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
5.
我国干旱地区的旅游气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旅游气候的分类系统目前旅游气候方面的研究尚少看到。凡是与旋游有关的气候问题都可做为旅游气候研究范畴,包括旅游地和旅游途中的气候问题,它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 相似文献
6.
7.
在从北京怀柔风沙防治技术示范区采集的沙样中,采用96孔板有限稀释法分离出的微生物,形态学初步鉴定分别为蓝细菌。进行PCR和测序后,利用GenBank中蓝细菌不同科、属种类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分析、系统发育树及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测序样品应为Microcoleus vaginatus和Microcoleus streenstrupii。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侵蚀过程中藻类作用的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对我国及国外典型喀斯特区域的样品观察,本文对内陆及海岸灰岩表面藻类的分布、对基岩的作用类型和机制以及在喀斯特地貌侵蚀形态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所有结果表明,藻类作用十分普遍并在尺度上具有层次性,在微观尺度上形成了独特形态,藻类的侵蚀机制有化学和机械之分,最基本的过程为钻孔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祖国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天山南北山麓、祁连山北麓和大型山间盆地及冲积原平上,经过人类的长期生产,形成了一个个人口聚集、林木茂盛、农田阡陌纵横的绿洲。绿洲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结果,是干旱地区特有的一种景观。 相似文献
10.
地表喀斯特沉积中藻类作用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我国,南斯拉夫及英国的一些典型地表喀斯特沉积样品的微观观察(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并综合前人成果,讨论了多种陆相淡水碳酸盐沉积物(石灰华、藻微礁、钙壳核、荒漠叠层石及钙结壳等)沉积过程中藻类(蓝藻、硅藻、绿藻、红藻及轮藻的)钙化作用(充填、结壳及代换作用)、捕获和粘结作用、同化作用和分泌作用,并提出了一种地表喀斯特沉积中新的藻类作用的可能类型——构架作用(shoring effect)。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长城周围西湖水、西湖泥沙、陆地雪等不同生境淡水藻类的种类组成,密度及分布、生态类群及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的种类组成和密度差异显著。陆地雪的藻类藻类大于西湖中的水、雪、泥沙。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西北干旱地区条件特点的基础上,全面叙述了区内丰富而又独特的旅游资源,提出进一步科学开发,利用本区旅游资源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15.
施肥及刈割对干旱地区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黄土高原中部干旱区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3个施氮水平(0、51.75、103.5 kg·hm-2)和3个磷水平(0、126、252 kg·hm-2)下不同刈割次数(3、4次)对“甘农3号”紫花苜蓿种植当年和第2年产量、株高、再生速度及品质的影响,并对紫花苜蓿生长两年中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干旱地区“甘农3号”紫花苜蓿在具备灌溉条件下,种植当年施肥可显著提高产量、株高和再生速度,且4次刈割下显著高于3次刈割;施肥也能增加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4次刈割下品质更好;高氮低磷处理(N 103.5 kg·hm-2+P2O5 126 kg·hm-2)下效果最好,单施氮肥较单施磷肥效果好.同时,第2年紫花苜蓿产量显著高于第1年,第1年增幅较第2年明显,说明在试验地区,“甘农3号”紫花苜蓿种植当年施肥更有效,第2年施肥仍有益;在灌溉和配施N103.5 kg·hm-2+P2O5 126 kg·hm-2条件下,种植当年即可实现4次刈割.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春、夏 、秋3季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典型沙垄藻类物种多样性、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的变化,分析了典型沙垄中藻类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地貌部位和不同土层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影响极显著(P<0.01); 在垂直层次中,藻类物种多样性指数由表及里逐渐降低。②在不同地貌部位和季节中,藻类的种类组成亦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垄间低地和背风坡球形藻类和丝状藻类丰富,迎风坡以丝状藻类占优势,垄顶藻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明显的下降。③地貌部位、垂直层次和季节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均极显著(P<0.01)。藻类在沙漠典型沙垄的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将影响到生物结皮的发育,使其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而它们在生物结皮中的地位和作用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18.
19.
藻类对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利用藻类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 因 其有效、低廉和环保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介绍了藻类修复重 金属废水的应用概况, 总结了多年来在藻类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途径、耐受机理、生物吸附机制、 模型解释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指出了当前在这些方面尚存的不足, 并就今后继续 筛选、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对重金属高耐受、高富集性藻类, 进一步探求修复机理以及野外应用方 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