小,后者规模较大,居主导地位。盆地构造形式大部分为单斜式不对称盆地,又可划分为单列型单斜式盆地和多列型单斜式盆地,包括部分地下隐伏盆地,形成盆地系统。盆地构造主要受区域深大断裂和新构造作用控制,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每条河流一般要流经2~3个盆地,形成由盆地系统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水文系统。全流域的水循环系统和水资源系统,均受盆地系统的制约。因此,研究干旱区第四纪盆地系统,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及其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106,自引:17,他引:10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发生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控制形成了-系列断陷盆地.安徽段的断陷出现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苏鲁段仅发生于晚白垩世,而山东潍坊以北的断陷皆出现在早第三纪,显示了伸展活动南早北晚的迁移规律.这一伸展活动叠加在前期走滑构造之上,呈现为幕式的正断层运动.现可鉴别出断裂带的伸展活动经历过5次显著的断陷事件.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构造多不同于典型的裂谷.它与中国东部同期一系列伸展盆地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一致,是太平洋板块向西正面高角度俯冲下、中国东部岩石圈上拱中出现的巨型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