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利用1°×1°的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要素、中尺度自动站等资料,综合分析环流背景对强台风"纳沙"的路径和降水变化的影响,并对"纳沙"影响过程的物理量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路径稳定西北偏西行的主要原因是500hPa副高为带状分布,副高南侧边缘偏东和东南引导气流加强;(2)"纳沙"活动区域较高的海表温度、弱的环境风垂直切变与"纳沙"的增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要素可以作为台风强度预报的重要参考因子;(3)"纳沙"在西北偏西移动过程中其涡度、垂直运动、水汽通量散度等各物理量场均表现出有利于降水加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3.
应用Micaps资料及FY-2c卫星云图,通过天气分析与诊断分析,探讨了0814号强台风"黑格比"的移动路径特点,对广西的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造成强降水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5.
利用各种常规资料、卫星云图以及自动站观测资料,通过对"黑格比"强降雨过程大气环流特征、云图特征、台风路径以及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对"黑格比"和周围环境流场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影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与理解,诊断分析这次过程为今后的预报提供一些参考信息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利用T213资料、卫星云图及自动气象站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等,研究分析了2008年第14号台风"黑格比"的移动路径、环流背景、内部结构及其对武鸣暴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超强台风丹娜丝对1323号强台风菲特极端降水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台风定位资料、ECMWF全球再分析资料等,采用TC降水天气图客观识别法(OSAT)、TC路径相似面积指数(TSAI)和气流轨迹模式HYSPILIT等方法,从2013年第23号强台风菲特在我国东南沿海引发台风暴雨的极端性分析及其成因诊断入手,揭示了双台风作用对极端暴雨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首先,强台风菲特给浙江带来了自1958年以来单站日降水排名第二的极端降水,余姚和奉化日降水量均为395.6 mm;"菲特"降水过程有两个明显的强降水阶段。其次,秋季强台风菲特登陆后之所以出现如此强度且持续的台风暴雨,与超强台风丹娜丝的存在密不可分。在强降水第一阶段,双台风作用促成了降水的极端性,"丹娜丝"向降水区域输送了约79.0%的水汽,对杭州湾南侧的强降水过程有重要贡献;在"菲特"强降水第二阶段,"菲特"的环流已经基本消散,超强台风丹娜丝与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主导了这一阶段强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云娜”台风登陆后的路径和降水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26
利用1°×1°的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实时高空、地面加密探测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环流背景、冷空气活动和下垫面对"云娜"台风登陆后的路径和降水变化的影响,并对"云娜"登陆后的物理量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 台风路径在登陆时发生西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500 hPa副高调整为带状分布,台风北侧的东风气流明显加强,而且台风北侧最大东风风速与南侧的最大西风风速之差陡增;(2) 冷空气的入侵是"云娜"登陆后的台风低压在其路径折向西南的主要原因,表现为850 hPa台风西侧的北风加大,东侧的最大南风分量和西侧的最大北风分量的绝对值差变为负值;此外,冷空气在前期还有利于台风低压的维持,后期则使台风低压填塞;(3) "云娜"在进入鄱阳湖地区后其垂直运动、散度、水汽通量散度等各物理量场均表现出有利于降水加大的特征,这与下垫面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自动站、加密雨量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8年9月24~26日广西崇左市强台风"黑格比"造成强降水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和物理量场分析,结果表明:"黑格比"前期造成的强降水比较合理,后期由于高层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黑海低压及地形作用,导致了台风低压环流后部对流云团发展造成崇左市大暴雨的极端天气灾害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强台风"珍珠"异常路径的特点、成因及预报 总被引:13,自引:19,他引:13
通过对强台风“珍珠”路径4个阶段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影响台风移动的诸多因子及其对“珍珠”西行北折异常路径所起的作用分析,发现:大尺度环境场的调整(副高脊线东退南落、越赤道气流的变化、弱冷空气的变化等),使环境场对“珍珠”的引导作用减弱。弱环境流场与“珍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珍珠”西行北折的主要原因。SST的分布也有利于“珍珠”的加强和热力结构的变化,并影响“珍珠”的路径。“珍珠”的水平结构变化,特别是其热力非对称结构的变化,对路径的影响更为明显。各种主、客观预报对“珍珠”的移动路径作出了几乎完美的预报。 相似文献
12.
13.
研究了 2 0 0 2年 1 6号台风路径的分析与预报过程 ,分析了 0 2 1 6号台风在几次关键点的预报过程中出现疑难 ,预报争议很大的原因。认为类似 0 2 1 6号台风 ,在其生命史中遇到环境场气压系统比较弱时 ,要注意可能出现路径停滞、打转、转折等。这时 ,应仔细分析 ,避免对预报思路的误导 ,减少预报服务思路的大幅度摆动 ,以提高服务质量与效果。注意台风周围的涡旋发生互旋的半径变化、影响的程度 ,在分析弱涡旋时 ,注意水汽通道云图等其他参考工具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华东区域台风降水量演变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1961-2000年华东区域代表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应用任福民等提出的方法,从降水量中分离出台风降水量;分析了华东区域台风降水量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华东区域各省台风降水量均具有清楚的年际变化,不过各省年际变化并不同步。(2)各省台风降水量均存在多雨段和少雨段,但其相位可以不同。1971—1975年,福建、安徽和江西都处于多雨段,但江苏是少雨段,山东和浙江属正常段。(3)位于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TC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因此,考虑降水年代际变化趋势时,必须关注TC降水的年代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0801号台风“浣熊”的路径和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1,他引:3
利用一天四次的NECP格点再分析资料对台风的移动路径、强度突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浣熊"的移动路径与副高位置的演变有关,而西风槽、脊的进退直接影响副高的演变。因此,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脊的相互作用是台风"浣熊"路径在北纬20度从西北偏北转向东北的原因;弱冷空气、东亚大槽槽前正涡度平流所产生的强辐散场是强度突变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越赤道气流与副热带高压的共同作用,不仅对台风"浣熊"强度突变有作用,同时也是其路径在南海从西北偏西转向西北偏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17.
18.
对2003年7月19日湖北省发生的一场降水强度较强、落区面积较大但武汉市单站出现暴雨空报的大到暴雨过程进行分析。通过诊断分析,解释了其区域暴雨发生和单站暴雨空报原因。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中纬度斜压系统引起的大尺度大到暴雨过程,它的发生机制可用准地转运动理论给予很好的解释。而单站的强降水,特别是大到暴雨区中或大到暴雨区边缘单站的大到暴雨是否发生,必须通过诊断分析次级环流,当次级环流条件满足时,才能产生暴雨,否则会出现空报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一种北上台风路径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气象台实际业务需要,对历年北上台风路径进行分析总结,从天气学角度分析了台风未来路径与对流层上层温度场(或厚度场)的关系,目的是解决北上台风路径预报问题,并对2005年9号台风“麦莎”做了检验,提出台风的趋暖运动是对流层上层增暖现象,对流层上层增温极值曲线是台风未来的移动路径。 相似文献
20.
静止气象卫星的快速区域扫描是监测不同天气过程的有利手段。以获取的风云静止气象卫星快速区域扫描数据为基础,选取2011年台风梅花(1109)及2012年台风海葵(1211)的观测数据,采用Hovm(o|¨)ller分析图、变异系数等参数,研究不同时空分辨率观测数据对台风云系结构特征参数监测的敏感性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可见光通道10 min观测时间间隔配以1.25 km空间分辨率可以很好地反映云系演变特征,在相同观测时间分辨率条件下,降低空间分辨率会对云系结构特征的提取有较大影响;在相同空间分辨率条件下,观测时间分辨率的降低对云系结构及演变特征的分析影响较小;基于变异系数的分析说明云像元特性在60 min的观测时间间隔下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果以60 min为观测时间间隔将会失去较多的云像元变化特征。水汽通道不同观测时间的变异系数差值小于红外通道1,说明云像元在红外通道1的特性演变对观测时间的敏感性高于水汽通道,提高观测频率可获取更多的云像元红外通道1的辐射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