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铁矿叠层石丘堆式沉积与块状硫化物的富集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黄铁矿叠层石组构、成分、微量元素、硫同位素、分子生物标志物与产出的构造环境背景的研究可知 ,黄铁矿叠层石的形成是通过沿同生断裂上升喷溢入海的热流体长期脉动作用 ,构成栖息在热水喷口与热液丘堤周围的嗜热微生物群落生存的食物链基础 ,使嗜热微生物围绕热水喷口繁殖的结果。沿同生断裂上升喷溢入海的热流体长期脉动过程中不断吸附、富集成矿元素 ,并将海水中的硫酸盐还原为H2 S。微生物吸附的Fe2 + 与S2 -作用 ,形成黄铁矿叠层石。微生物群落在热水喷口与丘堤附近不均衡发展 ,产生了成矿带内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的黄铁矿叠层石丘堆。这种黄铁矿叠层石丘堆体是寻找富矿的显著标志 ,具有重要的成因与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2.
夏学惠 《沉积学报》1993,11(4):85-91
西南硫矿带黄铁矿床主要产于二叠系龙潭组底部,硫铁矿的形成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活动有一定关系,本文主要研究了区内生物结构黄铁矿的成因,认为生物组构莓状黄铁矿成因与生物菌群及微生物富集作用有关。研究表明,该区内的黄铁矿成矿作用主要由玄武岩海解而析出铁质与细菌还原硫酸盐及分解有机硫所产生的H2S作用,形成黄铁矿,生物一方面直接参与了成硫,另一方面又间接参与了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3.
鲕状黄铁矿是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中的特殊硫化物矿物之一。本文通过扫描电镜观测其矿物微形貌结构特征,并利用电子探针分析其化学成分,为认识该类矿物成因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提供依据。扫描电镜观测显示,该矿床中黄铁矿鲕粒主要由黄铁矿微晶组成,在鲕粒纹层孔隙中发现了丝状体、杆状体、球状体等微生物成因显微组构。这些微生物化石与热液喷流沉积成因硫化物矿床、热泉、海底热液喷口中的微生物化石具有诸多相似特征,表明该矿床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微生物在黄铁矿鲕粒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转换硫源、吸附金属元素、粘结黄铁矿微晶等作用。电子探针观测显示,黄铁矿鲕粒中的Zn含量较高,暗示鲕状黄铁矿可能作为后期成矿作用Fe、Zn、S等成矿元素的物源之一。从鲕粒边部到中心Zn含量逐渐递减的趋势,并由交代作用在鲕粒边部形成富Zn边。  相似文献   

4.
广东官田含铜碲黄铁矿矿床中的硫盐矿物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东官田黄铁矿矿床研究过程中,在该区首次发现多种硫盐矿物,文章对硫盐矿物进行了系统阐述,对矿石组构、主、微量元素特征,矿化期,次进行了研究。通过硫、氢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成分等几方面的研究,进而探讨矿床成因,研究认为,矿床的形成以火山-岩浆期后气液为主,并有大气降水混合中-低温热液交代脉状矿床。  相似文献   

5.
四川江油杨家院黄铁矿矿床,位于江油县雁门乡境内,是产于川北仰天窝向斜中黄铁矿成矿带内若干黄铁矿床或矿点中的、矿石矿物成分简单、矿床类型独特的、具很高工业价值的层控型黄铁矿矿床。该矿床现由地方有关单位开采。作者通过现场考察和室内对矿石光片的系统鉴定和研究对比,首次在矿石中发现了不少罕见的黄铁矿的生物组构。如黄铁矿的显微莓群结构、黄铁矿的细球菌类结构、黄铁矿的红藻结构、黄铁矿的叠层石构造  相似文献   

6.
归来庄贫硫氧化型低温热液碲金矿床中黄铁矿形成于3个世代,不同世代黄铁矿的S/Fe均小于2,硫的质量分数平均值50.9%(小于标准值53.4%),显示出明显的硫元素匮乏。不同时期的黄铁矿在晶形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并出现环带、环边及交代环边等结构构造。随着成矿作用的不断进行,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热液中的硫由于硫化物的不断结晶而消耗,成矿热液中硫逸度持续降低,可供进入黄铁矿品格的硫越来越少。成矿晚期,成矿热液中的砷替代硫大量进入黄铁矿的晶格中而形成与归来庄金矿床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富砷黄铁矿,对该类型矿床具有找矿勘探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微生物作用及冷泉碳酸盐岩的特征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冯东  陈多福  苏正  刘芊 《现代地质》2005,19(1):26-32
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是全球海洋环境中广泛分布的自然现象。部分渗漏天然气通过细菌作用转变为二氧化碳,同时海水硫酸盐被还原为硫化氢, 与孔隙水中的钙和铁结合而沉淀冷泉碳酸盐岩。冷泉碳酸盐岩的常见矿物有微晶方解石、文石、白云石和黄铁矿。冷泉碳酸盐岩常发育一些特殊的组构, 如黄铁矿环带结核、溶蚀面、平底晶洞、凝块和向下生长的叠层石组构等。碳酸盐岩特别负的δ13C值指示碳来源于生物成因的甲烷, 而18O富集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有关。冷泉碳酸盐岩中黄铁矿的δ34S值低于海水的, 这指示硫来源于微生物还原的海水硫。冷泉碳酸盐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极负的δ13C值指示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  相似文献   

8.
岔路口式黄铁矿床指长江中下游地区中三叠统含石膏碳酸盐建造与燕山期中酸性浅成侵入体接触带及其附近地区,以黄铁矿为主要矿石矿物的矿床。矿床赋存于中三叠统含石膏岩系之中;成矿与燕山期闪长玢岩有关;控岩控矿构造为逆冲断裂或顺层破碎带。矿石硫同位素以数据分散富重硫为特征,与海水硫酸盐高温无机还原作用所生成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相一致。黄铁矿成矿富集与石膏有关。在岩浆热能及岩浆期后富铁热液作用下,石膏中的硫被还原,为黄铁矿成矿提供丰富的硫源。  相似文献   

9.
LA-ICPMS原位微区面扫描技术的发展对解析具有包裹体、环带结构的矿物或受多期岩浆/热液活动影响形成的溶蚀再结晶的矿物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黄铁矿作为最普遍的硫化物种类之一,可形成于各种类型矿床中,其微量元素组份记录了矿床形成过程的重要信息。通过LA-ICPMS原位微区面扫描技术获得的黄铁矿晶体内部结构组份信息可用来限定成矿流体的性质、厘定成矿流体的演化规律、示踪成矿物质来源、约束变形变质作用过程中元素的活化和迁移行为,以及约束矿床成因等。本次研究选取了内蒙古二连盆地中巴彦乌拉大型铀矿床、辽宁青城子地区榛子沟铅锌矿、加拿大Pardo砂金矿中的黄铁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原位微区LA-ICPMS元素面扫描技术揭示其内部组份及结构信息,探索该技术在不同类型矿床中的应用价值。巴彦乌拉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中的黄铁矿的内部组构信息显示成矿体系的p H和Eh对硫酸盐还原细菌活动均有影响,并控制与之相关的铀矿化;且成矿体系的p H和Eh受到外界不断供给的地下水的影响,呈振荡性变化。辽宁榛子沟铅锌矿中的黄铁矿的内部组构信息显示矿化过程受到了至少两期流体活动的叠加影响,包括早期同沉积时期的流体以及晚期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流体。加拿大Pardo金矿中黄铁矿的内部组构信息显示矿床中半自形-自形的黄铁矿实际包含碎屑成因的磨圆状核部及后期热液活动形成的增生边;金主要呈浸染状分布在碎屑成因的黄铁矿核部,后期热液活动对金矿化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10.
辽东裂谷硫铁矿矿床内两类磁黄铁矿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黄铁矿是辽东硫化物成矿带内主要矿石矿物。在对该矿床成因研究过程中,发现矿床内的磁黄铁矿有两种同质多象变体。通过对两类磁黄铁矿的产状、共生组合、物理化学性质、X-衍射特征,成矿条件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成矿阶段。其中单斜磁黄铁矿为海底喷气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的产物;而六方磁黄铁矿则是在变质改造作用过程中由黄铁矿转变而成。进而为判断矿床成因,指导找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冀东峪耳崖金矿床金属矿物特征及其组合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峪耳崖金矿床是冀东地区重要的金矿床之一.研究峪耳崖金矿床中金属矿物成分的变化及元素赋存状态,对了解矿床的形成机制及指导找矿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工作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探针(EPMA)对峪耳崖金矿床中的金属矿物进行了研究,并应用氢、氧及硫同位素分析对峪耳崖金矿床的成矿热液来源及硫源进行了探讨.该矿床的载金矿物有石英、黄铁矿、碲铋矿,金矿物为银金矿.其中,黄铁矿的w(S)平均为52.34%,与理论值相比,其普遍亏硫,显示出成矿与热液有关.碲铋矿是本次工作重点研究的载金矿物,与金的产出具关联性.被碲铋矿包裹的银金矿的w(Au)要高于被黄铁矿包裹的银金矿的w(Au).据氢、氧及硫同位素测试结果认为,峪耳崖金矿床的热液来源主要为岩浆水,硫来自深部岩浆源.结合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碲铋矿和银金矿等的矿物学特征及组合意义推断,峪耳崖金矿床为中-深成中温岩浆热液矿床,并认为其深部找矿可关注Te、Bi富集异常的区段.  相似文献   

12.
竹山下铀矿床是粤北下庄铀矿田内大型铀矿床之一,铀矿化类型为"交点"型和硅化带型。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竹山下铀矿床4种不同类型黄铁矿进行元素含量分析及硫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交点"型矿石中黄铁矿相对富集Pb、 Cu、 Co、 As、 Ni、 Se、 Bi、 U、 Sb、 Zn等微量元素;"交点"型铀矿化形成于中深部高温环境,成矿热液具有地幔流体特征,成矿过程硫来源与该区花岗岩中黄铁矿的硫来源一致或者相似,花岗岩中的黄铁矿可能为该期成矿事件的产物;竹山下矿床在垂向上表现出越往深部硫逸度越低的特征;"交点"型和硅化带型中黄铁矿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配分曲线,表明二者具有相同的成矿热液来源,且与辉绿岩中黄铁矿配分曲线相似,表明该区成矿热液具有深源性。  相似文献   

13.
冀东地区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可划分为7个自然岩性段,硫等赋矿层位为其2~5段,由含锰页岩 含锰白云岩 含锰页岩 含锰白云岩组成二个正旋回。高于庄组沉积早期(即下旋回第2段),在遵化 北汤道河水下高地的阻隔下,形成了蓟县 迁西泻湖,属封闭的还原环境,控制了“蓟县式”锰方硼石矿床。高于庄组沉积晚期(即上旋回第4段和第5段)沉积时期,高板河泻湖形成,由于泻湖南侧受北东东向同生断裂控制,北侧又受生物礁制约,在生物作用及滞流的还原环境下,形成了“高板河式”黄铁(铅锌)矿床。上旋回生物礁相和泻湖相区是寻找黄铁(铅锌)矿的靶区。  相似文献   

14.
柴北缘赛坝沟金矿床是青海省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成矿带上重要的岩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体赋存于北西-北北西向韧-脆性断裂构造组内,呈脉状、透镜状,构造控矿作用明显,矿石类型分为石英脉型和蚀变糜棱岩型.热液成矿期可划分为4个阶段:Ⅰ少量黄铁矿-烟灰色石英阶段、Ⅱ金-黄铁矿-乳白色石英阶段、Ⅲ多金属硫化物-金-灰白色-...  相似文献   

15.
黄玉锦  阮诗昆 《江苏地质》2018,42(3):440-445
福建紫金山铜矿床属高硫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矿石中主要含铜矿物为蓝辉铜矿、铜蓝和硫砷铜矿等,且铜矿物与黄铁矿密切共生。由于铜矿石中硫含量较高,导致铜精矿中硫含量超标,w(S)/w(Cu)比值为2.0~2.1,远高于冶炼要求的1.15~1.20,影响其经济价值。使用X射线荧光(XRF)光谱分析对紫金山铜矿中S元素的分布进行数字化研究,查明硫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赋存状态,划分铜矿石类型,为紫金山铜矿今后的采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A sulfide black smoker chimney exists in the Gaobanhe seabed exhalation massive sulfide deposit in the Xingiong-Kuancheng secondary fault basin of the Proterozoic Yaniiao rift trough in Hebei Province, taking the shape of mounds, individually about 2-3 cm high. Abundant fossils of thermophilous bacteria and algae in perfect preservation are found in the ore surrounding the black smoker chimne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molecular biomarker studies on the microorganismai ore fabric show that the microorganism in the sulfide ore is in fact a sedimentary product of probiotic bacteria and algae. In the special food chain based on black smoker chimney at ancient seabed- thermophilous bacteria, the thermophilous bacteria and algae reproduce in large quantity. Intermittently erupting of fluid from the chimney creats conditions for formation of sulfide deposit. In the process of exhalation action of hot fluid, thermophilous bacteria and algae grow and reproduce around the sulfide black smoker chimney, absorbing mineralizing substances brought by the fluid.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are formed in this process of absorption of seabed black smoker chimney exhalation-mineralizing fluid pulsation-thermophilous microorganism.  相似文献   

17.
质疑了张志斌等(2010)一文关于东升庙-三贵口锌多金属硫铁矿矿床锌矿体和硫矿体的分类及其各类矿体形态、矿石结构构造和稀土配分模式等方面的依据以及一些论证过程,否定了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锌矿体为沉积形成矿源层,后期改造成矿的观点和其得出的下一步找矿方向。锌矿体主要有9号、2号、11号等6个矿体,硫矿体主要有1号、3号、4号等4个矿体。呈层状整合分布于石墨片岩中且和后者具有一致的稀土配分模式的9号和其他矿体一样都是沉积喷流过程的产物,其矿石结构也支持这一点。在东升庙-三贵口地区下一步的找矿方向应该是寻找下部的根部矿体。  相似文献   

18.
多不杂铜矿床的发现是西藏地质找矿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前人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始终未能合理解释该矿床的形成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认识上存在争议。本次研究指出了前人在多不杂铜矿床成因机制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并测试了岩矿石及单矿物的硫铅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矿床中硫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幔源岩浆和流体在参与成岩成矿过程中伴随岩浆结晶成岩交代岩石而致自身流体性质演变,进而引发壳幔物质混染;铅同位素具有由岩浆作用形成的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铅的特征,伴随着含矿地幔流体的上升侵位,不可避免的混染了地壳铅,导致了多不杂铜矿床铅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的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地幔,成矿动力主要来自深部地质过程,矿床的形成与地幔流体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类型与环太平洋浅成低温矿床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天钧 《福建地质》1999,18(4):167-177
福建省上杭紫金山铜金矿床是我国大陆发现的首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在矿床深 继发现了斑岩型铜矿、中低温热液型铜矿和低硫浅成热液型银(金、铜)矿。可与环太平洋带上一系列特大型斑岩铜金和低温热液型金(铜)矿对比,它们有若干共同特征,但紫金山矿床与它们的一些不同之处,启示我们开拓找矿的新的时空领域。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谦比希铜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演化特征,对其矿石和脉石矿物展开了流体包裹体和H-O-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热液型脉状矿化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100~350 ℃,盐度变化于11%~19%NaCleqv;δDV-SMOW值为-64.0‰~-52.6‰,δ18OH2O值为1.57‰~2.97‰.热液型脉状和沉积型层状铜矿体δ34SCDT值分别变化于5.5‰~12.1‰和6.0‰~21.0‰.分析表明,热液型成矿流体属Cl-Na-Ca型水溶液,属中低密度流体;成矿流体受幔源和壳源岩浆混合,导致铜发生沉淀.沉积型层状矿化硫主要来自成岩硫化物和海水硫酸盐,硫酸盐以热化学还原为主,导致SO42-较彻底的变为H2S.整体看来,谦比希铜矿床热液型脉状矿化与新元古代中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沉积型层状矿化主要与新元古代晚期大规模造山运动和区域变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