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同植物群落对灰岩试块溶蚀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澳大利亚产的微侵蚀计,对湖南郴州礼家洞3个植物群落土壤和泉水中的灰岩溶蚀速率进行了精确测定。对取得的1 650个数据,用SPSS应用软件进行处理,发现乔木群落泉水和土壤中灰岩的平均溶蚀速率最高,分别为3.17 mm/a和0.63 mm/a。在测定灰岩溶蚀速率的同时,对泉水的水化学特征和土壤中的TOC进行了分析,发现乔木群落样地的泉水有更强的溶蚀力(较低的方解石饱和指数和较高的CO2分压)。乔木群落土壤中的TOC比灌丛、草丛的多。与灌丛、草丛相比,乔木群落对CO2汇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2.
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演替序列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合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 TWINSPAN)及除趋势对应分析法( DCA)进行分类及排序,确定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演替序列。结果表明: 根据DCA排序可将研究区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草地→ 灌丛→乔林→顶极群落;根据TW IN SPAN分类结果可将植被分为11个群丛,其中,第Ⅰ 、Ⅱ 、Ⅲ 、Ⅳ 群丛为草本阶段,第Ⅴ 、Ⅵ 群丛为灌丛阶段,Ⅶ 、Ⅷ 、Ⅸ 群丛为乔林阶段,第Ⅹ 、Ⅺ群丛为顶极阶段。茂兰喀斯特植被演替顶极群落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群落,是一种典型的地形— 土壤演替顶极,是植被与当地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吐哈盆地南缘雅满苏西大沟剖面石炭系含有丰富的腕足动物化石,可划分为8个群落和1个搬运化石集合。个体生态、行为习性、营养结构的分析及岩性、岩相组合特征的研究表明:这些群落的生态位界于BA2和BA3之间,缺乏BA4和BA5较深水群落,说明该区石炭纪海水深度不超过60m。各群落自身演替的主要控制因素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各群落在时间上相互取代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海水深度,与该区石炭纪4次明显的海水进退三级旋回密切相关,其中第二旋回的影响最为明显,并形成了白鱼山组顶部的不整合面。控制该区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石炭纪发生的4次构造运动,其次是全球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群落与水文情势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植被群落-水文参数直方图和计算敏感性指数,分析植被群落对水文条件变化的耐受性和敏感性,研究湿地植被群落与水文情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的植被群落对水文情势变化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不同,苔草群落、假俭草群落对水文条件变化敏感性较低;苔草-廖子草群落、苔草-虉草群落和虉草-苔草群落对水文条件变化的敏感性较高,喜欢相对湿润的环境;南荻群落所能承受的水文条件变化范围较窄,喜欢相对干旱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王增如  王成  董晓红  高丙民 《冰川冻土》2016,38(6):1710-1717
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是生态学领域争论不休的重要科学问题。调查了青藏高原疏勒河上游高寒草甸典型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生物量及环境因子,分析了不同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与生物量的关系及其差异性,并探讨了影响两者间关系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以莎草科或毛茛科物种为主要建群种的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与生物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如高山嵩草+苔草群落、线叶嵩草+黑褐苔草群落、唐松草+矮火绒群落、草苔草+昆仑蒿群落;而以禾本科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紫花针茅+紫菀群落、紫花针茅+沙生风毛菊群落)两者间存着显著正相关性(P<0.05).2)CCA排序中,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累计解释量为83.4%,这说明环境异质性是影响植物群落空间格局的主要原因,其中冻土上限埋深是影响植物群落特征及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冻土上限埋深小于-4m时,丰富度与生物量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冻土上限埋深大于-4m时,两者间无显著相关性。这有助于深刻认识生物多样性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贺兰山北段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植物群古生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孙克勤  张周良 《现代地质》1996,10(3):316-324,T002
对贺兰山北段呼鲁斯太和沙巴台地区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植物化石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植物化石20属40种,讨论了植物群的性质和时代。在研究植物群特征基础上,分析了植物化石埋藏类型,论证了植物群的古生态特征,划分了5个植物群落:(1)Bothrodendroncirculare群落;(2)Lepidodendronsubrhombicum群落;(3)Lepidodendronszeianum群落;(4)Tae-niopterismucronata群落;(5)Pecopterisorientalis群落。这5个植物群落的时代分别相当于晚石炭世早期、晚石炭世中期、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和早二叠世晚期。石松类植物在晚石炭世沼泽环境最为丰富,以华夏植物区大量的特有种为特征。而蕨类植物和种子蕨类植物在早二叠世的泥炭沼泽和泛滥平原环境占优势。这些植物群落在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广泛分布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泥炭沼泽和碎屑低地环境,指示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三叠世是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时期。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运用构造层序地层学的思路和方法,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界面、层序划分和层序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可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1)上三叠统与中、下三叠统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2)须二段与小塘子组的分界面;3)须三段与须四段之间的次级构造不整合面;4)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根据层序界面的发育情况,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每个层序以最大湖泛面为界,划分为盆地扩张体系域(BE)和盆地收缩体系域(BW)2个体系域。晚三叠世四川盆地的演化主要是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其中TS1为边缘前陆盆地演化阶段;TS2为川西前陆盆地形成阶段,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开始逆冲推覆;TS3为川西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褶皱成山,使得整个四川盆地进入了陆相沉积环境。构造运动是控制晚三叠世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根据华北地台石炭纪至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研究材料,结合共生生物、围岩特征等,分析并建立了研究区5个以腕足动物占优势的典型底栖生态群落,它们是:Linoproductus-ovatia群落,Derbyia群落,Becheria-Stenoscisma群落,Lingulai-Chonetes群落和潮下波浪带腕足动物群落。讨论了特定地质背景下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各群落的生活环境。腕足动物群落分布的控制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海底地形、海侵规模及持续时间长短是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碳、氮元素是土壤中的关键元素.在我国黄土高原北部-宁夏中东部处于荒漠化初期阶段的草地中,土壤的碳、氮元素组成出现了异乎寻常的特征,即相对于碳含量,氮含量异常偏低.认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对我国北方草地的保护和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植被的输入是土壤中碳、氮元素组成的最为重要的控制因素之一.为认识植被碳、氮含量的空间变化对上述现象产生的贡献,对包括草地碳、氮异常区在内的区域进行了沿线植物群落的化学组成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平均碳含量约为40%~50%,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碳含量以苦豆子、达乌里胡子枝群落最高(44.225%),蛛丝蓬、骆驼蓬群落最低(35.516%).绝大多数植物群落平均氮含量约为2%~4%,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含氮量以猪毛菜、星状角果藜群落最高(4.482%),蛛丝蓬群落最低(1.356%);2.植物群落生物量空间分布与对应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说明降雨量是限制群落地理分布的关键因子;3.植物群落与土壤C/N比值随纬度呈现不一致的变化规律,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呈现统计学上的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392(P<0.05,n=32).上述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荒漠化初期阶段的草地中,植被输入不是引起该区域土壤C/N异常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土壤种子库在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植物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和动态中起着重要的生态和进化作用,对保护和恢复干旱区植被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方法、数量特征、分布格局、时空动态、与地上植被关系、年龄结构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论述了干旱区土壤种子库研究的若干进展,展望了干旱区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