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和地震观测信号传输几乎完全依赖于公共通讯网络。但是,大地震常常严重破坏公共通讯系统,应对巨大地震的流动观测系统就提到迫切的日程。2007年,通过采用无线竞带接入技术,结合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并在汶川地震现场观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山西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的背景及技术构成,通过对山西模拟地城观测系统现状的回顾及分析,指出了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优越性,说明模拟系统即将成为历史,取而代这的是数字系统,结合“九五”期间的数字化建设成果,展望了山西地震观测系统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4.
介绍了HD-1型合欢树地震观测系统的特点、工作原理、技术指标、系统组成、主要功能等,叙述了系统的操作技术要求与现场安装运行的必要条件,指出该系统的开发研究为短临地震预报增加了一种新型的地震前兆观测项目与系统仪器。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各个地震观测台网共有500个固定台。这些台站分属于许多个台网:由日本气象厅管理的全国性台网。以及由一些国立大学和其院所管理的区域性和地方性的台网,包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大多数非JMA台网是在全国预报计划之下建立的,该计划于1965年开始。JMA台网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现在包括约190个配备有短周期和中周期的地震仪的台,其他的多大数台网所配备的仪器则是高灵敏度的短周期地震仪,其典型的固有周期为  相似文献   

6.
柴剑勇 《华南地震》1998,18(1):104-107
根据国家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地震前兆台站(网)的技术改造》总体技术设计方案的要求,就广东省地震前兆监测网以及前兆观测仪器系统的现状作了简要分析,并对其在“九五”期间所要完成的各项技术改造项目作了概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8.
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地质过程与灾害发生机理及预测》子项目《中国数字地震实时分析系统与海底地震观测》于 2 0 0 3年 1月 2 9日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启动。《中国数字地震实时分析系统与海底地震观测》项目由国际著名地震学家陈运泰院士负责。项目主要内容如下。1 中国数字地震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的建设   1 )建立我国地震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的硬件平台。2 )建立我国地震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的软件系统。3)通过实施“中美合作延庆 -怀来盆地和海城地区天然和人为的地震活动性的对比计划” ,与现有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互为补充 ,…  相似文献   

9.
林伟  陈杏  叶繁英 《华南地震》2003,23(1):74-81
展望了将高新技术用于地震观测的前景,利用高新技术改善地震监测预报条件,扩大观测范围和增强综合分析能力,建立新型的三维观测系统,开展“空中、地表、深部”的观测研究;建立动态的数字地球模型,开辟研究地震的新领域,将使准确预报地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地震流动观测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了地震流动观测在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开展地震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和意义。着重介绍根据不同地区日照情况和设备功耗水平,确定流动地震台站关键设备参数的方法;针对流动观测特点设计制作地震流动观测防护装置、专用底座和集成装置;通过开展软土场地和水泥地面对比观测,分析两种观测环境下背景噪声特点,为改进和发展地震流动观测实用技术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OHP计划研制了几种类型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本文将介绍这些观测系统,研制的关键是使这个宽频带系统能够长期使用,并且轻便、稳定和耐用。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地震观测技术是地震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近20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了地震观测方法的更新,地震观测设备的换代和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创新,使当代地震观测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推进了地震学研究的发展,获得了一批令人注目的科研成果。值此世纪之交,回顾近20年来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对下个世纪的近期展望,既很必要也颇具意义。80年代中期,国家地震局采用768工程独立开发研制完成的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设备的地震观测系统,在全国建成了20余个不同孔径的模拟遥测地震台网,使我国的地震观…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地震前兆野外流动观测的测点分散在各地、数量众多的特点,采用基于无线宽带接入的McWiLL系统的组网技术,通过设备与无线接入系统的连接、宽带无线网络接入系统、前兆流动观测中心管理系统的前兆野外流动观测通信系统将来自这些采集点的大量数据实时可靠地传送到监控中心,从而实现远程仪器监测、数据传输等.  相似文献   

14.
前言在中国地震局与安徽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九五”期间安徽省地震局完成了合肥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蒙城区域有人值守数字地震台、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合肥台的建设 ,现投入正式观测运行 ,并取代了原模拟观测。但是监测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仅占全省地震台网的2 7% ,合肥数字地震台监控 ML 2 .5地震范围仅为全省地域面积的 1 / 3 ,而皖南、皖北地区台站仍为模拟观测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安徽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求 ,因此 ,在“十五”期间将建设省级数字地震台网。图 1是“九五”期间安徽省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概况。1 “十五”安徽省级数字地震观…  相似文献   

15.
16.
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快速整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快速整合处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分析了不同地震数据格式及相应的应用软件的优点.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在 .NET框架平台上用C#语言编写的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快速整合程序及其对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整合处理的原理和流程, 并通过对2011年11月2日岷县MS4.5地震数据的快速分析展示了该程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数字地震观测系统与模拟地震观测系统的标定原理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具体做法有所不同。辽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建成以来,每年都要对系统进行幅频特性测定,通过这项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该文章分三部分谈谈系统标定的理论公式、操作步骤及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震局和德国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院将于2001年春季开始一项“流动台阵近场地震观测和北京地区防震减灾”的国际地震合作计划。该计划将使用由新一代数字地震仪构成的流动台阵在北京西北的延庆和中国大陆的其他地震活动区进行地震近场观测。这项计划的执行对于地震学基础研究,特别是探索地震震源过程的复杂性和首都地区的防震减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流动地震观测背景噪声的台基响应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规模流动地震台阵技术发展为高分辨率深部结构成像提供了重要基础,背景噪声是影响流动地震观测质量的关键因素. 为掌握流动地震观测噪声规律,发展流动地震观测降噪技术, 编制流动地震观测技术规范, 我们开展了针对不同台基流动地震观测背景噪声的观测实验与分析. 其中,山西省临汾市五个地点架设了共22个对比观测台站, 进行了超过一年半的连续观测. 通过计算不同频段范围内背景噪声记录的加速度功率谱密度, 研究了不同场地条件和环境噪声下流动地震观测台站的噪声特征及其台基响应,分析了不同台基处理方式对噪声的抑制效果. 结果表明:(1)高频人为噪声和长周期自然噪声是影响流动地震观测质量的主要噪声, 可以通过增加台基深度和改善台基处理方式等方法降低其影响; (2)增加台基深度能有效地降低长周期噪声和高频噪声, 2 m深坑能使高人为噪声台站各分量的高频频段和长周期频段分别降低5 dB和10 dB; (3)由于其不稳定性, 沙子台基的水平分量在长周期频段一般要高于摆墩台基5 dB, 流动地震观测中推荐使用摆墩台基; (4) 台站位置、台站内部温度和空气流动都是影响台站噪声的重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场地条件和噪声环境下的台基处理建议和适合国情的移动地震台阵台站建设参考方案, 有助于流动地震观测野外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1 德国地震监测系统德国的地震监测工作由德国联邦地学与自然资源研究院(BGR)负责,具体工作由格拉芬堡地震台阵(GRF)、德国区域地震台网(GRSN)、格拉芬堡地震观测中心(SZGRF)和试验地震观测台阵(GERESS)完成。图1 格拉芬堡地震台阵和德国区域地震台网台站分布格拉芬堡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