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第四纪研究》2006,26(6):1020-1020
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期,是地球环境演化过程中人类出现和现代环境格局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第四纪地球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地球气候的大规模冷暖波动,特别是在寒冷时期在地球极地海洋、高纬度陆地和各纬度的高山上出现大规模的冰盖和/或冰川活动,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暖期时,由于冰盖的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伴随这种大规模的气候变化是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生物界的相应变化。人类的出现是第四纪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类出现的环境条件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即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自然演化的影响也日益受到重视。第四纪研究就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利用各种类型的载体中的各种环境变化记录,来恢复过去几个百万年以来地球环境演化的历史,探求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搞清地球环境自然演化规律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期预测今后环境演化的可能趋势。  相似文献   

2.
松嫩平原第四纪以来生态环境演化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松嫩平原第四纪以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多次变迁,在地质历史时期受控于自然因素新构造运动和冰期气候旋回共同制约着第四纪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新构造运动使平原隆起、拗陷、水系变迁和地貌重塑;东亚季风等气候因素在生态环境演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新构造运动与气候演变具有准同步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因素的影响逐步加强,已构成现代生态环境恶化的决定怀因素。  相似文献   

3.
周口店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变迁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周口店地区80多年来在第四纪地质、古人类、考古及环境研究方面的成果和重要进展,简要地展望了今后的工作。在过去的80多年中,在周口店发现了丰富的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化石以及大量的旧石器;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第四纪地层层序;发现了早更新世的古冰楔,并命名为太平山冰缘期;第1地点记录了中更新世三次明显的气候冷暖波动。今后应注意早更新世新地点寻找,人类的进化及"北京人"的社会行为研究,环境标志及环境事件的细致研究,生物-气候事件的对比研究,建立周口店的生物-气候事件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4.
遥感技术目前已应用于地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遥感技术应用于第四纪地层、第四纪沉积环境、第四纪古冰川遗迹、新构造活动、第四纪地质编图及第四纪地质调查等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尽管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但在第四纪地质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探讨遥感技术在第四纪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地学前缘》2017,(1):229-241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地质历史时期(包括第四纪和"深时")的古气候研究可为了解现代气候变化提供借鉴,大陆科学钻探成为开展此研究的重要手段。文中对大陆科学钻探开展古气候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获取连续沉积记录是大陆科学钻探的最大优势,地质学家通过对岩心建立高分辨率年代地层框架和应用多种古气候替代性指标,重建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陆地古气候变化,发现并精确厘定陆地古气候-古环境快速变化事件,进而通过精细对比陆地-海洋古气候记录,揭示气候变化的过程和机制。这些研究成果将加深人类对地球气候系统的认识,并为未来气候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可以预见,大陆科学钻探将成为古气候研究的一种常用手段,在未来的古气候研究领域,特别是"深时"温室气候研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松嫩平原生态地质环境变迁构造-气候旋回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松嫩平原第四纪以来生态地质环境的变迁过程并对其演化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新构造运动是本区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内动力,直接影响地形起伏和地貌形态,制约水系的变迁和沉积环境的演化。东亚季风作为新构造运动的间接产物,对本区气候的波动产生重要影响。新构造运动和东亚季风共同控制着本区第四纪以来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7.
第四纪地质环境的人工再造作用与土地荒漠化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年丰 《第四纪研究》1998,18(2):128-135
第四纪地质环境的人工再造作用是一个新概念。文章在回顾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近50年来全球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严重趋势。人工再造作用是人类过量的经济活动对岩石圈与生物圈接触介面产生的一种破坏作用,其动力是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及其巨大的物质需求。可将人工再造作用看作是第四纪中最新的一个地质事件。研究发现,这一破坏作用过程符合Logistic曲线的变化规律,因此可以采用Logistic数学模型开展深入研究。第四纪地质学家、环境地质学家对资源、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应给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晚第三纪以来中国古环境的特征及其发展历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祝贺袁复礼教授从事地质工作六十周年,感谢他对中国第四纪地质和古环境研究的教导和启迪。 一、中国现代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必须注意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现代中国的自然环境因地理位置、地形及气候、动植物、土壤等因素的差异而不同,而这些因素的形成无一不具有其历史根源,因此环境各因素的发展对于环境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地质历史的发展来看,现代东亚环境的轮廓基本上形成于新生代中期,因此研究中国晚第三纪以来古环境及其发展过程对于认识和保护现代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从三门峡东坡沟剖面探讨“三门系”的时代及其环境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门峡地区是我国北方第四纪地层著名的地点之一,它已有六十多年的研究历史,并在我国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很多中外地质、地理学家对它进行过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直到今日对三门峡地区第四纪地层序列、时代的归属、沉积环境的演变、挽近构造运动等有关问题仍存在着争论。  相似文献   

10.
后记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地层学服从于地层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规律。但由于人类自己衡量时间尺度的不同,在时间概念上第四纪常把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地质事件与前第四纪的地质事件区别开来各有所侧重。后者强调生物演化、地壳运动等长周期的地质事件,而第四纪则在地球表面大局已定的条件下虽然也注意生物演化和地壳运动但强调气候变化等短周期的地质事件。这是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第四纪研究本身赋有的优越性所构成的。地质学的研究,包括第四纪地层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人类的生活如此息息相关。在这样新的形势下,为迎接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的召开《第…  相似文献   

11.
天然气水合物与全球气候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21世纪的重要能源已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作为一个重要的气候致变因素,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天然气水合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突然分解释放甲烷气体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地质灾害和生物灭绝等负面影响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分析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性与分解释放甲烷气体、天然气水合物对气候的反馈机制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如新元古代“雪球”地球的终结、古新世一始新世极热事件和第四纪冰期后气候快速变暖等,对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后记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的研究是人类为认识自身生存的地球环境二百多万年来演化历史而开展的基础性研究 ,但了解历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现实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急需对最近 ,也就是短尺度的人类生存环境发生过 ,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进行详细了解。第四纪相对于整个地质历史是十分短暂的 ,但第四纪研究大约以十万年为周期的冰期 -间冰期交替对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确实还是太遥远了 ,即使末次冰期最盛期、全新世温暖期环境的研究对从事现代气候变化的学者来说 ,也不是他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在一些人眼中 ,第四纪研究如何直面国民经济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地球环境问题,尤其是近现代环境变化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最近几年我国在现代环境污染防治、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了推动环境科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科交叉和方法借鉴,给相关领域的专家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高分辨率气候记录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专业委员会和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第四纪研究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种多样的第四纪沉积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陆地和海洋,黄土、沙漠、红土、湖泊、岩溶、冰川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气候环境演变信息,全球在第四纪时期发生的各种变化,出现的各种事件几乎都可以在中国找到记录。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周边乃至全球的环境演变有着重要影响。中国是进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5.
沈曼丽  张军  惠争闯 《冰川冻土》2021,43(3):809-817
为了更深入研究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第四纪气候演化历史,选取已建立可靠年代的兰州黄河南岸西津黄土钻孔剖面为研究载体,应用CM-700D型分光测色计对等间距取样的417个样品进行实验分析,获得了过去2.2 Ma的兰州地区色度指标记录序列。结合剖面已有其他古气候代用指标,与周边已有记录及全球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对比,发现2.2 Ma以来兰州地区气候演化整体呈现阶段性逐渐冷干化趋势,可能反映了全球第四纪气候长期变冷的影响。此外,在1.24 Ma和0.43 Ma左右经历了两次重要气候事件,1.24 Ma事件之后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同时发生了增强,与“昆黄运动”起始时间一致,表明该事件可能受到了青藏高原隆升驱动;而0.43 Ma事件则是对全球中布容气候转型事件(MBE)的响应。因而,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第四纪气候演化可能受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冷的双重调控,二者对不同气候事件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6.
“深时”(Deep Time)研究与沉积学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孙枢  王成善 《沉积学报》2009,27(5):792-810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人类文明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对这种变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环境与资源效应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仅仅对现代和第四纪气候研究是有局限性的,全面了解地球表层及气候系统需要研究整个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系统的发展演化。基于这样一种需求,从沉积记录研究前第四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球古气候变化及重大地质事件,并为未来气候预测提供依据的“深时”(Deep Time)研究计划在国际地球科学界逐渐形成。“深时”研究将聚焦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通过地质历史时期极端气候事件探讨气候变化的极限和速率、大气成分和大洋成分变化、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以及生物圈、固体地球与太阳的联系等,最终揭示地球气候系统与地球系统的联系。“深时”研究将通过解译、定年和模拟的基本方法,发展完善大陆科学钻探项目,获得保存良好、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是重中之重。可以预见,“深时”研究将与“深空”(Deep Space)、“深海”(Deep Sea)和“深部”(Deep Interior)研究计划一样,成为未来国际和国内地球科学重大研究领域。同时,在开展“深时”研究过程中,沉积学也将扮演核心学科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书介绍     
《地质论评》1998,44(3):269-269
林景星著.“Ouaternary Environment in the Eastern China”(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英文)).地震出版社,1996.16开,181页.该书汇集了中国东部临海地区及边沿海101个钻孔的资料,对第四纪地层进行了详细描述、准确划分和对比,建立了严谨的地层框架;依据对生物群时空分布和沉积物特征的详细研究,对中国东部第四纪的气候灾变事件、生物大迁移事件、洪水事件及海侵事件进行了详细论述;依据定量古生态学对环境变化进行了详细探讨。刘东生院士在序言中指出,作者在该书中对中国东部及全球的环境变化作出了杰出贡献。联系人:100037,北京阜外百万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林景星。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 分布着多样的自然地带, 从热带到寒温带, 有世界第一高原和西北干旱地区。 近代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气候恶化, 始于晚第三纪。到上新世, 北半球普遍发生的气侯变冷已经相当深刻, 第四纪气候变冷, 只不过是这种前期恶化的继续。因此, 单就第四纪早期的气候恶化来说, 至少也应追溯到上新世。晚第三纪是第四纪的直接准备阶段, 其对于第四纪植被和古地理发展上的重要意义, 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第四纪地质学的一个新的应用领域--海底光缆工程路由勘察.该项勘察是在全球经济发展,人类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社会转变,信息化基础建设蓬勃兴起的时代出现并逐步完善的一个新的海洋工程领域.海底光缆建设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我国修建的国内外海底光缆已达20余条.海底光缆工程路由勘察与第四纪地质学关系密切.海洋第四纪地质现象是它进行勘察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海底光缆路由勘察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采集的是数字化信息,能快速准确的成图.该图反映路由区海底所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勘察融汇了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拓宽了第四纪研究的领域,推动了第四纪地质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宋海军  童金南 《地球科学》2016,41(6):901-918
当今人类正在面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等一系列气候环境问题,有科学家提出这可能导致第6次生物大灭绝.类似的灾难事件在地质历史上多次发生,因此以史为鉴、以古示今才能更好地认识、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显生宙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2.52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超过90%的海洋物种永久消失.此次生物灭绝的过程和原因一直是科学家关注和致力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前人类面临的这些极端的气候环境事件在2.52亿年前也都有发生,而且更为严重.本文重点围绕近年来有关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和环境事件研究进展,结合化石和环境指标的地质记录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总结生物灭绝的过程和形式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并探讨残存生物能够躲过这次灾难事件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界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