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青海共和盆地东部上更新统一全新统地层中第一过渡元素分布的研究表明, 该地自晚更新世以来交替经历了四次土壤发育的相对暖湿期和四次风沙堆积的干冷期。  相似文献   

2.
张伟强  黄镇国 《热带地理》1996,16(4):291-298
本文从地形地貌,地层,孢粉,化石,古文化遗存等方面出发,结合构造运动及海平面变化,讨论台湾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并与邻区对比。  相似文献   

3.
作为高海拔生态环境的青海北部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青海北部气候环境一直处于冷暖、干湿波动过程之中 ,湖泊水域也发生了相应的扩张和收缩 ,成为高原人类迁移和发展的自然背景。约 3 0kaB .P .,在晚期智人出现和迁徙的关键时期 ,青海北部开始有了最早的人类活动 ;更新世末—全新世初 ,气候转暖 ,古人类再次来到青海北部 ;进入全新世中期 ,气候暖湿 ,湖水位回升 ,细石器技术变得十分普通 ,青海北部的人类活动渐趋频繁。  相似文献   

4.
南京江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张强  朱诚  姜逢清  于世永 《地理科学》2001,6(6):498-504
林峰桥剖面粒度、地球化学等环境替代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大暖期在本区是一个区域性的相对暖湿的气候演变期。其中穿插至少有三次变干,变冷的极端气候突变事件。这些突变事件的发生给长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灾难。这些气候突变事件可能是这些时期北极涡流扩张及经后大气环流加强的直接结果,同时也与大洋表面温度(SST)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一般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人类文明的兴衰是由多次古洪水造成的,但新石器时期以来出现的许多寒冷及干旱气候也曾对该区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即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受单一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闽东南深沪湾老红砂风沙沉积进行粒度测试,提取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粒级组分,结合年代学数据,初步划分了研究区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气候变化阶段和气候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研究区经历了较冷干-暖湿-冷干-暖湿4个气候变化过程。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太阳辐射,表现出明显的23 ka长岁差周期、14.2 ka、11.8 ka半岁差周期,叠加约0.25 ka的双世纪周期,陆地-海洋-大气系统的内部因素对表现出来的百年周期可能产生放大或缩小影响。70.8—46.4 ka BP和21.3—11.6 ka BP两个阶段老红砂沉积速率较大,是老红砂风沙堆积的两个主要时期,两个阶段沉积速率分别达到30 mm/(100 a)、650 mm/(100 a)。  相似文献   

6.
临河凹陷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的光释光年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套盆地沉积有较厚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大量的第四纪研究工作在该区开展,但地层划分缺乏年代数据的支撑,尤其是西部临河凹陷区,年龄数据的短缺严重影响了河套地区第四纪地层系统的对比研究。基于临河凹陷3个钻孔岩芯,分析光释光年代测定的可靠性,确定临河凹陷晚更新世以来地层年代,划定晚更新统底板埋深约150 m,顶板埋深自西向东由约9 m增到约15 m。结合钻孔岩性资料,该区气候变化为:晚更新世早期(约130~80 ka)主要为河流相沉积,气候较为干旱;晚更新世中期(约80~40 ka)为河流相与湖泊、洼地相交替沉积,气候较为湿润;晚更新世晚期(约40~10 ka)主要为河流相沉积,气候较为干旱;全新世(约10 ka)以来为湖相、洼地相沉积环境,起初气候条件略湿,逐渐转干。临河凹陷区光释光年龄的测定填补了河套盆地地层研究中绝对年代缺乏的不足,为分析环境演化与区域对比提供了年代依据。  相似文献   

7.
西宁盆地晚始新世泥岩地层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宁盆地较为完整地保存着一套新生代(约55~17 Ma)地层,盆地内的水湾村附近出露的晚始新世石膏-红色泥岩旋回沉积序列,是研究晚始新世气候演变的理想地质记录。关于这套地层的沉积环境存在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关于其中泥岩地层成因的争论颇多,主要有洪积扇远端沉积、咸水深湖沉积和风积成因3种观点,差别甚大,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沉积物的粒度可以用来反演其形成时的沉积动力及沉积环境,为了明确该段地层中泥岩的沉积环境,本研究选取水湾剖面代表性泥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粒度测量及分析,结果表明,西宁盆地晚始新世泥岩沉积与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古土壤粒度特征类似,应为风积地层,而不是洪积扇远端或咸水深湖沉积。西宁盆地晚始新世风积地层的发现为盆地区域构造和古气候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闽江河口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珏 《地理科学》1989,9(3):288-290
  相似文献   

9.
查格勒布鲁剖面—晚更新世以来东亚季风进退的地层记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全洲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6,16(2):112-119
本文着重分析了查格勒布鲁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孢粉组合特征,结合(14)C测年、古冰缘现象和沉积物化学元素的SiO2/Al2O3分子比值变化规律指出,晚更新世以来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地区的气候条件随全球冰期气候的波动亦经历了由晚更新世早期的相对温湿阶段、晚更新世晚期尤其是末次盛冰期的干冷阶段向全新世温暖期的演化过程。东亚夏季风尾阎在晚更新世早期到达甚至越过本区影响到拐子湖一带,晚更新世晚期本区受冬季风的控制,全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尾闾又向本区推进,并于全新世大暖期对本区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六盘山东麓晚更新世以来黄土粒度指示的物源特征及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宁夏长城塬完整的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长城塬剖面)进行高分辨率采样,对125个样品的粒度数据做了粒度端元分析,并对各端元组分含量在地层深度尺度上做了小波分析。结果认为:端元分析法可以把代表4种不同动力的沉积端元分离出来。端元1可能代表了西风带控制下的由高空气流搬运的远源粉尘物质;端元2可能代表了沉积物沉积后在东亚夏季风作用下的风化以及成壤改造作用;端元3可能代表了后期的淋溶作用动力特征;端元4可能代表了东亚冬季风作用下典型的风成黄土粗颗粒组分特征。根据小波分析认为各端元组分含量在不同的深度上均存在着准周期变化,指示了相对应的时间尺度上古季风变化具有准周期性的特征,同时也说明了沉积剖面一直处于较为连续沉积状态,比较完整地记载了各沉积动力过程。各端元组分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具有不同的准周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1984年以来,笔者等在湖北省新洲县阳逻镇一带多处发现硅化木化石二十余件,经签定系我国首次发现的晚第三纪被子植物大戟科秋枫属(Bischofia jaranica BL)、豆科(Leguminos ae)和樟科(Lauraceae)等,并对产出化石的第四纪早更新世阳逻组地层进行孢粉、古地磁等分析测定。这些硅化木的发现和孢粉组合特征,为恢复该区当时的古环境提供了可靠依据。一、产硅化木的沉积物及地貌特征硅化木产地处在大别山南麓与江汉盆地东部边缘的接壤地带,位于长江武汉段北岸的滠水河和倒水河下游地区。化石多数产于半边山、施岗山等长江Ⅱ级阶地上部,个别产于香炉山的长江Ⅲ级阶地,  相似文献   

12.
青海共和盆地的风沙堆积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北干旱内陆盆地区域。在高原内部,除柴达木有广泛的风沙堆积外,青海东部共和盆地也是沙丘分布比较集中的-个区域。自1981年夏季以来,笔者曾数度涉足共和盆地,对盆地内风沙堆积获得一些初步认识。鉴于在中国沙漠研究中,共和盆地的沙区尚无专文系统报道,现根据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资料整理成文,以供沙漠研究与治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下辽河平原和辽东半岛海岸带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符文侠 《地理研究》1988,7(2):73-80
本文根据钻孔资料、14C测年数据、微体古生物及孢粉组合特征,讨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海侵的次数、规模、时间以及岸线变化。  相似文献   

14.
天目山深溪流域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环境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天目山深溪流域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环境演变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区至少经历了2个冷期即末次冰期盛冰期、新仙女木时期和3个温暖期;2.在末次冰期盛冰期时本区的年平均气温未低于0℃,不具备冰川发育条件,至多为一种冰缘环境  相似文献   

15.
晚更新世以来西藏古人类迁移与气候变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建林  熊伟 《地理学报》2004,59(2):174-182
根据西藏地区50 KaBP以来18处古人类遗址的发掘资料,整理西藏旧石器中期以来石陶文化的特征,提出了一个“晚更新世以来西藏古人类三次迁移”假说,即五万年以来西藏古文化发生过三次迁移与融合:第一次,50KaBP~10KaBP,居住在藏南定日苏热一带的旧石器古人类向藏北迁移与扩展,形成了藏北旧石器与中石器文化区;第二次,6 KaBP~3.6 KaBP,居住在藏北申扎、双湖一带的中石器古人类沿唐古拉山南麓向东迁移,形成了新石器早期著名的昌都卡若文化,而生活于普兰霍尔的中石器古人类则沿雅鲁藏布江流域向东迁移,形成了林芝文化;第三次,3 KaBP~2.2 KaBP,居住于昌都和林芝的古人类向拉萨和山南一带迁移,促进了藏南新石器晚期文化的繁荣和以雅隆为主的藏文明的兴起,气候变化是这三次文化变迁的主因。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晚更新世的植被与气候环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秉成  孙建中 《地理研究》2004,23(5):641-648
通过对黄土高原上陕西洛川、富县省等黄土剖面的地质调查、采样和孢粉分析 ,在曾被人们认为孢粉贫乏的黄土中分析出了大量孢粉 ,作出了黄土地层的孢粉浓度图式。结合其他地区数个剖面上孢粉组合的变化 ,阐明了晚更新世的植被与气候在时间上演变与空间上分布的规律 ,证明了各地植被在时间上的演变韵律十分相似 ,说明它们同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 ;但在同一时期各地植被不尽相同 ,则是局部自然环境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7.
由萨拉烏苏河地层看晚更新世以来毛烏素沙漠的变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萨拉乌苏河位于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区东南缘, 发源于陕北白子山北麓, 是无定河在内蒙巴图湾以上的上游河段(图1)。沿岸河湖相地层发育, 且含有较丰富的动物化石和古人遗迹, 早为人们所举目。  相似文献   

18.
The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is one of the typical salt-water intrusion areas in China,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alaeoenvironment evolution. Systematic analyses of pollen, foraminifera and grain size composition based on ^14C and luminescence dating from two sediment cores were performed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salt-water intrusion in the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since late Pleistocene. It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seven evolution stages since 120 kaBP: 120-85 kaBP was a transition period from cold to warm; 85-76 kaBP was a period with warm and wet climate having swamp lakes develope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76-50 kaBP was characterized by grassland vegetation and coarse sediments in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which was the early stage of Dali Ice-Age; 50-24 kaBP was a period with alternate sea deposition in the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24-10 kaBP was the late stage of Dali Ice-Age with coldest period of Quaternary, the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was dry grassland and loess deposition environment; 10-4 kaBP was another warm and wet climate period, sea level was high and regressed at 4 kaBP; and has been the moder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since 4 kaBP. Among the three warm stages, including 85-76 kaBP, 50-24 kaBP and 10-4 kaBP, corresponded to late Yangkou, Guangrao and Kenli seawater transgression respectively. The duration of the latter one in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was longer than that in west coast of Bohai Sea and east coast of Laizhou Bay. The three periods of seawater transgression formed the foundation of salt-water intrusion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9.
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莱州湾南岸是我国典型的咸水入侵区,古环境变化构成了现代咸水入侵发生的背景。本文通过对潍河下游地区A1、A5孔岩芯系统的孢粉、有孔虫、粒度、14C及热释光测年资料的分析,结合100余个钻孔的沉积特征,论述了莱州湾南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特征。本区经历了三次明显的冷暖气候波动,三次显著的暖湿期为85~76kaBP、50~24kaBP、10~4kaBP,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这三个时期分别与晚更新以来的三次海侵相对应,与相邻区域相比,全新世海侵开始早、结束晚;两次冷干期为76~50kaBP、24~10kaBP,分别对应于早大理冰期、晚大理冰期,为陆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0.
张信宝  周杰 《中国沙漠》1996,16(4):411-416
晚更新世以来, 黄渤海盆地沉降速率较大, 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海侵, 黄渤海的出现加强了东亚夏季风和黑潮暖流对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东部地区晚更新世温湿期的气候较早中更新世为湿润, 降水特别是汛期降水较多, 侵蚀强烈。和黄渤海三次大规模海侵相对应, 东部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有三次强侵蚀期, 中更新世末的统一黄土高原被侵蚀分异为梁峁区和塬区。东部地区的东北部陕北北部、晋西北一带, 由于黄土粒度粗, 抗蚀性差, 侵蚀暴雨多, 侵蚀最为强烈, 形成了现今的梁峁地貌; 南、西、西北部, 由于黄土粒度细, 抗蚀性较好, 或侵蚀暴雨少, 侵蚀相对微弱, 形成现今的塬、残塬地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