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2017,(6)
<正>南极,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也叫"第七大陆"位于地球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濒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南极是世界上地理纬度最高的一个洲,分为东南极洲和西南极洲两部分。东南极洲从西经30°向东延伸到东经170°,包括科茨地、毛德皇后地、恩德比地、威尔克斯地、乔治五世海岸、维多利亚地、南极高原和极点。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西南极洲位于西经50°~160°之间,包括南极半岛、亚历山大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7,(8)
<正>一望无际的冰原、憨态可掬的帝企鹅、飘逸天际的南极光……南极大陆,是人类最后到达的一个大陆,拥有从不曾远离文明世界的众生无法理解的震撼、难以想象的美丽。由于人迹罕至,南极洲的面积几乎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绝对是地球最神秘、最梦幻的地方之一。而每一个来到南极大陆的人都要在这样一份承诺书上签字——"我将尽一切努力不对南极的环境造成污染,不改变和破坏那里的动植物.以此对保护环境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安美建 《地球》2009,(1):55-55
南极是地球上唯一被地球自转轴穿过、且四周被扩张的洋中脊所包围的大陆。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7,(8)
<正>南极特殊的地理、地貌、气候等环境特征,使其具有过渡性、脆弱性和敏感性等特点。南极大陆沿海地带是南极海、陆、冰的交集带,它同时受到来自海洋、大陆冰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环境因子复杂多变,因而成为南极生态环境最脆弱的环节。与地球上其他地区相比,南极除了严酷的气候条件,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少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1982年10月我参加了北伊利诺大学L.D.McGinnis教授在南极的研究项目,于25日到达南极McMurdo基地进行了49天的野外考察,完成了一条50公里长的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然后,我与新西兰的Tim Stern博士等一起,乘直升飞机,分别完成了Ross岛上的重力测量,取得了十个点上的重力资料。于1982年12月13日飞回新西兰。现仅就我所接触到的一些南极资料和研究课题简介如下: 关于地震研究 南极大陆和周围海域通常称为南极板块,是世界上最大的无震活动区之一。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以后,在南极大陆已经布设了十几个台站。但到目前为止,除了火山活动之外,世界地震  相似文献   

6.
南极是人类最晚开发的一块大陆,是地球磁场和空间环境具有特殊性质的区域。极区的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磁场、超低频发射、极光气晖等现象的观测,对弄清各种地球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耦合,对全球无线电通讯,以及对深入研究长期天气过程和气候变化等等,不仅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有军事上或经济上的实际意义,也关系到国家声誉问题。  相似文献   

7.
守望南极     
高芯蕊 《地球》2010,(2):10-11
南极,“寒极”,是地球上最遥远、最孤独的大陆,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已经存在了千万年。严酷的奇寒、常年不化的冰雪,像个傲慢的美人,拒人于千里之外。它没有四季,却坚挺嶷然,它不要热度。仍快乐怡然。在这个人迹罕至的世界里,有着繁华都市体会不到的至纯至美;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7,(8)
<正>"南极硕大无朋的亘古冰盖,如同一座蕴藏着无数历史上大气和气候宝贵信息的图书馆;南极也是最好的研究地球空间的地区;除了大气,南极还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宇宙的地方……"这是科学家对于研究南极的科学意义的描述。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  相似文献   

9.
昭和基地的地震观测是从日本在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IGY)参加南极观测时开始的。当时的南极观测只是 IGY 的一个临时体制。昭和基地建在挪威已宣布为领土的翁古尔岛上。后来,缔结了南极条约,冻结了各国在南极的领土权,只要是以和平为目的的科学活动,就可以在南极内自由地进行。南纬60°以内的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地区尽管位于国外,但也是日本人可按自己意志活动的唯一场所。1965年,新破冰船“富士”号下水,使中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17,(8)
<正>南极大陆被人类发现已100多年了,但是,向南极腹地进军,则是近七八十年的事情。目前,世界上已经有数十个国家在南极建有各类科考站,建站数量较多的有前苏联、美国、英国、阿根廷、智利、日本等。近年来,中国后发赶超,无论是建站数量、规模、设施设备、人员素质、科研水平均居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3~2008年间的ICESat卫星激光测高数据,通过块域交叉点分析提取南极大陆冰盖表面高程变化信息,同时探讨了卫星激光测高不同任务间的系统偏差,结合冰盖地表粒雪密度模型探测南极大陆冰盖质量变化,并对其原因做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南极大陆冰盖高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年周期信号,平均周年振幅为2.21 cm.在南极大陆的...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1984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在S. P. Lee海洋调查船(图1和图2)上,做了南极洲威尔克斯地(Wilkes Land)大陆边缘的地球物理测量,这次测量得到了大约1800公里长的24道多道地震反射资料,400公里长的单道地震反射资料和其它地球物理剖面资料,包括重力、磁场梯度、3.5和12kHz高分辨率回声探测和声纳浮标折射剖面,重力和回声探测资料,是在测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20,(7)
正皑皑白雪,晶莹冰川以及在刺骨寒风中蜷缩在一起抱团取暖的企鹅是大多数人对南极的印象。一些曾经到过南极的科考队员,形容他们第一次踏上南极的土地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失的世界。其实在这白雪之下也埋藏的另一个迷失的世界,这就是恐龙的世界。自1842年英国学者欧文首次提出"恐龙"一词以来,人们陆续对大陆上的恐龙化石展开了热切的探寻、发掘和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已经发现并被正式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1,(7):22-22
大陆科学钻探,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是带动21世纪地球科学和相关工程技术发展的大科学工程,同时也是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灾害和环境等问题的重要基础研究课题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程威  胡小刚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8):3211-3218
2012年发生的苏门答腊大地震激起了强烈的环形地球自由振荡,本文利用南极26个地震台站记录的此次大地震激发的0T10简正模,分析南极上地幔结构异常对长周期自由振荡的影响,我们将震后20 h的自由振荡观测数据与利用PREM地球模型模拟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震后较短时间内区域性(区域的范围远远小于简正模的波长)上地幔结构异常能显著影响长周期自由振荡质点的偏振,引起简正模强烈的偏振异常.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地球自转和全球范围的上地幔结构异常对长周期自由振荡简正模的影响,局部范围的上地幔结构异常对长周期自由振荡的影响并未被重视.对南极地区0T10垂向偏振异常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南极大陆上地幔存在方位各向异性,上地幔各向异性主要分布在横贯南极山脉下方,深度范围约为70~660 km.利用震后较短时间内的长周期地球自由振荡观测资料可以对局部区域上地幔的各向异性及其深度范围提供约束,可作为剪切波分裂和面波层析成像技术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南极洲东南极中山站附近深部构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东南极恩德比地所接受到的5张深源远震地震图P波直达波形的理论地震图拟合,探讨南极洲的壳幔构造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中山站附近的地壳厚度约43Km,深部结构简单,说明南极大陆是较为稳定的板块,它所经历的构造运动轮回或造山运动相对要弱一些。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澳大利亚气温资料和环南极海冰资料对比验证,我们发现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对面南极大陆海冰增加在时间上有一一对应关系.我们在2003年就提出,环南极海冰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德雷克海峡海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重要作用.2006年澳大利亚夏季大雪验证了这一结论:气候和构造是地球系统中的两个相关因素,它们受天文周期控制.德雷克海峡海冰的减少加快了环南极西风漂流,减慢了南太平洋环流,使东澳大利亚暖流变弱,为南极冷空气袭击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创造了条件.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潮汐有1.1、2.06、2.2、10、11、22、31、56、62年变化周期,潮汐周期与太阳黑子周期的叠加效应为解释厄尔尼诺、气温、海温、海冰、地磁、地震的11年和22年周期变化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8月10日,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地球与大气科学学院研究小组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题为"2010年智利马乌莱地震引发南极冰震"的最新研究成果率先证实南极大陆对大规模远震的响应作用。尽管地震事件在南极并不罕见,南极地区因每小时经历数百次微地震而导致冰层变形,但在2010年3月南极冰盖发生的冰震超乎寻常,其同远在3000英里之外的智利所发生的8.8级大地震之间的关联性令科学  相似文献   

19.
地球的三极,即北极、南极和第三极(即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拥有地球上最大储量的淡水资源.地球三极均对气候的变化响应敏感,然而三极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特别是南极和第三极之间的关联却知之甚少.在200hPa高度,夏季气温在地球三极的上空最高,且受地表条件影响较小,可能反映出大尺度的气候动态关联特征.地球三极的温度在年代际...  相似文献   

20.
深井地震与地球物理观测(Borehole Seismology)是21世纪的一项崭新的高科技项目.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地球的表面效应和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噪音干扰,提高信噪比,推进现代地球物理观测与研究.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入以及解决环境、资源、地震灾害预报等问题的需求, 近年来世界大陆科学钻探以及在钻孔深井内进行的地球物理长期观测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高精度的观测研究成果.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长期观测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已经启动并正在构建我国第一个无地面干扰的深井地震、地球物理长期观测站,为实现我国的“入地”科学计划,开创我国21世纪地球科学观测研究的新局面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