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节 风力作用与沙漠沉积 一提到沙漠,人们就会联想到风沙,风是沙漠里最重要的地质营力。严格地说,盛行风是沙漠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营力。一、盛行风与热沙漠的形成气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2.
风成古沙漠沉积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古沙漠沉积是干旱缺雨、植被稀少、风成作用持久强烈等特殊环境下的地质记录.近年来中国东部白垩纪古沙漠的发现(江新胜等,1992;程守田等,1996;齐骅等,1996)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砂质沙漠(风成砂海)迁移的沉积记录,由理想化的三段砂海相序构进。底海段为前砂质沙漠(fofe—erg,赋存于侧向沉织环境内的风砂体系组成。这些砂体有小型沙丘复合体,锯齿状沙洲(zibars)和沙席形成的风成地层。前砂质沙漠位于砂质沙漠的下风向,即砂质沙漠的前缘,是初始风成沉积作用的产物。与砂质沙漠迁移相关的盆地沉降,使前砂质沙漠之上又发育了称做中中砂质沙漠中段(fore—erg)它以巨厚的,大规模的交错层砂岩为代表,是大型臂形沙丘复合体。在中砂质沙漠内。风对区域沉积作用模式的影响最大,在砂质沙漠中搬运和沉积的砂大部分集中于该区。砂供给减少和砂质沙漠的连续迁移,将在中砂质沙漠之上形成一薄层后砂质沙漠(back—erg)。后砂质沙漠相序上段,与前砂质沙漠区非常相似,存在相以类型的风成地层,并以砂体形式赋存于上风侧向沉积环境的沉议物内。由于风对沉积作用的影响有限。或砂质沙漠迁移的不完全,后砂质沙漠沉积是薄型,或因易受沉积后的侵蚀作用,而可能移失殆尽。构造:气候和海平面升降均对砂质沙漠沉积有影响,将使理想化的砂质沙漠相序发生不同的变化或改变。下边以北美西部、欧州、非州南部和南美的古代实例为例,来说明砂质沙漠迁移沉积记录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古沙漠沉积的研究可以重塑古地理、古纬度和古气候,从而指导同此类沉积环境相关的矿产的找寻,并恢复沉积盆地的地质发展史。在国外,不仅对各时代的古沙漠沉积作了广泛的沉积学的研究,而且发现有与之相关的大型油田。然而在我国,古沙漠相的研究工作极其薄弱,缺乏系统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还属于一个空白。为此,笔者遂从地层古生物工作转而侧重风成沉积作用和古沙漠相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第一节 概述从前述沉积特征不难看出,川南黔北的大佛砂岩,打儿由组和柳嘉组存在许多风成沉积标志,具有沙丘、丘间和丘外沉积的各种典型特征,说明了风成系统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渤海古沙漠沉积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世界沙漠的分布特点和沙漠的发育条件,作者认为晚更新世末期渤海气候干冷,雨量稀少,西北风强盛,松散沉积物丰富,具备发育沙漠的条件.文章从以下方面证明渤海古沙漠的存在:(1)渤海约有四分之一区域为残留砂沉积;(2)在全新世盖层下的更新世砂质沉积具有高倾角的前积纹层;(3)渤海东南缘陆地和岛屿有古渤海沙漠衍生黄土分布.综合分析认为末次冰期时,渤海中部和辽东湾古沙漠发育程度好,渤海湾次之,莱州湾未发育沙漠.  相似文献   

7.
程守田  刘星 《地球科学》2000,25(6):587-591
古沙漠是以风成沉积为特征的一种特殊环境的充填, 由于风成沉积与水成沉积机制不同, 目前以湖泛面为依据所开展的陆相湖盆层序地层研究的原则不能完全适用于古沙漠地层.分析讨论了基于地下潜水面为沉积基准面的古沙漠沉积作用过程及其控制因素, 探讨了古沙漠层序地层的构成及其单元的划分, 并提出了古沙漠成因地层及沉积学研究的有关概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第一节地质背景本文所研究的白垩-第三纪沙漠沉积区位于四川地块的西南缘。四川地块有印支运动形成广阔的内陆盆地格架,于三叠纪晚期构成完整的四川盆地(包括黔北),并且沉积盆地与现在的地理盆地基本相当。当时气候炎热温润,生物繁盛,既是举世文明的恐龙之乡,也是好的成煤期。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群沉积时期的古沙漠盆地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笔者基于一个完整的沙漠盆地内,各种地理景观、沉积环境与沉积作用、沉积类型间有机的密切联系,提出并使用沙漠盆地体系和沙漠盆地沉积体系的概念,结合将今论古的原理,在大量实际资料的分析、研究基础上,首次确定了在志丹群洛河组和罗汉洞组上段的沉积期间,有两期不同的古沙漠盆地体系和古沙漠盆地沉积体系的存在。根据各种沉积类型和剖面结构的古环境和古地理意义,对它们的次级环境和沉积体系进行了划分和讨论,重塑了这两期古沙漠盆地体系的古地理环境.依据保存的条件和地表的出露,笔者识别与恢复出洛河期古沙漠盆地体系从现盆地南部向北依次是砾模环境、丘外过渡环境和沙丘环境,而岩漠环境一般是不易被保存的,罗汉洞晚期的古沙漠盆地体系仅保存有沙丘环境和位于其南、北两侧的丘外过渡环境,而岩漠环境和现盆地市部的砾漠环境未被保存,现盆地北部的砾漠环境可能是未出露。对各种环境中的沉积类型和特征、剖面结构等均作了详尽地叙述和讨论。最后,并指出古沙漠相或古风成相的研究在沉积学的理论上和国民经济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今地球上,沙漠地区分布甚广,集中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以及虽处在温带,但远离海洋的大陆内部。约占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形成沙漠的主要条件是干旱气候,造就沙漠沉积的主要动力因素是风力。按照“将今论古”的原则,地质历史时期中干旱气候的环境也经常发生,不乏存在沙漠和沙漠沉积。但是,由于地质时期的古代沙漠沉积的识别比较困难,尤其是沙漠沉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古近纪沙漠沉积特征及古风向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分析测试对四川盆地古近系柳嘉组红层沉积物的性质、结构、原生沉积构造及石英颗粒表面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本区古沙漠的存在.将其沙漠沉积分为沙丘和丘间两种沉积类型,对丘间又细分为干丘间和湿丘间,针对不同的沉积类型也明确了相应的识别标志.通过对沙丘前积层倾向的测量,重...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古沙漠沉积地层主要为冲积扇、湖泊、河流、三角洲及沙漠沉积体系.风成沉积和沙漠沉积、风成沉积体系和沙漠沉积体系等概念有必要予以区分.基准面变化是沙漠和河流、湖泊等其他陆相地层对比的基础.鄂尔多斯盆地志丹群划分为上下两个三级层序单元,反映了两期古沙漠由风成沉积强盛期到衰退期的演化,且每个层序可划分为低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沉积岩石学和沉积学之间的发展关系。认为在沉积岩石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沉积学,其研究领域正不断扩大至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并已渗入了其它多种学科。由于沉积学对侧重室内岩石学研究的沉积岩石学提出了更新的研究任务,故又进一步促进了后者的发展。本文强调沉积岩石学是有其自身研究任务的沉积学基础部分,并不是必需被沉积学完全取代的学科,文章还展望了沉积岩石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江卓斐  伍皓  崔晓庄  江新胜 《地质论评》2019,65(6):1487-1500
气候模拟显示,中国在古近纪曾被带状干旱带控制并被大面积沙漠沉积覆盖,然而在中国境内,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周边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耦合敏感地区却鲜有发现,一定程度制约了东亚季风起源时间和气候变化研究。本文通过岩性、沉积结构、沉积构造、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铁质黏土套的化学成分特征和风成沙丘分布面积综合分析,证实了剑川盆地古近系始新统宝相寺组中段典型沙漠沉积的存在。古风向重建显示,沙漠早期为西风控制,晚期为西北风控制并伴随有初始季风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证据可见,青藏高原东缘始新世中晚期经历了一个由干旱到潮湿的气候剧变事件,而沙漠的消失即为该事件的标志。研究区古近纪风向偏转、初始季风雨的出现以及沙漠的消失表明,东亚季风可能始于晚始新世。本文进一步确证了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沙漠的存在,对深化研究东亚季风起源的时间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北方有大面积的土地被沙漠和黄土覆盖,是现代沉积和侵蚀比较活跃的地区。强烈的地表过程不仅影响着区域的生产生活活动,还通过粉尘传输影响北半球甚至于更大范围的气候和环境。长期以来,由于综合研究不够,对沙漠-黄土体系的沉积和侵蚀规律以及未来趋向的认识有限。结合对沙漠沙地-黄土沉积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测试结果,基于地统计法和遥感分析的黄土堆积量估算以及现代降尘、地表侵蚀的观察研究,认为沙漠沙地-黄土堆积区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受气候变化控制,这里既是堆积区,又是侵蚀区,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黄土比沙地沉积保存着更完整的过去气候变化信息。黄土高原水蚀和风蚀在地质历史时期就存在,人类活动加强了侵蚀过程,但可能还没有实质性地改变这一趋向。通过对地质记录和古气候模拟结果的分析,在未来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沙地地区可能由于有效湿度减少变干而使风尘活动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粉尘沉积速率也将随之加快。  相似文献   

16.
同构造沉积盆地的沉积作用与构造环境及其活动性质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尽管控制沉积作用的因素很多(诸如气候、物源等),但最基本的因素乃是同沉积作用的构造活动,它控制着沉积体的分布、厚度、相型等。甚至不少沉积体是在两种或三种构造环境下发生的,因而有着纵横交替、相互更叠的复杂层序。而作为特殊沉积作用的沉积矿产,则更显著地制约于同沉积构造活动,尤其作为导矿构造的基底构造以及盆地演化中的控制性构造,则是寻找隐伏矿产的一  相似文献   

17.
梅河盆地沉积体系及沉积体系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河盆地是抚顺──密山深大断裂南段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典型的断陷型聚煤盆地。根据钻探、测井和粒度分析等资料,对沉积体系和沉积体系域进行了分析,梅河盆地主要沉积体系有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和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每一种沉积体系都由一套有规律的沉积组合构成。随着盆地的演化,梅河盆地先后出现了冲积扇-辫状河、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河流-三角洲一湖泊等沉积体系域。  相似文献   

18.
嫩江现代河流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平在  王俊玲 《沉积学报》2003,21(2):228-233
以黑龙江省富裕县大马岗现代嫩江沉积体为例,通过深挖探槽、探坑及野外密集采样的精细解剖,详细研究了现代嫩江大马岗沉积体内部岩相、沉积微相、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大马岗河流沉积体是一个由辫状河与曲流河沉积组成的复合沉积体,其下部以辫状河砾质坝沉积为主,上部则以低能量的曲流河沉积为主。在现代嫩江大马岗沉积体内部,共识别出16种岩相,即Gm,St1,St2,Ft,Ssd,Sh,Stcb,Shcs,Sw,Sm,Fw,Fm,Fsc1,Fsc2,Mm及Mpr,发育五种亚相、六种沉积微相,即曲流河的河漫滩沉积微相、决口扇微相、天然堤微相、点坝微相、辫状河的溢岸微相及心滩微相。这些沉积微相构成了大马岗沉积体内部垂向上三套不同的沉积层序:下部层序以砾石质沉积为主,为辫状河沉积形成;中部层序为一个完整的曲流河沉积层序,以曲流河点坝沙及溢岸漫滩泥沉积构成;上部沉积层序则为曲流河泛滥及决口沉积形成。通过沉积微相及沉积层序分析,本文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河流复合沉积模式,进一步丰富了河流沉积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研究我国沉积盆地类型和油气分布规律,发现更多含油沉积盆地类型,这是摆在地质科研工作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国外大油、气田及有关沉积盆地的分析研究工作在大力开展。但是至今如何正确的分析沉积盆地并没有解决,接板块构造观点划分含油沉积盆地类型未必妥善。特别如何  相似文献   

20.
事件沉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论述了事件沉积概念的产生背景,事件沉积的含义与分类。根据事件的起因不同,事件沉积可分为地内事件沉积和地外事件沉积,前者可进一步分为外力事件沉积和内力事件沉积。对重要的事件沉积类型,如外力事件沉积中的风暴岩,内力事件沉积中的震积岩、海啸岩和地外事件沉积中的界线粘土层从理论与实例的结合上阐述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属性。最后就事件沉积对沉积学现有理论和相分析工作的挑战从理论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