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板内大地震之间的一种联系——诱发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了板内大地震之间的诱发作用。以唐山地震等实例分析了与诱发有关的异常地震活动和前兆变化。先发大震可以激发后继大震孕育区内发生一系列中小地震——前兆地震。一个地震带内,先发大地震后,首先发生中小地震的地方是最可能发生后继大震的地区。由先发大震、前兆地震和后继大震构成了AFB诱发链。为研究大范围应力场和大震预报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2.
高国英  聂晓红  温少妍 《地震》2013,33(1):86-94
对1900年以来新疆地区4次M≥7.7大震序列类型、发震构造与震源特征、大震孕震阶段地震活动图像的动态演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几次大震震源特征。结果表明,大震序列类型具有多样性,包括主-余型、双震型和孤立型;大震震源断错性质基本上反映了天山和阿尔泰构造带分别以逆冲和走滑为主的构造运动特性;大震孕震阶段地震活动图像演化特征明显,中长期阶段新疆地区6级地震活跃,中期阶段相对平静,短期阶段有差异,大震后新疆处于显著平静状态;不同震级的地震活动均反映出明显的由西南向北东迁移规律,表明新疆地区强震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来自于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地震活动图象的异常特征,本文选用了物理学中的速率概念,给出了地震空区、大震前中、小地震条带、地震活动迁移和地震危险地块的一个新的定量异常指标方法:大震前区域中、小地震的迁移速率变化.以华北和川滇地区发生的7次强震前的区域地震活动特征为例,通过计算,发现大震前区域地震迁移速率出现低值异常,认为区域地震迁移速率的变化反映了大震震源区地震活动的离散性和相对集中性的过程.并讨论了大震前区域地震迁移速率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区大震活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地区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中国大陆碰撞带的东缘,地壳运动剧烈,活动块体特征明显,中强以上地震频发,是研究大震活动规律的理想场所。通过过去一个世纪的6.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以及地震动力分析认为,云南地区存在的4个具东西交替活动特征的地震活跃期,可能是东、西部各自地震活跃与平静过程叠加的结果,100a左右可能出现1次东、西部同时爆发大震的时段;云南地区地震活动与外围地区存在较好的呼应关系,安达曼-缅甸弧形带的巨震活动对云南地区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而云南东部强震也与四川西部大震密切相关,四川大震活动往往滞后于云南地区;中强地震连发—平静—首发大震可能是云南以东部为活动主体的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模式。这些认识对云南地区大震预测、地震机理以及板缘动力学研究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大震的预报虽然有多种前兆手段,但前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预报指标。本文着重介绍甘肃1718年通渭和1879年武都两次7级以上大震的前震活动,并对其机制作些讨论,供以后在预报中参考。二、1718年通渭大震及其前震这次大震发生于1718年6月19日(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震中烈度为十度,震级达7.5级。中国地震目录将其极震区等震线  相似文献   

6.
焦远碧 《地震》1989,(3):13-20
我国西北的甘、宁、青地区是强震活动十分突出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多次8级以上地震。但在1966—1976年我国大陆上一个地震活动高潮中该区却十分平静,预测在下一强震活动幕中西北地区可能成为强震的主体活动地区。北西向构造可能是强震发生的主要场所,强震发生于大震破裂区闭锁段上的可能性较大。1977年以来上述地区出现的中强地震活动增强和呈带分布已构成强震发生的背景异常,应密切注意该地区中小地震活动图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地震活动的异常图象,利用区域地震迁移“速率”定量描述了5次大震前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5次大震前的1gs/1gT的低值显示是明显的。1gs/1gT的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变化时间、地震活动的异常图象基本上是同步的。速率参数的变化与大震前的地震活动有直接关系。初步认为:速率参数反映了强震前的平静与小震活动密集现象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盆地地震地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吐鲁番盆地是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生、发展起来的沉积盆地.晚新生代以来,盆地演化为单侧冲断推覆型压性盆地。盆地本世纪内地震活动水平整体上是较低的,但区内断裂、褶皱活动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就一直进行着。盆地中央断裂带经开挖研究认为,全新世以来有3次古地震活动事件,其大震复现间隔为3000年左右.由于最后一次大震发生距今已有约2500年,所以盆地中央潜在大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大地震与共轭性构造活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讨论的是大陆型浅源大地震的一种构造活动方式。通过对六个大震的分析表明,大震序列具有共轭的双向破裂面。两个方向的破裂面发育程度一般不同。这主要取决于震区介质的不均一性。联系一些大震前的类似现象,指出大震前后共轭性构造活动现象的研究,对主震和强余震的预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闽东南大陆边缘构造活动,自晚更新世以来,断裂活动以继承性差异升降作为主要特点,本文分析了1604年12月29日泉州海外8级大震与该区断裂活动的关系,并对该次大震震源断层面错动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中国东部地震目录》等有关的地震资料,筛选出了1963年至1980年全部50次以上的大型震群,研究了它们与华北强震活动在时、空、强三方面的相互关系。认为这些大型震群(还有50次以下的小型震群)与华北最近这一幕强震活动是一个整体活动,都同属华北区域应力场强化、演变过程中共同起落的伴生现象,它们往往与大震同处一个构造体系,因而它们的活动给即将到来的大震带来了震兆信息。这可能为中短期趋势预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大地震的孕育与发生,是构造变动的一部份,是受区域应力场控制的。本文正是通过对区域地震活动图象的研究,探索大震可能发生的危险地点;并通过其变化规律,探讨大震孕育的周期。笔者根据对川滇地区两千年的历史地震资料及1965年至1982年底的十八年地方台网资料的研究,初步确定了以 NW50°、NE40°的地震密集条带构成的网状图象。7级大震,90%以上发生在条带内,80%以上发生在网状结构的“结点”区。通过对1970—1976年五次7级大震的综合对比研究,初步确定,大地震的孕育周期:6—5年、4—3年为中长期阶段,2—1年为中短期阶段。而大震前,震源结点区及其相应的共轭条带上,多有中强震发生。从而可为大地震的长、中、短期预报,为中强震的中、短期以至临震预报提供趋势意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经典哲学、周期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为理论指导,以太阳黑子活动、历史地震为实际资料进行研究。其结果发现:地震频数具有复杂的周期序列;全球7级以上大震有明显的季节周期和昼夜周期,南北两半球呈反向韵律;与太阳黑子活动相伴,南北两半球7级以上地震频数还有11年左右的反向韵律关系;四川及其邻区7级以上大震与太阳黑子活动峰年、谷年、单周年、双周年、升段、降段相伴随,有明显的韵律关系;全国其他地区大震也分别具有明显的韵律特征。并根据地震频数的周期性、韵律性为大震预测提供了一种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震地震波对云南地震活动的远场动态应力触发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计算了印尼大震、昆仑山口西大震和古吉拉特邦大震的地震波在云南地区产生的远场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大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云南地震活动的远场动态应力触发作用及其特征。结果显示,印尼大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对云南地震活动有明显的触发作用,昆仑山口西大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对云南地震活动有触发作用,但不显著,古吉拉特邦大震在云南地区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没有触发作用。最后分析和探讨了这3次大震触发作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大震孕育发展具有长中短临不同阶段的观点,认为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地震活动特征和标志,总结了龙陵大震前地震活动的长中短临阶段的特点,尤其对中期阶段、短期标志以及中期向短期的转化做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利用更新模型计算未来几十年内发生强震的条件概率需要给出上一次大震的离逝时间T,而很多活动断裂上缺少历史大震的记载,若采用泊松模型则可能会低估强震发生的概率.针对这种缺少大震离逝时间的活动断裂,本文提出一种以记载完整的强震平静期长度Ts为参数的条件概率计算方法.以东昆仑断裂带塔藏段为实例,利用本文给出的条件概率计算方法得到该段未来50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为0.064 9.  相似文献   

17.
1979年以来,笔者就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经过统计,发现我国大陆地区大震的发生基本上与台湾至广东东沙群岛地区的大震有一定呼应关系。从1900年以来,在我国大陆内部,无论是北西方向还是北东方向的地震活动,均与台湾至东沙群岛一带的地震活动有一定的呼应关系,特别是台湾的大震活动与西北地区的地震活动关系较为密切。另外,我国西南地区的地震活动与西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是交替出现的。一个地区地震活跃,另一地区则平静。  相似文献   

18.
海原位于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地震区,1920年12月这里曾发生过8.5级大地震,大震过后强余震活动一直持续到1923年。今年4月14日这里又发生了一次5.7级地震,这是自1934年以来,在海原大震极震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大震重复性和大震减震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物质分异的角度出发并利用现代小震活动资料,讨论了东南沿海地震带历史大震震源区及其附近,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是否有大震(M≥0)震源区大震重复性和大震减震作用问题。结果表明,这些历史震源区目前还处在减震阶段,今后一段时间只能以小震或中强地震的活动特点来显示这一弱化区。  相似文献   

20.
新疆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人烟稀少,昔日屡遭帝国主义份子掠夺,大量文物流失,历史资料很不完整。自1900年以来,新疆境内发生六级以上强震69次,萁中七级大震10次、八级大震3次。强震活动是我国大陆上首屈一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