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无人机遥感技术系统作为新时期应急救援装备是震后快速获取灾情信息的重要手段,分析了无人机遥感技术系统在地震应急中的技术优势,详细的阐述了无人机遥感系统的组成和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的流程,通过组建辽宁无人机遥感技术系统,开辟地震应急灾情获取新途径,推广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各系统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利用无人机灾情快速获取系统,以玉溪县城为工作区域,进行无人机区域航拍试验.通过开展无人机任务单元参数、飞行参数等试验,获得不同成像分辨率要求的最佳任务单元配置参数和飞行参数,获取高质量玉溪城区全景图像.试验证明,无人机灾情获取系统能够为应急救援决策和指挥等提供实时灾情信息,可显著增强快速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无人机地震灾情监测系统主要由无人机飞行平台、飞行控制系统、遥感系统、软件系统和无线电遥控系统等几部分组成,具有运行成本低、执行任务灵活性高等特点,是快速获取震后灾情信息的重要手段。结合四川高原山区的自然地理和气象条件,对无人机地震灾情监测系统在四川高原山区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该系统在高原山区的应用将在提升地震灾情现场勘查能力,迅速获取灾情信息,增加救灾工作的时效性,及为后期科学考察提供辅助信息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多次地震应急经验表明,在震后第一时间获取灾情信息是公共服务的关键,能够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因此快速获取灾情信息并制定合理的救援策略成为减轻灾害的有效方法。无人机灾情获取技术可与传统灾情获取手段相互融合,在多次地震应急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单兵系统依赖的远端服务器稳定性差、本地布设的服务器价格高、展示渠道单一等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无人机视频传输快速获取震后现场灾情信息的方法,有助于完善现有灾情信息获取手段。无人机直播技术采用实时消息传输协议,在云服务器中设定推流、拉流对应地址,将采集的图像信息推流至云服务器,实现数据的拉流,现场灾情信息可同时在前后方电脑端、手机端显示。当网络中断时,利用现场应急通信车的卫星组网功能,仍可将灾情信息回传至后方指挥大厅。  相似文献   

5.
目前,地震灾情信息的获取主要依靠地震现场调查,费时费力,为第一时间快速了解灾区灾情,以便尽快做出救灾决策,指挥调度救援力量,引进新的技术手段辅助获取灾情信息十分必要。进行了无人机技术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地震的应用研究,利用无人机技术,获取了地震极灾区库孜滚村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结合震前GF-1遥感影像数据及地震现场震害调查数据,获取极灾区灾情信息。结果表明:无人机遥感技术可快速采集极灾区遥感影像,有利于对灾情做出正确判断和评估。根据无人机遥感影像结合震前遥感影像和地震现场调查数据,进行区域建筑物结构类型和损毁程度遥感解译,可快速获取灾情,无人机技术在地震应急方面应用效果显著,为灾情评估、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无人机遥感技术系统作为新时期应急救援装备是震后快速获取灾情信息的重要手段,随着无人机的智能化、轻量化的影像处理软件的迅猛发展,无人机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选取了辽宁大连城岭村作为实验地点,以大疆精灵4pro无人机获取的1个架次308张照片作为实验数据,选取Pix4D、smart3D、photoscan三款无人机影像处理软件,以处理流程、耗时、正射精度、三维建模等指标作为测试指标对三款软件开展对比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小型消费级无人机在飞控系统下的测量精度可达厘米级,处理流程方面从简到难依次为Pix4D、photoscan、smart3D,耗时方面从短到长依次为Pix4D、photoscan、smart3D,正射(dom)精度从高到低依次为Pix4D、smart3D、photoscan,三维建模精度从高到低依次为smart3D、Pix4D、photoscan,该实验结果不仅为搭建地震应急前后方指挥部数据处理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对使用此类无人机做行业应用及飞行参数设置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对灾情获取的手段进行了创新,利用无人机在空中航拍的优势,通过与指挥中心视频系统融合,实现无人机航拍画面实时传输到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在震后为地震指挥中心的专家提供灾区实时的航拍资料。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厦门市地震应急现场指挥所在现场通讯网络、现场灾情采集与传输系统、现场办公指挥系统、现场指挥软件和现场后勤保障系统5个方面的建设情况,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厦门市地震局利用Arcgis平台开发震情灾情分析和输出系统,该系统具有用户管理、震情灾情信息汇总、震情灾情信息查询与分析、震情灾情信息输出4大功能。通过该系统,地震应急和指挥部门能充分利用震情灾情信息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并为政府提供科学的救灾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地震现场灾情信息反馈途径和集成软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破坏性地震作用下,可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及基础设施破坏、财产损失、社会与经济秩序的混乱及生产系统停止运行等,现场灾情信息是地震现场应急指挥决策的重要依据,迅速、全面对这些信息进行采集与集成是非常重要的。分析了当前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中在该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地震现场灾情信息分类,同时就其收集反馈途径和集成技术实现进行了研究,并以青岛市地震应急指挥决策软件系统为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地震现场灾情调查效率,增强灾情调查点选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地震现场灾情调查快速、高效开展.在充分考虑地震现场灾情调查任务的紧迫性和时效性的同时,结合地震现场调查区域大、灾情调查任务紧、人员有限等特点,通过采用 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前期预评估理论影响场以及灾害损失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基础地理数据进行时空分析,研究制定基于 GIS的地震现场灾情调查点选取方案.结果表明:合理正确的地震现场灾情调查方法,可以帮助现场灾情调查人员快速、科学的开展灾情调查工作从而大大提高现场灾情调查的效率,为地震烈度图制作和灾害损失评估报告编写提供充裕的时间保障.  相似文献   

12.
针对灾害性地震发生后,地震应急部门的现场工作要求,设计了区域现场地震工作系统。提供可靠的地震现场调查和通讯手段,及时掌握震情、灾情信息,有效地进行应急指挥与调度。本文详细介绍了区域现场地震工作系统的设计思路、技术流程、设备功能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建  韩立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2):520-525,538
地震现场与一般灾害现场不同,其受灾区域较大,常规的基于遥感信息进行灾情收集时,采集信息零散混乱无法形成可视化直观分析结果。为解决该问题,设计基于可视化遥感技术的地震大区域灾情收集系统,利用遥感信息采集大区域的优势,配合设计网络通信层、数据收集层、数据库层、GIS遥感平台层和应用层组成的系统硬件,采用GIS三维重构技术,对灾情进行可视化呈现。实验结果说明,系统最长响应时间为1.857 s,最大CPU占用率和消耗分别是80.8%和1 656 MB,信息可视化重现程度高。  相似文献   

14.
利用无人机平台及倾斜摄影系统对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S6.0地震极震区部分区域进行无人机倾斜摄影,构建了群体建筑物高分辨率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典型建筑物震害和遇难人员周边环境进行解析,初步分析了本次房屋震害和人员遇难原因,为地震现场震害调查、地震烈度评定及灾情研判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PDA的四川灾情速报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快速的地震灾情获取是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环节。借助"三网一员"体系,利用移动终端技术、无线通信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等建成了基于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的四川灾情速报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结构框架、技术路线和主要功能,并就其中涉及的灾情分类编码、离线地图设计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在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中,系统实现了震后2 h内的灾情的快速上报,有效缩短了"灾情黑箱期"。  相似文献   

16.
地震现场灾情信息编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地震现场灾情信息的多源性、复杂性、离散性、异构性特点,按照科学性、实用性、简明性、兼容性、扩延性、唯一性等原则,采用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相结合的方法,将灾情信息分为地震灾情信息、应急救援信息、救灾效益信息和地震行业信息共4大类30个子类。在分类基础上,采用树式结构和链式结构相结合的编码方法,提出一套灾情信息的编码机制,实现了灾区信息的科学化、标准化、通用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对灾情信息的需求,提出了“地震应急灾情”的概念,设计了基于12322平台的江苏省地震应急灾情速报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框架、基本功能和应用效果。系统主要包括短信和微信两大模块,短信模块主要面向非地震系统人员,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向社会灾情速报员发送灾情邀请短信,灾情速报员只需简单回复灾情代码“1”—“4”即可。微信模块主要面向地震系统工作人员,通过微信企业号“苏震12322”自动推送地震信息并完成灾情收集工作。经过近1年的试运行,系统能够在震后迅速完成灾情信息的收发与数据处理工作,并以“天地图”为地理底图实时直观地展示已上报的灾情信息。  相似文献   

18.
震后极灾区无人机最优航拍区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蚁群优化算法,提取震后极灾区的震中距、房屋户数、人口数量、地形条件、无人机飞行时间等影响因子,提出震后极灾区无人机最优航拍区域选择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2016年云龙5.0级地震,实践表明该方法对极灾区开展无人机航拍,为地震后第一时间获取可靠的灾情信息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地震现场工作需要, 提出了解决灾情快速采集上报问题的思路, 设计出基于3G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络的灾情流动采集终端系统和后台服务系统, 利用QuickMap网络地图服务平台提供的GIS运行环境, 采用离线地图解决了在网络通讯困难时的地图下载问题。 经过实际野外测试, 效果良好, 能满足地震现场工作队员的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20.
地震应急现场信息分类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地震应急现场信息分类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灾情信息的快速上报、关键信息特征的识别和为辅助决策提供客观现实依据。按照信息内容的本质属性,依据发生什么事件、产生什么影响、对产生的影响有何响应,针对响应有什么成效这样的思路将地震应急现场信息分为地震震情信息、灾情信息、应急处置信息、处置效益信息4个大类。在对信息字段进行定义时,考虑了信息来源,将信息本质属性与信息源进行有机结合。分类成果可以应用于地震行业应急处置和各级政府应急处置的信息汇集、分析、处理,还可以依据分类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公众参与灾情速报。由于灾难事件的应急处置具有相似性,本研究的成果适当修改后也可应用于其它行业的应急处置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