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利用三门峡市4个观测站1971-2005年的历史资科,分析了三门峡市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造成本地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等.结果表明,三门峡市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7-8月,尤以7月最多;东部和南部山区暴雨日数较多.影响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500 hPa三门峡处于副高边沿西南暖湿气流中,700 hPa受东西向切变线影响,地...  相似文献   

2.
孙妍  王晓明 《吉林气象》2012,(1):12-15,30
运用1971-2010年的短时暴雨、雷雨大风天气资料,1960-2010年的冰雹天气资料,统计分析了吉林省强对流天气的时间、地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强对流天气多在春、夏季出现,并多集中在午后13-19时,其中短时暴雨和雷雨大风出现在平原的次数大于山区,而冰雹在山区出现平均次数大于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3.
对北京地区1994~2005年暖季(5~9月)雷暴、冰雹、暴雨和大风等各种对流天气进行了气候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暖季发生对流的概率很高,按日数统计的气候概率达47.77%,有雷暴相伴的强对流天气大风、暴雨和冰雹气候概率分别为27.29%、10.84%和6.29%。另外,北京地区对流天气一般可连续出现3 d,强对流天气也可连续出现2 d。北京地区对流季节长达4个月,其中6、7、8月为主要的对流月,这三个月中雷暴发生的气候概率均超过50%。暴雨多发季节为7月中旬到8月上旬。冰雹集中于6月中、下旬。在对流天气的地理分布上,北京西北部、东北部山区及西南部山区多对流天气,中心区和东南部平原地区对流天气较少。暴雨呈西南-东北方向带状分布,东北部山区、中部和东南部平原地区多发生暴雨,而西北部和西南部山区很少发生暴雨。山区冰雹明显多于平原。西北部和东北部山区大风偏多,西南部霞云岭大风最少。暴雨有明显的夜发性,即夜间次数多,降水量更大。冰雹集中发生在午后到傍晚,占冰雹总站次的76.72%。夜间发生冰雹的概率非常小,上午到中午也不多。  相似文献   

4.
2007年7月28日晚至30日河南省卢氏县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灾害性暴雨天气,给卢氏县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造成经济损失14.1亿是2007年全国灾害伤亡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特征分析,得出:大片层状云回波中镶嵌的对流单体或弯曲带状强回波是暴雨过程的主要回波特征,带状回波拐点处是最大降水中心;速度场可以识别出降水区的流场特征,逆风区的存在对应着暴雨中心。  相似文献   

5.
嘉峪关2012年6月5-6日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天气实况及灾情1.1天气实况2012年6月5日00-20时,河西西部大部分地方出现中到大雨天气,局地出现暴雨,其中嘉峪关市区17.9 mm(东湖站),市域范围内最大降水量出现在黑山湖站为18.4 mm,嘉峪关市局设置于祁连山区冰沟的区域站观测到69.2 mm的暴雨,雨强达到15.2  相似文献   

6.
利用日降水量资料和常规天气图资料,以1971-2000年30 a降水平均为气候态,统计2010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并对各主要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出现时段与范围、累积降水量进行概述.统计结果表明,2010年4-10月我国共出现192个暴雨日、32次主要暴雨天气过程;10月5 日广东琼海出现当年全国单站最大日...  相似文献   

7.
2007年7月29-30日,河南西北部山区出现了连续两天的暴雨、特大暴雨天气,部分地区出现重大灾情.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背景,尤其是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减弱对天气过程的形成和结束影响极大,中低空切变线以及副高外围的西南急流是造成强降水的有利条件,而本地区的特殊山地地形造成的抬升作用也是此次暴雨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采取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2年7月28-30日黑龙江省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在低涡东移发展,受副高北抬与日本海弱高压阻挡作用,在黑龙江省停留较长时间而造成的。暴雨出现在低涡中心和切变线附近;偏南风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了水汽条件;地面辐合及高空暖锋活动为暴雨提供给了动力条件;在物理量场上充足的水汽条件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效应"引起强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此次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从天气系统背景、FY-2C卫星产品、水汽通量分布特征和大气稳定度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受台风低压倒槽与东移锋面云系的共同影响,于2005年7月21日夜间到23日邯郸市出现的大范围的暴雨天气,结果发现:500hPa槽前中尺度切变线是直接影响产生暴雨的重要系统;地形作用使迎风坡降水增强;中尺度对流云团和雨团关系密切,暴雨中心位于OLR和TBB低值区下面;西部山区的暴雨区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东海,东部平原大暴雨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暴雨区上空低层为对流不稳定,高层为对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从天气系统背景、FY-2C卫星产品、水汽通量分布特征和大气稳定度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受台风低压倒槽与东移锋面云系的共同影响,于2005年7月21日夜间到23日邯郸市出现的大范围的暴雨天气,结果发现500 hPa槽前中尺度切变线是直接影响产生暴雨的重要系统;地形作用使迎风坡降水增强;中尺度对流云团和雨团关系密切,暴雨中心位于OLR和TBB低值区下面;西部山区的暴雨区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东海,东部平原大暴雨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暴雨区上空低层为对流不稳定,高层为对称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