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虽然自古以来就知道地震光,但直到60年代,才拍摄下第一张地震光照片。在2007年在秘鲁发生地震期间,录下了第一部地震光录像。同样,在2016年瓜多尔地震和2017年墨西哥地震期间,记录了两部地震光电影。这些电影记录,无论是客观还是信息内容,都有助于研究地震光。已经提出了几种解释地震光的因果机制:压电性、氡放射、流体扩散、摩擦汽化、正极洞穴和偶极电流等等。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发现了地震光和地震地面加速度之间的时间差相关性,并使用地震数据和地震光的胶片记录来解释其起源。在讨论部分,建议岩石破裂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通过感应产生静电的地震光。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感应模型,可以用于解释EQL的形成,即使地壳具有大电阻率层。该模型还解释了地震光的形成,而不需要地球表面或大气中的特殊条件。更好地理解地震光的生成过程可以提高我们对地震活动的理解,并有助于预测地震。  相似文献   

2.
利用邢台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邢台老震区分时段应力场,并对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邢台老震区的震源错动类型以走滑类型为主,遍布整个震源区;序列整体和3个时段的应力场反演结果基本一致,且与华北地区其他强震的应力方向相同,表明邢台地震的发生受华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应力场反演得到的邢台地震序列现今的摩擦系数显示处于拜尔利摩擦系数的范围,区域应力方向有利于断层活动,而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偏低,推断目前震源区处于某种平衡状态,需要进一步研究震源区深浅应力状态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3.
地震时产生的奇异光亮几千年来不仅一直使目睹者感到恐惧,而且也令近代科学家们迷惑不解。目前,一些地球物理学家正尝试对此作出解释。最近,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拜尔利(James D.Byerlee)、约翰逊(Malcolm J.Jo-hnson)和洛克纳(David A.Lockner)提出了新的见解。他们认为:伴随某些地震出现的一道道光线和亮光,可能是因沿断层摩擦而产生的一种电效应。正如洛克纳指出的那样,这个看法不能完全解释此种现象。但它无疑为正在从电的方面,即从大地电传导率方面寻找原因的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们对地震光提出一个新的解释,一种基于化学发光气体反应的理论。我们假定由于机械效应和(或)热效应由深部岩石释放出来的某些未知气体能够和氧和(或)空气中的臭氧发生反应,因而产生化学发光现象。当地震在里氏震级等于或大于4.7级时,此现象在震前、震时或有时在震后都可产生。在这里我们想提出一种可能的未知气体并提供某些可证实我们假定的事实。我们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磷化氢 PH_3或是一种磷化氢与某些有关复合物如氢半磷化氢 PH_2的混合物(Hedervari,1981)。这个想法是由奥莱(C.Olán)向我们  相似文献   

5.
利用P波和S波的初动和振幅比计算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刘杰  郑斯华  康英  啜永清 《地震》2004,24(1):19-26
应用Snoke最新发展的利用P波、 SV波、 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联合计算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程序, 使用一些省地震局数字台网得到的数字波形资料, 尝试计算了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并与原来仅用P波初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该方法为数字地震资料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从物质分异的角度讨论了板块俯冲带及大陆地壳内某些地震成因机制问题。认为由于构造的活动和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在深大断裂带附近的上地幔或玄武岩层顶部容易产生分异的底辟构造。这种构造上隆引起的垂直作用力可促使地面产生同步隆起和侧翼相对下降,地震的震源往往位于底辟构造的侧翼或顶部。一般由底辟构造形成的垂直作用力与水平向区域构造应力场叠加成为一种叠加震源应力场。  相似文献   

7.
《地震》1982,(5)
今年六月在美国地球物理协会的费城会议上,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詹姆斯·伯厄利提出,地震时各震块间彼此磨擦生成大量热,足以使沿断层两侧的岩石和土壤里的水汽化,并产生大量电荷。如同雷暴雨中放电那样,地震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地震通常被作为造成长距离顺坡搬运大体积沉积物并在海洋和湖泊中沉降下来的浊流--致密沉积--水柱的一种可能的引发机制,Heezen和Ewing(1952)首次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北大西洋海底电缆的折断应归因于1929年大浅滩地震产生的海底浊流,为此一些工作者用沉积物的浊度记录重建许多地方的地震历史。本文给出了一次地震导致浊流的直接观测结果。在卡里亚科海盆内的光散射和沉积物流量的测定表明,委内瑞拉北部海  相似文献   

9.
“双向应变结构”是孕育和发生地震可能的供能、储能与放能的一种机制。它既能缓慢地储存弹性势能与重力势能而孕育地震,又能突然快速地释放弹性势能与重力势能而发生地震。由于地震发生时孕震体是(原应变的)应变逆转的自破裂过程,因此当初始破裂发生后,在破裂的前沿区,地震剪切应力在原有应力集中的基础上,还会再次产生一个突然快速增强(使破裂加速)到快速减弱(使破裂减速到停止)的过程,即产生“应变逆转破裂效应”。这样,不仅会大大增加地震破裂前沿区的剪切应力,而且还会大大减小破裂中的阻力,可能使地震发生中的断层强度佯谬得到解释。“双向应变结构”破裂发生地震的具体物理机制,印证了震源体断层运动的复杂性:既产生了剪切错动的破裂运动,又产生了单向的拉张与单向的压缩运动,同时还产生了整体的膨胀与整体的压缩运动。  相似文献   

10.
破裂岩石的电子发射与压缩原子模型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压缩原子模型提出岩石在高压及破裂过程中产生自由电子的一种可能机制。根据这种机制可在半定量水平上较为满意地解释岩石破裂中的电子发射、光辐射和岩石的爆炸式破裂。  相似文献   

11.
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的产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近十几年来,我国曾发生多起重大的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事件,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心理异常,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损失。本文根据唐山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的调查材料和以往的有关研究成果,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产生、传播和控制的社会心理机制;提出了预防、控制和平息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非线性理论和方法讨论了产生地震现象的动力学机制、地震与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并就地震本身表现出来的自相似层次结构、分形与分维的非线性整体特征以及产生分形结构的重要物理机制,给出了一组与地震分维有关的公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地壳地震震中分布的卫星磁异常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荣强  于磊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8):2643-2650
陆壳中的地震更危险,但其分布更具有弥散性,尤其在中国大陆地区;因此可靠且易用的地震警示信息显得非常重要.目前这类信息主要来自历史地震目录,大地测量及构造等资料,还需要补充其它的地学资料.本文提出一种来自卫星地壳磁场的约束.对于中国大陆的壳内地震(MS≥5.0),研究表明其大都(80%以上)位于卫星地壳磁场的垂向磁感应强度分量的零等值线上或附近,并且理论上可以用一作用于半无限磁弹性平面中的集中力所产生的磁场分布来进行相应解释.尽管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种新的独立于传统资料的约束,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地震警示性信息.同时,在缺少历史地震目录,大地测量及构造资料的地区,这种约束可作为一种先导性的监测信息加以使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地震重复原则和构造外推原则,以及一段时期内活动断裂上发生地震机制是相似或相近的假设,利用中国已发生的震级为MS5.0以上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将其中的一个节面视为实际地质断层参数和静态应力触发计算中的接收断层面,计算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地震对中国大陆地区的静态应力触发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地震,触发了其后续的2次强余震的发生;本次地震对中国大陆产生的应力变化量值很小,其产生的应力加载主要集中在其邻近的西藏和新疆地区的部分断层上,而其余地区的断层则主要受到了应力卸载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苏联托木斯克综合技术研究所的学者们研制成一种记录大地电磁场用的仪器“卡秋莎”,可以用它预报地震。其原因在于,大震发生之前地壳内由于应力作用会积累起电荷,从而产生电场。在地震危险区内对“卡秋莎”的试验进行得很顺利。以最近一次试验为例,在吉尔吉斯的伊塞克库尔湖附近试验场上,“卡秋  相似文献   

16.
新疆喀什地区地震前地磁脉动异常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年11月17日至29日在新疆喀什地区发生8次地震,震前均观测到地磁脉动异常.文中对未发生地震期间地磁脉动观测的背景环境以及喀什台常见的地磁脉动进行分析,然后对地震前地磁脉动异常现象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这种震前地磁脉动异常的产生机制.这种震前发生的地磁脉动异常在地震的短期预报上可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人工诱发的水库地震问题,已广泛地引起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地质工作者的注意。近50年来不少学者对水库地震的成因和诱发机制提出了不同意见,较为一致的是水库地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构造地震,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水对地震的触发作用,这种触发机理只是在活动构造总的地质背景下才显现出来。本文所介绍的邓家桥水库地震就是这种典型震例。  相似文献   

18.
1995~2000年期间,尼泊尔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夏季地震次数比冬季地震次数少37±8%;其中ML>2级的地震少31%,而ML>4级的地震少63%。我们的研究表明,观测到这种现象是偶然的概率小于1%。我们发现,其原因或者是大多数地表面加载太小,或者这些加载的反极性效应使得冬季的地震活动性增强。我们认为,孕震深度孔隙压力增大导致的库仑破裂是一种可能的机制。然而,这样一种机制需要流体扩散比地表面加载滞后6个月,这种机制是可能的,尽管可能性很小。我们更倾向于这样一种解释:恒河和印度北部伴随季风降雨的应力加载使夏季地震活动受到抑制,其机制将在另一篇论文中讨论。  相似文献   

19.
龙陵地震地光的特点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龙陵地震前后出现的地光现象进行了形态分类,指出震前以片状地光为主。并按地光出现的时间,将其分成前兆地光和震时地光。龙陵地震的地光绝大部分属于前兆地光,它们主要出现在震中地区,它可以作为地震临震预报的一种手段。最后讨论了龙陵地震地光的可能成因。一种是地气地光,即地光与地气直接有关;另一种可能是与石英的压电效应引起的大气静电场的强化有关的地光。  相似文献   

20.
地震活动的简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耿鲁明  石耀霖 《地震》1993,(1):68-75
大陆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表现为平静和活跃相交替的轮回活动特征,各轮回中强震活动呈现出时间和空间上的迁移特征。为了探索这种活动特征的机制,本文试图用数值模型来探讨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特征。模拟中的事件表现出类似于实际地震活动的一些特征,例如震级—频度关系和地震平静—活跃的交替特征等。如果把模型中元件上接近破裂强度的高应力值与前兆加以联系的话,我们发现模型中的前兆变化具有复杂性。模型中大事件的前兆并不是集中在未来大震的周围,而是在整个系统中大范围内出现。系统中前兆出现的程度与地震大小之间没有确定的对应关系。统计表明从前兆出现的范围只能估计出未来发生地震的上限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