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下扬子地区符离集-奉贤地震测深资料解释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符离集-奉贤地震测深剖面总长570km,采用密集的多重观测系统。本文进行了沉积层静校正,使解释结果更为合理、准确。根据所得的界面和地层变化,以及断层位置的确定,对该区的地壳特征可得到如下几点认识: 1.下扬子地台区的地壳明显可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它的各层与华北地台均有差别。 2.下扬子地区中地壳内存在一层强反射面,推测为高密度层或高速薄层所致。 3.郯庐断裂带处的莫氏面无明显落差,而是处在莫氏面隆起的斜坡部位,其间可能有一些张性破裂。 4.苏南的上古生代紧密褶皱、火山与岩浆活动以及二个地震活动带的存在,均与莫氏面的起伏有关。  相似文献   

2.
符离集—奉贤地震测深剖面总长570km,采用密集的多重观测系统。本文进行了沉积层静校正,使解释结果更为合理、准确。根据所得的界面和地层变化,以及断层位置的确定,对该区的地壳特征可得到如下几点认识: 1.下扬子地台区的地壳明显可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它的各层与华北地台均有差别。 2.下扬子地区中地壳内存在一层强反射面,推测为高密度层或高速薄层所致。 3.郯庐断裂带处的莫氏面无明显落差,而是处在莫氏面隆起的斜坡部位,其间可能有一些张性破裂。 4.苏南的上古生代紧密褶皱、火山与岩浆活动以及二个地震活动带的存在,均与莫氏面的起伏有关。  相似文献   

3.
The Deep Seismic Sounding( DSS) projects carried out from the 1970 s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and its neighboring area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then the basic wave group features of those wide angle reflection / refraction record sections,and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are summarized. It shows that there were in total five clear wave groups on the record sections,which include the first arrival Pg,the reflection P1 from the bottom interface of the upper crust,the reflection P3 from the bottom interface of the middle crust,the strong reflection Pm from the Moho boundary,and the refraction Pn from uppermost mantle. In general,these phases are easily consistently traced and compared,despite some first arrivals being delayed or arriving earlier than normal due to the shallow sedimentary cover or bedrocks. In particular,in the Dabie Mountain region the seismic events of a few gathered shots always have weak reflection energy,are twisted,or exhibit disorganized waveforms, which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disruption variations of reflection depth,the broken Moho,and the discontinuity of the reflection boundary within crust. The regional crustal structures are composed of the upper,middle and lower crust,of which the middle and lower lay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weak reflection ones. The crustal thickness of the North China and Yangtze platform are 30km- 36 km,and the Moho exhibits a flat geometry despite some local uplifts. The average pressure velocity in lower crust beneath this two tectonic area is 6. 7 ± 0. 3km / s. Nevertheless,beneath the Dabieshan area the crustal thickness is 32km- 41 km,the Moho bends down sharply andtakes an abrupt 4km- 7km dislocation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average pressure velocity in the lower crust beneath the Dabieshan area is 6. 8 ± 0. 2km / s.  相似文献   

4.
白志明  吴庆举  徐涛  王晓 《中国地震》2016,32(2):180-192
系统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下扬子及其邻区开展的深地震测深工程,总结了相关宽角反射/折射地震资料的波组特征及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下扬子及邻区深地震测深资料普遍具有较清晰的初至震波Pg、上地壳底界面反射波P1、中地壳底界面反射波P3、莫霍界面反射波Pm及上地幔顶部首波Pn,震相连续,易追踪对比。受浅表沉积盖层或基岩等的影响,Pg波常出现局部延迟滞后或走时超前现象。尤其是大别造山带个别炮点的反射能量较弱或同相轴扭曲、波形紊乱等,均与地壳内界面和莫霍面的深度突变或破碎有关。该区域地壳结构大致分为上、中、下3层,但视资料情况中地壳和下地壳又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层。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地壳厚度30~36km,莫霍界面形态变化较缓,存在局部隆起,下地壳平均速度6.7±0.3km/s。但大别造山带下方地壳厚度32~41km,莫霍界面下凹且出现4~7km垂向错断,下地壳平均速度6.8±0.2km/s。  相似文献   

5.
对华北地区40多年来完成的50条深地震测深剖面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类和整理,利用分层插值并拼合的数值化方法对二维速度等值线图进行数字化,建立基于经纬度信息的二维速度结构模型和主要界面深度模型.基于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web浏览器对模型数据的快速查询功能.华北深地震测深成果库的建设为深地震测深成果的转化提供条件,为地球科学相关领域提供精细的地壳模型参考,也提高了该项数据资料服务于社会的水平.地壳二维速度模型和主要界面深度模型数据为深入研究华北地区地震发震构造、华北克拉通破坏等科学问题提供最基础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回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回顾了在青藏高原东北缘(32°-40°N,100°-108°E)地区深地震测深研究的主要成果,给出了这一地区地壳中地震波速度结构的特征和莫霍面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西印度北Cambay和Sanchor沉积盆地的3条共约350km长的测线作地震测深研究。使用60道DFS—V数字记录系统,200m间距的检波器排列,4ms的数据采样速率,取得了41炮贯穿沉积盆地和深地壳部分的地震折射和广角反射资料。对大量地震记录剖面的广泛模拟和解释,发现了沿这些测线的沉积部分中存在4个子盆地。北Sanchor和Patan子盆地最深达花岗/元古代基底(P波速度:5.9—6.0km/s)约5000m,南Sanchor子盆地深约5600m。在Gandhinagar子盆地中圈定出基底深达7700m的最深的沉积盆地。德干高原暗色岩(P  相似文献   

8.
胡鸿翔  王瑀 《地震学报》1985,7(3):267-275
本文论述了深地震测深工作中一些震相的运动学特点,描述了在水平均匀速度模型的各种不同参数条件下,迴折波、反射波及首波几种震相的走时曲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及关系,并讨论了界面倾斜时的情况。由此说明对这些震相识别的可能性及依据。最后,列举了随县爆破及永平爆破的应用例子。   相似文献   

9.
利用三维深地震测深技术,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结果表明,以低P波速度为主要特征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系统在地壳范围内可分为3个深度层次:在9~15km深度,岩浆系统分布的主要特征是范围广、尺度大、近南北走向,是地壳内储存岩浆的主要位置;自15km深度以下直至下地壳,其分布横向尺度较小,显示出岩浆自上地幔侵入地壳的痕迹,这也意味着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极有可能延伸到上地幔,或更深;在地壳浅部,深度小于8~9km范围内,岩浆的分布范围更小一些,集中在天池火山口稍偏北的南北方向上.如果说低P波速度与岩浆系统关联的话,那么它反映出这部分岩浆仍然处于较高温度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至少不是残留的,或者说是处于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10.
11.
下扬子地区地震构造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地震活动频繁,展开对该区的探测与研究对人们认识地震孕震背景及板块相互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行业专项的支持下,2011年底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滇南沿镇康-泸西一线布设一条近东西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该探测剖面跨越三江褶皱系、扬子地台、华南地块等多个地质构造单元,同时穿越南汀河断裂、澜沧江断裂、红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等多个重要断裂带.探测剖面长600 km,沿线共布设11个炮点和400余台三分量地震数字仪进行爆破和接收.本文利用有限差分和时间项方法对沿线11炮初至波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获取了探测剖面的基底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沿线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基底界面形态起伏变化剧烈,其深度在1.0~7.0 km范围内变化,速度横向不均匀性明显.在测线西端地表速度约4.6 km·s-1,基底深度较浅,起伏变化不大;地表速度在三江褶皱系下降至4.3 km·s-1,而基底埋深达7.0 km左右.在扬子地台基底埋深有一个缓慢的变浅,基底深度约5.0 km,地表速度约4.5 km·s-1.测线在东端进入华南块体,基底深度迅速变浅,甚至出露于地表,地表速度增至约5.2 km·s-1.在速度等值线变化剧烈的地方与该区分布的断裂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在红河断裂带两侧速度等值线及界面形态变化剧烈,该特征在首波的记录截面图上也能清晰的体现.本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强震发生背景及深部动力学意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唐燕娟 《地震研究》1998,21(2):179-184
本通过对下扬下子黄海地区1960年 ̄1994年间的地震研究表明,本区的特征有:地震迁移性;地震周围性;海陆相应性;地震群的形式出现;主震过时,P波初动方向改变。研究此特性对临震监测有定一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震相研究与地壳细结构   总被引:15,自引:17,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构造单元深地震测深资料震相的综合分析,利用反射率理论地震图方法对实际记录模拟计算,进一步研究东北缘区域内部不同构造单元地壳细结构.结果显示:西秦岭褶皱造山带分隔了南北不同性质的地壳结构,北侧为相对稳定的临夏—兰州新生代盆地、南侧为强烈改造的松潘—甘孜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改造为萎缩的若尔盖高原盆地和盆地边缘褶皱造山两类不同的地壳结构;青藏高原东北缘中下地壳普遍存在以多层高低速相间、低速度结构为主的破碎松弛结构,这种特征在缝合带和造山带尤为明显,显示为地壳形变增厚、流变滑动的重要场所;结合二维速度结构及GPS研究结果,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形变及动力学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下扬子区在地理上横跨苏、浙、皖、鲁、沪四省一市,西北侧以著名的郯庐断裂为界与华北板块相邻,而东南侧则以江山-绍兴断裂(简称江绍断裂)为界与华夏板块相接,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向北东延伸进入南黄海.该区是区域性大断裂发育,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中强地震活跃区,据统计,从1970年至今该区域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0次,并且具有震源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川滇地区构造复杂,多种主动源、被动源方法已被用于研究川滇地区的壳幔结构.使用虚拟地震测深技术,校正直达Ss波到时异常后,得到川滇地区的地壳厚度数据;在地壳变化不剧烈的区域,所得结果与前人的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该结果为川滇地区的壳幔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约束.  相似文献   

18.
19.
深地震测深揭示的华南地区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与华南地区有关的深地震测深剖面达57条.本文收集该区的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利用保真能力强的三维克里金插值技术构建了100°E~125°E,18°N~34°N区域内的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基于三维地壳结构模型,分别探讨了华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地壳厚度空间变化特征、地壳属性、上地幔顶部地震波速变化以及太平洋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方向等.研究结果表明:(1)扬子地块平均地壳厚度为40 km左右,地壳平均速度为6.30 km/s;华夏地块平均地壳厚度32 km左右,地壳平均速度6.24 km/s.(2)扬子地块的四川盆地与全球地台区具有相似的地壳速度-深度变化特征,华夏地块与全球伸展区结构相似,台湾造山带具有较典型全球大陆弧的特点.(3)华夏地块上地幔顶部Pn波平均速度为8.02 km/s;台湾造山带Pn波平均速度为7.98 km/s;扬子地块的Pn波速度为7.94 km/s,包含四川盆地(Pn速度达8.02 km/s)和川滇地区(Pn速度最低为7.75 km/s).川滇地区和松潘—甘孜褶皱带东部构造活动性较强,四川盆地和华夏地块相对较稳定.(4)推测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方向为NW-SE方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