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山西5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大地电场观测数据从日变化特征、数据相关性、地电湾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观测系统、环境正常的情况下,代县、临汾、夏县台观测曲线有明显的日变化,其形态与地磁日变相似;各台站同测向数据均有较高的相关系数;代县、临汾、夏县能记录到地电湾扰变化,且临汾、夏县台记录的湾扰变化形态呈明显相似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地质构造、日变形态、数据内在质量、干扰、映震能力方面对山西5个地电场台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山西5个地电场台站电场数据普遍受到雨雪、雷电、电磁暴的干扰,部分台站还受大风、农田灌溉干扰;多数台站数据表现为弱日变,与电极的稳定性、背景噪声、地下电性结构、季节有密切关系;各地电场台站自观测以来映震能力普遍不好.  相似文献   

3.
地电场观测对象为天然地电场,包括源自外空的大地电场和源自地下的自然电场两个部分.我国最早开展模拟地电场观测在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数字化地电场观测始于"九五"以后,目前已经建成了由110个台站组成的覆盖各主要地震危险区和重点监视区的地电场观测台网.地电场台网记录到了大地电场日变化和地电暴等周期性或同步背景变化.  相似文献   

4.
选取位于东部沿海的高邮、新沂、陵阳、昌黎4个台站2011年全年12个月的地电场分钟值观测资料,利用小波变换法计算其半日波,与位于内陆的大同、石嘴山、古丰台进行对比,分析沿海地区地电场半日波日变幅的变化规律,研究得到:(1)高邮等4台在2011年部分月份单月发生2次半日波日变幅增大、减少的现象,同一台站不同月份此现象的发生时间几乎一致(阴历日期),不同台站同一月份此现象的发生时间不同,而位于内陆地区的地电场台站未观测到此现象。(2)通过研究台站测区及周围环境与半日波日变幅变化的相关性,初步分析认为位于沿海地区的台站是否容易观测到半日波日变幅周期性变化可能与测区是否紧邻大型水系有关;而位于沿海地区的台站观测到地电场半日波日变幅每月2次增大、减少的发生时间可能与台站的地磁经度有关。(3)探讨了引起东部沿海地区半日波日变幅周期性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5.
地电场日变幅与地电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昌黎台地电场资料分析地电场日变幅季节变化特征,显示有季节效应,EW、SN测向夏季日变幅地震最大,而出现最小值的季节两测向表现不一。分析认为,与地电场观测信号的复杂多样性有关。地电暴可以记录到磁暴急始变幅、初相、主相的变化形态,但由于电场和磁场之间存在一阶差分的关系,并不是所有地电暴都和地磁暴变化一致,甚至有些地电暴没有变化形态,而是出现高频上下起伏的脉冲形式。利用多台地电场资料,对同一个K指数为7的磁暴进行急始变幅、扰动最大变幅分析,结果显示,各台不尽相同,可能与台址介质的电性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6.
分析嘉山地震台自2007年运行以来的大地电场观测资料,并对数据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分析部分干扰引起的电场变化的曲线特征,给出不同影响因素导致的曲线异常变化情况,为大地电场干扰排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电场观测系统的观测对象是地电场强度矢量,其目的是通过观测地表的地电场强度,探索地震前地电场的变化,获得地下电性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开展孕震过程中大地电场的变化特征研究 。本文对翁田台地电场自建台以来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通过计算差值和相关系数来分析数据自运行以来的质量情况,总结数据质量较好的原因,并对下一步如何提高数据质量给出一些建议。翁田台地电场观测数据曲线存在明显1峰1谷的日变形态,对其进行频谱分析,优势周期为24、12、6 h,以24 h为主。运用优势方位角的方法计算发现,2017—2018年优势方位角存在收窄和偏转现象,对该异常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产ZD9A型大地电场仪在宝低地电台的记录结果,研究了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地区6.2级地震过程中的大地电场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1.震前36天至发震当日出现大地电场日变异常簇;2.地震前后大地电场E的方位发生转动;3、大地电场E具有日变倍9(天)周期性和振幅|E|变化特征;4大地电场EW分量的极性变化.根据对这些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它们有可能做为孕震进入短临阶段的前兆信息及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9.
李艳 《四川地震》2019,(3):32-37
本文通过对山西临汾中心地震台大地电场资料分析,给出了农田灌溉、雷电、高压直流输电、铁丝网接地等几种常见自然因素引起的典型干扰曲线形态,以及河津、洪洞2次地震前的异常电信号图像特征,为今后观测数据处理、日常会商及异常跟踪分析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震过程中的大地电场变化特征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国产ZD9A型大地电场仪在宝低地电台的记录结果,研究了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地区6.2级地震过程中的大地电场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1.震前36天至发震当日出现大地电场日变异常簇;2.地震前后大地电场E的方位发生转动;3、大地电场E具有日变倍9(天)周期性和振幅|E|变化特征;4大地电场EW分量的极性变化.根据对这些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它们有可能做为孕震进入短临阶段的前兆信息及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山西5个地电场观测台站的弱大地电场日变化现象,认为其与电极的稳定性密切相关,这在代县台、临汾台、夏县台大地电场中表现比较明显;其次背景噪声大是造成山西大地电场弱日变的另一主要原因,这在大同台、太原台大地电场表现比较明显。此外,山西大地电场弱日变化与各台地下电性结构、季节变化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该文对陕西乾陵地震台地电场日变化特征和常见的干扰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电场静日变化具有较为典型的单峰双谷形态,在发生地电暴时,高频成分明显增加,日变幅比静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存在的干扰主要是高压直流输电干扰、工业游散电流影响等;也有大风、降雨和雷电自然因素干扰;高压直流输电影响幅度的大小与入地电流的大小、距离及地下介质等因素有关;其他方面的干扰,是局部、短时间内电磁环境的变化而影响地电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首先建立地电场日变幅各向异性度(S值)方法:对不同测向的地电场日变幅换算成各向异性系数,进而提取异常信号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台站的映震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1)该方法能够较好地识别地震前兆信息异常,对于5级左右地震,在震前4个月之内,震中距200 km范围内各台能够记录到地震的短期异常,异常出现的早晚与各台震中距的远近有关;对于4级地震,震中距越近异常越明显;(2)在正常情况下,S值曲线一般在均值的2倍均方差以内波动;当出现异常时,异常判据为S值2日以上超过各台均值的2倍均方差、曲线形态发生畸变;(3)各台映震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可能与地下介质电性结构、发震构造与各台构造关联性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处理、分析近年来山西夏县地震台大地电场观测数据发现,该台地电场正常日变化形态呈现"双峰双谷"特征;存在"单谷单峰"的年变化特征;对地磁暴反应明显;对山西地震带距台站300 km范围内发生的较强地震,震前存在较为明显的异常信息。该研究为正确分析、运用夏县台大地电场观测数据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山西临汾中心地震台大地电场观测系统,并对2009年以来更换电极后,观测数据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表明,临汾台大地电场观测数据能够反映出地电场强度的时空变化,数据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可以为地震前兆研究提供相应信息。  相似文献   

16.
<正>1研究背景地电场主要包括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大地电场的场源是高空电离层、磁层、对流层的电流体系的电磁感应,其影响分布于整个地表。20世纪70年代后,希腊、法国、日本等国家把地电场应用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我国地电场观测与地震预测研究始于1966年3月22日邢台MS 7.2地震后,并记录到不少震前异常变化。例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前,海城虎庄邮电支队和冶金102队应用观测地面两点间地电流异常,成功预报此次地震;20世纪80年代希腊学者Varotsos(1984)应用多极距观测法,解决了地电场观测系统噪声问题;席继楼等(2020)应用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法,分析了2019年四川长宁MS 6.0地震前后仙女台方位角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7.
范晔  崔腾发  杜学彬  叶青 《中国地震》2020,36(2):234-243
作为地电场最重要的背景变化组成成分之一,地电场日变化普遍存在。本文选取中国大陆10个地电场台站观测数据,应用时序迭加和谐波分析方法,研究地电场日变化的时间域和空间域基本特征。地电场日变化大多呈现"两峰一谷"或"两谷一峰"的变化特征,日变化特征一年四季基本相同,但是幅度、相位略有差异。此外,利用地磁、地貌、电性结构等资料,对地电场日变化的复杂性及与空间电磁活动、地下电性结构及潮汐相关性进行分析,认为地电场日变化特征本质是受空间电磁活动和地下介质电性结构、水文、地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多极距噪音排除等方法,对临汾地震台记录到的几次典型的远震信号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地电场远震变化的主要特征为在震前数小时至2天出现比较明显的扰动变化,该变化在长短极距上记录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即变化形态和变化幅度基本相当,且变化具有比较强的指向性特征;②该远震变化出现时间似乎与震中距有一定的关系,与震级关系不很明显;③该远震变化的产生可能与临汾地震台所处地质构造背景及地下介质特性关系密切,其关联性尚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李飞  杜学彬  董淼 《地震学报》2017,39(4):565-578
基于江苏省新沂台和山东省马陵山台同(近)场地观测的地磁场、地电场和分量应变观测数据,详细分析了两台站地电场日变化的波形、变幅、相位和优势周期成分以及日变幅的季节效应和台址电性条件对其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电场日变化的机理.结果显示:① 两台站地电场日变化主要为两次起伏变化,主相起伏集中在当地午前午后时段,且起伏波形与磁场日变化的起伏波形大致相同,存在相位差,但主相起伏时段与磁场对时间的偏导曲线上的日变化起伏时段大致对应;地电场变化与磁场正交分量的变化显著相关,且与同方向的分量应变显著相关;地电场日变化波形与分量应变日变波形有很大差异;② 两台站地电场、地磁场日变化的优势周期为12 h,8 h,24 h,最显著周期为12 h,其中12 h和24 h周期成分是应变分量的优势周期;③ 两台站同方向地电场日变化的波形高度相似,但同台正交分量之间的日变幅有方向性差异;朔望月时段的日变幅大于上下弦月时段,日变幅有夏季大于冬季的季节效应;台址电导率越低,日变幅越大.地电场日变化既表现为广域性特征,又表现为局部性特征.地电场日变化机理分析认为,地电场日变化是由月日潮汐力和太阳风引起的电离层活动所导致,同时还受到季节、台址电性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嘉山地震台大地电场观测异常干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电场观测是地震电磁前兆观测方法之一,由于其观测物理量所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多,因此通过对嘉山地震台大地电场观测中常出现的地电阻率同场观测干扰、雷电干扰、降雨影响、电极极化、磁暴干扰等5种干扰和典型变化形态进行识别分析,可有效剔除干扰,从而为提取地震前兆信息,分析和运用地电场资料进行地震预报提供可靠依据,也为观测场地大致相同的其他台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