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地震动态》2003,(3):44-44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由西部科技学术论坛学术委员会地震研究与工程抗震专业委员会主办 ,云南省科技学术交流中心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地震研究与工程抗震学术研讨会”将于 2 0 0 3年 8月在昆明召开 ,会议主题为 2 1世纪的防震减灾技术。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会议征文范围地震机理研究 ;地震和震后调查 ;地震观测与预报 ;地震危险性分析和抗震设防区划 ;场地效应和地基、基础抗震 ;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鉴定、加固和改造 ;抗震试验技术和结构试验研究 ;非…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由西部科技学术论坛学术委员会地震研究与工程抗震专委会主办 ,云南省科技学术交流中心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地震研究与工程抗震学术研讨会”将于 2 0 0 3年 8月在昆明召开 ,会议主题为 2 1世纪的防震减灾技术。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征文范围 :地震机理研究 ;地震和震后调查 ;地震观测与预报 ;地震危险性分析和抗震设防区划 ;场地效应和地基、基础抗震 ;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鉴定、加固和改造 ;抗震试验技术和结构试验研究 ;非结…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新的地震形势、集中更多专家及科技骨干的智慧、加强地震监测和推进地震预测实用化进程、协助震区地震部门更好地做好现场震情分析趋势判断、充分发挥地震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培养一批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地震现场工作经验的人才,国家地震局决定成立“全国地震现场震情研究组”。这是国家地震局遵照国务院的指示、加强地震预测主战场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1988年8月2—4日,“全国地震现场震情研究组”在宁夏银川市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震科技进步的回顾与展望(一)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陈章立 《中国地震》2001,17(3):231-245
本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地震科技发展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和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作了简要回顾。阐明了如下3点:(1)全社会对减轻地震灾害及减轻地震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的强烈要求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强劲动力;(2)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更好的保障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3)坚持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建设与地震科学研究的辩证统一,并处理好任务性、科学性、可行性之间的关系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进步性质遵循的重要原则。地震预报预防工作所取得的某些成功和所遭受的许多挫折不断加深了人们对地震的发生条件和孕育发生过程复杂性的认识,促进了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的改造与现代化建设和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尤其是20世纪最后5年,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的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使地震预报预防研究与实践的技术支撑得到较明显的改善,既突出重点,又广泛探索的地震科学研究,使人们对我国大陆地震的发生条件和孕育发生过程,以及震害特征与机理研究等取得一些新的重要认识。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不仅使防震减灾工作实效得以明显提高,而且为加速新世纪,首先是“十五”期间我国地震科技的进步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应重点加强的10个方面的工作,即地震观测台网的数字化改造与建设;地震前兆观测台网的改造与建设;强地震动观测台网的建设;地震实验室的建设;地震信息和应急指挥与紧急救援技术系统的建设;地震短临预报的研究;地震中长期预报的研究;地震动衰减和震害机理与震害控制的研究;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震害预测的研究;地震科学和地球科学有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期望通过这些努力使我国地震科技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地震预报预防的理论、技术、方法显著改进,防震减灾工作实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防震减灾和地震科技投入,不仅对防震减灾和地震科技发展,而且对保持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八五”时期以来地震事业经费投入水平和各项经费支出比率,同时还分析了经费自给率和地方政府对防震减灾的投入,并针对经费投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社区防震减灾能力的提高对于推进城市防震减灾事业具有重要作用。社区防震减灾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地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发展。本文结合沈阳市防震减灾日城市社区宣传活动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目前城市防震减灾工作上的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社区防震模式”的一些新的理念和相应的一些工作方法,可以看出推进“社区防震减灾”工作有利于地震部门更好的服务社会,有助于推动全社会防震减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立足于我国地震多发、震灾严重的国情,着眼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公众对地震安全信息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探讨把防震减灾工作成果转化为公共服务产品,实现从被动救灾到主动救灾的创新和转变。以地震安全公共服务为目标,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为国家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提供先进的关键技术支撑,不断提高地震行业应对地震灾害的基础信息保障能力,更好地发挥地震行业中各个业务技术系统的功能,使防震减灾成果更好、持续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8.
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将30年论著文章总目录奉献给广大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及多年关心,支持期刊发展的各位同仁。30年来地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观测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及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地震标准化进展综述(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 “十五”地震标准化工作设想与发展 地震标准化的实质是它的技术性 ,主要是立足于防震减灾体系中的技术指标。地震标准作为一种技术性规范文件 ,是根据我国防震减灾规划和地震科学技术发展需要 ,按照规定的程序 ,对地震科技成果和实践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制定出来的。因此 ,地震标准化一定要以建立防震减灾工作的最佳工作秩序和提高地震科学技术水平为最终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除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来调整防震减灾领域中各个方面的关系外 ,就是要依据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地震技术法规对地震行业存在共同的、…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     
有效防御与切实减轻地震灾害 ,是党和政府的要求 ,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也是几代地震科技工作者毕生的追求。几十年来 ,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努力探索 ,默默耕耘 ,无私奉献 ,使我国地震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防震减灾能力明显提高。随着 2 1世纪的到来 ,我国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 ,防震减灾任务将更加艰巨 ,地震科技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 ,加速地震科技的发展和科技创新 ,是每一位地震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 ,在“九五”计划圆满完成、“十五”计划既将起步之际 ,应本刊约请 ,中国地震局陈章立局长撰写了“我国…  相似文献   

11.
《地震》2007,27(3):124-124
《地震》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地震》刊物的办刊宗旨是以交流地震观测、地震前兆和强震机理与预测等研究成果,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成果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读者对象主要以从事地震观测分析、地震前兆探索、地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的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和相关科技领域的科技人员。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精练。论文一般不超过8000字,插图不超过6幅。“研究简报”类文章…  相似文献   

12.
正本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福建省地震局协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月刊。创刊于1971年5月,原为内部赠阅的不定期刊物《国外地震消息》,1979更名为正式出版的期刊《国际地震动态》,2020年更名为现在的《地震科学进展》。创刊以来,刊物坚持独具特色的办刊宗旨和理念,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是目前国内发行量较大、出版周期较短的地震刊物之一。办刊宗旨:刊载地震科学研究方向的科技成果,交流国内外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和防震减灾研究工作及信息,推进地震科技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震》2006,26(2):122-122
《地震》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地震》刊物的办刊宗旨是以交流地震观测、地震前兆和强震机理与预测等研究成果,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成果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读者对象主要以从事地震观测分析、地震前兆探索、地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的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和相关科技领域的科技人员。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精练。论文一般不超过8000字,插图不超过6幅。“研究简报”类文章…  相似文献   

14.
《地震》2006,26(1):78-78
《地震》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地震》刊物的办刊宗旨是以交流地震观测、地震前兆和强震机理与预测等研究成果,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成果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读者对象主要以从事地震观测分析、地震前兆探索、地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的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和相关科技领域的科技人员。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精练。论文一般不超过8000字,插图不超过6幅。“研究简报”类文章…  相似文献   

15.
《地震》2005,25(3):134-134
《地震》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地震》刊物的办刊宗旨是以交流地震观测、地震前兆和强震机理与预测等研究成果,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成果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读者对象主要以从事地震观测分析、地震前兆探索、地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的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和相关科技领域的科技人员。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精练。论文一般不超过8000字,插图不超过6幅。“研究简报”类文章…  相似文献   

16.
《华南地震》2010,30(Z1):196-196
<正>《华南地震》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地震学、地震预报、地震观测技术、地震地质、地震工程、诱发地震、防震减灾对策等方面的论文、综述、评论、科研简报和问题讨论等,为地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工作下,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财物高度集中,全社会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震台站作为地震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是监测预报的前哨阵地,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根据地震台站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沂水台为例,就新形下势地震台站如何更好的发挥积极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地震》2005,25(1):88-88
《地震》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地震》刊物的办刊宗旨是以交流地震观测、地震前兆和强震机理与预测等研究成果,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成果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读者对象主要以从事地震观测分析、地震前兆探索、地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的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和相关科技领域的科技人员。  相似文献   

19.
《地震》2015,35(2):148
<正>《地震》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地震》的办刊宗旨是交流地震观测、地震前兆和强震机理与预测等研究成果,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成果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地震观测分析、地震前兆探索、地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的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和相关科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地震局从贯彻执行国家地震局预测预防司的有关文件做起,结合其地震科技信息工作的特点,从优化管理入手,借助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建立了文献管理数据库,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以增强服务功能,更好地为防震减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