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项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联合资助下,依托中国第29次(2013年度)南极科学考察平台,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地震台构建了数据传输系统,实现了南极长城站地震台的实时远程监控,并对发生在南极的南设得兰群岛地区的地震事件进行了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2.
《国际地震动态》2012,(8):41-42
30多人参加了"地震观测仪器及观测资料处理技术"专题分会场的学术交流活动,12名学者作了学术报告:基于MEMS传感器的小型智能化强震仪(胡星星);T-1型高精度绝对重力仪(胡华);高性能地震数据采集方案构想(高尚华);恒温MEMS加速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布格重力异常水平梯度图的判读和构造解释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分析和对比中国大陆布格重力异常水平梯度的彩色图像,得到一些新的构造特征信息. 大致以105°E为界,图像的东部以蓝色低梯度为背景,出现中、高梯度带状构造和大梯度差值边界的线状构造;西部以高、中梯度的带状构造为格架,镶嵌着低梯度区,区内有阴影线状构造. 总体上,重力异常水平梯度构造可概括为三大组. 第一组是NNE向的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高梯度带与斜切东部全区的郯庐大断裂带和NNW向的斜切西部全区的三条大断裂带;第二组为西部的NWW向与NEE向高、中梯度带的交叉构造格局,以及东部近于等间距的三条NWW向断续的阴影构造带和一条单一的构造线,而华南则仅有NE向的低梯度构造线;第三组是横贯全区的的几条近EW向和中部SN向宽而复杂的构造带,在后者的东、西两侧散臣着大间距、小长度、断续的SN向阴影构造线. 这三组重力梯度构造不仅反映了地貌起伏的信息,而且显示了大区域构造,特别是深部构造的密度差. 各组线状构造带的内部结构和各组的形成时间及演变历史可能不同,但它们相互复合构成现今总体的构造格局,对大尺度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都会有不同的响应,因此导致主应力方向的区域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学断面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功建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Z1):110-120
地球物理在中国地学断面图的编制和综合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简要地概述了古地磁用于研究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人工地震,特别是反射地震成功地用于研究地壳细结构;大地电磁用于了解壳内和岩石圈地幔的高导层;重、磁、地热,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解决地质问题上均取得了新进展.在综合解释上,研制出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的人机交互解释系统,以及研制出在微机上实现数字化等成果.简介了地学断面成果受到国外同行的广泛重视.最后提出了地学断面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国际地震动态》2012,(8):37-39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49篇,考虑到提交论文的参会作者多为青年学者,专题召集人为了让青年学者有更多锻炼和交流的机会,决定分成两个会场,两个分会场共进行了22  相似文献   

6.
《国际地震动态》2012,(8):42-43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9篇,来自全国各领域从事地壳形变测量的专家与代表约20余人参加了本专题的学术交流,其中6位专家作了学术报告。马瑾院士与李辉作为特邀专家出席了本专题会议,专题召集人杨少敏主持了会议。本专题会议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  相似文献   

7.
该专题由地震电磁学和空间对地观测两个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来自10多个单位的近30位专家参加了专题研讨会。会议召集人为蔡晋安和单新建。为了提高学术交流层次,利用短时间进行充分和深入的讨论,本专题研讨安排了两  相似文献   

8.
《国际地震动态》2012,(8):40-41
主持人李小军简单介绍了会议内容、现场制定了优秀论文评选规则并现场选取了评选专家。13个专题报告人分别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和学者纷纷发表意见。肖亮作了题为"基于NGA强震数据的地震动时程强度包络函数衰减关系研究"报告,他指  相似文献   

9.
"断层失稳与强震短临前兆的观测、实验和模拟"专题交流由构造物理与地震预报两个专业委员会联合举行。会议由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马胜利主持,包括马瑾院士在内的40多人参加了讨论会。本专题共有13位学者作了学术报告,报告涉及到断层摩擦滑动实验、断层亚失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