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发展了一套计算机自动证认,交叉比对的技术,应用于198年9月至12月间北京天文台60/90cm施密特望远镜的CCD测光资料及GSC星表,由二个系统的V星等资料,在6个平方度内找到5颗变星;利用二个系统B颜色带宽的不同,进行发射线星系统巡天,在3个平方度内找到15个致密核发射线星秒并讨论了本方法用光变天体,色指数反常天体,位置移动天体,发射线天体巡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英仙座的一个变光变色天体,进行了U'B'V'光电观测,并将观测结果和典型的早型气壳星金牛座BU Tau比较,知道这个天体的△U'光变比△B'和△V'的变幅大,以及△U'和△U'-△B'及AU'和△B'-△V'的相关,都和BU Tau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ZB44=G512是位于球状星团M4的C-M图上红巨星支顶部的星。在1975年紫台拍的双筒底片上,姚保安发现它有可疑快速变光,后经多次照相观测,不能排除变光的可能性。1980年我们用北台60公分反光望远镜进行光电观测,看来变光确实是存在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在λ_e≈6250波长上,它有变幅约0~m.15,准周期约68.5分钟的快速变光。就我们所知,发现红巨星有这样的光变还第一次,如果为进一步的观测所证实,显然对变星理论和天体演化理论都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对已发表的反常变星ZB38=G30和ZB39=G327也进行了光电观测,看来照相发现的光变属实。 由于光电观测是在大天顶距时进行,从现有径向变星脉动理论看,C-M图上性质很不同的红蓝星却有相似的变光形式是难以理解的,而按现有的文献上的知识,又找不到哪种误差可以完全解释观测到的准周期光变。所以我们重复文献[7]说过的话,除非发现了新的误差来源,否则我们不得不得出结论:M4方向存在着一群反常变星。 迫切需要进一步的观测来证实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4.
依照David W.Dunham博士寄来的补充预报,我们于1982年6月24日对(444)Gyptis小行星掩星天象,进行了光电观测。被掩恒星是SAO138868A,目视星等为8~m.9,光谱型是K_2。所用仪器为本台的60cm反光望远镜,配有单通道光电光度计。光电倍增管为EMI9502B,用双笔自动记录仪可同时记录光信号和以秒记录的时标  相似文献   

5.
食变星 RZ Cas 于1906午5月24日为缪勒(Müller)和凯泊脱(Kempt)所发现.顿根(Dugan)用目视视测计算了这颗星的第一个轨道,同时还谈到这颗星的周期变化的问题.关于周期变化的问题后来的工作者也注意到.赫弗尔(Huffer)和柯帕(Kopal)于1951年发表了他们对这颗星的光电观测结果,并给出了带有一个周期项的极小时刻的公式.利用这个公式计算极小时刻和我们观测结果比较,是很符合的.(详见下文)我们对食变星 RZ Cas 于1957年11月12月间在主极小附近进行了五次观测,共得观测值137个.由于我们使用的15厘米蔡斯天体照相仪系紫外物镜,同时它的星等系统  相似文献   

6.
一、NGC 70921959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我们用本台的光电光度计装在60厘米返光镜的凯塞格林焦点位置上,观测银河星团 NGC 7092(=M39)成员星的星等,目的是作星等尺度校准.光电光度计用1P 21光电倍增管和费克尔第Ⅱ型直流放大器,粗调灵敏级部份分3级,每级相当星等范围为2.5星等.细调灵敏级部份分为7级,  相似文献   

7.
冬季夜晚闪烁的群星中,猎户座里的两颗主星十分醒目。猎户座的α星中名为参宿四,肉眼看上去是一颗红色亮星,事实上,它是一颗变星,星等在2~0等左右。猎户座的β星中名为参宿七,它是一颗白色亮星,星等为0.1等。猎户座α星和β星的关系很有趣。按星等来说,β星是猎户座里最亮的恒星,但它却屈居老二。  相似文献   

8.
胡方浩 《天文学报》2011,52(4):288-296
某些伽玛射线暴(简称伽玛暴)的中心致密天体可能是一颗具有强磁场的毫秒脉冲星,它通过磁偶极辐射可对伽玛暴外激波注入能量,从而导致早期余辉光变曲线的变平.近年来,从Swift卫星观测到的大量伽玛暴X射线余辉中发现,很多X射线余辉光变曲线在暴后10~2~10~4s期间的确存在明显的变平现象.利用周期为毫秒量级的磁星能量注入模型对11个加玛暴的X射线余辉光变曲线进行了拟合,显示该模型在解释余辉变平现象上的有效性和广泛性,通过对余辉光变曲线的拟合,同时也给出了相关中心磁星的磁场强度和旋转周期.  相似文献   

9.
天猫座 SZ 星(BD+44°1718=HD67390,ptm=9.42,ptg=9.76,F_2)的变光,早在1949年即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位天文学家,崇伦堡天文台台长霍夫迈斯特(C.Hoffmeister)所发现;苏联斯大林纳巴德天体物理研究所的梭罗菲耶夫于1955年认为该星是大熊座 W 型食变星,随后蔡塞维奇求得该星的变光公式  相似文献   

10.
船底座eta星———一个奇妙的亮蓝变星健行看见本期封面的照片,大家一定都会对这个奇怪的天体惊叹不已。粗看,它像一个大肿瘤。再看,又像一对对称的大花蕾。它究竟是什么天体呢?原来,这是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船底座eta星。船底座eta星的质量非常大,比太阳...  相似文献   

11.
广义相对论的推论之一是光线被太阳引力场弯抽,星的像被外移一个角度2R_s/b。这里R_s是太阳的Schwarzschild半径,b是太阳中心到光线的最近距离。爱因斯坦和其他人认为:在更遥远的天体中也许可以看到相应的引力透镜效应。如果一个大质量的天体(暂称它为“引力体”)致密到可以把它看作为点质量,那么它对后面的天体(只要几乎在同  相似文献   

12.
半相接双星室女座UW轨道周期变化的物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陵五型半相接双星室女座UW的轨道周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星的轨道周期在长期快速增加(dP/dt=+1.37×10-6天/年)的同时也含有周期为62.3年的周期性变化.利用Brancewicz和Dworak在1980年给出的基本物理参量,对引起轨道周期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表明一个质量为Ms>0.94M⊙的第三天体的光时轨道效应能对轨道周期的周期性变化成份作出解释.由于在观测上没有发现这个第三天体存在的信息,它有可能是一个致密天体(如白矮星等).轨道周期的长期增加成份可解释为由次星到主星的物质交流引起(dM2/dt=1.43×10-7M⊙/年),这与该系统次星充满的半接几何结构是相一致的.但是,根据双星演化理沦,大陵五型半相接双星应该处于以次星的核反应时标进行物质交换的慢速物质交流演化阶段,而分析发现该星的轨道周期变化时标远小于次星的核反应时标,但接近于次星的热力学时标,揭示了(1)这颗双星处于以次星热力学时标进行物质交换的快速物质交流演化阶段;或(2)系统的星周物质要通过角动量交换对轨道周期的快速增加做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我们重订了“bN?”天体绕星星云的亮度和颜色,表明它大概为反射星云;估计了光电测光时,云对中心星测量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很小,平均小于0~m.01。在用施密特镜观测时,我们同时用双筒镜拍摄了天体的底片(拍摄时左右镜筒露光中间时刻基本相同,但长短不同),并比较了它们的星像和复制放大像,考察了在我们使用的望远镜上有关的照相效应;最后补充列出了此天体在1978年10月的紫外照相星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使用一个完整的赤道坐标系来表达恒星位置,赤经、赤纬和分点的概念都是十分清楚的。现存最早的星表是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的石氏星经,后世又对恒星坐标进行过多次系统观测。“运动的天体”(日、月、行星、彗星、流星等)的位置用它们与恒星的相对关系来表示,赤经赤纬很少用到。文中对各种天体的位置表达方法逐一进行了介绍。要搞清这些运动天体的真实位置,就必须搞清古代记录中所用的各种单位和术语,本文对古代常用的角度单位“丈、尺、寸”进行统计分析,得到1尺等于1度的结论。对于古代记录中最常用到的术语“犯”,通过《元史》中800个月犯星记录和《宋史》中100多个土星犯星记录的计算和分析,讨论了它的含义。本文系IAU141学术讨论会《空间参考坐标系》论文。1989年10月发表于列宁格勒。  相似文献   

15.
狐狸座PU是1979年4月8日由日本东京天文台Y.Kuwano等人首先发现的一颗光度变化特殊的类新星天体.1978—79年间,梅苞在用北京天文台40/200双筒天体照相仪对这一天区的其他天体作系统观测时,同时取得了这颗星的一批照相观测资料,在获悉有关这颗星的发现报道之前,他也曾独立地发现了这颗星的光度变化(图版Ⅰ,图2),并随即用北京天文台的60/90/1800施密特望远镜有缝摄谱仪取得了该星的部分光谱资料.此外,还用北京天文台60厘米反射望远镜进行了高速光电观测.从1978年12月到1983年3月,共取得照相观测底片和光谱片200余张以及一些光电测光资料.  相似文献   

16.
望远镜的曝光时间计算器对于远程观测以及不熟悉整个观测系统的观测人员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观测者制定合理的观测计划。设计并实现了高美古2.4m望远镜系统的曝光时间计算器(exposuretimecalculator,ETC),它可以根据望远镜及其终端设备的参数,通过计算给出待测天体曝光时间的参考值。这为观测者了解现有条件下极限观测能力,设置曝光时间或者是给定星等和曝光时间计算信噪比提供了依据。将ETC计算结果与实际测光标准星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TC对测光标准星的计算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在第一节引言里,说明了造父变星周光关系在天文学上的重要性;叙述了沙泊莱周光关系以及周光关系零点问题发生疑难的经过和对待这问题本题作者的看法.第二节里胪列了自1939年以来关于造父变星零点的31个结果,包括本文的3个结果.按照结果的性质和所用的方法分6表列出.对每个结果进行了扼要的说明或讨论,对其中不能采用的11个结果有较详的评论.沙泊莱周光关系的另点暗了1星等多是根据威尔逊的结果,后者所以有这项大的差异,在本文里完全得到解释.第三节里推导出了同时对星的视星等和绝对星等瀰散的改正式和对于造父变星的应用法,也给出了平均距离和平均视差之积,的正确公式.最后,在第四节里,把所有可用的结果总起来求出3个权重平均值;1个是差值,即观测星等和根据周光关系以及天琴座 RR 型星绝对星等所算得的星等,两者的差,1个是周光关系零点改正值;最后1个是天琴座 RR 型星的绝对星等值.把这3项结果统一考虑,对第1项结果给以2倍的权重,最后得到对沙泊莱周光关系的零点政正是-1~m.28,天琴座 RR 型星的绝对星等是 0~m.34.  相似文献   

18.
一、选择题:第1,2,3,4,5,6,7,9,10题与低年组相同08.观测发现有一个天体颜色和太阳很相似。利用各种可能手段估计它的距离,进而估计它的绝对星等,发现它的绝对星等要比太阳暗几个星等。这颗星最可能属于( )。(A)红巨星 (B)白矮星 (C)彗星 (D)小行星 (E)不知道二、问答题(需给出解题步骤):第11,14,15题与低年组第13,14,12题相同12.三颗质量各为太阳质量1/3的恒星是以它们为顶点的一个边长为1AU的等边三角形,并在它们所构成的平面内绕共同质心转动,求其转动周期。  相似文献   

19.
用目视和底片密度扫描的办法从帕洛玛巡天底片得到天体星等资料已有许多作讨论过,其结果得到广泛的应用,考虑到帕洛至于底片已经数字化并做出了数字化巡天光盘(DSS),若从它直接得到测光资料将更为方便,为此,我们发展了直接从DSS中得到天区天体E或V星等的软件,其测量E星等的精度为0.37^m,V星等的精度为0.42^m。  相似文献   

20.
在本系列文章之(3)~(6)中,我们已经概要介绍了多种不同的测定天体光度距离的方法,包括利用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星团的主序重叠法,以早型亮星、新星、天琴RR型变星和超新星的绝对星等作为标准烛光(即标距参数),以及利用球状星团系统和行星状星云系统光度函数中的特征星等作为标桂烛光等。在天文研究中,通过光度测距方法确定天体和天体系统的距离有着最为广泛的用武之地,后文(本系列文章之(8))还会再介绍若干种测定遥远河外星系光度距离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